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贯煎

 冬藏春发 2020-02-18

一贯煎讲解

一贯煎出处:是清代医家魏之琇,与王孟英共同编写的《柳州医话》中。

一贯煎含义:一贯煎的方名含义:

1用儒家理论来贯穿,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指出:吾道,一以贯之。一是一理,贯是贯穿,煎是熬药。用一个滋水涵木法的理论,来指导和贯穿治疗肝病的煎剂,故名叫一贯煎。

2用金钱理论示贵重。一是指绳子,口是指铜钱的内方,贝是最早的钱币。一条绳子上,串上一千个铜钱,叫一贯。所以,古代的象形文字,把贯写成 钱。一贯煎,就是一付中药。在清朝时期,病人所需要的费用。这是我们研究中药方解,了解到清代最普通的药物,当时卖的是最贵的价钱,一贯=1000钱。如果医生开十付中药。那就会拿下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会让他们由病返贫。

3钱的理论说明

1造钱的材料:是用铜造钱。铜者,同也,通也。天下君臣,四方百姓,共同使用流通也。

2造钱的方法:是用乾坤法:外圆法天,内方效地,其积如山,其流如川,无足而走,无翅而飞,流行于天地之间,汇通于四方之处。所以造钱的方法,就是乾坤方圆法。

3造钱的功用:钱之为言,泉也!钱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国家和百姓。永远也不会匮乏的现象。

4钱币的别名:故古人把钱,叫孔方兄。钱字组成是由金,戈,戈三体而成。戈,戈的谐音,古人读为哥,哥。哥哥就是兄长,由于铜钱内的孔是方的,故名把钱叫做“孔方兄。”戈,戈是古代的兵器,所以战争赔款,是掠夺财富的最直接的手段。

5《钱本草》简介

唐代时期,朝廷有个宰相,叫张说(悦)的人。他是一个饱学之士。用中医药的理论,和孔子儒家的思想,关于对金钱的认识,写了一个名篇,叫《钱本草》。

原文曰:

(性味)"钱,味甘,大热,有毒。

(功能)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

(剂量)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采时)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

(误用)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用法)用钱七法: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疗效)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一贯煎组成:本方由生地黄,枸杞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川楝子组成。

一贯煎方解: 方中重用生地,滋水涵木为君;当归、枸杞,补血柔肝为臣;沙参、麦冬、润肺生津为佐;川楝子寒,疏泄肝气为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一贯煎主病:胆胀,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胁痛胁胀。舌红少津,脉细弦。

一贯煎病例:魏之琇在他自己编写的《续名医类案》中,记录了一个治疗胁痛的一个著名的病案。有一位叫范康侯的患者,不足20胁痛却已六七年,求医无数,渐渐消瘦、食少短气、神疲懒言,稍远行则心悸,遇劳则膈间裂痛。该患者初发时仅有腹胁痛,医生给予逍遥散后症状消失,不久又复发,再用逍遥散就无效了。此后陆续改用四磨饮、五香散、越鞠丸等方,还是这样。再后患者腹中出现包块,医生以为痞积,进青皮、厚朴、五灵脂、延胡索之类,包块益多,时隐时现,上下左右,约六七枚,如拳如掌,往来牵痛。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

魏之琇观察到这类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舌质或中干、或枯燥、或紫赤;而用药上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使用香燥疏肝之剂,前者是肝肾阴虚的特征之一,而后者能伤阴。疏肝之品多辛香热燥,香燥伤阴。于是,魏之琇一反前人肝无补法的成见,创立养阴疏肝之法,并创制方剂一贯煎。

    一贯煎体现了,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

一贯煎方歌:楝子当地杀狗卖(沙枸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