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参用法 张仲景

 中医聚会图书馆 2020-02-17

一物而毁誉交集者,惟人参为最。好补之家多誉,好攻之家多毁,与补阴补阳之各执,而不知皆非也。人参生山谷,是其体阴;偏生于树下而不喜风日,是为阴中之阳。


 欲知人参之真,非取仲圣方融会而详辨之不可,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凡言枢者,皆一经中有阴有阳,入则为阴,出则为阳。


 一,少阳似有阳无阴,然藏于肝叶,是一阳初生而尚不离乎阴,故二经相感极易,肝病有热即挟胆火,胆病有寒即挟肝风,往来寒热虽少阳病,却非全不涉肝,以阳之稚,不能竟远乎阴,而有出入相争之象也。争则宜解宜和,人知小柴胡汤为少阳和解之剂,不知柴芩专解邪,参乃所以和之也。盖此固少阳势重,退少阳则厥阴自靖,且有人参调停其间,何患寒热之不止。小柴胡汤有加减法,而独于呕于渴于胁下痞硬不去参,此可知人参为和少阳之专药矣。


 参为少阳药有凿凿可据者,如下:


1,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证据:胁下有水气则用之。


2,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3,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二,少阴水脏而寓君火,固阴阳兼具矣,少阴之贵于和者,躁是也。烦出于心,躁出于肾,故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治烦无参。烦不必兼躁,躁则必兼有烦。烦与躁兼则有阳证有阴证,阳证乃太阳表实、阳明腑实之下侵及肾,非肾自病,故大青龙汤、大承气汤治烦躁无参。阴证则为肾病上干及心,肾阳几亡,肾阴岂能独善,故吴茱萸汤、茯苓四逆汤治烦躁有参。又可知人参为和少阴之专药矣。


 三,用参于和,有和其本腑本脏之阴阳者,少阳少阴是也。如干姜黄芩黄连汤,则以证有寒热而和之。木防己汤,则以药兼寒热而和之,桂枝人参汤,则以联表里之不和,生姜泻心汤,则以联上下之不和,大建中汤,又以椒姜之温燥而化之使和。


四, 生津止渴,则参有专长,不必定用于少阳。故津为热劫之阳明证,白虎加人参汤亦用之。土虚而津不生之太阴证,理中丸亦用之。若渴饮而有水蓄于中,小便不利者,参则不过问也。


五, 生脉则惟参擅长,盖脉生于营,营属心。心体阴而用阳,惟参能补之。故白虎加人参汤之暑病脉虚,四逆加人参汤之脉微,通脉四逆汤之脉不出,炙甘草汤之脉结代,皆必得有参。参之力,入肾者轻,入心者重。故足少阴得其和,手少阴得其补,亦可为阴中之阳之一证矣。


六, 参之功在补虚,其色黄,其味甘,其全神自注于脾,而扩之,又能无处不到。故建中汤之名,在饴不在参。今试约举仲圣方之用为补者而言之∶补脾如理中丸、黄连汤(参治腹中痛),补胃如大半夏汤、甘草泻心汤(许氏内台方有人参),补肺胃如竹叶石膏汤,补肝如乌梅丸、吴茱萸汤,补心已列如上,他如薯蓣丸,温经汤之补,殆不胜其指数,参之补可不谓广也乎。


七, 心痞最不宜参,然以参佐旋复姜夏,则参可用于散痞矣。腹胀最不宜参,然以参佐浓朴姜夏,则参可用于除胀矣。


八, 参能实表止汗,故有表证者忌之;若汗出后烦渴不解,于寒剂中用之何妨。参能羁邪留饮,故咳证忌之;若肺虚而津已伤,于散邪蠲饮中用之何妨。


九, 参治往来寒热,似疟皆可用参矣,然外有微热即去参。外台于但寒但热、寒多热少之疟,亦俱无参,惟疟病发渴者用之。盖补虚则助邪,寒热不均,则不可以遽和,人参止渴,辅芩栝之不逮也,参惟益阴,故能生津。利不止,虽脉微欲绝亦不加参,以利则阴盛而参复益之也。然下与吐兼,或吐下之后,其中必虚,津必伤,参又在所必需。


十, 身有微热,邪尚在表,参不宜加入。若又加以实表之参,则邪益胶固而不解,故必须去之。新加汤发汗后其表已虚,不虑参之实表,脉沉迟,尤宜参之生脉,以身疼痛之表邪未尽,故尚需桂枝汤驱邪,惟不能敛外散之气,振内陷之阳,加芍药则散者敛,加生姜则陷者振,更加以参,则脉不沉不迟表不虚,合内外同归于和。


十一, 伤寒温热两证,参之出入,关系极重,仲圣之法亦极严。后人得之则效,失之则不效。试更详之∶伤寒有表证者,仲圣绝不用参,如麻黄大小青龙桂枝等汤,丝毫不犯也,即小柴胡汤,外有微热,亦且去之。黄连汤,有桂枝而并无表证。桂枝人参汤,有表证而参不以解表。柴胡桂枝汤,表里之邪俱微,故表里兼治,表里兼治,故用参以和之。此伤寒定法也。温热病,仲圣不备其方,而要旨已昭然若揭。黄芩汤,后世奉为温病之主方,未尝有参。白虎汤,治阳明热盛,效如桴鼓,亦未尝有参,必自汗而渴且无表证者用之。此温热定法也.


综上所述,得以下结论:和少阳用参,和少阴阴证之燥用参,阳证之烦不用参,阳证之渴用参,补心虚用参,补脾虚用参,表证之实不用参,外有表邪微热不用参,伤津液用参,表虚可用参,证有寒热者和之可用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