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样学习中华文化的(47)——父爱如山(三)

 沈忠明6807 2020-02-17


      第四个关键词是“胸怀”,在我眼中父亲拥有豁达的胸怀,发生任何事情都是泰然处之。父亲这一生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活历史。记得在小时候我会依偎在父亲的大腿旁,听他诉说曾经的过往。
 
从他小时候背境离乡到为日本人做苦力一直到割“资本主义尾巴”被关进“学习班”改造。父亲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任何抱怨,特别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被“关”进“学习班”这段历史经常听他谈起。因我父母亲都是非常勤劳能干的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肯吃苦,所以两人虽负担8个孩子和我奶奶的生活,在生产队不但没有“超支”,还建了3间瓦房。而当时“根正苗红”的生产队袁队长(他也是与我父亲同期从苏北来到宜兴的,我父亲他们当时来宜兴后,为了不受“当地人”的欺负,抱团取暖,有五个老乡就结义为兄弟,其中有我大嫂的父亲、还有袁队长和其他两位队里的邻居。)说,他搞不明白的是,他家里负担小(我家8个孩子还有老人,他们家只有4个孩子。)同样是两个劳动力,我们家已住进了三间砖瓦房了,而他家还住在两间土墙茅草屋里。再加上父亲从事的是敏感的会计工作,当时的政策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的年代。所以父亲与一批怀疑对象一起学习改造,要求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但我父亲相信“天道酬勤、清者自清”,忍辱负重,接受“改造”,安心学习。在学习班61天后,经查账目清楚、帐实相符就“放”回家了。
 
父亲告诉我,当时学习班里有几个因受不了冤枉,没有挺下来,想不开想不通就寻短见了。回家后他没有对那个“揭发”他的袁队长有任何微词和指责,反而交代母亲说,都是老兄弟了,能帮衬就帮衬一下,他们家要是“青黄不接”揭开锅了,一定要帮他们的。父亲博大的胸怀还表现在容纳家中每个人的不同处,让每一个进入沈家的人,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尊老爱幼在我家体现非常好,在老家媳妇进门后,称老公的父亲随着孩子叫,称“公公”,我和妹妹只比我大侄儿只大3岁和1岁,从小到大,大侄儿都是称呼我们“小叔”“小姑”。特别是过年时,聚在一起,互相揖让,长幼有序,雍雍然其乐无穷。
 
其实大家对父亲还有一个误解,就是父亲总是在念叨母亲的不是,在一起总是争争吵吵的。所以有一年哥哥们建议我让母亲跟我到武汉生活一段时间,当我半年后把母亲送回家后,从不怎么说我的父亲很很地责骂了我一通。当时我也觉得有点冤,现在是明白了父亲的心。其实当父亲耳朵背了以后,“争吵”已是他们的交流方式,你说一个人与小猫小狗只要几个月都会有感情,而他们却有近70年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共同生活,还要一起为每一孩子的房子、妻子或丈夫、孩子所操心与付出。大家只看到了表面的争吵,而没有看懂父亲的心。所以暗下决心,会经常回家看望母亲并尽可能地解决一些她生活上问题。
 
宜兴人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称呼分别叫做“公公”“嵚(亲)娘”“大大”“恩娘”,我想从四个称呼上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的,从而理解宜兴为什么会成为“教授之乡”“院士之乡”“校长(大学)之乡”。在这里我就分解一下对奶奶和妈妈称呼的意思。
 
“嵚娘”——是宜兴人对祖母的尊称,源于宜兴历史名人周处(236-297年)。周处少时丧父(其父周鲂,东吴鄱阳太守)缺管束,养成了争强、莽撞陋习,已成为宜兴“三害”之一。其祖母每日苦口婆心终于触发了他骨子里的善良(人人心中有仲尼)。于是周处南山射虎,长桥斩蛟除,洗心革面,终于成了文武双全的贤良之士,为乡里称颂。后来,周处入朝为官,颇受皇帝赏识。有一次,皇帝问及周处往情,周处动情地讲述祖母对自己的教育之恩。皇帝得问后,大为感叹地说:“卿祖如嶔,卿祖如嶔!”(“嶔”的意思是雄伟险峻的高山,比喻周处祖母品行像雄伟险峻的高山一样,令人崇敬。) 。 因为此话出于皇帝之口,周处回家后就称自己祖母为“嶔娘”。后来,宜兴人出于对自己祖母的尊重,也仿效周处称呼自己的祖母为“嶔娘”,并一直延续至今。
 
“恩娘”——是宜兴人对祖母的尊称,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母亲养育我们的涌泉之恩,让我们在每一次的称呼中提醒我们母亲的生养之恩。
 
宜兴以崇文尚教、耕读传家而著称,在宋、明、清期间,宜兴共出了4名状元、10名宰相和385名进士。在现代,宜兴更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而成了名家辈出的一块风水宝地。据统计,宜兴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的院士29名,60多名大学校长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8000多名教授。养育出了像徐悲鸿、吴冠中、周培源、顾景舟等“大家”。从小的耳濡目染就让我从中体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大道至简。
 
远东电缆沈忠明  2020年1月12日于武汉(37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