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发明了一个汉字,被已婚女性谩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格_裂 2020-02-18

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仅仅在汉字的种类繁多和结构复杂,更重要的是,文字能够深刻影响思想。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曾经说过:“我们每天说话写字,都需要有意无意地使用到文字。人类在说出或者写下一个文字之前,他的意识中一定会快速加工他想要说出的东西,有时候这个过程人们能够意识到,有时候不能。就是这个过程,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意识和思维。”例如,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是古人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景象和脑海中的抽象图像,总结出来,继而创造出来的文字。比如“鱼”字,甲骨文中的“鱼”和现实中鱼的形状非常相像,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到了今天,“鱼”字已经和古时候的象形文字大不相同了,然而每当人们看到“鱼”,依然会很快地在脑海中闪现一下自然界鱼这种动物的样子。

文字和图像对思维的反作用,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再比如“勇”这个字,对于不认识这个字的人,他即便看到了这个字,也不会产生任何联想。然而对于认识这个字的人,看到它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一些初级联想甚至深层联想。例如,有些人会联想到勇敢和勇猛,这种联想就属于初级联想,与这个字的本身意义差不多。还有一些深层次联想,例如将“勇”和阳刚、男子气概这些意象联系起来。这就是文字对思维的反作用,有了这种反作用,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个字,就会反射到与之相关的景象上去,久而久之,就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比如,当一个虽然没有被别人看见,但是已经被别人形容为勇敢的男人,这种形象,就会先入为主地渗透到别人的意识中,那么,虽然这些人还没有看到他,也已经会用正面的心态和思维去面对他了。

正是由于每一个汉字,都对讲汉语的人们,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所以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汉语言文字学家,在一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明了一些符合当时历史趋势的新汉字,但是却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可能就是刘半农了。刘半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汉语言文字专家,出生在江苏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刘半农的祖上,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有的在江苏一带当官,有的在当地经商,因此到了刘半农父亲这一代人,家庭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了。旁的不说,仅仅刘半农家族居住的房子,在苏州都是首屈一指的。“苏州刘氏三千户,一家独占三百户”的描述,就是形容刘半农家族的。虽然有些夸大的成分,但足见当时刘家的影响力。

一八九一年,刘半农出生后,父亲格外疼爱这个儿子,就为他花费重金,雇佣和聘请了当时苏杭地区一些一流的人物。由于刘家非常注重教育,对教育有很深刻的理解和心得,深知在孩子七岁之前,都处于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智力,那么更有利于之后的培养。当年,仅仅是保姆,就为刘半农雇佣了三位,更重要的是,这三位保姆,都是精挑细选中选出来的,这些保姆,不但要有一些文化,能认识字,还必须有一颗虔诚和善良的心。刘家人坚信,如果让刘半农生命中的前两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一定会对他的人格,造成非常正面的影响。

后来,刘半农依次进入了当时苏州地区最好的私塾,接着,在二十岁出头时,就被家人送往了欧洲留学。三十岁左右,刘半农拿下了文学博士学位。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以及白话文和简体字的改革,都先后提上了日程。刘半农在法国毕业后,密切关注着当时中国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他在给当时的主要带头人胡适的信中写道:“我认为祖国发展新文化运动很好。文字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和文明的第一载体,也是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的载体,这个我们日用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人的精神状态。老东西(可能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繁体字)该放一放了,必须要把新的、先进的东西拿出来了。”从刘半农给胡适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废除繁体字,改用简体字,是相当支持的,但是,刘半农也还是有一些保留。

当时他给梁启超的信中写道:“我认为繁体字可以暂时放一放,但是拼音,我以为完全要不得。拼音毕竟是西方线性文字的产物,如果把它引入中国,很可能会动摇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要知道,西方这种文字,相比我们的文字来说,简单得多,移植能力和生命力都很强大。一旦让这种文字进入了中国,我怕到时候会控制不住。我们的汉字,也有注音符号,完全可以满足迅速提升识字率的需求。”当然,刘半农的建议,最终并没有被采纳。大家知道,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为了迅速扫盲,还是从西方引进了拼音这种注音符号。这样,直到今天,许多国人依旧不知道,实际我们中国的汉字,也是有注音符号的,而且在字典里都有。

一九二五年秋天,刘半农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大学任教生涯。在当时的简体字改革中,实际上发明了不少简体字。许多中国传统的繁体字,如果直接改为简体字,有些会出现表意混乱的情况。在发明简体字这件事上,刘半农也做了不少工作。然而,他在一九二七年发明的一个汉字,却遭到了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谩骂,其中,尤其以已婚女性为主。一九二七年之前,汉语字典和辞海中,是不存在“她”这个字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称指示代词,一直都只有一个“他”,类似地,指示非生物的“它”这个字,以前也是没有的,也用“他”指代。当时的刘半农,认为应该发明一个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的人称代词,但是他同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发明,因为人称指示代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一旦这个词被发明出来,并且流传出去,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刘半农在发明这个字以前,和同行进行过深入交流。

例如,当时刘半农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写信说:“既然要文化改革,我以为就一定要彻底改革,如果只是不疼不痒地改,最终触及不到根本,那还不如不改。您知道,在文化改革的领域中,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改革,是重中之重。窃以为,要改革男女地位平等之思想,莫过于从文字入手,而要从文字入手,莫过于专为千万万女性设立一个属于这些女性的人称指代方式。我思前想后,觉得‘她’这个字,非常值得考虑。一方面,这个字继承了中国一直使用的‘他’字,另一方面,将单人旁换为女字旁,也符合中国汉字中对于那些有女性特点汉字的规律。”

后来,蔡元培给刘半农回信中说:“吾侪去病,要因病而药,若多着一个意思,便似引犬上堂,画蛇添足,又因药而病了。”“吾侪”是我们这些人的意思,蔡元培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既然要改革,就要对症下药,您如果发明这么个字,犹如画蛇添足了。显然,蔡元培认为,对于男女平等这个意识的改革,文字改革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根本,如果改革不好,还可能“因药生病”。可见,蔡元培先生是不太支持刘半农的这种提议的。然而,刘半农最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个字的生命力,不应该由他们来衡量,而应该将这个字放到社会中去,让其自生自灭。

一九二八年,刘半农所写的关于“她”字改革的建议,正式被批准,并正式写入了新华字典,从那时起,中国才有了“他”和“她”这两个人称指示代词。然而,让刘半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她”字流入社会不久,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在这些反响的声音里,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其中的反对者,大多数都是女性,又以那些接受过教育的已婚女性为主。她们的意见是,改革汉字,没问题,发明汉字,也可以,但是既然要提倡男女平等,就不应该对女性过于照顾。发明这样一个女性专属的指示代词,就是一种无形中照顾女性的表现。而过于照顾女性的前提,就是觉得女性不如男性,才需要被特殊对待。这些女性一致认为,既然要平等,就不要特殊,就要在方方面面都平等。就这样,对这个字的反对和谩骂声音,持续了足足三年有余,最后,才因为逐渐习惯,而被接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