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古诗词喂大的孩子,注定不会平庸(该文内有王昌龄《送柴侍御》)

 qiangk4kzk8us4 2020-02-17

近日,日本支援武汉的物资上频频引经据典,引发网友关注。有人认为比起“武汉加油”,这些诗句未免显得矫情;也有人认为如今很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古诗词的了解,还不如外国人,需要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然而,据说这些来自日本的物资的捐助者中本就有中国人,何况作为传统礼仪之邦,对待他人的帮助理应心怀感恩,说诗词“矫情”实在不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好古诗词,不仅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更能培养人的共情能力,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仪和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为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的好友柴侍御将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一方面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另一方面又抒发了自己与友人难舍难分、风雨同舟的情谊。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现出浓浓的离愁。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沅水通波接武冈”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鲜明的个性。

本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诸侯因被幽王烽火戏弄,误以幽王故伎重演,未前来救援,最终镐京被破,幽王被杀。后诸侯得知犬戎攻破王畿之事,慌忙率兵救援打退犬戎并立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

诸侯撤兵后第二年,犬戎再次来犯,周平王向诸侯求援,这时中原局势不同以往,东有东夷叛乱,北方戎狄与南方荆楚频频交替进犯中原,中原国家危如累卵,惧慑于蛮夷,诸侯拒援。

无助之下,平王想起为周室牧马的秦部族,随遣人求救。秦周同源,时为秦人首领的赢开闻后,跪受王命,随即倾举国之兵打退犬戎。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感于秦人出援,平王将秦人封为诸侯,赐秦君伯爵,并将周室无力掌控的关中地区一同赐与秦人。

受平王之诺后,秦人对周围的犬戎们展露出了獠牙!及至穆公,九代秦君浴血奋战,击灭犬戎之国二十一,地方扩至千里。化尽戎族部民百万!天子恭贺,继齐之东伯,晋之北伯后,周王赐秦穆公,西之方伯,为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后第三位霸主。

“岂曰无衣”正是秦人抗击外敌的战歌。全诗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秦人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出自汉代的《旧题苏武诗》: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骨肉缘枝叶”是《文选》所录《苏武诗四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抒写了兄弟骨肉的离别之情,用笔浑重朴厚,风格淡中见醇,近而犹远。

诗一开始,就用“骨肉”二字直接道出“我”与“远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然后再以“枝叶”作比喻,进一步暗示和强调这种关系的亲密。按理次句应顺着这层意思往下写,可是诗人却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人世间亲朋好友间的交往。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二句继续由此生发,写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这里诗人巧妙地借知己挚友托出“兄弟”二字与前“骨肉”二字相应,同时又借朋友相别预为后文骨肉之离作陪衬。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二句紧接进层递进,不仅回映首句,离而复即,而且退而后进,领起下文,其用笔直中有曲,折转顿挫。前人曾谓“况我连枝树’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亲交,尚为兄弟,况真兄弟乎?”(方东树《昭昧詹言》)诗人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而先借密友为喻,从而使兄弟之亲更为突出。

“昔为”以下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二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在此相处时的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与离别后的相距千里、后会无期,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也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说出了兄弟平时相处弥觉珍贵、离别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为下文对临别饯行、樽酒留人的描写预作交代。汉诗转折、联结高妙,浑然一体而不见针迹线痕,于此可悟。然而这二句的好处还不仅见之于它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浅显的语言,说出了一种人生中的宝贵体验:这就是当一个人要失去某件东西时,会超乎异常地体会到它的珍贵。人与物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更是这样。诗人正是在离别在即时,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为将要远行的亲人饯别时,一再要以酒相赠,以酒留饮,以酒叙情。酒是消愁物,诗人当时的心情和行人当时的心情,都在这种赠别和留饮中表露无余。

“鹿鸣”二句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末四句状写赠别留饮情状,言近意远,词浅味浓。人至临别而以杯酒相赠,愿以此挽留片刻而畅叙平生之亲,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唏嘘。

后代不少传诵千古的名句,如梁代江淹《别赋》中的“可班荆兮赠恨,唯尊酒兮叙悲”、唐代诗人王维《阳关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所写也正是这种景和这种情。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首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写得气度恢宏,意境开阔,特别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句,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传诵。

唐代诗人大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而送友人“之任”就成为常见题材。这首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一洗悲酸之态,化沉郁为豪放,格调昂扬,催人振奋,为传统送别诗开拓了新领域。

提到张九龄,很多人肯定会想起那句著名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其实,他不仅是位杰出的诗人,更是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其风度与贤能。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所崇敬、仰慕。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学习古诗词,传承经典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做到的。

今天,你给孩子读诗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