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孩子三个问题 做孩子发展的知心家长

 ThinkfunQd 2020-02-17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交流,交流什么,都需要进行思考。错误的教育不如没有教育,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选择和调整的能力。我认为家长应该问孩子这样三个问题:



1


第一个问题是在学校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孩子良好品质的塑造与形成,固然需要很多因素,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孩子在学校环境中生活,必须懂得如何与其他人相处。处处做到心中有他人,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要做到这一点,孩子不仅要懂得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道德文明素养,更要能够以实际行动,为别人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不管是在学校生活、学习中,还是在社会的日常活动中,孩子都要学会尽力帮助他人,形成助人为乐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善良的品质。人们常常会说某个人情商很高,其实情商很高的人很多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用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有“利他之心”。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点以及父母的人格魅力,这种问题所隐含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相信每个不断提出这样问题的父母,就一定会塑造出一个善良的、充满爱心的、高情商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和社会,也一定会富有热情和进取心,形成自身更好发展的精神动力。



2


第二个问题是参加了学校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在现代教育中,孩子的发展应当是由一些丰富的活动和平台支撑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没有学校活动的磨炼,孩子的责任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等,都无法激发出来和锻造起来,这从哲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校的各种活动都是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必备课程。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那些在一些家长年来对于学习无用的活动或者社团等课程,正是培养孩子终身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必备的内容,每种活动都在诱导着他们发展的兴趣、激活着思维、培养着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各种重要能力。说了这么多,就是让家长理解,功利性的、以知识学习为核心的狭隘的“学习观”,不仅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现在,更无法让孩子拥有未来。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一些孩子受家长认识的影响,每天只知道拼学习,对于学校五彩缤纷的生活视而不见,不仅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培养,而且学习成绩与那些始终保持学校生活激情与热情的同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失落感有时甚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正如一个人身体的健康需要多种营养一样,孩子的精神心理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多种条件和资源的支持。家长关注孩子的学校活动及收获,就是要引导孩子更好地参与学校活动,让孩子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素质。所以,这个问题能够让家长与孩子建立起有意义和见识的交流与愉快的沟通。



3


第三个问题是学习上是不是全力以赴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每个家长内心非常纠结的事情,孩子考好了自然很高兴,又是请吃饭又是奖励;孩子一旦考不好那就感觉很有压力,甚至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下去。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结果由很多因素构成,如兴趣、教师、思维特质等,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并且,差异本来就是必然存在的,有的孩子会学习,听课效益很高;有的孩子的潜质可能表现在其他方面,如领导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技能素养等方面,而学业水平可能就不那么高。孩子学习的差异是个性秉赋的一部分,绝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做学术研究。因此,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是在委曲孩子,以孩子的短处去与别人比较和竞争。家长与孩子交流,不是不能谈论成绩,关键是如何向孩子提出问题。其实,学习成绩不管如何,家长更加需要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那就是孩子是否全力以赴了。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竭尽全力了,那么家长就应当欣然接受孩子成绩的结果,当然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总结反思。常言道,智者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教训,上智者从别人的错误中接受教训。让孩子反思自己,也看看别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是对自己的发展非常有益的。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到第三位,那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同学之间已经有了比较和压力,学习早已是孩子关注的重要对象,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一味地倾心关注成绩,那就无法与孩子产生交流,因为成绩和名次也是绝大多数孩子最敏感的话题。

从根本上说,好的家庭交流就是尊重孩子,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用好的家庭教育滋养孩子性格和品质,如此才能让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持续下去,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