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代重视“冬至日”呢?

 美学中医 2020-02-18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日”,甚至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日”节日与祭祀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的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

图 二十四节气“冬至”:自冬至起,白昼渐长,阳气回升

这是因为冬至日时,我们所处在北半球,而太阳此时却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在过冬天,南半球在过夏天。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冬至日过后地球位于近日点,从全球来看确实得到了更多的太阳辐射,但是对于南北半球气温影响更大的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以及昼夜长短的影响。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高,白昼较长,处在炎热的夏季季节;而北半球此时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时段,白昼也较短,所以处在寒冷的冬季季节。

图 二十四节气“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礼记·月令》为基础的清代御制文献《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其中对“冬至”的解读是:“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生,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

同时该文献还引南北朝至隋初文人杜台卿《玉烛宝典》“冬至日极南影长。而杜台卿的著作也是根据《礼记·月令》等体例及内容,并广泛收集民俗风情而成。据史料记载,杜台卿曾在北齐、隋朝为官,后在隋文帝时以耳聋不便做官为由请辞,获准之后便专心从事著书、教学等事宜。

到了明代医学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述若干文献对“冬至”的解读,可以说基本汇总了一种集大成的表述:“十一月中。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图 二十四节气“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故曰冬至。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冬至是夏历十一月的节气,这时(北半球)“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则开始萌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一天,而太阳照射一切物体所投下的影子也各自呈现出一年之中最长的情形,所以这个节气被称作“冬至”

“夏至”中的“至”一样,“冬至”“至”本身也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到达、到来”;另一层则是“极点、最大值”

图 二十四节气“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因为,冬至日时,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天,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待到冬至日过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同时也预示着太阳逐渐从南半球转到北半球的过程,天气逐渐变暖;

待到春分日过后,太阳正式转到北半球了,春天也就来到了!

图 二十四节气、二分二至和阴阳

所以,古人才把“冬至”这一天当成是历法的开始,阴极生阳,这正是“冬至日”阳气回升,阳气始生的由来!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夏历的历法制定当中,无论按照平气法(1645年以前使用)还是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刻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是仅有的一个!

这说明“冬至日”真的是一年当中特别的一天,所以古人才如此重视冬至,更以此定为历法起点,依次安排二十四节气!

【古代置闰规则

因为通过圭表测影法测得的太阳回归周期约365天,而月相的变化周期并不能与之形成简单的倍数关系,于是古人设置了闰月来调整。

1.由于汉以后的历法都是建寅,以寅月为正月,这样冬至所在月必定是十一月。

而“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是历法制定的必然结果,因为历法排定方法中:“冬至所在月为子月(汉代开始)”“以寅月为正月”“当两个冬至点之间(不包括两个冬至点)在月份,还有十二个整月时,要以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而导致的自然出现的结果。

因为,“冬至”这个古代最容易观测的节气一定要在十一月,其实应该这么说,冬至一定在建子之月(子丑寅卯的子),为什么十一月是建子之月,实际上古人使用地支来表示方位,冬至时节北斗的斗柄在半夜时指向北方,也就是的方向,也即斗建为子,这个月就是建子之月,由于正月选在了建寅之月,子月刚好排到十一月了。

2.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节气就被叫做中气,有中气的月按地支排一遍。

一般来说,朔望月的长度略短于两个中气相隔的时间,不是每个朔望月都可以有中气,那么总会有那么一些月份会没有中气,对于这些月份就规定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如果相邻两个子月之间恰好间隔11个朔望月,则不管这些月中有没有中气都不置闰。

由于每个冬至都规定在十一月,所以月份的回归周期就可以很好地与太阳的回归周期稳定的联系起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贺冬

《后汉书礼仪》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祭祀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之礼作为中国古代五礼之首,关乎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历代帝王通过一系列隆重、庄严的仪式,达成“天人沟通”,祈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云,“礼天神必于冬至”,历代王朝均极重视冬至的祭天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祭祀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

冬至祭天祭神演进到唐宋时代,在民间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演为传统民俗。

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清嘉录》记载“冬至大如年”,并且《汉书》中也记载了:“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是说过了冬至节气,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还有《晋书》上也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是说当时的人们对冬至日作为重大的节日来庆贺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原称“元旦”)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