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解读中华文明(三).mp3 来自汉唐荣耀 00:00 12:16 近年,我国一些伪学者散播莫名其妙的观点,大谈中华文明历史短暂,三皇五帝甚至夏朝历史都不可考,所以根本不是五千年历史。秉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表面上是进行学术探讨,其实内心是阴暗的犬儒心理。内心的阴暗和孱弱,使此类学者仰西洋鼻息,弃祖宗厚德。三皇五帝的传说,其来有自,后人理应追思祖先披荆斩棘在黑暗中走向黎明的光辉事迹,作为华夏后裔,对血统的荣耀理当坚信不疑。夏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中华文明从圣人治天下,转换到王者治天下。这一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禹王带领华夏族治水拯救了全人类,这一功绩,使他成为夏朝的始祖。如果对比东西方文明的记录,会发现关于远古时代大洪水的记忆是相通的。西方的诺亚方舟,估计只是绝望中的幻想。中华先祖大禹治水,却是切实存在的历史,也许正是大禹,把洪水从大陆疏浚到大海,拯救了全人类呢。夏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自此,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夏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一生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桀是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是夏朝第17代君主,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他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夏国亡,桀被放逐而饿死。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研读中国的历代史书,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每个帝王,都进行道德行为评价。这种现象,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特点。为什么要对历代帝王进行道德行为评价呢?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以圣人的标准衡量帝王的行为。我们的远祖,都是以圣人的形象为中华文明建立了稳固的根基。后世的王者,应该以先祖的圣人之道率领华夏民族。对比而言,凡人会去评价一个神的行为吗?凡人有资格评论神的道德吗?显然,从西方先祖把自己包装成神的代言人那一刻起,凡人已经失去了评论“先知”的权利和资格,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亵渎神灵的罪名。从这个角度看,西方所谓的言论自由,是经不起推敲的。现代西方社会,言论自由也是有规则限制的。比如美国社会关于犹太人的“政治正确”,就没有任何言论自由的空间。相对而言,近年中国的言论自由尺度之大,简直是骇人听闻:否定先祖,否定先烈,否定中华文明,贬低中华文化,攻击国家体制,攻击民族性格……有些莫名其妙的观点,认为夏商周是犹太先祖亚伯拉罕后裔建立的,又举证夏朝的历法很明确属于太阳历,与埃及历法一致,所以认为夏朝的宗主国是埃及帝国。传播这种观点的险恶用心非常明显,就是要摧毁中华文明的根源。信奉这种明显谬论的观点的人,主要以基督教徒为主。西方宗教来到中国大地,为了传播宗教理念,缪称西方伪神是中华文明的共同始祖。只有愚昧无知者才会相信这极端荒诞的谎言。西方文明的入侵,在中华大地上,养出了一批跪着的奴才,丑陋不堪不知自省。夏朝在中华文明史上应该是王冠最顶端的一颗宝石。历时二百年,留下的遗迹虽然已经不清晰,但是夏历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优势,泽被后世。夏历的由来,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传统历法在农业领域使用普遍,也称为“农历”。夏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夏历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我们现在实行的公元纪年,并不是真正的“公元”,而是基督教纪元,公元前的英文是Before Christ(基督出生之前),公元后Anno Domini是拉丁文,意为“基督出生之后”。中国称之为“公元”,其实不确,西方国家明确称之为基督教纪元。伊斯兰国家多用“伊斯兰纪元”,不少国家使用自己的纪元,只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用基督教纪元。黄帝纪元的起始现在西元纪年体系表述的西元前2698年,这在《辞源》中也得到了验证。中国古代历法的功用有三:其一是政治上王权的宣示,比如明清时代每年对朝鲜、琉球等属国的历书颁赐。其二是日常生活上的使用。其三是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流,需要一个共同的时间计量和指称系统。元朝与高丽之间特殊的朝贡关系,使高丽唯元朝命令是从。忽必烈在汗位之争中赢得了胜利,并建立了元朝,考虑到征南宋与日本的需要,改变了以往对高丽的高压政策。高丽元宗即位不久,即派使臣入贡,不久又亲自来朝。元朝派官下诏,在高丽开榷场,并将元朝历法赐予高丽。此后,高丽一直使用元朝历法。明代,安南同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密切。明代的中国,是个民殷国富、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的大国。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典籍,五经四书、资治通鉴、汉书、唐书、三国志等,在安南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其它如天文地理、历法医药、刑律法度、礼乐朝仪、文武官制、科举考试等,安南也无不仿效中国。二十四节气歌,展示出来的古人智慧超乎想象。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一种发明!就让我们以二十四节气歌结束对夏朝的追思,表达对夏朝文明成果的敬仰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