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散文的纪实与虚构 李癸云:文学与创作导论——台湾清华大学公开 一、现代散文的四项特色(郑明丽《现代散文类型论》) (一)多元的题材 在散文中,“允许出现任何内容——哲学、伦理、神学、批评、诗歌、幽默、娱乐、临摹、趣闻、笑话、口技——最自由地交谈、最高雅和最低俗的个人话题所表现出的生机与多样性,所有这些都是被允许的,都可以被运用到一篇演讲中。” ——爱默生 (二)开放的形式 1、散文的形式由内容决定,因此也是多元开放的。 2、散文是水性的 散文不要求像戏剧那样,具备一定的形式、结构;不需要像诗一样要有音乐性、格律,精炼的文字;散文诗不分行(散文式)的诗歌;也不需要像小说意义昂具备人物、情节、想象。 (三)流动的结构 1、散文的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变通性; 2、诗必须圆,小说必须严,而散文则比较散;(诗歌在跳舞,散文在走路) 3、散文像一条河流,它有两岸,有源头与回归之处。 (四)生活的语言 1、散文的额语言在各类文体中是最生活化的; 2、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领面目; 3、散文语言最难达到的境界,乃是以最家常的文字传达最标致的意思。 二、现代散文的文类界限 现代散文一直居于包容各种体裁的次要文类,内容庞杂,难以在形式上找到统一要件。 因此,散文的伸缩性大,散文“出位”(逾越范围)的可能性也高于其他文类。 散文通常被要求: 内容方面,必须围绕着作家的生命历程及生活体验; 风格方面,必须包含作家的人格个性与情绪感怀; 主题方面,应当诉诸作家的关照思索与学识智慧; 然而,“纪实与虚构”是现代散文最难定位的文类特征; 传统的散文观念要求散文家以全真“纪实”的任务,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散文只许艺术的夸张,而不许乌有的虚构? “纪实性”究竟是现代散文该有的界限?还是画地自限? “真情实感”可分为两类:一是借助虚构的事物来寄托真实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允许,桃花源是一个象征);一是借助现实中真实的事物来抒发真情实感。 “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何独散文不然? 如果散文的叙述者只能和散文的书写者叠合为一,便大大限制散文创作的发展。散文不断被赋予“题材的真”的期待,可能会忽略“文学的真”? 艺术的结构的复杂性和艺术鉴赏的深度,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家用间接的、暗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看观者填补被艺术家可以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杨牧:《搜索者》 象征 杨牧散文的三一律 杨牧本以诗名,也以诗自命,但他自认为诗人可轻易掌握散文这种类型,曾引痖弦的话:“好比台糖公司,除了出产蔗糖以外,也出产钙片和甘蔗板。” 散文必须是一件精致的结构 三一律: 一定的主题,尺幅之内,面面俱到。 一致的语法,音色整齐,意象鲜明。 一贯的结构,起承转合,无懈可击。 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戏剧的特点归纳于三一律,即时间的一致,地点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 他同时主张散文不妨实验小说、诗歌、戏剧的体裁,侵略其他文类的领域。散文可以学建筑;散文可以学绘画(色彩,浓淡);散文和诗歌互相侵略 杨牧在《年轮》的后记中说:“我对散文曾经十分厌倦,尤其厌倦自己已经创造了的那种形式和风格。我想,除非我能变,我便不再写散文了。” 《年轮》大量穿插诗歌,融合小说与戏剧的叙述方式,完成一则庞大的寓言。句子多是断落的、跳接的、独立的、充满繁复的意象,想象诙谐,意思却连贯而清楚。它是散文,却富有诗的气质。(散文诗=不分行的诗) 三、“出位”与“文类界线” 四、延伸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