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防疫

 胡杰一 2020-02-17

防疫防疾并不难,强身健体顺其然。

躯身康健邪无奈,心理康宁逾百年。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从事中医精神心理领域临床及心理学教学四十余年的一个医界老兵,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谈点防病及防疫的粗浅看法,希望给人们有点启发和帮助,不妥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其实防病和防疫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普通疾病和疫疠(传染病)还是有区别的,故分而言之,在这里重点谈谈防疫。

    一、防病

《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什么意思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古圣贤告诉我们:一切不合时令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对无常的气候变化做到及时增减衣服,环境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贪婪,酒色、名利、赌博等),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气就可以顺从之。真气就是元气,“真气从之”就是说元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不要有意去留恋或追求身体上的种种触动,要使精神格守于内,以镇定之心寂然观照,神气自然在体内相互留恋,五脏不受其外扰脏腑阴阳和合,病还会从哪儿来呢?

二、防疫

(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中有一段影响深远的论述:“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这一论述中的扶正祛邪思想基本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两大基本原则,即养内避外:一方面增强体质, 巩固正气,使外邪无法侵入;另一方面避开疫气,不受其毒

也就是说身心健康,形神合一,外邪就不易侵犯。强能胜弱,如同处一个环境,有的人得病,有的人不发病;武松打虎,虽是故事,其实这都是强能胜弱的体现。当然能避开的还要避开它.

(二)保持良好的环境

·温革在《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告诉大家,田前屋后不要有臭水沟,房间要干净整洁。清·王士雄说:疫病时行,……,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强调要开窗通风透气。

(三)讲究个人卫生

·《礼记》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洗脸5次,洗手不嫌次数繁多。唐·孙思邈要求常习不唾地,提倡人们不随地吐痰。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初病人衣,蒸过,则一家不染。·刘奎也如是说,并进一步强调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 是说不要穿、用患有疫病家人的衣服及器皿。清·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说:人卧室宇,当令洁净……即一身亦尔,当常令沐浴洁净。强调个人要经常洗澡。

(四)控制蔓延

对于控制疫病的蔓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隔离,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东汉以后,就有了隔离病人的记载,《汉书·平帝纪》中提到,“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对病人实行隔离措施的最早记录。

(五)中医治疗

一代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就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大瘟疫时期,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内径》、《难经》等经典而著成的,堪称现代中医之精髓,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杂病,其实就包括了温病(瘟疫是温病的一个类型),该书中所载的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

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在吸收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中药方剂。比如,达原饮一方以治疗瘟疫,可以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三消饮为达原饮再加大黄、羌活、葛根、柴胡、生姜、大枣而成,以治疗瘟疫之邪出入表里,表证、里证、半表半里之证兼见者;白虎汤辛凉解散;瓜蒂散涌吐疫邪。

笔者认为,面对当前新冠疫情,不要惊慌,要泰然处之。要服从领导听指挥,遵纪守法,关注官方消息,不道听途说,更不能造谣生非。需隔离者要自觉隔离,如在家还可享受天伦之乐及看书学习升华自己。

如需治疗或服用预防药物,且不可随便服用,即使官方公布的中药方剂,也不要擅自服用,因为中药方剂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所拟而成的,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一首词与大家分享:

清平乐·瘟毒一定除根(通韵)

疫来不怕,有党和中华。统领全民催俊马,瞄准邪魔打靶。

中药皆似金银,神医绝术创新。防治健身相顾,瘟毒一定除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