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 1、乌梅三百枚(480g) 2、细辛六两(180g) 3、干姜十两(300g) 4、黄连十六两(480g) 5、当归四两(120g) 6、附子六两,炮去皮(180g) 7、蜀椒四两,出汗(120g) 8、桂枝六两,去皮(180g) 9、人参六两 (180g) 10、黄柏六两(180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人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方解] 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蛔虫本喜温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蛔虫寄生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乌梅丸证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君药乌梅味酸,酸能安蛔,蛔静则痛止,重用。
臣药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安回。
佐药黄连、黄柏、附子、桂枝、干姜、当归、人参。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下蛔,寒清解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辛热,增强温脏祛寒之功,辛增强制蛔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合桂枝养血通脉,解四肢厥冷。
使药蜜为丸,甘缓和中。
乌梅丸配伍特点:一、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关于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乌梅丸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乌梅丸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
热重者,去附子、干姜;
寒重者,减黄连、黄柏;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
无虚者,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加吴茱萸、半夏;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槟榔。
3.现代运用 乌梅丸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