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为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不沉俾斯麦 2020-02-17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让一切随风 亮声open

本篇属于“商周史T-1”系列,其他各篇如下:

《唯为 | “妲己,你有马吗?”》

《唯为 | 吴越争霸背后的秘密》

《唯为 | 吴越的宿命》

《唯为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唯为 | 印燮繁汤,金道锡行》

秦人的崛起。

一)

来,我们先欣赏“伯乐相马”故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老了,子孙中有没有谁继承了相马绝技?”

伯乐说:“普通马可凭形体外貌和筋骨来鉴别,但天下罕有的神骏马,其神气却在若有若无、似明似灭之间。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足不沾尘土,车不留轮迹,极为迅速。我的子孙都是平庸人才,可以识别普通马,但无法识别神骏马。我有个老朋友,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您见见他。”

穆公召见九方皋,并派他外出寻找好马。

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神马已找到,在沙丘。”

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

他回答:“一匹黄色母马。”

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公马。

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对他说:“坏事啦!你介绍的那个相马人,连马的黄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鉴别马的好坏?”

伯乐大声叹了一口气,说:“竟到了这种地步了啊!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呵!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有比鉴别马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

后来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稀有的神骏。

好,你告诉我,从这篇故事,你学到什么?

二)


我告诉你,三个关键词蹦出来,映入我眼帘——

秦、马、人才。

译成现代语境,该故事所反映的现实逻辑是这样的——

秦穆公和年事已高的顶级坦克专家伯乐,正在研究秦国坦克技术尖端人才培养问题。

是的,马,就是当时的坦克;骏马,就是当时最先进的王牌坦克。

秦穆公于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他的功绩,在于全面霸服西戎——

“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

西戎在什么地方?嗯,陕甘以北,东亚大陆最主要产马区。

秦人的坦克,嗯,战马产业,因此获得了转型升级所需的、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伯乐相马”,不是出现在中原晋齐鲁卫宋诸国,偏偏在秦国,不是偶然的。

环境、繁殖、驯养、饲料、相马……战马生产链,是当时战略性的高科技军工产业。

秦人的战马,到底有多牛逼?

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亲口描述过——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秦马精良,探起前蹄蹬起后腿,两蹄之间一跃可达三寻,折合现在5.5米。

啥概念?秦国坦克的速度、机动性、地形适应性,天下无双。

这种马,你翻遍史书,从未出现在其他国家的记载之中。

秦马,和当年周武王克商的“戎车”一样,是“降维打击”的典范。


当时,这条全中国顶级坦克生产链,完全被秦人独家垄断。

而秦人能够垄断,根本原因,我在前几篇已告诉了你们结论——

周人大boss几百年的投食输血。

三)

秦人起家,归根结底在于这个字——

马。

翻看《史记·秦本纪》,秦人祖先,人设始终未变——

“动物研究专家。”

尧舜时代,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

周穆王时代,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

周孝王时代,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秦人一代接一代,就是“玩马”。

特别是非子,是秦人崛起的极为关键一人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羌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仍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

——《史记·秦本纪》

非子一族原居住在犬丘,因擅长养马,周孝王时代实现阶层大跃升——

召使主马”,成为周人指定的马匹生产、贸易的特权垄断者。

“故有土,赐姓嬴”,获得了法定领地和“赢氏”名号。

就这样,秦人从西部小边陲,登上东亚历史大舞台。

四)

非子“善养马”,也不是偶然的。


水草丰茂的产马区大环境,不传之秘的祖传技术,还有一样得天独厚的东西——


盐水。

犬丘”即西犬丘,也叫西垂、西城、西县,今甘肃陇南盐官镇。


古篆书的“西”,又写作“卤”。“卤”是什么?


“卤:西方咸地也。从西省,象盐形。”

——《说文解字》


“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商周以来,西垂盛产“卤”,天然盐水,直到今天,该地仍叫“盐官镇”。


人的生存离不开盐,马的生长也离不开盐——


“盐官城内卤池,光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泅,饮马于此立见肥壮。”

——《西和县志》


用天然盐水养出的马,特别膘肥体壮,精良无比。


牧场和盐场,马匹和盐水——

非子抓住上天赐予的千载难逢机会,一步步发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西垂,是秦人真正的龙兴之地。秦人东迁后,仍然不断投入巨大资源经营这片土地。

这里,不但是秦人核心马场、盐场,后来更成为秦人的兵器铸造中心。

署名“西工造”的兵器,源源不断运往秦人作战前线。

五)

非子身为西戎,为何能被周孝王选中专职养马?

除了养马养得好,更关键在于他率先投降归顺。

周人克商后,“西求良马,东南索金”,这个“西”,就是西戎。

“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八年, 初牧于汧、渭。”

——《竹书纪年》

维护“金道锡行”战略物资交通线的是曾国;暴力施压,强迫西戎献马的,是申国。

以申侯为代表的周人,军事持续碾压,西戎屈服、分化——

一些部落“来献马”,一些部落“牧于汧、渭”。

显然,非子就是率先投降“牧于汧、渭”的那批人,死心塌地为周人供马。

周人大老板对归附的西戎小兄弟,慷慨回馈和扶持,投食输血——

赐特权、领地、名号、装备。

随着秦人壮大,在稳定西部边疆工作中不可或缺,周老板不得不放低身段,主动笼络——

通婚。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猃狁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

——《秦本纪》

“西垂以其故和睦”,因为有他,西陲才能和睦稳定,是时候考虑将周人美女嫁给他们了,以亲情巩固忠诚。

上述情节, 你想起了谁?努尔哈赤。

详见《唯为 | 努尔哈赤真的靠十三副铠甲起兵吗?

非子的故事,和后世所有“小弟翻身灭大哥”的故事一样——

大老板入侵—土著归顺—争当大老板在当地的代理人—垄断各类特权,实力膨胀—最终,干掉垂垂老矣的大老板。

由“生”到“熟”、由“弱”到“强”,这种地缘政治分裂过程,时至今日,放之四海而皆准。

六)

非子之后,秦侯、公伯、秦仲,一代又一代接力。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史记·秦本纪》

周历王时期,“王道微缺”,西戎各部落越来越不安分,“反王室”。

西部维稳压力山大,作为周人“以和西戎”的军事经济代理人,秦人不断获得机会。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同上

秦仲为大老板拼命,“死于戎”,以宝贵的生命换来儿子们的机会。


得到周宣王支援的7000千人部队和装备,秦人统一了犬丘,正式获得官职——


“西垂大夫。”

随着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秦人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也不断加深。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国风·秦风·车邻》


你看,来自西戎、靠养马起家的秦人,有模有样地过上周人的“精致生活”。

西周末期,反噬压力来到王畿,周幽王试图更换王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申侯怒与繒、 西夷、大戎攻幽王。”


前771年,原本肩负为周王朝看守西部门户的申侯,为扶持外孙周平王,反戈一击。

凭借历史上与申国建立友好互助关系, 秦人站在了周平王一边。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嗯,秦人从“西垂大夫”,正式跃入诸侯行列。

“周王东迁”这场巨变,是以往压力的一次总释放,又是新压力迅速凝聚、演进的起点——

“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

——《国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这段史料很妙,你感受一下这里面的语气,周平王末年,发生了啥?

秦晋齐楚等国相继兴起——

“于是乎”,秦人得了原本属于周王室土地;


“于是乎”,晋文侯控制了周天子;


“于是乎”,齐人成为了诸侯之中的小霸王;


“于是乎”,楚人占领南蛮的濮地,逐渐强大起来。

上游“秦景、襄”,下游“晋文侯”、“齐庄、僖”、楚蚠冒”,都在发生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


七)

进入春秋战国,秦人的高头大马,轰隆隆坦克群,向东,向南。

两个成语足以说明这段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

“秦晋之好”和“朝秦暮楚”。

秦国和晋国不断互结亲家;中原诸小国,今天依附秦人,明日归顺楚人。

前一个成语,背后逻辑是——

尼玛,从遥远西垂出发,秦人已蚕食到了渭河谷地,正式和晋国接壤!

秦人东进压力之下,原本生活在秦晋之间广袤土地上的各类戎人,一波又一波涌入晋国。

这些西来野蛮人,充实了晋国人口,推动了晋国扩张,但也为日后“三家分晋”埋下深刻伏笔。

至于后一个成语,更简单——

秦人有“良马”,楚人有“金锡”,双方在江汉流域一时间难分难解。

当然,征战时代,终究还是坦克威力更大一些——

“伯乐相马”,秦国既垄断了相马尖端人才,也垄断了精良战马的供应。

中原列国战争机器频繁开动,独占战马产区的秦国,巨大生产优势最终转化为军事胜利。

嗯,这个角色,二战时期的美国人也扮演过。

八)

秦马声声催人急。

楚人不断往淮河下游迁移,从而推动了吴越的争霸。

晋人内外承压之下,整体性崩溃,分裂为“韩赵魏”。

完整的一个晋国无法阻挡秦人兵峰,分裂成三国更加只能是徒叹奈何。

直接承受正面压力的魏国,李悝、吴起变法,苦苦挣扎。

史书上,“魏武卒”牛逼哄哄,只是昙花一现——

咳咳,“武卒”的真正含义是,没有马啊,亲!

你想,如果战马充足,谁还会只依靠步兵部队?


韩国呢?苟且偷生,苟延残喘,不值一提。

嗯,当时韩国所有学者,几乎人人都在殚精竭虑只研究一个课题——

存韩。

战国中期后,抗秦重任最终落入最北的赵国身上了。


为什么是赵国?

因为,赵国毗邻东胡、匈奴,也能买到蒙古高原优良的马匹。


“胡服骑射”赫赫有名,关键不在胡服而在“骑”,在马。


同样是良马,同样是坦克,才是对抗秦人的最有力武器。


可惜,赵国的综合实力支撑不起更为持久的军事斗争。

长平之战后,赵人,乃至后来的燕人,最终被秦马洪流席卷而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历史的深渊之中,荆轲苍凉的歌声似乎仍在久久回荡……

2019年8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