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读的《北京信札》——湖上吹网录之七

 半楼村人 2020-02-16


    在我的印象里,晚清一期是最为混乱的,有着更多的令人不解,其色彩的主调应是凄冷的黯淡。当然在乱世中,凡人的生活,则有更多的差异,于是也有了更多让人玩味的细节。不过这只能是面对历史,尽管如此,还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民族的情感,时而运动到翻滚的浪尖上。买下《北京信札》一书,也是抱着好奇,甚至是猎奇的心理。

     《北京信札》,又译作《中国信札》,作者萨拉·康格,1898年美国驻北京公使埃德温·赫德·康格的妻子,随丈夫道中国,在北京住了七年。这本书是她写给美国的女儿、姐妹、侄子及侄女的家信组成。书的英文名为《Letter from China》,因为她主要在北京生活,用《北京信札》比较准确,或许是由于北京是中国的都城,也或因了出版做广告的缘故。我买的是2006年南京版的,这个中文版加了个副标题——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估计也是为了增加卖点。

     这本书的前言,是萨拉·康格自己写的,具有明显的女性化,却也你能搞令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性格的女子。

    “自打我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整整七年内我一直抱定一个想法:认真去了解这个国度。”差异,思想有时源自差异,因而对待问题的视角和心态就有了特别。无从了解这位公使夫人的过去和以后,但可以确定她的善于思考。她写这句话,也许真实,也许是出书时才有的。

      “为了纠正四处泛滥的关于中国及其人民的错误看法和观点,我出版了这些家书。”当然现在看来,此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意愿。她站在哪一个位置上说话,往往决定了其话语的色彩。这些家书、写给家人或晚辈的家书,有无必要在信里说假话呢?译者所指责的:“尽管作者努力保持客观的态度,但作为一名迫使着几千年历史的泱泱打过臣服的侵略国家的驻华公使夫人,对于八国列强入侵中国的事实和他们的瓜分图谋,她常常在字里行间闪烁其词、欲盖弥彰……”这是很能可理解的,如果她直言不讳,结果是很容易想象的,可我们似乎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让她不说这样的话。其书的价值更是从另一个视界告诉我们一些真实的历史和人物,就像康格夫人不能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说话这样事实。

    “这位中国的皇太后是意味非凡的女性……与皇太后的谈话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身上不为人知的魅力和价值。”前言里的这段话,是相当有吸引指数的,慈禧在国人的心中的形象已经定型,是个狠毒的、不知耻辱的、挥霍无度的坏老太婆。萨拉·康格的话几乎让完美头脚翻了个。也是,有多少人接触过慈禧?谁能在现场探索过她的心理?那些和慈禧接触过的人,留下多少文字给我们?而且我们以前接受的历史知识教育,还有着很多“动过手术”的部分,社会的进步,实惠了我们的眼睛和头脑。就像圆明园,已经毁坏了,一旦修复后,我们的子孙看到的估计还是大清国的豪奢,写在纸上的文字对他们来说,怕的是会成为“天方夜谭”式的东西。真不知他们是不是要诅咒他们的祖宗。

   这绝对是一个直觉性和理性都很强的女人,对自然和人情都热爱,总能有许多的个人的思考。

    首篇文章,像是一篇日记,在讲述自己为何会有信札,为何要把自己的中国经历急切地告诉亲人:“现在是1898年,我来到了这个远离故乡的地方。我已经准备好要去看,去发现,去找寻,去了解中国的悠久传统和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或许这也是每一个来中国的异国人都会产生的念头。中国,在这位公使夫人心中的印象,有些让我们吃惊:“假如一个人喜欢追求感官刺激,那么他应该待在巴西;假如他寻求的是思维的快感,他应该去中国走走”。“思维的快感”,在康格夫人那里究竟是怎样的感受?这个词语的组合,让人意想不到。

    1898年12月20日康格夫人给侄子的信中说到:“办事的准确细致和对法理原则的坚持不渝使得这个国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话是在描述中国人吗?当外国列强把中国那扇紧闭的大门敲开了一点点,往里窥视,一切都是新鲜和奇妙;太多的视觉引诱思维的高速运转,或许快感也就开到心间了。康格夫人所言“特色”,在不同人眼里,其色彩也不一样的。她是直接用了褒义词,当然是指国人的优良之处了。但愿国人别总是把一些抽象当做具体。

     康格夫人还用了一个古老但却不腐朽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该如何去了解中国人。就是那个铁块与铁锤、铁锯、铁斧及火焰之间的较量。由这,康格夫人如是说:如果想要好好都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我们需要耐心、专心,更要怀有一颗善心。这话真真诚,但也有些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