分享

放下仇恨,周人方得国祚绵长

 华夏文明 2020-02-16


汉朝高祖刘邦厌恶儒生,而陆贾常常引用《诗》、《书》进言,有一次他骂陆贾道:“我的天下是在马上得来的,要《诗》、《书》有什么用!”而陆贾从容不迫地说道:“您从马上打下来的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倘若秦国在统一天下后,推行仁义,取法先圣,天下又哪里轮得到陛下来执掌!”后来汉朝完成了从得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国祚得以绵延四百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国祚最为绵长的周朝,同样经历了从得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相比汉朝来说,转变得更好,如果刘邦仅仅是马上得天下,周武王则是怀着仇恨从马上得的天下,周人能够走出仇恨,从得天下转向治天下,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设想,如果周人没有走出仇恨,恐怕就没有了这八百年的国祚。

周人从古公亶父起,就有一个宏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翦商”,为周人的繁衍生息获得更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目标。这么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确凿证据的。在《竹书纪年》这本周人自己的编年史里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一个歌谣,“西北为王,期在甲子,昌制命,发行诛,旦行道”,这里的昌就是文王姬昌,发就是武王姬发,旦就是周公姬旦。且不论这个歌谣是不是真的是黄帝时期的,最起码表明“翦商”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同样在《竹书纪年》里记载了“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这其实是周人跃跃欲试的野心的体现。周人自从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就和商朝发生了联系,这是个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

《诗经.大明》里记载了季历的妻子是来自殷商的太任,这也表明在季历时候周和商是有过合作的,这个时候周是承认商的大国地位的,商对周的称呼是周方伯,也表明商承认周是地方诸侯的。尽管有合作,周的目标显然不在于此。季历有两个哥哥,是泰伯和仲雍,在古公亶父时期,他们两个就到了吴地,据说因为周太王喜欢姬昌,想让姬昌即位,但是姬昌的父亲季历不是长子,泰伯为了让周太王实现心愿,就和仲雍自动逃到了吴地,短发文身,以表示不再即位。

那么泰伯和仲雍到吴国去,是他们两个人去的还是带着部队和人口过去的?从后来泰伯当了吴国的第一代国王,仲雍当了第二代国王看,不是他们两个人过去的,而是带着部队和人口去搞开发和立国的。他们兄弟两个跑这么远,仅仅就为了让位给季历吗?其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泰伯兄弟到吴地立国,其实是周人“翦商”大计的组成部分。周原和吴地分别处于殷商的西方和东南,对商朝形成了掎角之势。

帝辛四十八年,武王第一次在孟津汇合八百诸侯,目的并不是攻打殷商,只是试一下自己的号召力,当看到有八百诸侯的时候,心里就有数了,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和创造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殷商主力部队攻打淮夷,这一年是帝辛五十二年,殷商眼里的淮夷其实就包括泰伯的吴国,很可能这个时候,吴国已经是周围小国的头领。殷商这次攻打淮夷是举了倾国之力,以至于朝歌空虚。帝辛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西方和东南既然都已经形成祸患,相比来讲,东南的还小一些,先解决掉小的,再解决周的问题。这恰恰中了周人的计划,当殷商的大军全力攻打淮夷的时候,消息已经飞入周原,周武王抓住这个难得的良机,选出精兵良将,千里奔袭,将帝辛一击致命,砍下了帝辛的头,并给了他一个“纣”的恶谥,也算大仇得报。

在武王伐纣之前,武王的爷爷季历被商王文丁杀了,武王的父亲被商王帝辛祭天了,武王是用车载着文王的灵位在牧野战斗的,这里面复仇的成分是很大的。

能以仇恨激励士卒,消灭殷商,却不能用仇恨治理天下,用仇恨治理天下,会产生更多的仇恨。这个时候,周人灭商的真实动机就被隐藏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帝辛的无道和倒行逆施,这样,帝辛被黑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泰伯和仲雍到吴地立国的真实目的也被解释成了“让贤”的模范故事。这样,商周易代的血腥和心机被改造成了温情脉脉的道德故事,这个改造没有编造什么,只是选择性地进行了记载,有意识地忽略了不利的因素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