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驱虫剂

 学中医书馆 2020-02-18

十九.驱虫剂

十九.驱虫剂---驱虫剂 乌梅丸 理中安蛔汤 连梅安蛔汤 化虫丸 布袋丸 

六十四,驱虫剂 

329.乌梅丸

本方现常用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属于寒 热错杂,正气虚弱者。1。胆道蛔虫 2.胆道鞭毛虫症 3.久痢4.厥阴消渴证 5。昏厥并昏迷6.心绞痛 7.呃逆 8.角膜炎 一、外科 1.胆道蛔虫病 2.胆囊炎 3.胆石症 二、内科 : 1.慢性泄泻 2.细菌性痢疾3。溃疡病 三、妇科 。 带下 四、皮肤科 荨麻疹乌梅丸!主治] 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 冷;或久痢久泻。 本方为治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的常用方、代表方。临床运用 时,以腹痛阵作,烦闷呕吐,时发时止,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 

乌梅500克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炮附子18克 当归12克 黄柏18克 人参18克 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 

(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4.上药各自研成粉末,然后混合,用米醋浸乌梅1天,去核,蒸在五斤米下面 ,蒸熟,捣成泥状和蜜为丸 ,每丸9克。食前服下,每日三服。

乌梅丸(《伤寒论》) [异名]乌梅丹(《医方妙用》,录自《普济方》卷399)、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

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安胃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

(480g)当归四两(120g)’附子六两(180g)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120g)桂枝去皮六

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

[用法]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

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一

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

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主治]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

冷;或久痢久泻。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为寒热错杂之证。蛔虫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

则安”之说,其性喜钻窜卜寄生于肠中。胃肠寒热错杂,不利于蛔虫的生存,则扰动不

安,不时上扰,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

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阳明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

发为蛔厥。至于所治久痢久泻,亦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所致。

[配伍意义]本方为蛔厥而设,该证病机属寒热错杂,蛔虫上扰,故治宜寒热并

调,安蛔止痛。方中重用乌梅为君,本品酸温,既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又能涩肠以

止泻止痢。《本草纲目.果部》卷29曰:“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唯张

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匿方中用者,即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本草求真》

卷2谓:“人虫则伏”;《本草新编》卷5评价该药说:“止痢断疟,很有速效”。蜀椒、细

辛皆辛温之品,辛可伏蛔,温能祛脏寒,另蜀椒有直接杀虫作用;黄连、黄柏味苦性

寒,苦可下蛔,寒则清热,该两味又是止痢要药,椒、辛、连、柏四味配伍,既温清并

用,又伏蛔下蛔,共为臣药。佐以附子、干姜、桂枝温脏以祛里寒;人参、当归补养气

血,以扶助正气。全方配伍,使寒祛热清,蛔安痛解厥回,肠固痢止。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选药则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另针对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病机,又体现温清合用,邪正兼顾的特点。全方以温热药

居多,故方性偏温。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的常用方、代表方。临床运用

时,以腹痛阵作,烦闷呕吐,时发时止,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重在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栋皮、榧子、槟榔

等以杀虫驱虫;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以降逆止呕;腹痛甚者,可加白

芍、甘草以缓急止痛;为了加速驱虫之力,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3.本方现常用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属于寒

热错杂,正气虚弱者。

[使用注意]本方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宜。《伤寒论》云:“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源流发展]本方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书用以治疗蛔厥及久痢。

该方的创制对后世颇有影响。关于其主治证方面,宋.《圣济总录》卷56曰:“产后冷热

痢,久下不止。”扩充了其在妇科的运用。《玉机微义》卷8重点记述了虫症的表现:“胃

腑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而今人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则总结为:“久

病腹痛,呕吐,下痢,蛔厥”,并指出该证的病因病机是“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之

证”。现在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焦树德具体描述为“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

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

或沉细。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

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

腹胀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

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

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

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方剂心得十讲》)。于临

床有重要参考价值。自汉以后,名为乌梅丸的方剂多达55首,其中组成和主治与仲景

乌梅丸相关的即有工6首,而源于该方的亦有5首。诸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工5乌梅

丸,即本方去细辛、附子、人参、黄柏,加吴茱萸,清热补虚之力稍逊,专治久痢,诸

药不愈,数十年者。《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乌梅丸,即本方去黄连、附子,用于妇女

胎前、脏毒肠风。作者针对此时患者体质状态,故减去大苦大寒之黄连及大辛大热之附

子,使方性较为平和稳妥。以下两方为治虫证的例证,其中,《痘疹传心录》卷18乌梅

丸,即本方去附子、人参,温脏补益作用减弱,主治蛔虫腹痛而里寒体虚较轻者。《医

学摘粹》卷3乌梅丸,即本方去黄连、黄柏、细辛,加茯苓,无清热之功,增健脾渗湿

作用,适宜于蛔虫证属寒者。《保婴撮要》卷18乌梅丸,即本方去人参、黄柏、桂枝,

主治小儿痘疹。可见乌梅丸类方尚可用于其他病证。不仅如此,由本方变化而成的方剂

尚有《伤寒全生集》卷4的理中安蛔汤、《温病条辨》卷3的椒梅汤,以及《重订通俗

伤寒论》的连梅安蛔汤等。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的立法乌梅丸的组方配伍颇具创意。一般而言,在《内

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

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治法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医者组方时宜分别以温热药、寒凉药、补益药、祛邪药以治之。而

本方证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既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为此仲景选药配伍采取寒热并

用,正邪兼顾,将温清补泻数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分消寒热,扶正祛邪。这也是仲景

组方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其所创许多方剂中均得以体现,如用于虚痞之半夏泻心汤,调

经之温经汤等。此后,金.李呆研制的枳实消痞丸,可谓受此思路影响,充分反映了其

实用价值。

[方论选录]

1.许宏:“蛔为阴虫,故知阳微而阴胜,阴胜则四肢多厥也。若病者时烦时静,得

食而呕,或口常吐清水,时又吐蛔者,乃蛔病也。又,腹痛脉反浮大者,亦蛔症也。有

此,当急治,不治杀人。故用乌梅为君,其味酸能胜蛔;以川椒、细辛为臣,辛以杀

虫;以干姜、桂枝、附子为佐,以胜寒气,而温其中;以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以人

参、当归之甘而补缓其中,各为使。以其蛔虫为患,为难比寸白虫等剧用下杀之剂,故

用胜制之方也。”(《金镜内台方议》卷12)

2.张璐:“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

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方中乌梅之酸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

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其他参、归以补中气之虚寒,姜、附以温胸中

之寒饮。若无饮,则不呕逆,蛔亦不上矣。辛、桂以祛陷内之热邪,若无热邪,虽有寒

饮,亦不致于呕逆。若不呕逆,则胃气纵虚,亦不致于蛔厥矣。’’(《伤寒缵论》卷下)

3.柯琴:“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

风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人肝。君乌梅之大酸,是

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

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

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

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

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

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寒

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4.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蛔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伏之;蛔得苦则安,

故以连、柏之苦安之;蛔因寒而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而以细辛、当归调

其肾肝;人参用以助脾;乌梅兼以敛肺。”(《医方集解。杀虫之剂》)

5。吕震:“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虫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

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气血

不免扰乱,故加人参、当归奠安气血。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脏之力居多,又得乌梅之

酸涩以固脱,故又主久利。”(《伤寒寻源》卷下)

6.王邈达:“用酸温之乌梅为君,是从其性,而欲其人肝可知。病本脏寒,故以辛

热之姜、附温之。又本脏虚,故以甘温之人参补之。夫厥为阴阳相格,故以辛温细利之

细辛以疏通之。又恐其过泄也,故更以辛热善闭之蜀椒以封固之,用当归、桂枝者,所

以养其营,调其卫也。用黄连、黄柏者,盖有二义:因脏寒,而遽投以辛热,恐拒而不

纳,故借以为反佐,犹白通汤之加人尿、胆汁者一也;且少、厥二阴,本为子母,又阳

根于阴,兹厥阴阳微,由于少阴阴虚,次黄连于乌梅而重于众品,更以黄柏副之,是滋

少阴之阴,即以生厥阴之阳者二也。渍梅以苦酒,为丸以蜜者,因蛔性畏苦辛而喜酸

甜,即投其所好,引入苦辛以杀之也。又主久利者,因利起自本寒,成于化热,始即伤

气,久则伤血。故辛热以治寒,苦寒以清热;蜀椒固气,而以细辛通之;当归补血,而

以桂枝行之。用人参以合补气血,而总交于酸温之乌梅,所以敛止其下滑之机耳。”

(《汉方简义》)

7.秦伯未:“本方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之证。用人参、当归补气血,细辛、

干姜、附子、桂枝、蜀椒温寒通血脉,黄连、黄柏清火,再以乌梅味酸人肝为君,使药

力集中于一经。能治久病腹痛、呕吐、下利、蛔厥等证,但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

宜。”(《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诸医家方论大多从药物配伍方面进行剖析,尤其强调药味与治蛔的关系。

张璐、柯琴、汪昂均有论述,其中柯琴所论言简意赅:“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

下”,从理论上深化了乌梅丸善治蛔厥的道理,影响深远。至于方中之所以用乌梅为君,

除了认为其“味酸制蛔外”,还与其酸能人肝有关。柯氏:“……以厥阴主风木耳。《洪

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人肝。君乌梅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王邈达亦谓:“用酸温之乌梅为君,是从其性,而欲其人肝可知”。而对黄连、黄柏则从

另一角度加以解释:“盖有二义:因脏寒,而遽投以辛热,恐拒而不纳,故借以反

佐,……次黄连于乌梅而重于众品,更以黄柏副之,是滋少阴之阴,即以生厥阴之阳者

二也。”吕震的分析颇具特色,指出该方用法的价值:“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

喜”;对方剂中药性的理解也比较深刻,认为“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脏之力居多”。今

人秦伯未进而明确指出:“但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宜”。均为临床实用之论。

[验案举例]

1。胆道蛔虫《重庆医药》(1980,1:22):某男。突发胃脘偏右疼痛4日,呈阵发

性,发时痛如刀绞,如顶如钻,坐卧不安,辗转躁烦,恶心不止,呕吐苦汁,汗出身

冷,四肢厥逆,畏寒发热,白睛微黄,病后在某医院检查:白细胞1300/mm3,中性

84%,淋巴16%,剑突下偏右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诊为“胆

道蛔虫病”。门诊观察3曰,迭送解痉、镇静、利胆、输液、抗感染等治疗,罔效。余

诊其脉弦数,舌尖红,苔黄滑。诊为“蛔厥”。拟乌梅丸作汤剂:乌梅15g,黄连9g,

黄芩12g(因黄柏缺,代之),炒川椒9g,细辛3g,桂枝9g,干姜9g,制附片12g(先

煎1小时),南沙参12g,当归9g。2贴尽剂,诸症消失。继以乌梅丸3g,日2次。越5

日,体力恢复,劳动如常。

2.胆道鞭毛虫症《江西中医药》(1960,3:24):一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发现

人字型鞭毛虫,屡治无效,迁延9年之久。收住院后,先后以调和胃气,理气和血止痛

之方药治疗未效。后改用乌梅汤加鹤虱、雷丸,服2剂后病情好转。再服原方3剂,症

状完全消失,经胆汁化验检查,已无人字型鞭毛虫,病告痊愈。

3.久痢《河南中医》<1984,5:32):某男,主诉:腹痛,少腹下坠,大便带白色

粘冻,8年余,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每当发作时,腹部下坠有便意,轻微里急后重,

大便日行6—8次,粪便色白如涕,不带血,有腥臭味,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初诊时

见面色苍白少华,体倦乏力,形体消瘦,口甘口粘,但饮食如常,脉缓滑无力,舌质

红,苔薄白稍腻,以乌梅丸变汤剂加减抬之。药物:乌梅30g,细辛3g,桂枝9g,党

参30g,附子9s真川椒6g,黄柏12g,当归9g,米壳6g’,黄连9g,诃子肉15g,炒扁豆

30g,干姜炭12g,煅龙牡各30g。水煎服。6剂服下,腹痛下坠除,大便日行减至243

次b原方继进10剂,大便粘液止,日行1次,粪便色黄成形。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

疗效,随访至今未发。,

4.厥阴消渴证《四川中医》(1985,2:11):某男。自述7日前因露天乘凉后即感

头痛发热恶寒。经治疗头痛发热已解。近两日来口渴引饮,、日进四五壶(每壶约盛8

磅)水,亦不解渴。医治罔效。现症见:脉细弱,小便清长,四肢厥冷,渴饮不解,3

日前,曾吐蛔1条。辨证属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用乌梅丸全方1剂,水煎服。翌日复

诊,口渴大减,肢冷仍存,守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两剂而愈。

5。昏厥并昏迷《河南中医》(1993,2:81):某男。外感寒邪,不发热而四肢冷

痛,腹胀满而不欲饮食,时而发呕。诊治无效,病情逐渐加重。.治疗16日,病情愈加

严重。现见:患者面色黄而暗青,昏迷不醒,气息微弱,时呕秽,吐出痰涎苦水,四肢

厥冷过膝肘,腹胀。家属言:病人从病始至今尚未大便,小便量少而清,舌质淡紫,舌

苔白滑,根部稍黄腻,脉微弱,寸脉稍滑。六经辨证属厥阴病,胃热脾虚肠寒的上热下

寒证。方用乌梅丸改汤剂,乌梅15g,黄连10g,黄柏6g,附子15g,桂枝10g,细辛.

6g,蜀椒10g,干姜10g,党参15g,当归12g。先煎1剂,待药稍凉,频频灌服,服药

数小时后,夜半苏醒,手足转温,呕哕止,并索要汤饮,服稀粥100ml。次日复诊,以

前方3剂,服后恢复如前。

6.心绞痛.《新中医》(1994,3:43):某男。反复夜间心胸闷痛半年余,多于夜间

发作,先有乍热乍寒感,之后胸闷憋气如重物压,气促至坐起,以后心烦热压榨样痛,

口不干,有欲便感,往往于月经期间或情绪波动时大发作。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0g,

尖槟榔、黄芩各12g,党参20g,熟附、川椒\炮姜各6g,大枣、麦冬、丹参各15g。3

剂后诸证缓解。加减,10余剂后心绞痛消失。1年随访,偶有心前区闷,未有心绞痛大发作。、

7.呃逆《江西中医药》(1995,3:36):,某男。因与同事争吵,情绪抑郁,后自觉

食道阻塞,胃脘痞闷,呃逆不止,呃声宏亮,连续不断。病经3月余,多方中西医求治

无效。拟乌梅丸方:炙乌梅10g,细辛1.5g,附子5g,桂枝5g,川黄连3g,炒党参

15g,当归15g,川椒1g,炮姜1g。6剂后,呃逆显见减少,随证加减,又5剂后病痊愈。

8.角膜炎《河南中医》(1996,2:78):某男。视力减退两年余,伴目肿刺痛,头

昏头痛,心烦失眠,口干而苦,纳谷不馨,大便溏。西医曾诊为“慢性角膜炎、角膜溃

疡”,服用多种西药罔效。视其乌珠?昆浊,且有云翳,细如星点,或如碎米,中间低陷

色白,间有微黄,脉弦细而数,尺候不足,舌尖色红,舌有瘀斑,苔白腻,诊为“花翳

内陷”。病在乌珠,为风轮之疾,内与厥阴肝经相应,且证寒热错杂,拟以乌梅丸加味。

乌梅lOg,黄连6g,炒黄柏6g,当归lOg,党参lOg,干姜6g,桂枝6g,川椒6g,细辛

3g,制附片6g(先煎)。上方服5剂,诸症明显好转,再守原方10剂,多年痼疾,竟

获痊愈。.

按语:上述8例,病情虽不相同,但均用本方获效。例1,为典型的蛔厥,因发病

较急,故将丸易汤,药物稍有加减,2剂后便迅速生效。例2为胆道人字型鞭毛虫,比

较罕见,该病例“屡治无效。迁延九年”,医者选乌梅汤加驱虫药收效。此为本方治愈

其他虫病的例证,可见其治虫范围并不限于蛔虫。例3为久痢,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根据病情分析,该证属寒热错杂,正气虚惫。投以乌梅汤加涩肠止泻之品,大便逐渐成

形,验证了本方对久痢的良效。例4虽表现为消渴,但服养阴剂罔效,医者抓住患者3

曰前吐蛔的实质,治病求本,投本方而愈。例5为寒邪入侵,直中厥阴,初治不得法,

而致昏迷之危证。此种厥逆,属上热下寒,胃热脾虚肠寒的寒热错杂证,故用乌梅丸取

效。例6,以乌梅丸加减治疗心绞痛,可能是本例心绞痛的病机与寒热错杂、中下焦虚

寒而肝阴虚亏至肝火上扰心脉的乌梅丸证的病机相符,故投本方而愈。例7呃逆,清末

浙江名医胡宝书云:“肝郁宜疏,疏之不应则宜柔,柔之无功当用敛。”本症初投疏理不

应,改用乌梅丸酸辛苦降并投,果然效如桴鼓。例8,用乌梅丸治疗眼疾,“盖有诸内

者形诸外”,且病由寒热错杂,故痼疾得愈。

[临床报道]

一、外科

1.胆道蛔虫病应用本方加减:乌梅9g,附片6g,细辛4g,干姜5g,黄柏6g,

桂皮6g,黄连5g,椒目3g,党参15g,苦栋皮lOg,当归8g;水煎服。治疗胆道蛔虫

病42例,腹痛3日内缓解者14例,5日内缓解26例,10日内缓解2例,全部病例均

用非手术疗法治愈。服药后先后吐蛔、排蛔工一10条者26例,11—20条者lO例,

21—65条者6例。全部病例经本方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道未见异常。

辽阳市第一医院介绍治疗158例胆道蛔虫病,以本方治疗117例,用自制乌梅丸:乌梅

用黄酒浸泡一夜去核,与原方其他药共研末后,放在米饭上蒸熟,连饭捣泥和蜜为丸。

每丸重6g,每次服1—2丸,1 13 3次。右肋下痛或压痛者配灵太散(大黄、冰片、牙

硝、礞石、硼砂、麝香、金箔、天竺黄、僵虫、胆星、朱砂等)。若驱虫效果差,症状

消退后再投驱虫药。结果:治愈136例,有效率为86.08%,复发率为7.6%,因无效

转手术治疗22例L2j。某医院报道,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44例,每日3次,每次1

丸,2—7天为l疗程。反复发作者改用蛔厥汤(焦山楂、槟榔各24g,连翘、炒枳壳各

15g,木香、乌梅、黄连、元胡、牵牛子、川栋子各9g,杭芍、香附各30g)一般先注

射西药止痛,然后服钡剂在X线下按摩(孕妇例外)。当蛔虫从胆管退出后立即投本丸。

必要时也可插胃管输氧气或给驱虫药。结果:除外科手术治疗2例,孕妇2例不用本

方,5例服本方1周改用蛔厥汤外,余35例用本方获愈。童氏将本方煎出400ml药

液备用。成人每日200m1分4—5次服,小儿100—150ml。配合针灸治疗胆道蛔虫48

例,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3天(2例)告愈。.

2.胆囊炎应用乌梅丸改作汤剂:乌梅20g,花椒、干姜各8g,党参15g,黄连

6g,桂枝、黄柏、当归各lOg,细辛4g。胆囊炎急性发作加金钱草40g,去党参;病程

长者加鸡内金lOg。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服,每次服药后饮普通米醋10—

30ml。治疗胆囊炎40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

效率为97.5%C5)。、.

3.胆石症报道用乌梅丸治疗胆石症47例。基本方为乌梅18g,黄连lOg,黄柏

lOg,附子8g,干姜6g,党参15g,当归lOg,桂枝lOg,柴胡12g,枳实lOg,金钱草

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0天为1疗程。结果:经治1—3个疗程,临床治愈5

例,显效16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23%。

二、内科:

1.慢性泄泻将乌梅丸改为汤剂,原方用水煎浓缩为200ml,清晨6—7时,晚上

8—9时各保留灌肠工次(100m1)。15天为1疗程。治疗慢性腹泄47例,结果:痊愈

36例,好转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8%[73。又有以本丸为基本方改汤荆服用。

治疗慢性腹泄50例。泄泻重者,当归炒用或不用,腹痛甚者加沉香5g,元胡15g;上

焦热明显加黄连、黄柏各8g;便内夹脓血加地榆15g;腹胀甚加防风12g,羌活lOg;

肢冷甚将细辛、川椒用至7g,桂枝lOg;胆原性泄泻加鸡内金lOg。结果:痊愈20例,

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2.细菌性痢疾应用本方加味:乌梅15g,黄连5g,黄柏lOg,滑石30g,、当归

lOg,炮姜3g,附子、肉桂、细辛、川椒各工g,党参5g,水煎温服,1日1—2剂。治

疗细菌性痢疾60例,结果:痊愈53例,好转3例,无效4例。

3。溃疡病用本方治疗溃疡病65例,其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42例,复

合性溃疡8例。结果:治愈53例(X线检查15例有龛影者13例消失),显效7例,进

步2例,不变2例,恶化1例。本方主要对寒热互结型疗效好,止痛作用迅速。

三、妇科。

带下介绍将乌梅丸改为煎剂,基本方药组成:乌梅20g,细辛6g,干姜12g,黄

连18g,当归12g,附子lOg,蜀椒12g,桂枝15g,党参12g,黄棺18g,随证化裁,用

于寒热虚实夹杂型带下病,早晚温服,每曰1剂。60例中基本痊愈42例,占70%;显

效12例,占20%;有效4例,占6.7%;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97%。

四、皮肤科

荨麻疹报道用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27例。基本方:乌梅12g,细辛、蜀椒、

干姜各3g,黄连、黄柏、桂枝、红参(或党参30g)、制附子各lOg,当归、白芍各

15g,黄芪30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3周为1疗程。结果痊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

[实验研究]

1.对蛔虫的作用有麻醉蛔虫作用,可抑制蛔虫活动,使虫体麻醉。将未用驱虫

药物手术直接取出十分活跃的蛔虫,分别放人37℃生理盐水及30%和5%的乌梅丸溶

液中,2分钟后发现,生理盐水中的蛔虫仍十分活跃,而30%药液中的蛔虫则呈静止死

亡状态,5%药液中的蛔虫活泼性明显下降。复将30%药液中的蛔虫放人生理盐水溶液

中,2—3分钟后活跃性恢复,放人10%葡萄糖溶液中则活泼性恢复更快113)。

2.对肝胆系统的影响本药作用于肝脏,促进肝脏胆汁分泌量增加,pH值亦随之

下降。对健康人及慢性胆囊炎患者各5名作胆囊造影,发现本药和脂肪餐均能获良好的

胆囊显影,说明本药有促进胆囊收缩和利胆作用。另外,用胆囊造影和A型超声波皮

肤投影检查方法,观察本药对人体胆囊的作用。结果表明,服药后90分钟,胆囊造影

胆囊长度明显缩短,宽度无改变,超声波检查显示胆囊上下径显著缩小,前后径、横径

变化不明显。若将方中主药乌梅加倍,则作用强度明显增加。胆囊造影可见在60和90

分钟时,胆囊宽度显著缩小,超声波检查在服药30分钟胆囊上下径即显著缩小,60分

钟前后径也缩小,到90分钟时,前后径、横径及上下径显著缩小113~153。

3.抗疲劳和耐缺氧作用结果表明:①乌梅丸组小白鼠负重游泳的死亡时间明显

延长,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户<0.05)。②乌梅丸组小白鼠耐缺氧能力增强,

死亡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缺氧情况下,虽然跳

跃次数(次)和呼吸加快时间(分)两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但亦有时间延长趋势116J。

综上所述,本药可使蛔虫麻醉,失去其附着肠壁的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

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胆汁排泄的增加,而且

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并可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330.理中安蛔汤

功用:温中安蛔。主治:蛔虫腹痛,或吐蛔便蛔,便溏尿清,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连梅安蛔汤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肝火胃热之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 逆。伴有身热,面赤,口

燥,舌红,脉数等。 

人参2.1克 白术3克 干姜1.5克 茯苓3克 花椒0.3克 乌梅三枚 生姜二枚    

1.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

2.水煎服。 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理中安蛔汤(《伤寒全生集》卷4)人参七分(2g)白术一钱(3g)干姜五分

(1.5g)茯苓一钱(3g)乌梅三个花椒一分(0.3g)(原书除乌梅外,余药均无用量,

今据《万病回春》补。此为汤剂量,若为丸剂,亦酌情加量)加生姜,水煎服。如合丸

药,用乌梅浸烂蒸熟,捣如泥,人前末药,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下。功用:温

中安蛔。主治:蛔虫腹痛,或吐蛔便蛔,便溏尿清,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2.连梅安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胡连一钱(3g)炒川椒小粒(1.5g)白雷丸

三钱(9g)乌梅肉两枚(10g)生川柏八分(2.5g)尖槟榔两个磨汁,冲(10g)水煎服。

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肝火胃热之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

逆。伴有身热,面赤,口燥,舌红,脉数等。

以上二方与乌梅丸皆为治蛔之剂,均用于虫积腹痛。但同中有异,其中乌梅丸组方

全面,包括酸苦辛并用,寒热同施,邪正兼顾,且安蛔止痛力强,主治寒热虚实相兼之

蛔厥及久痢、久泻等证较复杂者;理中安蛔汤内含理中汤,偏于温中安蛔,专用于中焦

虚寒之虫证,多伴有便溏尿清,四肢不温等寒象;连梅安蛔汤则驱虫力较胜,清热作用

亦佳,但无补益作用,对于虫积腹痛,伴见面赤、口渴等热象之实证较为适宜。

331.化虫丸 

本方现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及虫积腹痛等。 

化虫丸 [主治] 虫病。腹痛时发时止,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等。 化虫丸为治虫专方,尤善驱杀蛔虫。临床运用时以腹痛时作,呕吐, 或吐蛔为证治要点。现应参考粪便化验虫卵的结果以确诊。 

铅粉10克 苦楝皮10克 槟榔10克 鹤虱10克 白矾7.5克(枯)  

1.临证时宜加使君子、、榧子、雷丸等以杀虫.

2.体质壮实者,岢适当加大黄等泻下之品,

3.体弱者,宜加党参、白术等补益药以增强体质。

化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0).

[异名]化虫丹(《幼幼新书》卷31)。

[组成]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各1500g)白矾枯十二两半(375g),

[用法]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5丸,温浆水人生麻油一两

点,调匀下之,温米饮送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现代用

法:共为细末,水泛为小丸,一岁儿服5丸,空腹、米汤送下)。。

.[功用]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虫病。腹痛时发时止,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等。

[病机分析]本方善治肠道多种寄生虫,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虫居肠

中,扰动不安,故腹痛阵作;胃失和降,则呕吐,甚则吐蛔。

[配伍意义]虫积肠中,治宜驱之杀之,直接消除致病之因。故方中诸药皆有杀虫

之功,其中鹤虱善驱杀蛔虫;苦楝根皮能驱杀蛔虫、绦虫、蛲虫,对蛔虫效果尤佳,且

能止痛;槟榔不仅可驱杀绦虫、钩虫、姜片虫等,又能行气导滞,以促进虫体排出;再

者枯矾、胡粉(即铅粉)均有杀虫作用。诸药配伍,共达虫去痛止,诸症缓解之目的。

本方配伍特点为:集诸杀虫之品于一方以相辅相成,力专效宏。其中槟榔一药,具

有杀虫与泻下双重作用,使全方在驱虫之中寓于行气攻下,对于虫体的排出颇为有利。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化虫丸为治虫专方,尤善驱杀蛔虫。临床运用时以腹痛时作,呕吐,

或吐蛔为证治要点。现应参考粪便化验虫卵的结果以确诊。

2.加减法为了增强驱虫作用,、宜再加使君子、雷丸等;体质壮实者,可适当加

大黄等泻下之品,以促使虫体排出;体弱者,宜加党参、白术等补益药以增强体质。

3。本方现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及虫积腹痛等。

[使用注意]方中胡粉有强烈毒性,苦楝根亦有毒,所以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用量适度;二则不宜连续服用;三是药后适当调补脾胃,不仅扶正以善后,而且能

增强体质,杜绝虫疾的发生。

[源流发展]本方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0,原书记载其主治证甚详:

“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疼痛,*发作肿

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哕涎沫:或

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默默,不得知病

之去处,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明确指出该方专治诸虫,

且小儿常用,至今仍被视为驱虫之代表方,临床一直沿用。焦树德曾介绍:“我常用本

丸治疗儿童食积,虫疳,消化不良,体热面黄,肢瘦腹大,肚腹胀满,发焦目暗,口臭

齿枯等症。可用焦三仙,乌梅煎汤送丸药”(《方剂心得十讲》)。不仅如此,在选药方

面,本方驱虫与行气泻下药相配,对后世医家很有参考意义。继《局方》之后,据《中

医方剂大辞典》收载,名为化虫丸者多至24首,其中由本方衍化而成的有9首。诸如

《圣济总录》卷179化虫丸,去白矾,加木香,驱虫功虽稍弱,但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小儿寒气伤脾虫痛,泻青黑色,减乳食。《世医得效方》卷12化虫丸,加芜荑、酸

石榴皮、黄连,驱虫作用增强,兼能清热燥湿。《幼科指掌》卷4化虫丸,去胡粉、白

矾,加芜荑、使君子、芦荟、木香、青黛,驱虫与泻下清热功能均有增强,用于小儿疳

蛊,起于乳哺不调,脏腑湿热,化生疳虫,形如马尾,或如丝发,多出于头项腹背之

间,黄白赤者。《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19化虫丸,加芜荑、伎君子、人参,以攻补

兼施,针对虫证,体弱脉不虚者而设。《续名医方选》化虫丸,去有毒之胡粉、苦楝根

皮,加鹧鸪菜、蜀椒、甘草、牡蛎,药力较缓,主治大人小儿诸虫痛。以下三方杀虫之

力更著,均适用于虫积腹痛,面黄肌瘦。《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所收两首化虫丸,皆

去胡粉、白矾,加胡椒、雷丸、使君子。其中大同方又增芜荑、雄黄;而禹县方则加贯

众、大黄,后者泻下作用较强,患者伴有肚腹常热。《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化虫丸,

去胡粉、白矾,加芜荑、使君子、雷丸、元明粉、黑丑(炒)、大黄,该方泻下之功峻

猛,故既能驱虫又能消积。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药制剂》第

六册驱虫片,其组成即上方再加雄黄一味,该方驱虫作用更强。‘,、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君药方中君药,虽未确定,其中用量,除枯矾外,余药均

等量。医者临床时宜根据病人所患虫病的不同,加大治此虫药物的剂量,并以之为君。

例如:若为蛔虫,则重用鹤虱、苦栋根;若为绦虫,则重用槟榔等,以便灵活掌握。

[方论选录]、,.

1.吴昆:“肠胃中诸虫为患,此方主之。《经》日:肠胃为市,故无物不包,,无物不

容,而所以生化诸虫者,犹腐草为萤之意,乃湿热之所生也。是方也,‘.鹤虱、槟榔、苦

楝根、胡粉、白矾、芜荑、使君子,皆杀虫之品。古方率单剂行之,近代类聚而为丸

尔。”(《医方考》卷4),

2。汪昂:“肠胃之中,无物不容,所以变生诸虫,缘正气虚衰,或误食生虫之物,

或湿热蒸郁而成。……此手足阳明药也。数药皆杀虫之品也。单用尚可治之,类萃为

丸,而虫焉有不死者乎?”(《医方集解.杀虫之剂》).

3.李畴人:“鹤虱、芜荑臭恶之气,最能杀虫;兼楝根之苦寒,泻肝胆之郁热;白

矾、胡粉涩敛酸苦,并杀虫之品;槟榔坠气,苦涩化坚消积;使君甘酸,本杀虫之药,

兼去淫热之精。是症小儿最多,此方化虫化积固妙,而臭恶苦涩太甚,胃气虚者,投之

宜审。”(《医方概要》)

4。朱良春,等:“本方各药,都有驱虫之功。鹤虱、使君子善驱蛔虫,苦楝根皮可

逐绦虫,槟榔能杀钩虫、蛔虫、姜片虫;其余胡粉、芜荑、枯矾也都具有杀虫效用。惟

胡粉一药有毒,用时必须慎重。”(《汤头歌诀详解》)

.[评论].诸医家方论中吴、.汪着重分析了虫疾的成因,其中汪氏所言:“或误食生虫

之物,”较为切合实际。李、朱二位则主要阐明本方配伍意义,并指出使用注意。李氏

谓“兼楝根之苦寒,泻肝胆之郁热;……槟榔坠气,苦涩化坚消积;……此方化虫化积

固妙,而臭恶苦涩太甚,.胃气虚者,投之宜审”。朱氏从各药驱虫特点论述,于临床有

指导意义。同时强调“惟胡粉一药有毒,用时必须慎重”。值得提出的是:方论所述药

物,较《局方》化虫丸多使君子、芜荑二味,其驱虫作用更强。因芜荑臭恶怪异,难

以人口,一般可不用。 

[验案举例]虫证《河南中医》(1982,4:18):某男,25岁。近来精神不振,恒

感头晕,时目黑面黄,脉尚健,经大便检查有钩虫史(+)。服化虫丸15天后,便验阴

性。某女,34岁,主诉腹部时疼痛,大便溏杂,纳谷不香,头晕眼花,活动后则忐忑

不宁,嗜卧懒动,唯脉来尚健,便检蛔虫(++),钩虫(+)。服本丸13日,蛔、钩

虫卵皆无,体质亦健,食欲大增。 

按语:上述2例所服化虫丸(胡粉炒、鹤虱各30g,诃子肉30g,槟榔30g,芜荑

15g,使君子15g,.枯矾6g,五处丸12g。共为极细末,酒煮糊面为丸。每服6g,每日3

次,’米汤送下),实为《局方》化虫丸加减,不过杀虫之力更强。作者的经验是:适用

于患病末久,体质壮实之人。

332.布袋丸 

[功用] 驱蛔消疳,健脾益气。 [主治] 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舌淡苔白,脉弱。 

夜明砂6克 炒芜荑6克 使君子6克 白茯苓1.5克 白术1.5克 人参1.5克 甘草1.5克 芦荟1.5克  

1.若热重者,宜加黄连以清之;

2.兼食积者,可加神曲、鸡内金以消之。

3.研成粉末,汤浸蒸饼为丸,每丸10克,用绢小袋盛之,然后用精肉60克,与药同煮,待肉熟烂,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猪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天仍照前法煮食,直至药尽。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布袋丸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卷5)

[组成]夜明砂拣净芜荑炒,去皮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各二两(各60g)白茯

苓去皮白术无油者,去芦人参去芦甘草芦荟研细各半两(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

猪肉二两(60g),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

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药尽为度(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

丸,每丸重约lOg,以绢袋盛之,然后用精肉60g,与药同煮,待肉熟烂,取药于当风

处悬挂,将所煮猪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天仍照前法煮食,直至药尽)。

[功用]驱蛔消疳,健脾益气。

[主治]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分析]本方主治证以小儿为多见,属正虚邪实。常因由积日久,损害脾胃,

乃致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故见面黄肢细,且发虚热;毛发失荣,则头发枯焦;双

目失养,则视力减弱;脾虚气滞,则腹大。舌淡苔白,脉细数,皆为脾虚征象。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疳疾,为脾虚虫积引起,属正虚邪实之候。若不驱虫,难以

清源,若不补虚,无以正本。唯驱虫与健脾两法并举,方达邪正兼顾之目的。方中使君

子、芜荑均为驱虫消疳之要药,古书记载使君子“主小儿五疳”(《开宝本草》);芜荑

“杀三虫,散五疳,治小儿百病之药也”(《本草汇言》卷9),共为君药。人参、白术、

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扶助正气,皆为臣药,君臣相配,一驱虫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