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一切进步,从学会深度思考开始

 Ray先森 2021-07-20

职场丨认知丨思考


这是我的第245篇原创

今日主题:深度思考

Ray先森说✎

这段时间,看完艾菲老师的《直击本质》,这本书讲述了洞察事物底层逻辑的思考方法,在这里做个分享,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共4295字

阅读时间:9分钟

罗胖曾经说:
 
“人生的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不断重复去解决各种难题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渴望不断向前去进步。
 
想要收获比昨天更好的业绩,想要摆脱一身沉重的赘肉,想要和他人建立和谐完美的关系,但种种渴望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让他们陷入了另一种迷茫和痴狂。
 
我见过逼员工完成业绩而惩罚员工互扇巴掌的新闻,
我也见过为出名在线直播自己跳河最终身亡的案例,
我还见过为月入上万而连刷20多张信用卡的现场。
 
那时那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人怎么这么傻?
 
后来我才发现,他们不是傻,而是很多事根本没有深度思考,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想过:
 
自己是什么、自己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
 
而恰恰是连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想清楚过,就急急忙忙投身这个世界,或在名利场上追名逐利,或在滚滚红尘随波逐流,或为蝇头小利曲意逢迎,总而言之,活成了自己最不愿意看见的样子。
 
被称为“信息论之父”的香农说:
 
“你越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得到真知灼见的效率就越高。”
 
为什么有些人能在半秒钟就看透事物的本质,而有些人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简而言之,缺乏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而一旦你永远这样习惯和能力,可以让你在大多数情况下,避免陷于非理性的狂欢,尽早避开盲从效应的伤害,从根本上让自己:
 
以你想要的方式,去过你想要的一生。

 1 

透过现象看本质

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根本

相信你也看过,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就做起了“知识付费”的生意,当你打开微信朋友圈,满屏扑面而来的都是各种充满营销味道的海报:
 
“从0到100万的9步理财神技,带你发财不迷路”
“零基础没人脉,也能轻松月入过万玩手机搞副业”
“秒懂男人3大怕与5大弱点,让你轻松撩男神”
 
如果你不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可能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很多人都会为这样的课程付费买单,我承认,我也有过。
 
为什么就凭着一张海报几句文案就能带货百万?
 
不得不说,这其中还真的没那么简单。
 
正如产品运营专家梁宁说: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在某种程度上帮人不再难受,但是在暴爽和抵御恐惧上无所作为的产品,
 
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不会爆火。”
 
每每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卖课海报频频会出现诸如这样的字眼:
 
“从0到100万”“发财不迷路”“月入过万”“轻松”“快速”“变现”。
 
所有的字眼都在向受众传递着同一个信息,那就是:
 
“这世上真的有快速发财、变美、变瘦、让男神爱上你的方法,只要你付钱就行了。”
 
而这个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也就是人性中“贪婪、嫉妒、执着、恐惧”等等,在这样种种的欲望之下,自然而然就有各种各样的痛点和爽点被满足。
 
这也是张小龙所说的:
 
“产品要让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产生贪嗔痴。
 
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凡事思考问题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象和浅层,而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战国期间,齐国谋士邹忌为了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曾以自己为例说:
 
“我知道我自己不如城北徐公好看,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好看。”
 
一言以蔽之,邹忌并没有因为旁人的阿谀奉承就骄傲自满,觉得自己比城北徐公好看,而是细细分析发现其中蹊跷,一眼看穿了“他人或爱或惧或有求于己”的本质,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比比皆是?
 
但只要你学会透过种种诱人表象,一眼洞穿所有事物中的底层逻辑,找到最本质的原理。
 
一旦理解并学会了通过现象看本质之后,我们对于诸多现象的理解也会变得从容许多,并不会外界的纷纷扰扰而干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初衷。
 
不得不说,真正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往往都是那群最早通过现象看清本质的人。

 2 

为什么说学会深度思考

是不断接近真相的最佳方式

 
看过第6季《奇葩说》的人,或多或少有人会被詹青云这位敢说敢讲且理智的女生圈粉,甚至很多人得知她是执业律师之后,对她的多金又闪亮的职业身份崇拜不已。
 
其实,真相往往没这么简单。
 
2018年,美国律师的平均工资14.423万美元,高居美国职业薪资榜第四位,自建国以来,美国共产生45位总统,其中竟有25位是律师出身,比例高达55%。
 
毋容置疑的是,律师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律师得抑郁症的人数比其他职业要高3.6倍,因为律师这个职业不允许你盲目乐观。
 
作为律师,你在打官司之前要考虑种种可能的后果,将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
 
所以,律师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制胜的职业。
 
为什么要给你讲这个故事呢?
 
是为了告诉你,任何一个看似让人艳羡的工作背后也有抑郁这样的苦痛相随。
 
很多时候看问题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挖问题的根源,做到真正有效解决问题。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被人誉为“发明大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这个外号正是因为他发明了很多无用之物。
 
当时,电的利用才刚刚开始,爱迪生就发明了一种专供美国议会使用的自动表决机,并获得了他的第一个专利。
 
原以为有了这机器议员就可以加快议会的投票过程,提高效率。但当时的议员根本不理睬他,还告诉他这东西毫无用处,随后找个理由把他打发走了。
 
后来他才知道,议会出于公平的考虑,需要给少数派足够的时间来说服其他议员,因此处于决策流程的考虑,国会投票并不会加快进程和时间。
 
自此以后,爱迪生明白一个道理,这世界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还需要有用、有市场,他从一个单纯的做发明家思维,转变到做企业家的思维,一生再也没有做任何没有市场的发明。
 
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依旧不陌生,它依然时时发生在你我面前。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担心自己落伍而拼命奔跑,但凡觉得和新潮流行相关的都是好的,最新出来的技术手段、刚刚曝出的八卦热点、网红热推的打卡好物,都需要追随,而忘了一些不变的道理。
 
那就是我们追随的一切是否能真正能帮助自己,获得进步?
 
就像很多人常常痴迷于结识人脉、链接大神,而忘了真正的社交本质是价值交换,当你没用的时候,你认识谁都没用。
 
如果没有在这个层面上去做深度思考,去努力找到真相,那么认识再多的人,朋友圈看起来再热闹,自己不过也只是别人通讯录里永远不会被想起的一串号码而已。
 
爱因斯坦说:
 
“真理就是在经验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
 
别总是醉心沉迷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成功鸡汤,也别汲汲追求于那些炫丽夺目的发财案例,当一切高大上的理论并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更便捷的时候,
 
你就该明白,你离真正的真相越来越远了。

 3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用最真实的方法看清本质

在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仅凭借几个小细节就判断出华生刚刚到过阿富汗,这一准确的论断让华生叹为观止,
 
原文是这样的描述的:
 
这位先生有医务人员的风度,又颇有军人气概,那么显然他是个军医;他脸色黝黑,但手腕的皮肤却黑白分明,这并不是他原有的肤色,说明他刚从日照很强烈的地方回来;他的左臂举动僵硬,看见左臂受伤过。
 
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一个日照充足的地方服役,且手臂受伤,还有战争发生,这能是在什么地方?
 
自然只有阿富汗了。
 
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比如军人气概、肤色分明、左臂受伤,就能推导出这个人的身份和来历,不可谓猜测不大胆,分析不细致。
 
福尔摩斯对华生的推理不过是两个步骤而已:
 
先按照华生的外貌特征进行大胆假设,然后在华生身上寻找细节印证假设,最终得出结论。
 
简而言之就是八个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是我们在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必经之路,当然这个方法有很多,比如先归纳后抽象法。
 
顾名思义,就是先进行归纳,再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
 
梁宁在讲如何找产品痛点的时候,讲到如何理解“痛点”的根本属性:
 
什么叫痛点?
 
有人说,对产品来说,痛点是指那些尚未被满足而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
 
这个答案显然不对,没有被满足,用户只是难受而已,不能拿用户的难受当痛点,或者说产品的切入点。
 
一些网友讲的自己的案例,就很有意思:
 
“一天到晚都会收到推销的广告电话,恨不得卸载手机通话功能,直到我碰上某某号码通。

“每次去医院就很烦,排队挂号缴费很麻烦,这时有个App帮我网上预约就很方便。

“当年的海飞丝广告就很打动我,第一次去我老婆家,肩上的头皮屑被嫌弃好久。
 
这时我们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上述场景中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帮助自己,他们心里会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怕”,所以:
 
痛点,就是恐惧。
 
先从痛点的案例进行收集,再对案例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帮助自己时,他们心理有一个词形容,就是“怕”。接下来,再对这个结论进行抽象,变成一个精确的简单类比,即痛点就恐惧。
 
简单两步,就找到事物的根本属性。
 
而上面这个方法只是我们对了解事情真相的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在思考问题的本质时,能否得到结论可能还不是最要紧的,
 
关键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本质时,能否沿着正确的路径不断进行下去。
 
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不辨真伪,就急着下结论去否定真相。
 
有时候,常有人感叹,世界如此喧嚣,真相何其稀少。
 
其实真相一直就在那里,只是很多人常常没有刨根问底的耐心,也不愿意花时间探究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自然也就成了远离真相的那一群人。
 
所以,并不是这个世界很肤浅,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深刻而已。

写在最后:

在这里,由衷的推荐这本由艾菲老师倾尽心血之作《直击本质》,这本书没有介绍如何月入上万,也没有煽情理智的金句,更没有似是而非前后不一的观点。
 
相反,在某个时候,你会越看越看不下去,甚至觉得完全看不懂作者在讲什么,用作者本人的话而言就是:
 
我保证接下来将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痛苦的过程。
 
《圣经》也有语:凡含泪播种,必欢呼收割。
 
其实,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发现自己的短处和未知领域,何尝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在急忙慌忙奔赴红尘之前,不如凡事多想几步、尽量冷静几秒,对于那些看起来煽动和偏激甚至极具诱惑的事情,不妨站在局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而不是在多少年后,回望自己一路走来才惊呼:
 
明明有些错,本该可以避免。
明明有些事,本该可以不做。
 
而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
 
也许,这才是不同人生之间差距如此悬殊的本质。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

转给朋友们欢迎你的“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