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青花与空白期青花的区别(谈本人收藏的一件青花大罐)

 天宇楼33 2020-02-17

       此文章专为《花木兰从军》青花大罐的出处,所需排疑解惑而写。

       辽宁营口藏友小冯在转让《花木兰从军》青花人物故事大罐时,认为是明代"空白期"的青花人物故事大罐。

      大罐运至嘉兴后,画面繁复精致的人物故事大罐引来评论较杂,最负面的是:今后这样的东西碰也不要碰。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大罐肯定是个老东西。我最崇拜的嘉兴鉴定权威人士杨阳他认定这个青花人物大罐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精良艺术品。

      可是历史上已经给明代成化年间的瓷器定下了调调:"成化无大器"要不然,这跟几百年来的一句乌龙话:"元代无青花"一样?

       众多朋友善意的评论,使我为之困惑,但是我坚信,第一眼见到它的初衷没变。这人物故事青花大罐一定是件元青花瓷罐。

      我下决心定要把这事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到水露石出。

      2012年10月上海博物馆举行名为《幽蓝神彩》的元青花大展,参展藏品来自中国🇨🇳各博物馆和日本🇯🇵英国🇬🇧美国🇺🇸土耳其🇹🇷俄罗斯🇷🇺伊朗等国共九拾余件元青花瓷器和海捞的一些残器。

      我真幸运,在展厅内遇到了北京大学崔吉利教授,他是中国大藏家,以藏品说话,他的古代艺术精品世界一流举世无双,而且他是国内元青花瓷器鉴赏第一人,他理论结合实际,见解独到,准确率百分之百。

       那时,他正在为参观元青花展览的藏友讲述元青花特征的胎土部分,麻仓土的三个主要特征。

       崔教授讲:元青花瓷器胎体厚重,是用景徳镇麻仓山⛰️的麻仓土制胎,麻仓土有几个特征是现在的高岭土所不具备的。

       资料表明,麻仓土原土是肉红色的,经过1300度高温烧后变白,在炉温进入条件较差的大罐内底会留有肉红色的可能。

       比如我收藏的元青花《花木兰从军》大罐的内底用于罐底和罐壁加固的弯曲短泥条都呈现肉红色的颜色,虽然这样的情况在资料中有记载,但是出现这样的现象少之又少。

      崔教授讲:麻仓土还有一个特征是胎釉结合处有线状火石红的呈现,其颜色是铁锈黄颜色,学术上称之为黄衣子。

      热情的崔教授带领我到有明显连线火石红特征的,河北博物馆参展的《八棱白龙梅瓶》前给我作仔细指教,这对我日后收藏和研究元青花瓷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以上的麻仓土特征在我收藏的《花木兰从军》元青花大罐中显而易见。

      2019年夏天我去上海博物参观出土于景德镇御窑厂填埋场,明代"空白期"土层挖掘出的青花瓷器残器标本展览,这个以"空白期"青花为主题的展览中,主办方还从全国各大博物调集"空白期"青花大罐和瓶、盘等青花瓷参展。

      从我专业的角度看,这些标明地层的残件年代十分精准,所调集到参展的大多数"空白期"青花大罐是符合明代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朝代的工艺,其工艺较为粗糙,可用三个字概括"粗大明"

       从拉坯制胎到上釉都呈现了这个时期的特征,正统二年英宗皇帝禁止烧造色瓷和青花瓷的旨意在青花大罐上留下的印记,就是说这特殊的二帝三朝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战乱,导致国力下降后在青花瓷罐上的直接体现。

       那个粗糙的胎和釉,简直达到了粗不忍睹的程度,画工在这样粗劣的坯胎上作画,是有亏画工的神来之笔,所画的头发在首顶飘逸,却盖不住胎釉的丑陋。

      最直观的是颜料的杂质给画面洒上了铁矿色的斑点斑块,好像受潮发霉的旧画,斑斑驳驳的痕迹,十分不雅,却成为了"空白期"青花瓷器的特征,分辨十分容易。

      如果不去现场观看,光从书中插图和照片上,根本想像不出被专家吹捧为金盆子的"空白期"那湛蓝湛蓝的青花大罐竟然不是"空白期"的东西,如果这次展览上展出一个被专家误判的展品的话,这危害就太大了,不知会误导多少收藏爱好者的收藏之路。

       展览"空白期"这么粗糙的青花大罐,形象的给我们上了一堂这个时期"粗大明"现身说法之课。

       可能是用途的因素,这些大罐内壁是施全釉的,这与元青花大罐内马虎的荡釉工艺截然不同。

       元青花大罐的制胎工艺分为三个部分:

       一、阴模刮压成型,成型部件等阴干后分段用湿泥条沾接。因为元朝时期军需所致,制胎修坯的主要工具是竹制的竹篦刮刀而非铁制刮刀,罐内有极细的竹纤维硬筋的丝丝极细条纹,大罐不是拉坯的同心圆,不规则的刮压痕十分明显,竹篦刮刀的宽度是2公分左右。

       二、大罐下部那段用湿泥连接底盘后,因底盘厚重,再用弯曲的小泥条压在接逢上加固。再用湿泥条把大罐的上部与唇口连结。

       三、大罐经过将四个部件三接的工序(底部、下半部、上半部、直颈唇口)(底盘和罐的下半部分为一接,唇口和罐的上半部分为一接,再把上下两部分组合在一起为一接)完工后再对大罐的外表进行精致修胎,然后就交付下道工序,(用钴料绘画和上釉)据我仔细观察,元青花大罐内是不修边幅的,一丝丝极细的竹箟工具留下的痕迹和接口处挤压所凸起的接逢泥条在大罐内扭曲存在十分难看,而明代"空白期"的大罐因为是拉坯工艺,不存在以上情况。可能是用途有别明代大罐内施全釉,而元青花大罐内的釉可有可无,很不讲究十分随意。

      元青花大罐器型的审美传承了宋代审美的取向,除了罐型放大以外给人美的感觉是后朝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大罐丰满的外凸肩部线条特别优美,如果这部位是拉坯成型肯定坍塌,成型难度极大。

      原因是元青花大罐胎体不厚,罐壁净厚只有7毫米,泥片在湿软时如果没有阴模的衬托,是烂泥糊不上墙的,也就是说:拉坯是成不了型的。 直观巨型的元青花大罐却显灵秀,百看不厌美不胜收。

       从胎土入手看,元青花瓷器有着独特的地方,单从露胎的底部看,看似十分粗糙的左旋跳刀痕,可一旦上手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用手去触摸它时,能感觉它滑润如玉,好像抚摸在婴儿嫩滑的肌肤一样,资料评价麻仓土是粗底细滑(看似粗糙,手摸却细腻如玉,麻仓土才有的特质)

      在胎釉交接处还有一条长长的连线火石红(铁锈黄的颜色)以上的几种特征也是区分明代空白期青花大罐和元青花大罐的重要特征。

      元青花大罐鸭蛋青的青白釉是造就它经历七百五拾年,依然宝光四射的关键,我收藏的另一件民窑元青花《鸳鸯莲池》六方扁瓶,在清理污垢时,有一处污渍怎么也洗不干净,我用小刀去刮污渍,结果污渍刮没了,那釉面呢,光亮依旧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可见元青花的釉质是多么牢固坚硬。

      展览中的"空白期"青花大罐铁锈斑迹随处可见,严重到已经影响美观的程度,是当时国力衰弱,无经济实力对钴料的精炼所致,很显然,事情做到极致是要花银子的💰。

      还是国力雄厚的元帝国在创造元青花瓷器时它实实在在的做到了。元青花瓷器所用的颜料(苏麻离青)是经过精炼,已经去掉了大部分杂质,所以影响美观的黑色凝聚斑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现在所看到元青花大罐釉面下,有些黑色凝聚斑顶出釉层,上凸尖刺般的黑色斑点,基本呈现在浓黑重笔和几何图案的交叉点之中,而且却到好处,既不影响美观,又以瑕疪而成为鉴定元青花重要的特征之一

       而"空白期"青花瓷器的斑点斑块呈铁矿石的深褐颜色,一看就知道这是区别很大的两种不同颜色的瑕疵。

       因此元青花大罐使人感到视觉上的冲击是不一般的美妙,难怪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元青花大展用《幽蓝神彩》的名字。而"空白期"青花大罐观感却很糟,总之亲眼看过明代"空白期"的青花大罐,再去和元青花大罐作一比较那区别不是一般的大。

      用一句台词来结束:同样是青花大罐,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作者:倪福坤于2019年6月2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