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样学习中华文化的(48)——父爱如山(四)

 沈忠明6807 2020-02-17


       第五个关键词是“勤劳”,“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稻盛先生六项精进中的第一条,我想我的父母是做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有双方父母愿意出钱出力,让多生一个孩子都不愿意。而我家当时家徒四壁,上有老母要赡养,下有八个孩子嗷嗷待哺,压力山大。但父母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对父亲的同龄人而言,60岁不到一般都在家里呆着,有时就帮助家里干一下农活。我成家后不断劝说父亲(65岁),要他早点退休回家安享晚年。可他觉得身体还好,就一直工作到了70岁,才从单位正式退休。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在忙碌着。每一个次都是家中最后一个上桌子上吃饭,也几乎同时是第一个把饭吃完的人。
 
两年前回老家听到这样一件事,在我父亲89岁的时候,还在老宅旁再做间小房子,因为老家经济发达,农村的管理已远超中西部很多大城市了。几乎不可以动一砖一瓦。我父亲自己做了一辈子房子,觉得在自己的地方建房又不影响他人利益(他无拆迁观念)。他年纪大加上耳朵有点背,我四哥多次劝说无效,就想让城管来阻止他建房,城管接到电话火速赶来,可当他们抬头看到房顶上的父亲时,他们离开的速度是来的速度的更快。
 
而是父亲这一辈子在单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除了春节(还要值班),几乎没有节假日(当年的乡镇企业都是这么干起来的),在家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地付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家无怨、在邦无怨,因为心无怨。”
 
我们家的房子从最早的“草棚子”到“土墙茅草房”再到“平瓦房”直至“楼房”,还有拆了重建的,在父亲手里所建的房子就有几十间。还要操持每一个孩子的婚姻,所以我们家就是不断地“做房子、娶媳妇、生孩子”,几乎每年都有大事,那时农村家中有事都是邻居和亲戚互相帮忙。我以前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家中有大事亲戚都会在第一时间来帮忙,如果说叔叔家在一个村还好理解,那时又没有电话,姑妈和舅舅家相距甚远。以前总是想不明白,现在学了中华文化以后,算是搞明白了,因为人的念念念念之间是有能量,亲戚之间都把对方放在心上,我父母也知道家中事多,也不想总是麻烦他们。越是这样他们就利用相互之间的信息渠道,所以我家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落实清楚,都会不请自来。我还记得我结婚时,在家中办了三天酒席,也都是我舅舅和一个表兄来帮忙做的。那天印象较深的一幕是我小姑妈和婶婶与我的嫂子们喝的不亦乐乎,最后小姑妈和婶婶都喝醉了,当时当时也只是认为她们高兴,现在明白她们作为我们家的“志愿者”终于胜利完成任务了,可以“一醉方休”了。                      
 
 
远东电缆沈忠明  2020年1月13日于武汉(38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