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祛痰剂

 学中医书馆 2020-02-18

燥湿化痰药方 二陈汤 金水六君煎 理中化痰丸 导痰汤 涤痰汤 茯苓丸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 清热化痰药方 清气化痰丸 清金降火汤 黛蛤散 小陷胸汤 柴胡陷胸汤 滚痰丸 竹沥达痰丸 消瘰丸 海藻玉壶汤润燥化痰药方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药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冷哮丸 三子养亲汤 治风化痰药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止嗽散 金沸草散 

五十七,燥湿化痰药方 

293.二陈汤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痰阻气 机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1.湿痰泄泻2.胸痛3.痰郁4.多寐 5。小儿流涎 6.手足瘛疭7.胃热呕吐 8.小儿迁延性肺炎9。口淡症 10.不孕症11.胁痛12.小儿厌食 13。嘈杂吞酸 一、内科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 2.促进肺部水泡音的吸收3.晨咳 4.慢性支气管炎5.改善肺部湿性哕音6.风寒咳嗽 7:肝咳型支气管炎8.慢性阻塞性肺炎 9.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10。重型毛细支气管炎 11.慢性支气管炎 12。慢阻肺疾患 (二)新陈代谢疾病 糖尿病 (三)消化系统疾病 1.减轻锑273消化道反应2.慢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肝炎 4。霉菌性食管炎 苦参二陈汤组复发率为5.9%,而制霉菌素组复发率为35%,组间比P<O。01u”。 (四)神经系统疾病 1。脑囊虫病2.头痛3.痫证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胸痹 二、外科 1.甲状腺肿2.上石疽 三、男科 阳痿 四、儿科 1.小儿胃炎2。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小儿慢性喉炎五、五宫科 1.霰粒肿 2,口腔溃疡 3.急慢性喉炎 4.口腔粘液腺囊肿六、其他 颈椎病二陈汤[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 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用代表方剂。临证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 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感冒鼻炎,鼻涕多且青浠者,加细辛1.5克(后下)、桂枝4.5克,桔梗6克、辛荑花6克。(小儿更效),也可合小青龙汤。

16.上药,红枣捏烂,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煮至水开后,微火再煎20分钟,去滓,三次温服。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绍兴续添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

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

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病机分析]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失健运,湿无以化,聚而成

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痰生于脾而藏于肺,遂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湿痰中

阻,脾失运化,肺失宣降,致令咳嗽而伴痰多色白;痰阻气机,胃失和降,肺失宣发,

则见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痰浊中阻,脾气不运,清阳不升,故见肢体倦怠,头眩心悸

之症;苔白润、脉滑,乃痰湿之象。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痰咳嗽之证,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故君以半夏,取其

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

三者散结以消痞满。正如《本草从新》卷2所云:其“体滑性燥,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

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为治湿痰之主药。”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

因气机之不顺,遂臣以橘红,辛苦而温,《本草纲目》卷30言其“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

和。”燥湿化痰,“下气消痰”(《本草求真》卷3),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

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

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湿聚成患,即《古今医统大全》卷43所论:“其源出于脾湿不流,水谷

津液停滞之所致也。”故佐以茯苓,其性甘淡而兼人脾经,健脾渗湿,俾湿去脾运,痰无由

生。《本草求真》卷4云:茯苓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世

补斋医书》又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

也,茯苓又可以行湿。”其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

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

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法取“小半夏汤”之意。复佐少许乌梅,

其义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

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

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陈藏

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肺和中

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燥湿祛痰为主,行气健脾为辅,标本兼顾,寓收于散,为治湿痰之主方。

因方中君臣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命名,正如《医方集解.除

痰之剂》所云:“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用代表方剂。临证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

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通过加减亦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医方集解.除痰之剂》云:

“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

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

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现

代临床常用加减有: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

化痰;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食痰加莱菔子、神曲等,以消食化痰;气痰

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痰阻气

机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

[源流发展]痰之因,多缘于湿;痰之本,不离乎脾;痰之去,当行其气。二陈汤

之配伍遣药集燥湿化痰、健脾渗湿、行气祛痰于一方,故成千古治痰之良剂。

详析二陈汤组方之精髓,似可从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窥见一斑。《金

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属痰饮为患所

致。方中半夏、茯苓体现燥湿化痰降逆与健脾渗湿祛痰之法。《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方中除半夏、茯苓治痰之品外,尚加入行气以助祛痰之厚朴、

苏叶等,此即二陈立法组方之旨。嗣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之温胆汤,方

以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等治胆寒有痰之证,《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之导痰汤,以

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等治痰饮之证,亦属本方立法之祖。

二陈汤药味精当,配伍严谨,囊括了治痰燥湿、健脾、行气的基本法则,故倍受后

世医家青睐,临证加减,创制诸多二陈类方,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

宋.《是斋百一选方》卷5之茯苓丸,即用半夏、茯苓、枳壳、风化朴硝治痰停中

脘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枳壳易陈皮行气祛痰之用,与二陈汤之法

如出一辙。唯其所治属“痰伏在内”,故加风化朴硝,使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增其

祛痰之力。《济生方》卷3之茯苓汤,则在二陈夏苓橘草基础上,另人枳实、桔梗,使

之行气祛痰之力倍增,主治痰饮手足麻痹,眩晕之证。如此演化,示人二陈中体现行气

之陈皮,亦可随证易为枳壳、枳实、桔梗等,使脾肺气机得畅,痰饮自消。

金.刘完素《法古家珍》所载之玉粉丸,方用半夏、陈皮,且加南星以增其燥湿化

痰之力。虽无茯苓,但服以人参、生姜汤送下,意在调补脾气,以助中州运化,使痰无

由以生,善治咳嗽痰喘之证,李呆力倡治病独重补土,其运用二陈治痰亦多伍用人参、

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医学发明》卷6之参苏温肺汤即属此例。朱丹溪对二陈汤推

崇备至,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二陈汤,一身之痰无所不治,可以随

证加味应用”(《丹溪活套》)。王纶曾云:“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

要有三:气用四君子,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明医杂著》卷工)。如治酒痰,用

二陈汤加葛根、枳棋子、砂仁之类;寒痰清稀,用二陈汤加干姜、附子、益智、草豆蔻

之类;治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黄芩、黄连之类。并指出:“治痰

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且“治痰法,实脾土,燥脾

湿,又是治其本也”(《丹溪心法》卷13)。如《丹溪心法》卷3之加味二陈汤,即在半

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之外,另佐人砂仁、丁香,以调理脾气,化其湿浊,治停

痰结气之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9之加味茯苓汤,除二陈四药之外,另承东垣用

参补脾之意,再佐香附以增行气祛痰之力,而成主治痰迷心包,健忘,言语如痴之方。

明.《奇效良方》卷1之涤痰汤法取二陈,更人南星、枳实使燥湿化痰、行气之力

倍增,佐人参以补气健脾,菖蒲开窍豁痰,主治中风痰迷,舌强难言之证。该书卷24

的芎辛导痰汤亦以二陈化裁,加川芎、细辛、天南星以治痰厥头痛。《证治准绳。类方》

卷22之橘皮汤、前胡半夏汤,或佐人桔梗、青皮等,或伍用前胡、木香、紫苏、枳实

等行气祛痰之物,主治痰盛证。而陈实功《外科正宗》卷2之芩连二陈汤,则以二陈祛

痰,又人芩、连等清热之品而成清化痰热之方,主治痰热所致之颈项瘰疬结核之证。吴

昆《医方考》之清气化痰丸,更人胆星、黄芩等寒凉之品,实属易二陈为清化热痰之典

范。《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51之六安煎,用二陈加杏仁理肺,白芥子温化寒痰,主

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之证。本书同卷之金水六君煎,则独辟蹊径,以养阴补血之熟地

黄、当归与二陈相伍,使燥润相成,以治肺肾不足之痰喘。《症因脉治》卷2载有诸多

二陈汤衍化方,如南星二陈汤、二母二陈汤、香芎二陈汤、栀连二陈汤、苍Sb-陈汤、

枳朴二陈汤、防葛二陈汤、二陈平胃散等等,均以二陈汤为基础,或加行气,或人清

热,或佐健脾,或增燥湿之品,用于多种痰证。至此,二陈汤燥湿化痰、健脾、行气三

法均得以扩展,并随证加减,不断演化,除主治湿痰外,尚可用于寒痰、风痰、热痰及

气虚、阴虚而兼痰证之人。,

清代名医李用粹,师法丹溪,深得其要,更擅长运用二陈汤,补先师之未备,而尽

化裁之妙。其活用二陈汤之法,在《证治汇补》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于中风、伤风、

痰证、郁证、中寒、气证、饮证等多种病证。其一辨痰之属性。如风痰加南星、贝母、

全蝎、白附子;湿痰加苍术、白术;火痰及酒积痰加黄芩、黄柏、黄连、山栀;食痰加

山楂、麦芽、莱菔子;郁痰加香附、青皮等。其二辨痰之部位。如痰在肠胃,可下者,

加枳实、大黄、芒硝之类;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

行;痰在皮里膜外,亦必用此二味;痰在膈下,必加竹沥;痰人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

草、海藻、昆布等。其三辨病人体质。“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如

理气降痰汤)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肥人多湿痰,宜二陈汤加苍术、香

附;瘦人多湿火,宜二陈汤加黄连、苍术”。其四,根据病机不同而灵活化裁。如治癫

狂,“皆心神耗散,不能制其痰火而然”。“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亢极”,“癫由心血

不足”,“狂主二陈汤加黄连、枳实、瓜蒌、胆星、黄芩等;癫亦主二陈汤加当归、生

地、茯神、远志、枣仁、黄连、胆星、天麻等”。又如治呃逆,“主以二陈汤,平人气

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

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其五,根据病势不同,因势利导,灵活化裁。

如治伤食病,“食填上焦,二陈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初起自吐者,

二陈加藿香、豆蔻、厚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又如治

霍乱病,“当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泻未彻者,二陈汤加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

气;如吐涌不止,二陈汤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同代张璐在《张氏医通》卷工6

中,载有二术二陈汤、祛风导痰汤、十味导痰汤、加味导痰汤等,亦属以二陈为核心加

味而治脾虚痰盛,或风痰及湿热痰证之方。程国彭《医学心悟》中所制之半夏白术天麻

汤,是对诸前贤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风痰经验的一次成功总结,使之成为治疗风痰的较

具代表性方剂。而《医宗金鉴》亦对二陈汤加减运用有所发挥,尤其是以其治疗痰湿兼

有食积,或化热及小儿多种痰证之方,为后世诵赞,如化坚二陈丸、枳桔二陈汤、曲麦

二陈汤、加味二陈汤、清心涤痰汤、黄连二陈汤等等。《杂病源流犀烛》所载治痰诸方,

多以二陈加减化裁。如治痰饮呕吐之茯苓半夏汤、治火喘之桔梗二陈汤、治痰郁之升发

二陈汤、治痰涎口麻之止麻清疾饮、治风痰哮证之千缗导痰汤、治素有痰饮之茯苓汤等

等。其中,对二陈运用尤具特色的是大半夏汤和白术汤。大半夏汤即以二陈汤去甘草之

壅、乌梅之敛,用治晕车、晕船之呕吐。白术汤用二陈原方,加白术以增燥湿健脾之

功,虽去乌梅,然用五味子以敛肺止咳,亦主治湿痰咳嗽之证。凡此二陈加减演化之种

种,每示人以规矩,赐人以新意,确有深究细研之价值。

[疑难阐释]

工.关于乌梅的配伍意义二陈汤乃治湿痰之基础方,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

草相配,君臣有序,相辅相成,各彰其效。故诸多医家在阐释本方配伍关系时,皆着眼

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药,而对该方“煎服法”中之乌梅、生姜却少有论及。如

《医方集解》删去乌梅不用;《方剂学》统编教材2版谓“近代用法,不用生姜、乌梅”,

《简明中医词典》亦谓现代多不用等等。然详析古今名方,其煎服法中所用之药,多有

其深奥之配伍意义,但后世医家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方之要妙,贵在配伍。二陈汤

主治湿痰证,病在肺脾二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祛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

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虽兼顾痰脾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则不离

于肺。肺者“华盖”之脏,主宣发与肃降。故治肺诸方,每每注重适合肺性宣发肃降特

点之配伍遣药,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本方佐人少许乌梅,味酸性涩,《本

草纲目求真》卷2云其“人肺则收”。方中之用,细析有五:一者,敛肺止咳,李时珍

云其“止久嗽”;二者,与半夏、生姜辛散之品为伍,则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

敛邪,恰适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即王好古所言:“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寓散收相宜

之旨。三者,以其酸敛之性,而达聚收痰湿之功,所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

时珍所谓“涌痰”之功;四者,陶弘景云其“去痰”,即乌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五者,

乌梅酸敛生津,可以其润性防半夏等过于辛燥,因肺者恶燥,且乌梅用量较少,不致助

湿敛痰。故此,对二陈汤中佐人乌梅,理当予以足够重视,方能全面领悟原方配伍之要旨。

2.关于二陈汤的主治范围李中梓谓:“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此不

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下云:“此方为痰饮之通剂

也”。遂使诸多学者将二陈汤称为“治痰之主方”。

痰有寒、热、燥、湿、风、气、食之分。寒痰与湿痰或热痰与燥痰虽有相近之处,

但寒湿与燥热却迥然有异。故治法、立方之旨理当有别。持二陈汤为治痰之主方者,意

在因痰之本在湿,所谓“湿聚而成痰”。究二陈立方之意,乃以辛温而燥之半夏为君,

取其温燥之性以燥化湿痰。君药者,方中之主,即所谓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者,其性味往往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全方的功用与主治。故此似可得出以温燥之性较强的

半夏为君,二陈汤主治湿痰,或谓治湿痰主方无可非议。《成方便读》卷3云:“夫痰为

病,当先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嗽则痰少而难出,

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为痰,其咳则痰多而易出,治之

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二陈汤)者是也。”然不应以此扩大为治一切痰证之主方,尤

其以此方治燥痰则相悖,所谓“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医方考》卷2)。临证应圆

机活法,加减变通,兼采二陈理气、健脾之法,正如《医方论》卷4所云:“二陈汤为治

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也。”

[方论选录]

1.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人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

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

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

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而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

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

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

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医方考》卷2)

2.李士材:“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

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

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

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

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

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3。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

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

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4.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

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

字,而无“痰”字,西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

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

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

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

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

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

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

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

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时方歌括》卷下)

6。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

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

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

药,以其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医方论》卷4)

7.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

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为

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

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而行滞;痰因湿生,用

茯苓渗湿而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成方便读》卷3)

[评议]有关本方主治病证,医家所见略同,均明示为湿痰之证。然对其在治痰方

中的地位,言词似有偏颇,或有扩大之嫌。诸如“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二陈为治痰

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等等。湿痰之主方,非二陈莫属。但燥热等痰证,可

法取二陈配伍兼顾理气与健脾之法,使气顺痰自消,健脾痰源杜,并同时伍用润燥与清

热之法方妥。李中梓言本方“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

者详之”,或亦有不当。正如《医方考》卷2所云:“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

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

气而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云:“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本方君以半夏,臣以陈皮,佐以茯苓,使以甘草之配伍,是多数医家所认同的。但

陈念祖谓:“痰之本,水也,茯苓利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

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为茯苓之佐使

耳。”此论与本方立方之旨似有相谬之处。方中半夏辛燥性烈,而茯苓甘淡性平,加之

半夏方用五两,茯苓乃取三两,其“药力”居首,理当为君,陈皮辛温之性亦胜于茯

苓,用量之比亦为5:3,因此茯苓唯可为佐。有关方中少佐乌梅、生姜之意,注家多未

赘笔。但二者确有深妙之配伍意义,尤其乌梅之用值得品味。如此,方能全面把握二陈

汤配伍精当之所在。

[验案举例]

工.湿痰泄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旧僚钱可久素善饮,面赤痰盛,

大便不实。余以为肠胃湿痰壅滞,用二陈、芩、连、山栀、枳实、干葛、泽泻、升麻一

剂,吐痰甚多,大便始实,此后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之而安。

按语:二陈汤主治湿痰之证。除燥湿化痰外,尚具理气和中之功。此案乃肠胃湿痰

阻滞,故以二陈蠲化湿痰,复佐芩、连、枳实等物,增其行气清泻之力,而驱肠胃湿痰之壅。

2.胸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一妇人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关

浮滑,项下牵强,此脾胃积热成痰,非肺痈也。以二陈汤加山栀、白术、桔梗治之而痊。

按语:此案属脾胃积热而成痰湿之证,方以二陈为主,伍用山栀清泄积热,白术增

其健脾运湿之功,桔梗协理气机,畅其痰阻,药证相符,遂一剂而愈。

3.痰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耽劳神,

有痰火。一日,先恶寒后发热,头微痛,眩多,如不胜其重,躁热不退。自用参苏饮发

汗,不愈,请予治。诊其脉,沉洪而滑。予谓:痰火郁积无疑矣。以二陈加芩、连、天

麻、神曲之类,复以滚痰丸下之,逾日反躁热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在

膈上,非吐不可,泻之亦不去。复用瓜蒂散探吐之,得痰半碗许,彼畏苦而止。予意痰

少不能效,躁热如旧,但以人参白虎汤、五苓散合服,亦不愈。予谓:郁滞重,吐难得

出,分利亦不去,宜以散郁之剂。仍用二陈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苍术、川芎、

姜汁、炒芩、栀,三剂遂愈。

按语:此案为痰郁为患,且痰湿郁而化火,故于二陈之中加入芩、栀清热泻火,复

佐人柴、前、芎等助二陈调畅气机,使痰郁尽除,3剂而瘳。

4.多寐《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4):患者4个月来昼夜时时欲寐,食后更

甚,呼之理会,醒后复寐,胸闷纳呆,食则易呕,头沉目眩,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

濡而缓。曾经多方医治无效。辨证为脾虚湿盛,治宜健脾燥湿,以二陈汤加白术、石菖

蒲,服药2剂而愈。

按语:此案属痰浊湿盛之多寐,方以二陈加白术、石菖蒲,一者增健脾化湿之功,

而治其本;一者芳香化浊而醒其神,故2剂而痊。

5。小儿流涎《新医药学杂志》(1977,10:38):某男,4岁。患流涎症近2年,口

角因涎水浸渍而糜烂,身体消瘦,食欲不佳,舌苔滑腻,脉稍数无力。辨证为脾虚不能

摄涎。方用二陈汤加益智仁,服药15剂而愈。

按语:小儿流涎多因脾虚不能摄涎而致,治疗宜健脾燥湿摄涎,方中二陈汤健脾燥

湿,佐以益智仁健脾摄涎。

6.瘛疭《河北中医》(1983,10:41):某女,u岁。1月前因感受寒湿而四肢疼

痛,经西药治疗,疼痛虽消失,但出现手足瘛疯,开始1日1—2次,逐渐加重至每日

4—5次,每次持续数分钟。瘛疚仅局限于手足,发作时神志清楚,口不吐沫,无癫痫

发作史。平素头重肢沉,头痛失眠,少食欲呕,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

内蕴,阻遏气机,致清阳不布,津液不敷。方以二陈汤加枳壳、制南星、钩藤、川贝

母、酸枣仁、远志、菖蒲。服药3剂瘛疯止,头重头痛减其大半。服药9剂,诸证皆失。

按语:此例患者舌苔白腻,少食欲呕,头重肢沉,其病机为素有痰湿,加之寒湿内

侵,致脾运失职,痰浊中阻,清阳不布,津液不敷,筋脉失之温养,则作瘛疯。方用二

陈汤燥湿,再佐以钩藤、远志、酸枣仁、石菖蒲等镇痉熄风,药证相合,故收效甚捷。

7.胃热呕吐《济南医药卫生》(1985,3160):某女,14岁。食后即吐3日,胃脘

痞满,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黄,口渴,舌边尖略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曾用异丙

嗪、阿托品等治疗未效,用中药降逆止呕之剂亦无效。改用二陈汤加大黄、竹茹、花

粉、黄芩善其后。作者指出,呕吐原因甚多,总分虚、实两类。实者多是外邪犯胃,饮

食停积等;虚者多由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所致。本例属胃虚食停,郁而化热之证。六

腑泄而不藏,以通为用。此方通利大便,理气和胃,降逆清热,故呕即止。

按语:此案为胃热呕吐,虽用西药及单纯降逆止呕之法,均未取效。后以二陈化痰

治本,更人大黄、竹茹、黄芩,与二陈相伍,清降胃腑之痰热,则呕自已。

8.小儿迁延性肺炎《黑龙江中医药》(1988,5:39):某男,2岁。患儿曾因肺炎

住院,经抗生素治疗,高热已退,咳嗽喘亦减轻,但肺部水泡音久不消失,仍咳嗽,痰

声漉漉,患儿体质肥胖,面色萎黄,舌质淡润。辨证为脾虚湿盛,痰湿阻肺。方以二陈

汤加葶苈子、莱菔子、杏仁,服药2剂而愈。

按语:小儿迁延性肺炎属中医正虚邪恋,多因脾虚湿盛,痰湿阻肺而致。治疗应以

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佐以葶苈子泻肺实,杏仁降肺气,莱菔子

顺气祛痰。

9。口淡症《中原医刊》(1990,1:11):某女,39岁。患者口淡无味3月,曾患淋

证,服大量清热利湿剂,原病愈后即感口淡无味,甚有凉感,纳差,不喜饮水,喉中痰

绕,、难以咯出,舌淡苔薄白,脉沉滑。辨证为痰湿阻滞,浊阴内郁。方以二陈汤加藿

香、佩兰、厚朴,服药8剂而愈。

按语:“脾开窍于口”,故本证与脾有关。患者因过服清热之剂,损伤脾胃,脾失健

运,痰湿内生,湿壅中焦,浊阴不化,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见口淡无

味,甚则口凉。故治从脾胃痰湿着手,以二陈汤燥湿化痰,佩兰、白蔻、厚朴芳香化

浊,使升降有序,运化复健,口淡自除。

10.不孕症《江西中医药》(1994,1:34):某女,32岁。患者婚后3年不孕,体

质丰腴,月经不调,经来四肢困重,白带如涕且多,舌苔厚白,脉沉细。辨证痰湿客于

胞宫。方以二陈汤加香附、神曲、川芎、芒硝,服药30剂,于4月后经停身孕,次年

顺产1男婴。

按语:该患素体肥盛,痰湿久居胞宫,如《女科要旨》所云“脂满子宫”。子宫痰

湿肥盛,难于摄精成孕。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为主,加芒硝泻下消脂,香附、神曲、苍

术、川芎以助燥湿化痰,又有行气化瘀之功,如此巧用使痰湿去,胞宫得清,自然受孕。

u.胁痛《新中医》(1995,1:56):某男,42岁。自诉1年来右侧胁部疼痛,时

而牵涉左侧,胸闷不适,咳嗽,痰色白,四肢无力,胃纳欠佳,舌苔白腻,脉沉弦。辨

证痰湿停胁,肝络受阻。方以二陈汤加白芥子、丹参、白芍,服药4剂而愈。、

按语:本案例症见胸闷,舌苔白腻,脉沉弦,此为痰湿浊邪,治以燥湿化痰,行气

祛瘀止痛,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白芥子温通化滞消痰,丹参、白芍活血祛瘀,缓急止

痛。诸药合用,效如桴鼓。

12.小儿厌食《河北中医》(1996,5:32):某男,3岁。患儿自幼厌食,形体消

瘦,时恶心欲呕,强行进食,食人则吐,大便粘滞不爽,日行1—2次,舌质淡红,苔

白厚腻,指纹淡红在风关。辨证为脾胃不和,健运失司。方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砂

仁、炒麦芽、鸡内金、竹茹、滑石,服药10剂而愈。

按语:小儿厌食虽证情复杂,但终不离脾胃。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

降;脾胃不和,功能失调,健运失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疗应调理脾胃,降逆

和胃。方用陈皮、竹茹降逆和胃,理气宽中;半夏、苍术燥湿健脾;白术、炙内金、炒

麦芽、砂仁健脾祛湿助运;滑石、甘草利尿祛湿。共奏健脾祛湿降逆之功。

13。嘈杂吞酸《新中医》(1997,5:46):某男,43岁。患者胃痛史5年,3个月

前胃镜确诊为浅表性胃炎。3天前患者因饮食不节而出现吞酸嘈杂,上腹烧灼感,隐隐

作痛,舌淡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热郁胃,方以二陈汤加厚朴、黄连、白芍、瓦楞

子,服药5剂而愈。.

按语:本案例患者表现为胃脘疼痛,吞酸嘈杂等,按中医辨证为胃中郁热,痰浊中

阻。方用二陈汤燥湿运脾,佐以黄连清热和胃,煅瓦楞子止吞酸嘈杂,白芍缓急止痛。

切合病机,故收效较好。

[临床报道]

一、内科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报道55例患者均经西医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其中并

发肺气肿者33例。治疗以二陈汤合平胃散为主方。气急加麻黄、苏子;痰多加杏仁、

南星;胸闷加瓜蒌、枳实。病情稳定后服下方:厚朴、苍术、陈皮、半夏各9g。咳喘

一般在1周内改善,随访41例有31例改善。作者认为,肺气肿患者,多偏于肾虚之

证,慢性支气管炎阶段,多偏于脾虚之证,健脾燥湿是标本兼顾之法。在症状控制后可

配合医疗体育疗法,以防止复发uj。.

2.促进肺部水泡音的吸收用二陈汤加桃仁、红花治愈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仍经

久难以消失的肺部哕音患者63例。其中诊为肺炎者37例,具有发热、咳嗽、喘憋等症

状者26例。作者指出,本方主要用于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已基本控制,后期热退

不思饮食,痰多舌白腻,肺部哕音迁延不愈,中医辨证多属寒湿症者,如有热象,则治

疗不满意。

3.晨咳赵氏自拟加味二陈汤治疗40例,收效显著。方由陈皮6—9g,清半夏9—

12g,云茯苓9—15g,焦山楂、炒神曲各lOg,炒麦芽12g,甘草6g组成,一般轻者3—

5剂,重者8—9剂,病症明显减轻或消失L3)。

4.慢性支气管炎二陈汤加当归,意取二陈燥湿化痰及当归在苏子降气汤中“平

喘”之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治疗33例,显效17例,好转14例,无效

2例。基本方为:陈皮、半夏、甘草各6g,白茯苓lOg,当归20g,生姜3片,加减:\

外感风寒加防风、苏叶、杏仁;久咳肺虚加党参、黄芪、五味子c”。

5.改善肺部湿性哕音徐氏临床观察,体会到痰饮与肺部湿性哕音之间有某些内

在的联系,运用化痰药能改善肺部湿性哕音。故以二陈汤加鱼腥草、杏仁为基本方,热

盛苔黄者,加黄芩、竹茹、浙贝;苔白腻或白滑偏寒者,加焦白术、草豆蔻、橘络;舌

红、脉细或咽干少痰,加沙参、麦冬、川贝;舌紫或瘀点、瘀斑者,加地龙、桃仁、当

归;食少纳呆伴消化不良者,加莱菔子、谷麦芽、山楂;颜面虚浮或双下肢浮肿,有水

湿停滞者,加葶苈子、泽泻、车前子。治疗50例,结果显效21例,好转23例,无效

6例[,。

6.风寒咳嗽运用玉屏附子二陈汤(由黄芪、白术、防风、附子、半夏、茯苓、

陈皮、甘草组成)化裁治疗200例,显效18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加减法为:

寒象明显者,选加紫苏叶、生姜、干姜、桂枝、细辛、麻黄;气虚者,加党参或太子

参;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玉竹、当归等;阳虚明显者,选加补骨脂、淫羊藿;浮

肿尿少者,选加麻黄、桂枝、猪苓、泽泻等,慎用甘草;失眠者,选加紫丹参、川芎、

酸枣仁、生龙牡;纳少便软者,选加生山楂、炒谷麦芽、鸡内金;便秘者选加火麻仁、

杏仁、桃仁、苏子;痰多者,酌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有化热趋势,选加鱼腥草、

金银花、薄荷、黑玄参、白蚤休。

7:肝咳型支气管炎用二陈连牡饮治疗中医辨证属肝咳型支气管炎49例,疗效确

实。49例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象正常,47例X线胸透或摄片气管炎症消

失,其中有6例服药1—2剂便收到明显的镇咳效果,服药时间最长达13剂者1例,平

均服药6剂治愈。二陈连牡饮组成:竹沥、半夏各12g,陈皮lOg,茯苓lOg,甘草

lOg,黄连5g,牡蛎30g,当归lOg,乌梅12g,白芍12g,桔梗6g。气虚加党参、白

术;中寒加木香、良姜;肾虚加诃子、五味子;寒喘加紫菀、冬花。

8.慢性阻塞性肺炎将49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分为五型,即表寒里饮型用麻杏二陈

汤加味,痰饮蕴肺型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饮热郁肺型用连茹二陈汤加味,脾胃

阳虚型用和胃二陈汤加味,肾阳虚水泛型用桂枝附二陈汤加味,总有效率达96%,仅2

例肾阳虚水泛型无效E8J。

9.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52例,疗效满意。均

服药3—5剂痊愈,有效率100%。治疗方法:姜半夏、陈皮、茯苓、炙麻黄、炙杏仁、

干姜、白果、炙五味、阿胶、炙百部、葶苈子、炙甘草。药物剂量根据年龄、体质、症

状表现给予。

10。重型毛细支气管炎将160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分为西药组80例和二陈

汤加味组80例对比治疗,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8。8%,西药组有效率为87.5%,二组

间有显著性差异,户<0.01。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①鼻导管吸氧;10%水合氯醛

40mg/(kg.次)灌肠或口服。②毒毛旋花子甙K 0。007mg/(kg.次)加入10%葡萄糖

液,每Et静注1—2次。③氨苄青霉素150mg/(kg.d)、病毒唑10mg/(kg.d),每日静

点1次。④超声雾化后吸痰。⑤对其他并存痰病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方药:半夏5g,陈皮10g,苏子10g,茯苓10g,五味子

5g,桔梗10g,甘草5g。

u.慢性支气管炎以柴胡二陈汤(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本病单纯型及喘息型

属痰湿壅盛者共70例,临床治愈65例,好转5例;服药3剂以内痊愈者4l例,6剂以

内痊愈者19例,超过6剂痊愈者10例。方由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枳壳、

桔梗各10g,紫菀、款冬花各15g,党参12g,甘草6g组成。加减法:兼表寒证加苏叶、

防风;鼻塞加辛夷花、苍耳子;咽喉痒痛加牛蒡子、玄参;声音嘶哑加木蝴蝶;干咳少

痰加沙参、麦冬;痰黄加瓜蒌、竹茹;痰白加细辛、干姜;喘加三子养亲汤uu。

12。慢阻肺疾患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湿痰型慢阻肺疾患136例,疗效显著。全部患

者服药最少7剂,最多40剂,平均16剂。一般7剂即可使咳、痰、喘症状明显缓解。

临床控制22例,为16.2%;显效86例,为62.2%;有效26例,为19.1%;无效2

例,为1.5%,总有效率为98。5%。方药组成及用法:陈皮15g,半夏15g,炒苏子

20g,桔梗10g,甘草5g。咳剧者加川贝、前胡;属寒痰咳喘者,加炙麻黄、干姜;热

痰咳喘者,加桑白皮、黄芩、瓜蒌;湿痰咳喘者,加南星、白芥子;久咳肺虚者,加党

参、黄芪、五味子,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得出结论,本方可为诊治慢阻肺病所致

慢性咳喘的基本方法““。

(二)新陈代谢疾病

糖尿病以二陈汤加减,半夏10g,陈皮6g,茯苓、白术、苍术各15g,草决明

24g,丹参、葛根各30g,治疗32例NIDDM患者,服用二陈汤治疗期间停服其他降糖

药。结果血糖明显下降,4例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有效率达。

(三)消化系统疾病

1.减轻锑273消化道反应用锑273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过程中,消化道反应如

恶心、呕吐、胃痛、腹胀、不欲食是常见症状,一般在第7—8日服药高峰时反应最大,

影响治疗进程。作者使用二陈汤加减(加生姜、红枣等药),以改善消化道症状,减轻

反应。通过30例观察,结果显效4例,有效2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

94%[14]。

2.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运用二陈汤加减治疗CAGl28例,药物组成由半夏、

陈皮、白术、砂仁、茯苓、炙草为基本方,脾胃虚寒加桂枝、干姜、乌药、吴萸;脾胃

湿热加藿香、黄芩、佩兰、秦艽、滑石、草蔻等,总有效率为71%L1”。

3.慢性肝炎用二陈汤化裁,治愈30例慢性肝炎,均使转氨酶明显下降,疗效满

意。具体治法为:二陈汤加味,药用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金银花、黄芩、黄芪、仙灵脾,日 1剂。胁痛加郁金、玄胡,口渴加茅根,腹胀加川

朴,纳差加神曲,总疗程3个月。3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

HBsAg阳性患者25例,1例转阴;20例邢eAg阳性患者中8例转阴l“j。

4。霉菌性食管炎将6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分为苦参二陈汤组36例和制霉菌素

组32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二陈汤组治愈率72.2%,总有效率为94.4%;制霉菌

组治愈率为40。6%,总有效率为6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1

年,苦参二陈汤组复发率为5.9%,而制霉菌素组复发率为35%,组间比P<O。01u”。

(四)神经系统疾病

1。脑囊虫病从脑囊虫病以痰浊阻滞,囊虫侵扰为主要病机出发,临证以二陈汤、

加味治愈此病30例。基本方为: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9g,白芥子12g,

苡仁18g,芜荑9R,水煎服。有囊包,加榧子仁、雷丸各9g研末,药后冲服;痫证发

作,加琥珀3g,朱砂2g(冲服),郁金9g,远志9g,胆星9g,僵蚕9g;风阳搐搦,加

钩藤15g,全虫6g;痰浊上扰,加胆星9g,竹沥30g(冲服);痰火扰心,加石菖蒲

lOg,郁金15g,黄连lOg,栀子lOg;五心烦热,加地骨皮15g,丹皮lOg;肝气郁滞,

加柴胡9g,白芍9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30g;血瘀,加丹参30g,归尾15g。并

备有定痈药、杀虫药冲服用。附验案2则L1sj。

2.头痛运用自拟芎芷二陈汤加味治疗各种慢性头痛60例。组成:川芎、白芷、

升麻、麻黄各9g,姜半夏、天麻、荆芥穗各lOg,陈皮、茯苓各12g,生甘草6g,蜈蚣

2条,日1剂,早晚服。小儿酌减。辨证加减:兼肝郁气滞者,加入代赭石30g,牛膝

log,全瓜蒌15g,去升麻;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兼暑湿者,加滑石

(或石膏)、薄荷、香薷,去麻黄;兼有风寒者,可加生姜、苏叶;兼见眩晕者加菊花、

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60例病人,经治后痊愈43例,有复发的12例,近期有效

的5例。一般服药6剂见效,12--18剂痊愈,平均服药12剂L1”。

3.痫证从1988年5月一1993年8月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治疗52例痫证,加减:

风痰闭阻,加菖蒲、胆星、全蝎、僵蚕;痰火内盛,加龙胆草、栀子、菖蒲、钩藤;心

肾亏虚,加人参、山药、杜仲、白术、当归;日久有气血瘀滞,加红花、桃仁、川芎。

一般需治疗3—6个月,最快1—2周见效。结果:显效12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

76.92%,无效工2例,脑电图基本接近正常者11例,记忆力明显提高者13例L20j。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胸痹治疗38例以胃空感为主症的胸痹患者,所用方剂:蒌薤二陈汤加味:瓜蒌

30g,薤白20g,陈皮15g,半夏log,云苓30g,甘草log,郁金20g,益母草30g,随

症加减。若因情志内伤,气机郁结,伴胸中憋闷,或食则憋气者,加用丹参饮以宣散开

郁,使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食欲,治疗期间不辅助他药。结果:治愈20例(占

52.6%),显效16例(占42.1%),无效2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

二、外科

1.甲状腺肿用本方治疗重度甲状腺肿7例,其中瘿生两侧的5例,单侧的2例,

瘿体结节单个的1例,多个的6例,伴咳嗽兼症的3例,气喘的2例,吞咽困难的1

例。方法:用生半夏6g(病重者用9g),研成细末,装入胶囊,另以茯苓、橘络各6g,

甘草3g,混合研粉,以生姜30g生蒸,后制自然汁泛丸,以上为1日量,均分成3次

服,一般疗程为lO一15日左右。服药半小时后,忌服海藻、乌头等。所有病例均未用

西药。改为煎剂无效,改用制半夏亦无效ua。

2.上石疽采用阳和二陈汤结合超短波疗法治疗5例上石疽(即颌下腺合并周围

组织弥散性化脓性炎症),收到较好效果。治疗时间长者13天,短者5天,炎症全部吸

收。方剂组成及用法:熟地、银花各30g,鹿角胶、茯苓、陈皮、半夏、炒白芥子各

9g,甘草6g,肉桂、麻黄各3g,炮姜1。5g,水煎服。超短波疗法,每日1次。

三、男科

阳痿用二陈汤加味治疗30例痰湿型阳痿,取得满意疗效。基本方:法半夏15g,

茯苓12g,陈皮(后下)、地龙各lOg,蜈蚣2条,淮牛膝7g,炙甘草6g。力赃:偏湿

者,加苍术12g、厚朴、白术各lOg;偏寒者,加熟附片12g,干姜6g,巴戟lOg;偏热

者,加黄芩、鱼腥草各lOg,黄连3g;偏瘀者,加丹参12g,郁金lOg,炮甲片5g。治

疗结果:痊愈2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

四、儿科

1.小儿胃炎用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胃炎78例,总有效率达87.4%。基本方由陈

皮4。5g,半夏5g,茯苓6g,甘草4.5g,白术6g,炒谷麦芽各9g组成。偏于积滞者,

加炒楂曲、炒莱菔子;苔厚腻湿滞者,加苍术或米仁,夏季改加藿梗;腹痛寒滞呕吐

者,加干姜或延胡;腹胀气滞,大便不调者,加煨木香或]llSb花;有出血者,加藕节炭

或地榆炭;久病脾虚,加党参、准山药、炒扁豆或莲肉。治疗结果:显效30例

(38.4%),有效38例(48。7%),无效10例(12.8%),总有效率为87.1%。

2。d,JL抽动秽语综合征以二陈汤加减治本病120例,主药:茯苓10一12g,法半

夏6一lOg,栝蒌6一lOg,生甘草3g,日1剂分3次服。加减用药:兼肝郁气滞者,加

柴胡、枳壳;兼心血不足,加太子参、生黄芪、当归、白芍;兼胸阳不振,加薤白、生

姜;兼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琥珀面。疗效:痊愈47例(39.2%);好转63例

(52.5%);无效10例(8。7%),总有效率为91.7%。

3.小儿慢性喉炎运用温肺宣肺,健脾化痰为主的方法,治疗慢性喉炎40例,痊

愈3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治愈率83%。基本方选六味汤(《喉科秘旨》)合二

陈汤加减:苏叶、荆芥、防风、北细辛、蝉衣、炙甘草、桔梗、淡干姜、杏仁、制半

夏、陈皮、茯苓。若喉痒有异物感,加麻黄;声带充血水肿,加胖大海,去干姜。

五、五宫科

1.霰粒肿以二陈汤加味治疗属湿痰之霰粒肿工2例,疗效满意。痊愈n例,显

效1例。临证将霰粒肿分为两型:痰湿滞结型和火重于痰型。前者治以行气化痰,软坚

散结,用二陈汤加味,处方:陈皮、昆布各12g,半夏、白蔹各lOg,茯苓、浙贝母、

三棱各9g,甘草3g。挟风热者,去昆布、三棱,加银花30g,连翘、夏枯草各20g,花

粉12g,同时改浙贝母、白蔹各为12g;挟风寒者,去昆布、三棱,加苏梗12g、杏仁、

前胡各lOg,白芥子、莱菔子各9g,生姜3片。后者治用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用二陈

汤化裁,处方:陈皮、法半夏、黄连各9g,茯苓、白蔹各lOg,浙贝母12g,夏枯草

30g,天竺黄6g甘草4g。并附病例3则。

2,口腔溃疡用乌梅液(乌梅、生山楂、生甘草等量浸泡,取液)漱口,每日3—

4次,日服二陈汤1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29例。治疗后显效工。例,有效17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

3.急慢性喉炎用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慢性喉炎,取得较好疗效。计治561例,其

中急性喉炎376例,占67%;慢性喉炎152例,占27。1%;声门闭合不全33例,占

5.9%。结果治愈538例,占95.9%;好转23例,占4。1%。处方为:茯苓、陈皮、防

风、半夏、甘草、白术、生黄芪、玄参、黄芩、板蓝根、青果、葛根、木蝴蝶。

4.口腔粘液腺囊肿采用加味二陈汤治此病16例。药用:陈皮9g,半夏、茯苓各

6g,甘草3g,黄连1.5g,黄芩2g,薄荷O.5g,生姜1g。14例在服药后5—9天局部明

显消肿,质地变软无压痛,舌下皱襞充血明显减轻;2例服药6剂,疗效不显,未再复

诊113~3。

5。声带小结和息肉临床治疗53例(包括声带小结29例,声带息肉24例),结

果临床痊愈:小结17例,息肉2例;显效:小结9例,息肉5例;有效:小结3例,

息肉10例;无效:息肉7例。方以加味二陈汤,取化痰散结与活血化瘀之功。组方:

陈皮、茯苓、姜半夏、甘草、苍白术、枳实、白芥子、五倍子、昆布、海藻、煅瓦楞

子、夏枯草。若见小结或息肉色转暗红,或同时伴有声带慢性充血者,宜加三棱、莪术

活血化瘀。

六、其他

颈椎病以加味二陈汤治疗根型颈椎病132例,对一些有外伤史或发病急的病人,

可加当归10g,红花5g,桔梗6g,川芎10g,白芷8g;对中老年患者,遇风寒湿加剧,

可加独活12g,白芷6g,木瓜8g,桑寄生8g,地鳖虫3g,革藓10g;对一些老年病人,

病程长,时有腰膝酸冷,头昏盗汗等,可加川断12g,杜仲10g,山萸肉12g,丹参

10g,地鳖虫3g。治疗结果:治愈32例(24%),好转76例(58%),有效16例

(12%),无效8例(6%),总有效率为94%。

[实验研究]

1.祛痰镇咳平喘抗炎作用本实验以二陈汤为主化裁成“祛痰降气汤”。选择了祛

痰、镇咳、平喘、抗炎等指标,并以半夏止咳糖浆、苏菲咳作为对照药品进行实验研

究。实验结果表明,祛痰降气汤具有明显的祛痰、镇咳作用,并呈量效关系。两种药液

(醇沉液、煎液)的大剂量组祛痰强度与半夏止咳糖浆相当,强于苏菲咳,但无显著性

差异。醇沉液大剂量组镇咳作用强于两个阳性对照组,且与半夏止咳糖浆有显著性差异

(户<0.05)。祛痰降气汤的水煎液有一定乎喘作用,呈量效关系,大剂量组的作用强度

与苏菲咳相当。但醇沉液无平喘作用。由此推测,该方中对抗组织胺引起气管平滑肌收

缩的物质可能极性较弱。祛痰降气汤的两种药液经腹腔注射给药,均有极显著的抗炎作

用;口服给药,醇沉液无抗炎作用,水煎液有抗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祛痰降气汤

明显的祛痰、镇咳、平喘的药理作用为该方“化痰”、“降气平喘”的功效,从实验上提

供了有力的证据。

2.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通过抑制PRL分泌,减少其对促卵泡成熟激素的拮抗作

用恢复卵巢功能,并有调整垂体一卵巢轴分泌使之规律的效用。同时,附乳腺增生病51

例,以二陈汤和逍遥散治疗,总有效率达96.1%。

294.金水六君煎

肺肾不足,水泛为痰证。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理中化痰丸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证。呕吐少食,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当归6克 熟地9-15克 陈皮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5片  

水二盅,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卷51)当归二钱(6g)熟地三一五钱(9—15g)

陈皮一钱半(5g)半夏二钱(6g)茯苓二钱(6g)炙甘草一钱(3g)水二盅生姜

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用:益阴化痰。主治:肺肾不足,水泛为痰证。咳

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症。

本方即二陈汤加熟地、当归。二陈汤化痰以治痰咳;加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滋

肺肾之不足。证本为肺肾阴血不足,熟地、当归滋肾水,保肺金,与二陈汤四味相合,

故名之曰“金水六君煎”。唯方中熟地用量需据虚之轻重而增减。因熟地黄滋腻之性有

碍祛痰,而半夏辛燥之性亦可伤阴,故二者用量以2:1左右为宜,使之滋补阴血而无助

湿之弊,燥湿化痰又无伤阴之嫌。用法中仅取生姜和中化痰止呕,而去乌梅酸敛之性,

亦可悟得此意。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平喘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能显著提高小鼠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阴虚型甲亢动物常压耐缺氧能力,且表明当归、熟地在方中的配伍

有其特殊意义。另外,观察金水六君煎口服液对大鼠气管毛细管排痰量和对家鸽呼

吸道纤毛运动的影响,并与单味半夏的作用比较。结果显示:灌胃4.2g生药/kg和

2。1g生药/kg金水六君煎口服液能明显增加大鼠气管毛细管引流量(P<0.01)和加速

家鸽呼吸道纤毛运动(P<0.01)。表明金水六君煎口服液具有祛痰作用,且明显优于

单味半夏(P<0.05)。

295.理中化痰丸

(《明医杂著》卷6)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

制(原书无用量)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九(8一lOg),白滚汤

送下。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主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证。呕吐少食,或大便

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研成粉末,水和为丸,每丸9克,白滚汤下。(水煎服也可) 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本方即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而成。证乃中焦脾胃虚寒,运化失权,痰饮内停。故以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取二陈汤苓、夏配伍之意。

二陈汤与金水六君煎、理中化痰丸均具祛痰之功,治疗湿痰之证。二陈汤重在燥湿

化痰,虽有健脾之意,但无补益治虚之能,为治痰之基础方。而金水六君煎与理中化痰

丸皆具补益之功,治痰咳而有虚证者。金水六君煎为阴虚不足,故用熟地、当归滋阴养

血;理中化痰丸为脾胃虚寒,故用干姜、人参、白术温中补气。

296.导痰汤

慢性支气管炎、内耳眩晕症、胸膜炎等属湿痰内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1.上胞下垂2.头痛 3.眩颤 4.矽肺5.失眠6.咳嗽肺性脑病导痰汤[主治] 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本方为治湿痰内阻,气机阻滞之常用方,临证以胸膈痞塞,头目旋 晕,呕逆,苔厚,脉滑为证治要点。 

半夏12克 姜天南星3克 枳实3克 橘红3克 赤茯苓3克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4.研成粗末,每服10克,水两盏,生姜10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加生姜4片,水煎服也可)。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导痰汤(皇甫坦方,录自《传信适用方》卷1)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四两(12g)天南星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橘红赤茯苓各一两(各3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10g),水两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

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

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乃因湿痰内阻,气机不畅所致。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也。此因痰

浊内阻而致厥,故名目“痰厥”。痰浊内阻,清阳不升,空窍失养,则见头目旋晕,头

痛。痰饮中阻,胸阳不畅,肝脾不舒,肺气失宣,则见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呕逆喘

急,涕唾稠粘等证。苔腻、脉滑,皆属痰湿内阻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痰中阻,气机不畅之证。故治当燥湿祛痰,行气开郁。方

中重用治痰之圣药半夏四两为君,取其温燥之性,而达燥湿化痰之功,以治其本。且半

夏亦善除胸中痞满,降逆止呕,所谓“消心胸结满,咳逆头眩之痰”(《本草易读》卷

5)。为增其温燥之性,臣以天南星,其燥烈之性尤强,与半夏为伍,共消内阻之湿痰。

是证湿痰中阻,气机被阻,故佐以枳实,破气化痰,消积除痞。《本草从新》卷9言:

枳实苦,酸,微寒,“能破气,气顺则痰行喘止,痞胀消”,治“痰癖症结,呕逆咳嗽”。

其与半夏、天南星相配,既助祛痰之能,更增二者行气除痞之功。为增本方行气健脾之

力,佐人橘红、赤茯苓。用橘红者,意在取其燥化之性,既助夏、星祛痰,又配合枳实

行气,且尤善理脾气,使中焦痰阻之气得行。用赤茯苓者,旨在增强祛湿之能,但仍不

失健脾之用。因痰之所生,本于脾运不化,苓、橘相合,则脾气得理,脾湿得化,共助

君臣蠲除湿痰,从本图治之功。用法中加生姜,一则解半夏、天南星之毒,所谓“相

杀”之用;二则可助半夏降逆止呕;三则可助君臣药化痰以止咳逆。诸药相合,则湿痰

得除,气机得畅。

[类方比较]本方与二陈汤同为治湿痰之剂。然导痰汤所治之湿痰证,乃为痰浊中

阻,气机不畅之痰厥等证。故于二陈基础上,加入天南星以助燥化之力,枳实以增行气

之功。故是方燥湿化痰与行气之效均较二陈汤为胜。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湿痰内阻,气机阻滞之常用方,临证以胸膈痞塞,头目旋

晕,呕逆,苔厚,脉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若痰阻风动,眩晕较

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3.慢性支气管炎、内耳眩晕症、胸膜炎等属湿痰内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使用注意]本方温燥之性较强,属燥痰者需慎用。

[源流发展]导痰汤始见于《传信适用方》,乃南宋。吴彦夔引辅坦方。其遣药组方

之法,源于二陈汤。后世名导痰汤者近20首。虽均以治痰立论,但配伍遣药各有所异。

《济生方》、《丹台玉案》、《医林绳墨大全》、《伤寒大白》、《杂病源流犀烛》、《罗氏会约

医镜》等所载之导痰汤与《传信适用方》用药相同,但所述之主治证各有侧重。此外,

尚有《症因脉治》、《嵩崖尊生书》、《仙拈集》、《女科切要》等所载之导痰汤皆重用半夏

与天南星,未变原导痰汤燥湿化痰为主之法。且多伍以枳壳或枳实、陈皮或橘红,以行

气化痰。亦有痰阻较上述各方证为轻,独用半夏而去天南星者如《郑氏家传女科万金

方》之导痰汤。亦有证属痰饮,兼有寒象而伍用干姜、桂心者,以温化痰饮,如《是斋

百一选方》卷5引费达可之导痰汤。或因痰郁化热而配黄芩、黄连、瓜蒌等清热化痰之

品者,如《寿世保元》卷3之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卷16之清热导痰汤。余如《脉

因症治》、《治痧要略》、《一盘珠》、(-B培之医案》、《性病》等所载之导痰汤,虽属治痰

之方,但立法遣药恐难属《传信适用方》导痰汤之类方。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导痰汤一名,始见于宋代齐家医籍。《方剂学》统编教材5

版谓其出自《妇人大全良方》,规划教材则云出自《济生方》,而《中医大辞典。方.

剂分册》认为属《校注妇人良方》,《方剂学通释》亦如此。唯《中医方剂大辞典》

明言其出自《传信适用方》。《传信适用方》成书出于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

年)、《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济生方》则刊行于宝佑

元年(公元1253年),故就成书年代而论,《传信适用方》当为目前所见医籍中最

早录载导痰汤者。

南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治痰嗽门载:“导痰汤:治痰厥头昏晕,清虚皇甫

坦传”川。该书是一部验方汇编,主要辑录了当时的一些医案和民间流传方。其中

导痰汤一方则是吴氏在与同时代名医皇甫坦交往中所获,而皇甫坦本人未见著述流

传。考《妇人大全良方》并无导痰汤,经查《校注妇人良方》卷6所载之导痰汤,

为明。薛己所添人,非《妇人大全良方》原书所载。而薛氏成书之时,已值导痰汤

流传300余年之后。另外,《济生方》原书亦无导痰汤,后《重订严氏济生方》咳

喘痰饮门。痰饮论治所载之导痰汤,从其主治、组成而论,实属滥觞于《传信适用

方》之作,且为后人所补。即是《济生方》载有导痰汤,为后世传漏,其年代亦在

《传信适用方》之后。故此,言导痰汤源于《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似无所疑。

2。关于方中有无甘草《传信适用方》所载之导痰汤中本无甘草。唯《普济方》所收

导痰汤3首,其一为《济生方》之导痰汤,并于方后注云:“一方无甘草”。考现行《重订严

氏济生方》之导痰汤组成中亦有甘草,故可推断导痰汤(指组成为《传信适用方》者)中加

入甘草,最早亦不过《济生方》。甘草在方中之用,主要为调和诸药,兼可调补中州。甘草

之用,虽无碍原方主治与功用,但加人为使,确能使导痰汤遣药组方更为全面,且符合于二

陈之意。吴昆、汪昂等所论之导痰汤,皆以二陈立论,谓二陈治顽痰胶固,力所不及,故加

星÷枳。

[方论选录]

1。吴昆:“风痰涌盛者,此方主之。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

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人枳壳,去痰如倒壁。”(《医方考》卷2)

2.汪昂:“本方(二陈汤)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除

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3.吴仪洛:“行痰利气,(二陈汤)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有痰饮流人四

肢,肩背酸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片子姜黄;再加菖

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痰结胸满,咳逆

上气。“(《成方切用》卷9)

[评议]诸家所论之导痰汤,似皆未以《传信适用方》者为本,故多有导痰汤乃二

陈加星、枳之语。除甘草有无而不论,后世注家之论似亦有偏颇。吴昆认为应加天南

星,此与《传信适用方》苟同。因天南星温燥性烈,确可增半夏温燥之性,更言其治风

痰,可谓言之成理。汪昂、吴仪洛所论之导痰汤,皆将天南星易为胆南星,故其所治与

《传信适用方》有殊。但《医方集解》与《成方切用》所论之导痰汤诸项加减法临证确

有参考的价值。

[验案举例]

1.上胞下垂《江西中医杂志》(1985,12:24):某男,44岁。自1982年1月起渐

觉两眼上睑下垂,晨轻暮重,日益加重至遮住整个风轮;多处救治,诊为“顽固性上胞

下垂”,中西医治疗40余天而无显效,6月22日来诊。初诊:除见双睑下垂外,见其

体质肥胖,尚伴胸膈胀闷,咳嗽痰多,心悸头眩,时有呕恶,舌淡苔白,脉滑。诊为痰

湿壅阻经络,精气难以上荣之“上胞下垂症”。治以燥湿化痰,行气通络。方用导痰汤:

陈皮6g,茯苓30g,法半夏、枳实各lOg,南星、甘草各6g,3剂。二诊:胸膈胀闷稍

舒,咳嗽痰少,余症如前。原方再进6剂。三诊:呕恶减轻,心悸得减,头眩消失,上

胞稍能提举,但不持久。继以原方加升麻、柴胡各lOg,以助升举之力,再进10剂。

四诊:两上睑恢复正常,开合自如,诸证悉退,守方加党参、白术各lOg,以健脾培

本,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2.头痛《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5:26):某女,45岁。1986年6月5 El初

诊。患者于1977年4月出现头痛头晕,呕吐耳鸣。某医院诊为:右听神经瘤。10年来

行4次听神经瘤切除术。二周前复发,头痛如绞,眩晕颠倒,不能起床,食人则吐,吞

咽困难,,耳鸣,舌红苔白,脉弦。证乃风痰窜络,痰浊凝结。治以熄风蠲痰,降浊开

闭。方予导痰汤加味:生南星、生半夏(均先煎半小时)、川芎、生白芍各15g,炒僵

蚕、茯苓、石菖蒲、天竺黄各lOg,炒枳实、陈皮、清甘草、炙远志各5R。服5剂后呕

吐止,能进米粥,头痛减,头晕已无旋转感。原方去僵蚕、白芍加杞子、杭菊花。再服

5剂后头痛除,能下床行走,后以上方略加减连服2月余,眩晕耳鸣均消失,头痛未作。

3.眩颤《湖南中医杂志》(1989,5:26):某男,10岁,学生。1984年6月12日就

诊。两年前因发热咳嗽后,突然出现头部频发眩颤,有时牵动胸胁,经治未见好转。近二

周头部眩颤加重,伴头昏眼花,咳嗽痰多,纳差,乏力,舌稍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滑。

证属眩颤,痰阻经络。拟化痰止痉,佐以熄风。方用导痰汤加减:法夏lOg,胆草、陈

皮、全虫、白附子各3g,钩藤、枳实各6g,石决明lOg,当归9g,白芍6g,茯苓5g,甘

草2g,3剂。复诊(6月15日):服上方后,头昏眼花、咳嗽好转,头部眩颤次数减少,

发作间隔延长,动作范围缩小,继按原方服6剂。三诊(6月22日):头部眩颤基本消失,

每日偶见发作,症状很轻,但仍头昏乏力,纳差,苔薄,脉细弱,继以益气养血少佐熄风

止痉法调之,5剂告痊愈。随访正常。

4.矽肺《四川中医》(1990,8:30):某男,60岁。因多年矽肺病休在家。1985

年腊月29,其病发作,住本院治疗2日,效不显,急夜差人请余往诊。诊见:张口呼

吸,头足着床,时以手捶胸,言不成句。体温、血压正常,两肺哮鸣音,神志清,唇绀

舌紫,舌苔厚腻,脉滑利。思之良久,投导痰汤1剂,急煎半夏、胆星、甘草、柴胡各

lOg,茯苓、陈皮、苏子、枳实各15g,丹参30g。3次服完,次晨其家属欣喜告云:病

情减半,大有好转。前往视之,已能安卧一二时,呼吸平稳,效不更方,再进2剂,病

情完全控制,呼吸平稳,纳香,下床活动。后带导痰汤及香砂六君子汤5剂回家调养。

5.失眠《江苏中医》(1991,8:25):某女,42岁。1985年4月8初诊。患者神

经衰弱7年,近3日失眠明显加重,服安定及肌注异丙嗪无效。诊见患者闭目卧床,倦

怠乏力,心烦,头身困重,胸闷,不欲饮食,口苦而干,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

脉滑数。证系痰热内蕴,神明被扰。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处方:陈皮、茯神各15g,枳

实、竹茹、黄连各12g,胆南星、石菖蒲、郁金各lOg,生龙牡各20g,炙甘草6g。水

煎服,日1剂。服2剂,已能安寐,心烦胸闷等症减轻,但仍夜梦频多。上方加炒枣仁

15g,继服3剂,睡眠转佳,为巩固疗效,又服3剂,随访1年,除偶有睡眠不实外,

失眠未复发。

6.咳嗽《四川中医》(1996,1:30):某男,30岁。1990年2月18日诊。自诉寅

卯剧咳3月余,咳嗽痰黄,稠厚胶粘,甚则气急呕恶,胸闷痞满。舌淡,苔白中厚腻,

医易多处,中西药屡服未效。此乃脾湿不运,复加积滞,胃失和降,痰热内结,肺失宣

肃之候。证属寒热夹杂,治当兼顾。拟导痰汤合清气化痰丸治之。处方:茯苓12g,生

半夏10g,甘草5g,陈皮10g,生南星8g,炒枳实10g,瓜蒌仁30g,黄芩10g,炒莱菔

子15g。日1剂,水煎服。药服3剂,复诊告知,寅卯剧咳十去八九,嘱再服2剂,以

善其后。

按语:以上各例,病名虽异,但均见胸闷痰多,呕恶苔腻,脉滑等痰浊内盛之象,

故皆以导痰汤化裁治之。案l以上胞下垂为主症,故于原方加升麻、柴胡增其升提之

力。案2头痛、头晕、呕吐、耳鸣为急,证属风痰上扰,故方中加入僵蚕、石菖蒲、天

竺黄、远志,增其熄风豁痰开窍之功。案3眩颤属痰阻经络,经脉失养,气血不能上荣

所致。故方中加用白附子去头面风痰,全虫、钩藤熄风止痉,石决明定惊安神,归、芍

养血和血,共奏燥湿化痰,养血通络之功。案4为矽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湿

聚成痰,故气逆而喘。治当燥湿化痰,疏理气机,佐以活血化瘀。以导痰汤燥湿化痰为

主,加柴胡疏肝气,苏子降肺气,平息喘逆,一升一降,使肺之宣肃有权。更用丹参化

瘀,松动痰瘀固结之根,以利导痰。案5失眠属痰热内扰,故易天南星为胆南星,且加

黄连、竹茹、菖蒲、郁金、龙骨、牡蛎,清热化痰开窍,除烦镇静安神。案6清气化痰

丸源出吴昆《医方考》,功能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但方中星、夏均为制品,且黄芩苦

寒,伤脾败胃,乃脾湿不运者所忌。本案以导痰汤为主合用此方,且星、夏均为生品,

足以兼顾虚实两端,颇有温清同用、标本同治之妙,此为生南星、生半夏用治热痰之见证。

[临床报道]肺性脑病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按中医痰厥辨证,以导痰汤加味,酌

情选用西药,并与西药组对照,治疗20例肺性脑病。全部病例均以1980年全国第三次

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肺性脑病诊断标准为依据。住院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

合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55—91岁,平均70岁。其中轻型8例,中型6

例,重型6例。中医辨证痰浊闭窍8例,痰热扰心2例,痰盛饮阻4例,痰浊挟瘀3

例,痰盛气脱3例;西药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9--82岁,平均64岁。其

中轻型10例,中型6例,重型4例。两组相比,结合组病情重于西药组。西药组治疗

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通气,选用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鼻导管持续低流

量给氧,控制感染,嗜睡、昏迷患者用呼吸兴奋剂、细胞代谢促进剂,及时调整水、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其他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结合组,中药以豁痰开窍为基本治则。

方选导痰汤加味:制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制胆星6g,生甘草6g,

石菖蒲30g,郁金12g,青礞石30g,水煎200ml,每6小时服50ml,不能口服者鼻饲。

痰黄、发热者加黄芩12g、石膏30g、竹沥油20m1,昏迷者加服苏合香丸,日服1粒,

或至宝丹1日1粒,醒脑静注射液4ml静脉推注。面浮足肿、尿少、心悸者,加车前子

30g,泽泻12g,防己12g,若咖啡色大便加服参三七粉2g,日服2—3次。若病情危重,

四肢逆冷,脉微细欲绝,血压下降,先予回阳救逆之参附龙牡汤治疗(红参12g,熟附

片30g,煅龙骨、牡蛎各30g),待血压回升后再予以前法辨证施治。选用西药与西药组

相同。两组病例均在治疗前后作支脉血气分析测定,以观察pH值、Pa02、PatCh的变

化。观察患者从嗜睡、昏迷到神志转清的时间。结果按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神志清

楚,精神神经症状消失,智力恢复在2—4天内,血气分析显著好转。好转:神志较清

楚,上述各项检查均有好转,智力恢复在4天以上。无效:神志不清,病情加重,血气

分析无改善,抢救无效,死亡。结合组显效5例(均为轻型),占25%;好转7例

(轻、中型各3例,重型l例),占35%;无效8例(中型3例,重型5例),占40%,

总有效率60%;西药组显效2例(均为轻型),占10%;好转6例(轻型5例,中型1

例),占30%;无效12例(轻型3例,中型5例,重型4例)占60%;总有效率40%。

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结合组治疗后Pa02较治前升高,PaC02较治疗前降低;西药

组治疗后Pa02下降,PaC02反而上升。提示结合组在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能

与提高PaC02、降低PaC02有关L2j。

297.涤痰汤

‘癫痫、眩晕病等属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1.癫痫2。狂犬病后遗症 3.病毒性脑炎4.垂体腺瘤5。咳嗽昏厥 1.眩晕2.中风早期3.失眠等4.有机磷中毒后遗症涤痰汤‘[主治]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本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证治要点。 

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上药作一服,水一盅,加重5片,煎至1盅,人参焗服,食后服。(加生姜4片,水煎服也可) 。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涤痰汤(《奇效良方》卷1)

[异名]涤痰散(《兰台轨范》卷2)。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二钱

(各6g)橘红一钱半(4.5g)石菖蒲人参各一钱(各3g)竹茹七分(2g)甘草半钱(2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

3片,水煎服)。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病机分析]本方主治湿痰内迷心窍之证。是证源于脾虚而运化失权,遂湿聚痰

生,痰浊不化,内迷心窍。舌乃心之苗,痰迷心窍,则舌强而不能言。其证如喻昌所

云:“此证最急”(《医门法律》卷3),似有风动之势,故云“中风”。汪昂释之:“心脾

不足,风即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配伍意义]方中君以姜制南星,意在取其温燥之性以祛湿痰,且兼祛风之能,恰

治痰浊内壅阻络之证。臣以半夏,燥湿化痰,与南星相配,助其祛痰之力。佐以枳实破

气化痰,橘红理气化痰,二者相合,共行痰阻之气,增君药祛痰之效,而达“气顺痰

消”之功。配伍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与半夏、橘红相伍,寓二陈燥湿化痰

健脾之用;人参补气健脾,与茯苓共健脾运,助后天之本,使脾气得健,则痰无由以

生;石菖蒲一则祛痰,二则开窍,与君臣相配,则豁痰而开郁,蠲其痰浊以醒神,疗舌

强不能言;竹茹既可化痰,又以其甘而微寒之性,制星、夏等温燥之性,防伤阴之弊,

以上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与参、苓为伍,取四君之用,益中焦之脾。用

法中加生姜,既能化痰,又善解南星、半夏之毒。诸药相配,共奏涤痰开窍之功。

[类方比较]本方与导痰汤均由二陈汤化裁而成,皆具燥湿化痰之功。二陈汤主治

湿痰之证。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燥湿化痰行气作用均较二陈汤为

著,适用于痰厥及顽痰胶固的眩晕、咳嗽等证;本方在导痰汤基础上又加石菖蒲、竹

茹、人参,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是治中风痰迷的常用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

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

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癫痫、眩晕病等属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凡风邪直中经络或虚风内动等所致之舌强不能言,均非本方所宜。

[源流发展]本方首见于《奇效良方》卷1,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味,以治湿痰之

证。然重用温燥之南星,则燥化之性倍增,伍用枳实,则行气之力加强,又配人参以助

脾运,石菖蒲、竹茹祛痰开窍,以治痰迷舌强。如此衍化。使二陈燥湿化痰,行气健脾

之力增强,并提示治湿痰虽主以温燥之品,亦可伍用竹茹等寒凉之品,以佐制温燥之

性。另《普济本事方》卷2之茯苓丸,除用半夏、南星(羊胆汁制)、茯苓、石菖蒲、

人参外,伍以辰砂、远志、茯神、真铁粉等重镇安神,以治风痰,亦为涤痰开窍安神治

法之滥觞。其后《外科正宗》卷2、《伤寒温疫条辨》卷5、《麻症集成》卷4等所载涤

痰汤,皆将南星易为胆南星,并人竹茹以清化痰热,或更人黄连、黄芩兼清热泻火。涤

痰汤原方重用南星,是针对湿痰而设。然痰湿内迷心窍,日久有化热之势,且燥热之品

过多,亦可助其化热,更因痰迷心窍,内陷心包者,以热痰为多,故后世涤痰汤类方,

虽仍用半夏燥化痰浊,然每每将南星易为胆星,且沿用竹茹,或加芩、连等寒凉之品,

使涤痰汤应用范围有所扩展,如肺痿、呃逆、不孕等,更加适合临床多变之病证。《医

宗金鉴.妇人心法要诀》卷45之涤痰汤,乃专为妇人而设。其在二陈基础上,佐人补养

气血之品,为治妇人肥盛,痰湿中阻的不孕症,是兼顾调养气血之法。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方剂学》规划教材等均认为本方出自《证治准绳》。考《证治

准绳》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而《奇效良方》则成书于明成化七年(1471

年),早于《证治准绳》122年。故其方源应为《奇效良方》。

2.关于方中竹茹的配伍意义本方在二陈汤基础上,重用温燥的天南星为君,其

温燥之性远较半夏为胜,故本方仍不失为治湿痰之方,以燥化为主。然方中佐人清热化

痰之竹茹,并非所治之痰证为热痰,而是取其甘寒之性,一者佐制南星、半夏等辛温燥

烈之品化燥伤阴;二者竹茹亦有化痰之功,可助君臣之力;三者痰湿内迷心窍,日久多

有化热之势,少佐寒凉之品,可防微杜渐。竹茹之用,对其后涤痰汤类方的衍化影响颇深。

[方论选录]

1.喻昌:“此方证最急,此药最缓,未免有两不相当之弊。审其属热,此方调下牛

黄清心丸;审其属虚,此方调下二丹丸,庶足以开痰通窍也。”(《医门法律》卷3)

2.汪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

舌本强而难语也。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陈皮、南星、半夏,科气燥湿

而祛痰,菖蒲开窍通心,枳实破痰利膈,竹茹清燥开郁。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

矣。”(《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评议]喻氏所论之涤痰汤,药味与《奇效良方》卷1之涤痰汤相同,唯量略有

减,但无碍原方配伍关系,且所用南星(姜煮)、半夏量大,故不失为方中君臣。全方

温燥理当为主,虽有竹茹亦难言可治热证,故注曰“审其属热,用此汤调下牛黄清心

丸。”方中人参为佐,故言“审其属虚,用此方调下二丹丸”。然汪氏将本方南星(姜

制)易为胆星,言其病机为“痰与火塞其经络”,但又释方中“陈皮、南星、半夏利气

燥湿而祛痰”,似有所偏颇。

[验案举例]

1.癫痫《湖南中医杂志》(1985,4:17):某男,21岁。患者痫证反复发作12年,

常因劳倦或精神刺激而诱发,近日发作频繁。发病前自感头晕头痛,胸闷心慌,而后突

然昏倒,且有惊叫,两目上视,口角流涎,喉间痰鸣,牙关紧咬,肢体僵直,持续3—

5分钟。观其反应迟钝,面色泛白,舌胖苔白,脉沉而弦滑。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夏

12g,陈皮lOg,云苓15g,南星lOg,枳实lOg,石菖蒲6g,制白附lOg,丹参15g,郁

金5g,柴胡6g,胆草6g,生麦芽20g,甘草5g,生姜lOg。水煎服,6剂。药后20日

发作1次,醒后比以往轻松,但自觉火气上逆。于前方去生姜,加竹茹lOg,嘱再服6

剂。后又调服肋剂,恢复健康。

按语:本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由惊恐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

足,劳累过度,伤及肝脾心肾,产生痰湿瘀结,痰涎内壅,致使心窍被蒙,心包经脉阻

闭,呈现神志暂时性失调之症。故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开窍祛瘀,收效甚佳。

2。狂犬病后遗症《湖南中医杂志》(1985,4:17):某男,23岁。于1977年3月

下旬被犬咬伤,当时已按狂犬病作预防处理,未见异常。同年5月上旬突发高热,经对

症治疗热退,且无其他反应。至同年8月,出现中毒性神经症状,表现昏迷,狂妄,恐

水,怕风,惊惕,幻觉,即住院治疗,症状消失出院。次年8月其症复发,症见神情恐

惧,时或昏不知人,或烦躁易怒,二便有时失禁等,经治疗有好转。现症:反应迟钝,

有幻觉感,记忆力差,唾涎沫,食纳差,二便不调。苔白,脉沉弦。诊为狂犬病后遗

症。治以涤痰逐瘀,醒脑清神。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夏15g,茯苓12g,陈皮lOg,胆

星lOg,竹茹lOg,枳实lOg,石菖蒲6g,丹参15g,丹皮lOg,桃仁6g,当归lOg,西

党参16g,碧玉散20g。6剂。药后症情有明显好转,按原方加白芍lOg,再进5剂。三

诊:症状十除其八,于前方去桃仁、丹皮,加枣仁、杜仲各lOg,又进10剂。经服药

20余剂,诸症消失,现一切正常。

按语:祖国医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的《左传》中有“逐瘈狗”(即疯狗)的记

载,故有“痪狗病”之名。临床表现有狂躁和恐水等主要症状,故又称“恐水病”。清

代张锡纯在论治疯犬伤方中说:“俗传冬令蛇藏土洞,……迨至春日出蛰,口吐所衔之

物,犬嗅之即成疯犬……”。本病乃狂犬病毒深伏,损害心脑肝肾,致使血中痰瘀滞留,

清浊相干,气血被阻,扰乱神明。故从“痰瘀同治”而获全效。

3.病毒性脑炎《四川中医》(1989,4:27):某男,44岁。患者头痛呕吐,神志欠

清5日,经某院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用西药治疗不效,即来求治。症见:神志欠

清,闭目呻吟,频频呕吐,口臭,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弦滑数。体温38℃。白细

胞u.6×10。几,中性0.59,淋巴O.40,嗜酸性0.01。神经系统查:布氏征阳性,巴

克氏征弱阳性,膝反射亢进。眼底检查: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脑电图:中度弥散性改

变。拟涤痰汤加减。处方:茯苓、臭牡丹各15g,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大黄各

10g,陈皮、胆星各6g,大青叶"30g,岗梅根50g。6剂,日服2剂。药尽呻吟止,便秘

除。原方去大黄,仍每日2剂。服14剂后,神志转清,呕吐止,体温及血象恢复正常,

仍有间歇性头痛。遂每日1剂,守方14剂,头痛除,唯觉头晕乏力,视物不清。上方

去臭牡丹、岗梅根,加党参15g,首乌20g,天麻10g,以益气养血,祛风定晕。服药

30剂,诸症平息,复查眼底及脑电图均恢复正常。改以补中益气丸合杞菊地黄丸善后。

半年后随访,工作生活如常。

按语:此为痰热酿毒,蒙蔽清窍所致。故取涤痰汤祛痰化浊开窍外,加大剂大青

叶、臭牡丹、岗梅根之类,以达清热解毒之功。

4.垂体腺瘤《四川中医》(1989,4:27):某女,51岁。患头痛20余年,近10年

加重,以至夜不能寐。某医院CT扫描诊为垂体腺瘤。诊见:形体肥胖,头痛如刺,呻

吟不止,辗转不安,舌体胖大,苔黄白腻,脉沉滑。治以涤痰汤加减。处方:茯苓

15g,半夏、枳实、竹茹、石菖蒲各10g,陈皮6g,甘草、红花、地鳖虫、炮山甲各

5g,丹参30g。10剂后,头痛大减,夜能寐3—4小时。药已对证,效不更方,续服60

剂,头痛止,夜眠安,仅偶感头晕乏力。于上方去竹茹、地鳖虫,加黄芪15g,天麻

10g,以益气祛风止晕。进20剂,诸症悉除。再拟前方制成丸剂,服3个月后,体重减

轻15公斤多,复查叮:未发现蝶鞍内占位性病变。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此因痰瘀致病,故在涤痰汤基础上,配人丹参、红花、地鳖虫、炮山甲等人

血通络,活血化瘀,攻坚破结,终使痼疾得以痊愈。

5。咳嗽昏厥《湖南中医杂志》(1993,5:31):某男,60岁。咳嗽病史12年。3

年前开始出现剧烈咳嗽,后短暂意识丧失,四肢强直,肌肉痉挛,抽搐,目睛上视,面

肌抽搐,口唇紫绀,约半分钟后自行苏醒,抽搐停止,无任何后遗证,每年发作约2--

3次,三月前发作转频,2—3天发作一次,甚至1天1—2次,每次发作除剧咳外无任

何先兆,两个多月前曾因此而摔倒至左5—7肋骨折。检查:神志清楚,血压120/

90mmHg,脉搏110次份,桶状胸,双肺叩诊呈高清音,双下肺可闻及少许干鸣音。

胸片示慢支、肺气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脑电图示基本正常;血红蛋白120g几,

血脂正常;脑血流图示:左右椎底动脉供血不足;Valsalva试验阳性。现症见:咳嗽、

咳剧后昏厥同前,咯白稠痰,较少,气急,口淡食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屑痰

热上扰,肝风内动。治以清热化痰,开窍熄风,镇咳平喘。处方:枳实、竹茹、陈皮、

半夏、黄芩、胆南星、天麻、僵蚕、杏仁、前胡、苏子、茯苓各15g,甘草5g,菖蒲、

远志各10g,钩藤20g。水煎服4剂后,咳嗽后昏厥次数明显减少,咳嗽,气急减轻。

再进4剂,咳嗽后昏厥,抽搐消失,气急、咳嗽、咯痰较轻。以后曾因受凉咳嗽气急加

重,而未发现昏厥、抽搐,随访2月,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因多年咳嗽,损伤脾肺,脾失运化,肺失肃降,而生痰湿,久而化热。

患者年迈肝肾阴虚,阴虚不能维阳,有肝风内动之势,剧烈咳嗽,则肺气上逆,致气机

逆乱,升降失调,肝风挟痰热上窜,壅闭经络,阻塞心窍,出现昏厥、抽搐之症,投以

清热祛痰,熄风开窍,止咳平喘之剂。方用涤痰汤去人参、生姜,加远志、黄芩清热祛

痰,化浊开窍;天麻、钩藤、僵蚕平肝熄风,止痉;杏仁、苏子、前胡降肺气,止咳平

喘。令肺气肃降,则诸气调和,治气机逆乱之根,方药切中病机,故收良效。

[临床报道]

1.眩晕以涤痰汤加减治疗眩晕病120例,方用:法夏lOg,茯苓15g,橘红6g,

枳壳12g,胆南星lOg,党参20g,菖蒲lOg,竹茹lOg,甘草5g,生姜3片。加减:伴

有水平眼球震颤者,加苍术、菊花;伴耳鸣、耳聋者,加首乌、菊花;伴腹泻者,加猪

苓、苍术;伴贫血者,加当归、川芎、黄芪,去菖蒲、胆南星;伴血小板减少者,加补

骨脂、巴戟天、阿胶珠,去菖蒲、竹茹、胆南星。另有45例因剧烈呕吐予以补液疗法。

主要取涤痰汤涤痰利窍,健脾祛湿。结果:治愈109例,占91%;好转11例,占

9%(u。

2.中风早期翟氏认为中风早期,本虚标实,标实为主,不宜妄效王氏补阳还五

汤之法,宜豁痰化浊,开窍通络为治,采用涤痰汤加减。方用:法半夏、胆南星、石菖

蒲、陈皮、僵蚕、木通各lOg,茯苓15g,白附子3g。每日1剂,文火水煎2次,温服

或鼻饲。7天为1疗程。治疗89例,显效67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

89.8%(x。

3.失眠等刘氏自1983年以来,运用涤痰汤治疗内科疑难杂症56例,疗效较好。

其中失眠22例,内耳眩晕症18例,哮喘16例。基本方为涤痰汤:陈皮、橘红、枳实、

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顽固性失眠,去人参、生姜,加远志、黄连、

知母以祛痰湿;心悸,加枣仁、合欢皮以安心神,解脾郁;内耳眩晕,去人参、竹茹、

生姜,加葛根、泽泻以升阳泻浊,加苍耳子以通窍祛风;哮喘,去人参、菖蒲、生姜,

加瓜蒌、百部、白前、杏仁、桔梗、桂枝;痰瘀互结者,加桃仁、丹参。治疗结果:顽

固性失眠有效率95。5%;内耳眩晕有效率100%;哮喘有效率为93。8%cx。

4.有机磷中毒后遗症采用涤痰汤为基本方,头痛头晕,苔黄腻,加天麻、天竺

黄、白芷;失眠心悸,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胸闷抑郁,加柴胡、瓜蒌、郁金;痰

热壅盛,加黄芩、僵蚕;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加藿香、木香、砂仁、白蔻仁;神疲倦

怠乏力,加黄芪、白术、桂枝;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血清谷草转氨酶高,加五味子、

丹参、虎杖;视物不清,加菊花、枸杞子。治疗50例,47例治愈,3例显效,乎均治疗7.5天[4j。

298.茯苓丸

(治痰茯苓丸)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1.失眠 2.梅核气 3.肢体痹痛茯苓丸(治痰茯苓丸)[主治] 痰停中脘,流于经络。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 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本方主治湿痰为病,以两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 要点。 

半夏9克 茯苓6克 风化硝3克 枳壳3克 

1. 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

2.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

3.研成粉末,生姜煎汤,每服6克,生姜汤和丸,用姜汤送服。空腹服下。

茯苓丸(治痰茯苓九)(《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卷5)

[异名]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3)、消痰茯苓丸(《仁斋直指方论》卷18)、指

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4)、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7)、世传茯苓丸(《证治准

绳.女科》卷2)、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17)、指迷丸(《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

诀》卷41)。

[组成]茯苓一两(6g)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半夏二两(9g)风化朴硝一分(3g)

[用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以生姜

汤送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停中脘,流于经络。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

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之证,乃痰停中脘,“滞于肠胃,流

于经络”(《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2)所致。四肢禀气于脾,脾失运化,聚湿

生痰,痰饮流于四肢,则四肢疼痛,甚则浮肿。正如《是斋百一选方》卷5所论:“伏痰

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舌

苔白腻、脉沉细,乃湿痰内阻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两臂疼痛诸症。治当燥湿行气,软坚

化痰。方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以茯苓健脾渗湿化痰为臣,两者合用,既消已成之痰,

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气顺则痰消;风化朴硝软坚润燥,使

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用生姜汁煮糊为丸,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且可化痰散饮。诸

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之功,且作用较强,对其痰停中脘之证,用此方消痰润下,确有

“潜消默运”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湿痰为病,以两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

要点。

2.加减法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

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

3.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本方不仅化痰之力较强,且能攻下痰结,应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源流发展]古今医书所载名茯苓丸者多达50余首。其中,凡属治痰之方,多伍

用半夏、茯苓、枳壳(或枳实)。《医心方》卷22引(/b品方》之茯苓丸,是文献记载

最早者。此方将参、苓、术、草等补气健脾之品与夏、枳祛痰行气之物相伍,确为后世

所尊崇的治痰当理脾之法。诸多治痰之剂,皆用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溯其组方之源,似出自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方虽主治呕、悸,但究其病因当属

痰饮为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对后世治痰诸方影响颇深。

本方即在此基础上,另人枳壳以增行气之力,使气顺则痰消;风化朴硝软坚润燥,以助

其消痰饮;用生姜自然汁糊丸,生姜汤调下。其后,二陈汤易枳壳而为陈皮,既助半夏

行气,又合茯苓渗湿健脾,遂成主治湿痰之基础方。然本方伍用芒硝治痰停中脘之证,

实为独具匠心。但其配伍之旨,仍不失仲师“甘遂半夏汤”之意。甘遂半夏汤主治

留饮,远较本方为重,故一者用甘遂,一者用风化朴硝,均属泻下之品,为治痰之典范。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方剂学》统编教材5版认为是《是斋百一选方》引《全生指迷

奶,而其他教材认为出自《妇人大全良方》、《玉机微义》、《医学人r1)等,但年代较

早者,为《是斋百一选方》、《全生指迷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三者皆为宋代刊行之

书。考王贶《全生指迷方》刊于12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系撰《四库全书》时

自《永乐大典》辑出改编而成。王谬《是斋百一选方》刊于1196年。陈自明《妇人大

全良方》刊于1237年,晚于上述两书。故似以《是斋百一选方》引《全生指迷方》之说为是。

2.关于本方主治证本方主治痰停中脘,为古今医家所共识,但以其人“臂痛”

为主,未见其他痰证之候,遂令后人费解。究本方臂痛之因,多数医家认为属痰停中

脘,上攻于臂所致。因四肢皆禀气于脾,脾湿生痰,痰流于四肢,故见四肢疼痛。喻昌

指出:“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行,故上行攻臂”(《医门法律》卷5)。然仅凭两臂疼痛,

尚难定为痰停中脘之证。“以方测证”,方中半夏、茯苓等皆为治痰之常用药,尤其本方

重用半夏为君,故以之治痰证,言之成理。当然,临证尚应见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3.关于方中的风化朴硝本方为治痰之剂,方中佐人风化朴硝,为泻下软坚之品,

用于痰停中脘,颇具特色,实开软坚泻下与祛痰之品相伍之先河。因本方主治痰停中

脘,上攻于臂之臂痛。痰停于中脘,流注肢节,就非一般化痰药所能及。故人咸寒软坚

之风化朴硝,取其消痰破结,既荡涤中脘之伏痰,又消除肢臂之流痰,使源流皆清,并

寓上行缓消之意。《本草纲目。金石部》卷u云:“风化硝甘缓轻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热,

而不泄利。”.

[方论选录]

1.吴昆:“中脘停痰伏饮者,此方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

壳削坚,化硝软坚,坚去则痰不固。”(《医方考》卷2)

2。喻昌:“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

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

臂,其脉沉细者是也。后人为此臂痛,乃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乃妇人产后发

喘,四肢浮肿者,用此而愈。”(《医门法律》卷5)

3。柯琴:“痰饮之本,皆水也。水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人阴也;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是水人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

艰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

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

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合而

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

悍,亦平胃之剂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4.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化硝软坚,生

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痛自止矣。”(《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5。徐大椿:“伏痰留饮,滞于肠胃,流于经络,故瘫痪不举,四肢麻痹焉。茯苓渗

湿以消留饮,半夏燥湿以利伏痰;风化硝涤经府之热结,俾痰从肠胃而下;江枳壳破络

中滞气,使痰由气化而消。盖气化痰消,则脾得为胃行津液于四旁也。为丸为汤俱用竹

沥、姜汁,总使得力于化痰饮,行经络以滋荣也。夫痰饮既消,则经气条畅而络气融

和,瘫痪无不举,肢麻无不瘳矣。此行经化痰之剂,为搜涤痰饮之端方。”(《徐大椿医

书全集。杂病证治》卷2)

6.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四肢者皆

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治之者,当乘其正气

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

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

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如病甚而络中之

痰不除者,则可以控涎丹参酌用之可也。”(《成方便读》卷3)

7。张山雷:“此方为中有留饮,而经隧不利者立法0荡涤其垢腻,则机轴自灵,

络脉流利。本非专治肢节痹着之病,乃为治痹痛者,别开一条门径。(《中风斟诠》卷3)

[评议]诸家均阐明茯苓丸之病机为中脘停痰伏饮,唯其详略各异;对其各药配伍

意义论述颇相类似。柯氏指出此方祛痰之力介于二陈汤、礞石滚痰丸之间,符合医理,

亦为临床证实。张氏谓“病甚而络中之痰不除者,则可以控涎丹参酌用之”,提示病甚

非本方药力可及,此说较为中肯。

[验案举例]

1.失眠《河北中医》(1984,4:47):某女,38岁。自诉夜不能寐半月余,服西药

安定等罔效,近日加重,一夜只睡2—3小时,症见口干FI苦,五心烦热,溲赤便干,

胸腹满闷,不能进食,食人即叶。患者形体丰腴,语声高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数。先用清化痰热之温胆汤,服后不效,改为指迷茯苓丸加减:茯苓15g,枳壳12g,

半夏9g,芒硝9g,竹茹12g,黄芩12g,石菖蒲12g,炒枣仁12g,泽泻9g,生姜3片。

进2剂后,睡眠较前好转(一夜可睡4--5小时),效不更方,继进3剂而愈。

按语:此案素体丰腴,多痰多饮,停于胸膈中脘,久而化热,痰热积于中脘,上扰

心神,故不能眠。取本方祛中脘之痰,加黄芩、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开心窍,炒枣仁

养心安神。配伍得当,恰合病机,故收效满意。

2.梅核气((四川中医》(1984,4:48):某女,36岁。咽嗌不适,如物堵塞,咯之

不出,咽之不下,病已半年。经耳鼻喉科检查无异常。查患者咽喉不红不肿,无赘生

物。脉滑,苔白,诊断为“梅核气”。方投指迷茯苓丸。患者服药10剂后病瘥。

按语:梅核气的病机是痰滞气郁,结于咽喉。指迷茯苓丸中法半夏和生姜燥湿化

痰;茯苓淡渗利湿,湿去则痰化;枳壳疏理气滞,气顺则痰除;芒硝润下软坚,润下则

痰降,软坚则痰消。故用于痰滞气郁之梅核气甚为合拍。

3.肢体痹痛《新中医》(1984,9:16):某女,43岁。患者肢体肌肉内针刺样游走

灼热痛已70余天。缘由迁怒起病致胃脘疼痛大作,次日胃痛止,肢体疼痛灼热走注,

手不可近。逐日加剧,步履艰难,甚则卒暴昏厥,其状目瞪上视,口呆不语,四肢拘

急,项强,不呕,经治无效来诊。症见面色萎黄,肢体痛楚、重着难忍,舌质暗红,苔

薄黄,脉沉细。诊为痰气郁结,痰浊滞留肌肤0处方:风化硝、茯苓各15g,法半夏、

枳实各9g,石菖蒲1.5g,郁金4.5g,海蛤壳12g。服药3剂后,肢体肌肉刺痛灼热大

减,10剂后肢体疼痛消失,诸症悉除。.

按语:此例肢体痹痛乃因郁怒伤肝,令脾气不运,脾滞则气不得行,故中脘攻冲作

痛,水津不布,“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肢体拘急项强系痰湿阻于经络隧道之中的表

现。痰随气动,故时卒暴昏仆,目瞪口呆,重用风化硝通其腑以折其逆,加海蛤壳清肺

金以疏通水道,痰浊得除,气机通畅,则结聚可散。

299.温胆汤 

[本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等 屑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1。湿痰惊搐 2.呕吐绿痰 3.春温夹痰热4.脑鸣5.小儿厌食症6.味觉失常 7.病态眨眼症8。时疟 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l0.嗜睡11.脱发12。哮证 13。流行性出血热 14.舌麻后缩 15.病毒性心肌炎16.唾液过多症一、内科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2.病毒性心肌炎3.高血压病4.室性早搏 5。心脏神经综合征(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胆汁反流性胃炎2.胃脘痛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4.十二指肠球部炎 (三)神经系统疾病 1。中风2.中风后遗症3.眩晕 4.癫狂5.神经官能症6。郁症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8.重症精神病9.老年性脑动脉硬化症 10.颅脑损伤 11。失眠症12.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四)呼吸系统疾病 1.百日咳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五)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二、妇科 妊娠恶阻 三、五官科 . 、 1。声带息肉 2.咽异感症 四、其他 1.有机磷中毒后遗症2。习惯性痉挛温胆汤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 或癫痫。 本方所治痰热之证为湿痰而有化热之象,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水煎服,分二次服。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陈皮三两(15g)

甘草炙一两(3g)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

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枣l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或癫痫。

[病机分析]其证由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

喜柔和,恶抑郁。张介宾云:“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类经.藏金类》卷

3)。倘若寒热有偏,或七情所伤,损及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则疏泄失职,影响

脾胃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由生;若病后或饮食劳倦等亦致脾胃失运,疏泄悖常,

气机不畅,水湿停聚为痰为饮。痰浊内阻,致土壅木郁,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令胆

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是证之成,终不离乎痰湿胆热及气机郁滞。痰热上扰神明,则

心烦不寐或夜多异梦;胆受其病,失于决断,则触事易惊;痰浊上蒙清窍,则作头眩,

甚者发为癫痫;痰湿内阻,胃气上逆,发为呕恶。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治宜祛痰理气,清胆和胃。方中

以半夏为君,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因证为胆热,又与痰热相兼,故臣

以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该药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故《本草思辨录》卷4

谓:“黄芩为少阳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

为胆药者。”二药相合,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

和,呕烦自止。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故佐以枳实,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清痰,使

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

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正如《本草

纲目.果部》卷30所云:“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

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

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痰之所成,邪之本在

湿,脏之本在脾。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陈念祖曰: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时方歌括》

卷下)。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既可助君臣祛痰

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之用,一者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补土以治湿,二者与

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健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

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所治痰热之证为湿痰而有化热之象,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

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本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等

屑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本方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但其热象较轻者。若痰热重

者,本方力有不逮,当随证化裁。

[源流发展]温胆汤之名,首见于北周。姚僧垣《集验方》。该书已佚,但其部分内

容为《外台秘要》所收载。孙兆在校正《外台秘要》序中云:“古之如张仲景、《集验》、

《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白。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

后之学者,皆知所出。”姚氏之温胆汤,现收载于《外台秘要》卷17病后不得眠条下。

书曰:“《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其组成为生

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方

中重用生姜,且有半夏、陈皮温性之助,故其方以“温胆”为主。《备急千金要方》卷

12所载之温胆汤,其主治与《集验方》温胆汤相同,唯组成将“枳实二枚”改为“枳

实二两”,故其亦属“温胆”之方。上述两方除生姜用量较重,性略偏温之外,余药及

其相互间配伍关系均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之温胆汤相近,或可谓其组方立法之源。

考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载温胆汤3首。其一,为卷8之温胆汤。主治

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臂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

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方用半夏、麦冬、茯苓、酸枣仁、炙甘草、桂心、

远志、黄芩、萆藓、人参、糯米。其药物组成与《备急千金要方》治虚烦不得眠之千里

流水汤基本相同,而与卷9之温胆汤相去甚远。其二,为卷9之温胆汤,即今所论之

方。其三,为卷10之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

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

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组成与卷9之温胆汤相同,即《集验方》温胆汤减

生姜为五片,另加大枣一枚、.茯苓一两半,将枳实二枚改为二两。虽卷9云此方治“胆

寒”,但主治后亦云:“又治惊悸”,而卷10治惊悸之温胆汤则未言其治“胆寒”,陈氏认

为其病机乃“心胆虚怯”,“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表明温

胆之名,是因其承袭《集验方》之故,然减生姜之量,则主治心胆虚怯,痰涎为患之证。

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诸证,继而又

发展为治疗胆郁痰热之胆胃不和诸疾,不断扩展其适应范围,成为化痰理气,调和肝胆

脾胃之方。临证凡遇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致肝胆之气疏泄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

痰,或兼肝(胆)脾(胃)不和,而见不寐、惊悸、呕吐、呃逆、眩晕、耳聋、耳鸣及

癫、狂、痫等均以本方加减治之。如《直指小儿方》卷1之温胆汤,加酸枣仁一味,以

安心神,治“小儿惊悸顽痰”,用法中有竹茹少许,盖其热象不显。《医方类聚》卷23

引《经验秘方》之温胆汤,功在“定心志”,去竹茹、大枣,加远志、酸枣仁,其理略

同。《明医杂著》卷6之温胆汤方亦去竹茹,主治“胆气怯弱,惊悸少寐”等症。《世医

得效方》卷9载温胆汤,加用人参以补虚,功在“补虚除烦,化痰和胃”,以治“大病

后虚烦不得眠”等症,如未效,加用远志、五味子、酸枣仁以增敛汗安神之功。《证治

准绳.类方》卷5之十味温胆汤,去竹茹之清胆和胃,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人参、

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治心惊胆怯,气郁诸证。妇科方面,《陈素庵妇科补解》

卷1用温胆汤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

口吐涎沫,”方以安神志、调气血、燥痰湿为功,有“温胆汤”之名,而其方中只用

“半夏、广皮、甘草、茯苓”。《万病回春》卷4所载温胆汤,组成较为复杂,加用黄连、

栀子以清热泻火,酸枣仁、茯神、辰砂等定惊安神,而突出补气养血之品如参、术、

归、地等,合半夏\,枳实、竹茹等化痰清热,治疗“内有痰火,惊惕不眠”之证,可谓

“扶正达邪”之妙剂。《活人方》卷6之温胆汤组成上多黄连、黄芩、天麻、厚朴、苏子

等,用以治“痰气火并结于中宫”之眩晕,干呕作酸,腹痛便燥诸症。《增补万病回春》

卷2的加减温胆汤,主治“痰火烦躁,惊惕失志,神不守舍”之证,加用炒栀子、黄连

清热泻火,人参、麦门冬、当归、白术补虚扶正,朱砂、酸枣仁以安神魂,竹沥临服加

入,以益清热化痰之功。全方功似《万病回春》之温胆汤,而药力大于前者。李中梓

《医宗必读》将温胆汤列入惊、不眠证两门,认为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

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或短气,或自汗。又认为不眠原因有五:气虚、阴虚、痰滞、水

停、胃不和。如由痰滞不得卧眠则用温胆汤加南星、枣仁、雄黄末。《医宗金鉴.妇科心

法要诀》卷46加味温胆汤,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

麦门冬、芦根组成,水煎时加生姜。功在清热除烦,和胃化痰,用于孕妇恶阻。《医宗

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5加味温胆汤,较前方少黄芩、芦根,加灯心,水煎服。功用

略同,而药力稍逊。用治小儿胃热,食人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

色赤。《杂病源流犀烛》卷6温胆汤治“怔忡,包络动者”,其组成比《摄生秘剖》之天

王补心丹少丹参、元参、桔梗、天门冬、当归身,而多金石斛、甘草二味,盖宗滋阴养

血,补心安神之法,其名温胆者,似因主治“怔忡”,与胆怯有关。《杂病源流犀烛》卷

6之加味温胆汤,又名参胡温胆汤,在《三因》温胆汤基础上,增香附、陈皮、人参、

柴胡、麦门冬、桔梗、大枣,共奏“补心养肝,理气化痰”之功,用治“心肝两虚而善

悲”。《古今医彻》卷1之温胆汤,系《三因》温胆汤加钩藤组成,取钩藤清热平肝,熄

风止痉之功,而主治“伤寒挟惊”之症,当为广义伤寒挟惊,必见痰热内扰为患。《笔

花医镜》卷2之温胆汤,去竹茹之寒,加人参、熟地、炒枣仁等益气养血安神之品,用

治男科病,主治“胆气虚寒,梦遗滑精”之证。《六因条辨》卷上在本方基础上加黄连

一味,名黄连温胆汤,重在清热除烦,化痰和胃,以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

口苦、舌苔黄腻诸证。王海洲等(《河南中医》1985,3:24)在临证中对温胆汤随症加

味,衍化运用,分别名为参芪温胆汤、生脉温胆汤、芩连温胆汤、五子温胆汤、四君温

胆汤、建中温胆汤、三黄温胆汤、柴芩温胆汤、桃红温胆汤、血府温胆汤等,使温胆汤

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等临床各科,涉及祖国医学数十种证候,多个脏腑。可见,《三因》之温胆汤是以《集

验方》温胆汤为源创立,后世灵活变通,不断拓宽其适应证,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科

等多种肝(胆)脾(胃)不和之痰证。

[疑难阐释]关于方名“温胆”的涵义有关温胆汤究竟是“温胆”,还是“清

胆”,曾有争议,见仁见智。考姚氏之温胆汤,其性温者为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

三两,甘草一两,共十两;其性凉者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共四两。方之药性

以温为主,且主治亦明言“此胆寒故也”,故云此方是“温胆”,似无异议,然陈氏之温

胆汤,减生姜四两为五片,则方中温性之力大减,相对而言其凉性有增,可谓其具有

“清胆”之效。因其组方立法源于姚氏,遂沿用“温胆”之名。

胆者,中正之官,主决断,《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胆之生理特点正如罗美所谓:“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

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故治胆之方,

多以“温和”为要。如姚氏之方欲温其胆寒,组成重用生姜,虽温而不刚燥;而陈氏之

方意欲清胆,通过减生姜之量,而突出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本草

思辨录》卷4)。因此,温胆与清胆之方,均应兼顾胆喜静恶扰及“以温为常候”(《医

方考》卷2)之生理特点,总以和顺胆气为主。

[方论选录]

1.吴昆:“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梦中惊悸者,此方主之。胆,甲木也,为阳中之

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

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伤寒解后,多有此证,是方

恒用之。”(《医方考》卷2)

2.汪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

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

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

不得人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

特温胆,亦以和胃也。”(《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3.罗美:“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

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大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

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熵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净之

腑,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清热,

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谓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

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

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

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

4.王子接:“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人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

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

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

不及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张璐:“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清,停蓄痰饮,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

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痰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

热也。”(《张氏医通》卷16)

6。陈念祖:“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

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

枝汤加附子之类。(《时方歌括》卷下)

7.张秉成:“治胆虚痰扰,惊悸不眠等证。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

之腑,无出无人,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

有不波及于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

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

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

中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成方

便读》卷3)

8.秦伯未:“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亦非肝病方。因胆附于肝,其性温

而主升发之气。肝气郁滞,则胆气不舒,从而不能疏土,出现胸闷、呕恶等胃症状。胃

气愈逆则胆气愈郁,用和降胃气治标,间接使胆气舒展,肝气亦得缓和。所以本方称为

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

同”。(《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诸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方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除张秉

成外,皆主张痰热所致,胆胃不和为患,用药均重视竹茹之清胆胃之热,“二陈”之燥

湿化痰。罗氏首先阐述胆腑的生理特性,指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

烦扰”,并详论胆胃不和的病理机制,法拟清热及解利三焦,通过驱邪与养正并用,达

“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之效,侧重竹茹之清胃热为君,生姜、甘草为臣

和胃的扶正方面。吴氏所论亦同。王氏认为二陈和中焦,竹茹清上焦,枳实泄下焦,以

治三焦,而退胆热,复胆温和之体。汪氏则指出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

金即所以平甲木也”,似颇有见地,然不免有不知“竹茹为疗少阳腑热之药”之嫌(《本

草思辨录》卷4)。张璐亦以枳实、竹茹为化胃热之用,并言“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

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指出“胆胃不和”

由胃及胆的病机。陈氏强调温胆汤“温之者,实凉之也”,并与龙牡桂枝汤加附子所主

之证相区别。秦氏注重“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复胆气之舒,期升发之常,

与温脾、温肾之大温大热相去甚远。张秉成言及肝胆的生理、病理联系,认为胆虚即木

郁而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推

温胆汤“温和”之义,认为“二陈”加味诸品奏“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功,无温胆

之药而复胆腑“温和”之性。总之,诸家之论各有侧重,尤对温胆之涵义各圆其说,而

无不与胆腑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验案举例]

1。湿痰惊搐《名医验案类编》卷7:某男,4岁。因跌仆坠水,受惊致昏厥不省,

口开眼闭,喉间痰响,手足抽搐。面舌俱白,指纹滞黑,脉动滑,乃跌仆坠水受惊受

湿,痰热阻塞气机所致。以温胆汤开达上下以治之。处方:广陈皮钱半,半夏钱半,菖

蒲钱半,茯苓二钱,枳实一钱,贝母三钱,黄连一钱,钩藤一钱,竹叶一钱,竹油二

钱,姜汁一分,甘草五分。前方甫灌一匙,呕出痰涎而苏,尽剂而瘥。

按语:此案用药以豁痰透络为主,避去呆滞之品,是深得此中之味者。

2.呕吐绿痰《名医验案类编》卷6:某男,18岁。先日头痛,忽恶寒发热。证候

见吐出痰涎,纯是深绿色,一昼夜不息,饮食进口即吐出,口苦心烦不安,小便短涩,

脉左搏指有力,舌苔黑而干,是肝胆两经风火郁结所致。先宜苦温降痰,继宜安胃和

脾。处方:炒竹茹二钱(姜汁炒),炒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广陈皮一钱,云茯苓三

钱,炒山栀一钱,吴茱萸五分,黄连五分。次诊,两剂呕吐即止,舌苔稍滑,左脉软,

热退,心仍烦。处方:法半夏一钱,广橘皮一钱,云茯苓三钱,川黄连八分,炮干姜一

钱,乌梅三枚。三诊,两剂身热退清,心亦不烦,舌苔转白,脉和缓,拟扶脾以进食。

处方:潞党参二钱,焦白术一钱,云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广橘皮八分,炮干姜八

分,缩砂仁八分。二剂食量大进。按肝胆两经治法,古人每寒温并施,以厥阴之寒,少

阳之火,相为倚伏,故用山栀、黄连清少阳胆经之火,吴萸、干姜温厥阴肝经之寒,惟

呕多伤脾,终以扶脾收功。

按语:此案说明肝胆治法,足开后学心胸,且可与仲景泻心诸方相发明,学者隅反可也。

3.春温夹痰热《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卷6:某男,40岁。素因嗜食厚味,内积痰

热,又外感时邪而起。证候为头痛身热,胸脘痞闷,烦躁不安,舌苔黄且渴已延一候。

诊脉浮滑且数,浮脉主表,滑脉主痰,数脉主热,以脉合症,此春温夹痰热内蕴,又值

时令温暖,腠理开泄,外感时邪,肺先受病,故见头痛身热,胸脘痞闷,烦躁不安等

症。前医进辛凉解表之剂,如荆芥、豆豉、薄荷、牛蒡、银、翘、甘、桔等味,服后胸

烦如故,而表热亦未尽解。考《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结论云,此病夹有痰热者,用

温胆汤。盖夹有痰热之人,痰热熏蒸于外,亦足以致身热而有余,必须清其痰热则身热

胸烦始解,其理甚明。用蒌贝温胆汤加味以清其痰热,兼宣通气分,则诸病自除。处

方:瓜蒌霜钱半、皮三钱,法半夏钱半,粉丹皮钱半,小枳实钱半,川通草一钱,川贝

母三钱,茯神、茯苓各三钱,焦山栀三钱,淡竹茹钱半,六一散四钱,广橘红一钱,冬

桑叶三钱,广郁金钱半,射干钱半。服两帖,身热胸烦尽解,更用清养胃阴之药调理数日而愈。

按语:辨证既明,方亦轻稳,是得力于叶法者。

4.脑鸣《甘肃中医》(1993,5:22):某女,38岁,已婚。1986年4月5日诊。

患者自觉头颅内隆隆作响,左侧尤甚,已半年之久,经中西医治疗未效,而来就诊。经

详询,半年前因邻居纠纷郁闷在胸,继则出现左侧脑鸣,常常因此导致失眠多梦,胆小

易惊,烦闷易动,舌质红,脉弦滑。方用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lOg,云苓12g,陈皮

12g,竹茹lOg,生姜lOg,甘草6g,柴胡8g,香附12g,菖蒲lOg,4剂。

二诊(4月9日):症状大有好转,其失眠、烦闷等亦大轻之,又宗上方续服4剂,

患者欣喜告之,诸症皆愈。

按语:本证之作,因情志不调,气机不畅,郁久成痰,痰热与郁气搏击,上扰清窍

所致。故以温胆汤清热化痰为主,佐以柴胡、香附以条达气机,使郁开气畅,痰不自

生,再伍以石菖蒲开窍。诸药共熔一炉,相得益彰,使郁结开,痰热清,上窍利,脑鸣愈o

5.小儿厌食症《四川中医》(1992,2:27):某男,9岁。1988年5月5日诊。患

儿不思饮食近半年,口不干,大便结,喜食糖果冷饮,活动如常,小便可。舌质淡红,

苔白厚腻,脉濡滑。治以理气调中,健脾燥湿,消导开胃。予温胆汤加味:陈皮lOg,

半夏、茯苓、枳实各12g,竹茹9g,甘草3g,焦三仙、鸡内金、鱼鳅串各15g。服3剂

后,食欲大振。但苔仍白厚,继以原方加白蔻、砂仁各5g,干姜3g。再服2剂,病愈。

按语:小儿厌食病例的共同特点,多有恣食肥甘,生痰蕴湿。痰湿阻遏脾之运化,

则出现胃不受纳,脾胃之气重浊,则苔生厚腻,痰湿郁而化热,则出现口苦、大便结,

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温胆汤中含有二陈汤以燥湿祛痰、理气和胃,枳实取其降

气逆、消导积滞;少佐竹茹以轻清其郁积之热,加鱼鳅串、焦三仙、鸡内金,均为开胃

健脾消食之品。

6.味觉失常《中医杂志》(1964,10:27):某女,44岁,教师。门诊号98400,

1963年8月7日初诊。据述每至夏季则失去味觉,两月前突然又作,由医院反复检查,

原因未明。服药1月余,并配合针灸治疗,均无效,脉濡,舌苔薄腻,与温胆汤祛痰法

治本,佐以和胃开窍治标。处方:姜夏、茯苓各三钱,炒陈皮、炒枳壳各一钱半,清炙

草一钱,炒竹茹二钱,乌梅三钱,干石菖蒲一钱。

服上方三剂后,食西瓜略知甜味,再与原方续进,至8月24日味觉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难经.三十七难》云:“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五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

知五味矣”。如痰在胆经,逆于脾胃,沃于心窍,故口舌为之不和,味觉因之不辨。方

用温胆汤清净胆气,胆清则心脾气和,窍开而味觉灵敏矣。方中加乌梅,乃《局方》二

陈汤合乌梅同煎,主要取其和胃化痰之功。

7.病态眨眼症《中成药研究》(1982,10:37):某男,9岁,小学生,1979年3

月5日初诊。患不自主眨眼症3年余,最近1周余加剧。经诊为“病态眨眼症”,患儿

眨眼频繁不能自制,经常头晕,精神呆滞,遗尿,纳呆,恶心,脉细数,舌苔薄腻。治

拟化痰理气,佐以补肾。予温胆汤加味,处方:制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甘草

9g,枳壳9g,姜竹茹9g,远志9g,陈胆星9g,生牡蛎30g,夜交藤30g,仙灵脾20g。

连服14剂,眨眼症消失,遗尿亦愈。

按语:本案诸症皆责之痰湿上扰,肾虚不固。痰浊中阻而见舌苔薄腻,纳呆,恶

心;痰浊上扰则头晕,精神呆滞;又因痰阻气滞,郁气上窜双目致眨眼不止。《医学入

门。杂治赋》曰:“怪病多痰”,故用温胆汤加陈胆星、远志,化痰理气,调和肝胃,配牡

蛎、夜交藤以安神,合仙灵脾以补肾,数年顽疾归从“痰”治而愈。

8。时疟《黑龙江中医药》(1985,6:21):某男,45岁,干部。于1966年7月中

旬患外感,治之旬日不解,且寒热典型,休作时不规则。体若燔炭,冷则厚被重裘,身

重头如裹,胸闷咳痰难出,食欲贫乏,肌肉消瘦,经某医院寻找疟原虫阴性,诊断:“发

热待查”。用青、链霉素等效微。患者另延某中医,遂按正疟投方更正。于7月31日延

予往诊,见症同上,脉滑兼数,舌苔白而厚腻,小溲如油汁,大便稀溏。疏温胆汤去姜

加黄连,服三剂,寒热罢而诸症失。复诊舌苔未净除,食欲精神未振,继投夏、苓、

朴、陈皮、苡仁、扁豆、木瓜、黄连、滑石等调理而安。

按语:,时疟为病,与湿、热、痰有关,湿热犯人,以夏令多见。夏天之阳热下行,

地之湿气上蒸,人在气交中,有感之发病。湿为阴邪,得热熏蒸,可化痰浊。若三者互

为因果,粘滞胶结,症必缠绵。以温胆汤去姜加黄连,令痰湿得化,邪热得清,则病瘥人安。

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辽宁中医杂志》(1987,6:9):某女,46岁,干部。

于1986年2月6日因晨起酱油色尿就诊。述1年前曾因晨起酱油色尿住某医院内科,

诊为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经治半月酱油色尿消失出院。1年来每于情绪波动或劳累后晨

起发病,近2日酱油色尿加重而求治。诊见患者精神委靡,倦怠无力,腹胀痛,面白少

华,舌质淡苔白略厚,脉沉细而数。检查:体温37.5℃,脉搏114次份。血常规:血

红蛋白8.5g。白细胞5400,红细胞380万。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此乃胆胃失和,脾阳受损,痰湿内生,交阻中焦化热

所致。予温胆汤加味。半夏、竹茹、枳实各9g,陈皮12g,茯苓9g,甘草6g,滑石

18g,黄芪12g,3剂。2月8日复诊:酱油色血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腹胀痛亦减

轻。但患者仍有乏力,面色少华。将方中黄芪加至18g,更加附片5g,先后调治12天,

血尿消失,诸证悉除。又进3剂巩固,追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的血尿颜色深暗,非热邪下注膀胱所致,乃胆之疏泄不利,脾胃升

降功能失司,痰湿内生,滞留于中焦。以温胆汤调和胆胃,祛湿化浊,更加附片、黄芪

扶助脾胃之阳。药证合拍,故能奏效。

lo.嗜睡《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27):某女,45岁。于1988年4月初

诊。患者体胖,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睡,伴有神疲乏力,胸闷不舒,食欲不

振,舌苔白腻,脉细。前医曾投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疗效欠佳。据舌、脉、症合参,

诊为痰湿内阻,升降失调所致,改用温胆汤调治。方药:半夏lOg,橘红lOg,茯苓

lOg,枳实lOg,竹茹lOg,冬枣3枚,甘草3g。3剂后病愈大半,再以六君子汤5剂调养而愈。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99《血证论》卷6谓:

“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本例系湿留日久,寒凝成积,痰湿留滞三焦,阻遏中阳,

故令其瞑目嗜卧,投以温胆清其痰湿,用竹茹、生姜、甘草和胃补脾,令痰湿去而三焦

畅,浊阴降而清阳升,故睡眠随之复常。。

n.脱发《国医论坛》(1993,6:30):某男,35岁,司机。1987年6月25日初

诊。患者平素嗜好饮酒,近一周来头发成把脱落,头晕头沉,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恶

心纳呆,身困乏力,小便黄赤。查其头发稀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温胆汤

加味:半夏lOg,陈皮lOg,青蒿20g,黄芩15g,枳壳12g,茯苓15g,丹参30g,菊花

lOg,竹茹lOg,甘草3g。

服药2剂,恶心除,饮食稍增,余症亦轻。守上方再服3剂,寝安神佳,脱发明显

减轻,手抓仅有几根脱落。此痰热已清,守上方去蒿、芩加杞果15g,旱莲草15g,女

贞子12g,黑芝麻15g,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脱发已停,新发已生。

按语:本例因患者平素酷嗜饮酒,日久导致痰热内蕴,脾运失常,气血化源不足,

血虚风盛,发失所养而引起。又肾藏精,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靠精血的濡养;肝藏

血,发为血之余,血能生发、荣发。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首选清化痰热,活血祛

风之剂先止脱发,待痰热清化,血活风祛,再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以固本收功。

12。哮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3:19):某男,54岁。1988年7月21日

住院。患者1981年夏季南方出差得支气管哮喘,以后历年夏季复作。四天前因天气炎

热又发作,因服西药疗效不佳,故住中医科治疗。症见:气促胸高,喉间痰鸣,咳痰白

而胶粘,咳出不利,胸闷气短不得卧,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两肺呼吸音粗糙,

并有哮鸣音,右下肺有湿哕音。胸片报告右下肺炎。证属热哮,方用温胆汤加味:陈

皮、半夏、枳实、杏仁、蝉蜕、炙杷叶各9g,全瓜蒌、鱼腥草各30g,炙桑皮、茯苓、

炒葶苈各15g,胆星、猪牙皂各6g。水煎服,每曰一剂。药服三剂,咳嗽胸闷减轻,喉

间无痰鸣声,肺部哮鸣音消失,但右下肺仍有细湿性哕音。前方去蝉蜕,加知母9g,

续进9剂,病愈出院。愈后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系肺有宿痰,又感风热之邪,以致痰热互结,阻塞气道,痰气交

阻,互相搏击,故呼吸困难,喉间痰鸣。用温胆汤加宣肺解痉之蝉蜕,通窍消痰之皂

角,功在清热化痰,宣肺利气,解其痰壅气闭,故效果颇佳。

13。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研究》(1994,2:34):某男,51岁。因发热、头痛、腰

痛5天,少尿、眼睑浮肿1天,于1993年3月1日人院。人院诊断:EHF(重型),少

尿期。辨证:肾阴耗伤,湿毒犯胃。西药补液、利尿等常规治疗;中药滋肾生津,育阴

利湿,方用猪苓汤合左归饮加减,治疗4天后,小便量增多,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由

于受到惊吓,该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慌,触事易惊,目瞑惊悸不安,伴口苦,食少,舌质

红,苔黄腻,证属热病之后,余热未清,痰浊不净,痰热相搏,气机不利,加之病中热

毒内伤,心胆亏虚,故表现为多恐善惊。治疗以清热化痰为先,兼以镇惊安神。处方:

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0g,黄连6g,茯苓15g,焦栀子10g,炒枣仁

20g,龙齿30g,生牡蛎30g。服3剂后,失眠,心悸消失,舌苔渐化,仍口苦,食少。

继进3剂,痊愈出院。

按语:流行性出血热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余师愚《疫病篇》云:“瘥后触事易惊,

梦寐不安,乃有余热挟痰也,痰与气搏,故恐惧。”

温胆汤方中半夏辛温通阳,和胃降逆,燥湿化痰,为治呕祛痰之专药;竹茹味甘微

寒,降胃气,清痰热,除烦止呕;枳实味苦微寒,行气宽中,破气消积;陈皮辛散苦

降,理气燥湿,调中化痰;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宁心,化痰利水,甘草和中健脾;加入

黄连、栀子以助竹茹清热,枣仁、龙齿、牡蛎以养心安神,药证相合,故收佳效。

工4.舌麻后缩《甘肃中医》(1995,3:25):某男,工7岁。1985年7月2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住院,经用西药而解。出院后10日,即见舌麻,

舌往后缩,稍欠灵活,未治。现证同前,尚有胸脘痞闷,厌油纳少,心烦口苦,苔白稍

黄厚,舌质淡,脉缓。药用竹茹、半夏、茯苓、陈皮各12g,远志、石菖蒲、桔梗各

9g,枳实18g,甘草3g。2剂。二诊见苔渐转黄,湿渐化热,遂守上方加黄连6g,令服

2剂。三诊见舌麻消失,舌缩好转,舌质变红。湿热未尽,心火外露也。守二诊方,黄

连加至12g,2剂而愈。

按语:本例初诊为胆热挟痰,上扰心窍之候,故用温胆汤加桔梗、远志、石菖蒲,

二诊痰湿已渐化热,故加黄连6g,三诊重加黄连者,心火外露也。由于药对其证,故收效捷。

15.病毒性心肌炎《陕西中医》(1996,8:367):某女,7岁。1992年u月10日

诊。患儿1个月前曾因发热、咽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而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诸症好转而出院。近2天又因感冒而感胸闷憋气,心慌乏力,

脘痞纳呆,有时头昏,夜寐不安,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心电图示“心肌炎”。中医

证属痰湿内蕴,心阳不振。治宜化痰燥湿,温通心脉。方选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

枳实、丹参各9g,茯苓、瓜蒌各12g,川芎6g,甘草3g,水煎服。连服6剂。心慌,

胸闷憋气递减,续以上方调治月余,诸症俱失,脉转平缓。复查心电图为正常心律。

按语:本例子素体质较差,脾胃虚弱,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不升,则停湿成痰,痰

湿内蕴,阴浊凝聚,阻于中焦,则碍脾运故纳呆乏力;阻碍清阳上升则头昏;阻碍胸阳

则心慌胸闷憋气。方用温胆汤理气化痰燥湿,热象不明显去竹茹,加丹参、JIlg养血活

血以通心脉,瓜蒌通胸阳,散痰结,药证相合,切中病情,故收效显著。

16.唾液过多症《新中医》(1996,9:2):某男,47岁,教师。1994年8月6日

初诊。半年来口中唾液分泌过多,逐渐加重,以致羞于与人交谈,曾在多家医院就诊,

均未见效。刻诊:症如上述,伴见咽喉部梗阻不适,咽痒作咳,口干思饮,大便偏干,

睡眠差,纳可,舌红嫩,苔少,脉细滑。确属气阴两虚,痰热郁遏,治宜补益肺脾,清

热化痰。处方:西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各15g,麦门冬、五味子、法半夏、陈

皮、竹茹、炒枳实各lOg,淮山药20g,炙甘草6g,5剂。药后口中唾液明显减少,诸

症好转,精神振奋,继宗原法守方再进10剂,基本痊愈,复以5剂以巩固其效。

按语:脾主涎,唾液过多症,显系脾虚不运,致津为饮,积饮成痰,而为气阴两虚

夹痰饮之证,故用温胆汤健脾化痰泄热,合生脉散补益肺阴,生黄芪、淮山药、白术补

益脾气,药证相符,而获佳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用温胆汤加远志、石菖蒲、淫羊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5例,其

中显效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25例病人在治疗前均作休息时心电图检查,不正

常者20例,治疗后心电图显效者5例,改善者6例川。‘

以本方加参三七、制南星、厚朴、郁金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40例,其中痊愈13

例,好转22例,无效5例。加减法:心绞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胸闷显

著者,加全瓜蒌、薤白;血压高者加怀牛膝、生杜仲、茺蔚子;胆固醇增高者,加山

楂、决明子。

以生脉温胆汤治此病235例,随症加减:心前区胀痛,胸闷短气,痰多不得卧,舌

淡、苔白腻,脉沉滑者,加瓜蒌、薤白、桂枝、细辛;头痛烦躁,下肢胀痛,舌黯有瘀

点,脉沉涩或结代者,加桃仁、红花、赤芍、蒲黄、川芎、丹参;失眠心悸、胸闷乏

力,舌淡红或发紫,脉细弱者,加白术、酸枣仁、首乌、远志、黄芪、当归;腰酸乏

力,畏寒肢冷,唇青,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微欲绝者,加附子、生龙牡,重用

人参;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腰酸遗泄,舌质红,脉细数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山萸

肉、黄精;头晕舌麻,两颧发红,舌质红,脉弦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生牡蛎;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者,加参三七、泽泻,重用山楂;血压高者,加牛膝、茺蔚子。

总有效率84%,最短有效时间为5天,最长为60天。

从中医“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理论出发,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从痰论治之

法,以加减温胆汤(全瓜蒌、石菖蒲、郁金、竹茹、枳壳、陈皮、云苓等)治疗30例,

并与活血化瘀的冠心Ⅱ号方作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显效率66.7%,总

有效率86。7%;中医证候显效率76。6%,总有效率93。3%;心电图显效率16.7%,总

有效率为46.7%,与对照组比较,其对心绞痛及中医证候的疗效明显好于后者。

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31例,基本方药:枳实10一12g,竹茹10—15g,陈皮

10—15g,半夏6—10g,云苓lO一15g,甘草3—10g,生姜3—6g,大枣3—5枚。加减

法:心绞痛明显,伴唇舌色暗,脉涩兼有心脉瘀阻症状,加丹参、红花、三七以化瘀止

痛;气短,气喘,下肢水肿明显者加人参、黄芪、防己以补气利水;痰多胸闷甚者,加

瓜蒌、桔梗以宽胸理气祛痰;胸胁胀痛,情志不畅者,加郁金、香附以理气解郁。结果

提示,温胆汤加味治疗痰浊郁阻型冠心病,可以明显缓解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改善心

电图缺血型S7-了改变,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脂、血粘度。.

2.病毒性心肌炎以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火(热)交结,扰动心神型病毒性心

肌炎,方组:黄连、姜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竹茹、枳实、大枣(生姜)。计治疗

15例,3个月治愈率约为66%,6个月治愈率约为84%。

.将20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经本院或外院确证为病毒性心

肌炎。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泻火解毒,泄胆化痰,宁心安神。嘱患者卧床休息。

对照组:卧床休息、吸氧,给予口服维生素E 20mg每日3次,辅酶Q1010mg每日3

次,维生素C 0.2g每日3次,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50ml每日1次,1o%葡萄糖水

500ml+胰岛素8U+10%氯化钾10ml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治疗组158例,3个

月治愈率约为60%,6个月治愈率为75%。对照组50例,3个月治愈率为52%,6个

月治愈率约为62%。

3.高血压病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u例,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

茹、枳实、甘草。形体胖,嗜睡乏力者,加佩兰、胆星、菊花;形体瘦,失眠,多梦

者,加磁石、远志、菊花。服药最少6剂,最多20剂。结果治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

4.室性早搏运用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67例室性早搏,方组:陈皮10g,半

夏12g,茯苓18g,枳实6g,胆南星6g,黄连9g,甘草6g。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

15~30g,党参15—30g,黄精12—30g;失眠多梦,加炒枣仁15—40g;瘀血症状明

显,加丹参15—30g;气滞者,加柴胡6—15g,香附9—15g,佛手9—15g;阳虚者,

加仙灵脾15~30g,附子6—9g,补骨脂15~30g;手足发胀者,加泽泻15~30g;下肢

浮肿者,加泽泻15~30g,泽兰15~30g,冬瓜皮30g。结果治愈51例,好转9例,无

效7例。对功能性早搏疗效最好,16例患者全部有效,对风心病早搏疗效最差,6例患

者治愈3例,好转1例。

5。心脏神经综合征对确诊为心脏神经综合征的35例患者,许氏认为其病机乃胆

虚痰热内扰,用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的温胆汤加减治疗。方药用:陈皮10—12g,茯苓

15~20g,枳实、竹茹、制胆南星、石菖蒲各10g,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

法半夏各lO~20g,炙甘草、黄连各6g,琥珀末(冲服)4g。水煎服,每日1剂,15

天为1疗程,共观察2疗程。结果治愈29例,治愈率83%;.好转6例,占17%。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胆汁反流性胃炎以温胆汤加昧为基本方(陈皮lOg,半夏12g,茯苓15g,

枳实12g,竹茹9g,甘草6g,生姜3片)治疗2l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兼郁热者,

加黄芩、黄连;胃痛者,加元胡、五灵脂;腹胀者,加川朴、莱菔子;呕吐者,加

代赭石、旋覆花;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嗳气者,加香附、苏梗;湿重者,

加苍术、白蔻仁;胃寒者,加吴萸;便秘者,加大黄;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胃

阴亏,加白芍、乌梅;纳呆者,加山楂、焦曲。治疗1个月后,疗前中等或大量胆

汁反流者15例,治疗后胆汁反流消失8例,显著减少4例;大量转至中度2例,

无变化1例。少量胆汁反流者6例,治疗后5例消失,1例好转。其合并症亦有不

同程度好转。

2.胃脘痛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治疗胃脘痛50例。加减法:伴有呃逆者,加旋

覆花、代赭石;吐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便溏者,加

苡仁、山药;脘痞者,加黄芩、干姜;脘部灼热者,加黄芩、蒲公英;腹胀者,加厚

朴、大腹皮;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脘腹喜暖者,加干姜、砂仁;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者,加丹参、三七粉。临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

92%。并附验案1则。.

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王氏认为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或由情志不调,或由寒

温不适,或由饮食不节,或因虫积等因素,引起气血郁积胆腑,致湿热瘀积中焦,使中

焦传导失司,气机不畅而为病,且因病程日久,体力不支,不耐峻烈攻下,故用温胆汤

化裁治疗,方可达到疏肝利胆,理气和胃,化痰浊,平肝火的作用。共治66例,平均

36岁,总有效率98。5%,疗程平均9天。

4.十二指肠球部炎用自拟“栀连温胆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炎70例,结果治愈

74.3%,有效17.1%,无效8.6%。总有效率91.4%。方组:栀子、黄连各7g,陈皮

15g,半夏lOg,茯苓12g,炙甘草3g,竹茹lOg,枳壳、金银花各15g,黄芩lOg,砂

仁7g,沙参12g,石斛15g,麦冬7g,珍珠母30g。

(三)神经系统疾病

1。中风以芩连温胆汤加减作为基本方,若肢体疼痛或麻木明显,舌质暗红或有

瘀斑者,去川贝、牛膝、橘皮,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阴虚明显者,加白芍、生

地、石斛、玉竹、玄参;便秘者,加瓜蒌、火麻仁,改枳实为风化硝、炒枳壳;睡眠差

者,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治48例中风,基本痊愈25例,显效19例,无效4

例CtsJ。

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葛根、川芎、水蛭、地龙、丹参、石菖蒲组成温胆抗栓汤,具

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活血化瘀之功,治疗痰郁实热所致的中风(脑血栓形成)30

例,均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手足麻木,肌肤不仁,体胖或舌

胖,苔腻,脉滑等症,平均治疗时间为62.4天。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

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者35例,其证均属痰湿壅滞脉络,治以燥湿化痰,

清热通络为主,加减法为:兼有神疲倦怠,气短,懒言,脉细者,加太子参等;兼有瘀

血症状见舌强言謇,舌黯红或有瘀斑者,加丹参:稀莶草、田三七等;兼有肝风内动,

时有抽搐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兼有阴虚症状者,加生地、麦冬等;兼有腹

胀,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黄、芒硝等;如昏迷,不省人事者,加安宫牛黄丸、苏合香

丸等。总有效率为91%。

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76例,基本痊愈率为46.1%,总有效率96。1%。

加减法:伴头痛头晕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语言謇涩者,加石菖蒲、远

志、郁金、胆南星;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舌暗有瘀斑者,加黄芪、赤芍、当

归、.丹参、地龙、桃仁、红花;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

磁石、珍珠母;上肢瘫痪重者,加片姜黄、桑枝;下肢瘫痪重者,加牛膝、杜仲;口角

歪斜重者,加白附子、僵蚕;血压高者,加泽泻、山楂;血糖增高者,加葛根、天花

粉,并据病情对症治疗。此乃抓住中风为火、痰、虚等因素为引起肝风内动的关键,取

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之功。

2.中风后遗症采用温胆汤合解语丹加减治疗痰浊阻滞型失语症工0例,处方:白

附子lOg,全蝎6g,菖蒲IOg,茯苓lOg,胆南星lOg,郁金lOg,广地龙15g,天麻

lOg,陈皮lOg,枳实lOg,制半夏lOg,竹茹lOg,丹参20g,川芎12g。结果显效5

例,有效5例。治疗前后语言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O.01)cuj。

将黄连温胆汤加黄芪组成芪连温胆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痰热痹阻,络脉空虚者

62例,总有效率为98%。药用:黄芪30g,黄连12g,半夏15g,茯苓lOg,陈皮12g,

枳实、胆星、竹茹各log,郁金20g,厚朴12g,菖蒲30g。随症加减:烦躁不安,加莲

子心lOg,栀子12g;大便秘结,加大黄6g;肢体肿胀疼痛,加泽兰30g,防己24gLmj。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4例,认为中风后遗症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病因

不外痰、湿、瘀、热、风、虚等,且湿、热、瘀、风、虚俱可化为痰证,故选祛痰之温

胆汤加味;清半夏12g,陈皮6—9g,茯苓24g,生甘草、竹茹、枳实(或佛手)各6g,

生黄芪15~45g,三七粉(冲)2—5g,地龙10一15g。伴高血压者,加草决明30g,菊

花15g,同时服复方降压胶囊,另配合体育锻炼。结果: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4.10/61213。.

3.眩晕应用温胆汤加葛根、丹参、钩藤、生磁石为主,治疗梅尼埃病62例,分

别服药工一3剂,诸症迅即缓解<其中5例因呕吐不止而配合输液)。缓解后继续治疗者

23例,追访16例,结果1年未发者8例,2年未发者5例,3年以上未发者3例。又用

本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良而致眩晕者6例,一般服药3—5剂,发作间隔时间明显

延长,6—8剂后变动体位即不再发作Lxj。

以温胆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制半夏、陈皮、黄芩、竹茹、白术各lOg,泽泻、

钩藤各15g。计治内耳眩晕症52例。结果:痊愈48例,好转3例,无效1例L2“。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梅尼埃病86例,其中男35例,女5l例。年龄30—40岁16

例,41—50岁43例,51岁以上者27例。病程7天一半年。方药组成:半夏、陈皮、

竹茹、枳壳、僵蚕各lOg,茯苓、地龙各15g,谷精草20一30g,甘草6g,生姜3片。

每日1剂,经6一工5剂治疗,治愈52例,好转33例,无效1例[24j。

以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18例,基本方组成:法夏lOg,云苓lOg,枳实lOg,

竹茹15g,陈皮lOg,炙甘草5g,大枣3枚,生姜4g,钩藤12g,天麻lOg,僵蚕lOg,

麦谷芽各12g,风寒诱发者,加荆芥lOg,防风lOg;耳鸣甚者,加磁石12g;呕吐甚

者,加代赭石15—30g;因情绪不佳诱发者,加郁金lOg。结果:痊愈10例,显效6例,进步2例。

4.癫狂安化县中医院用温胆汤加酸枣仁、铁包金治疗癫狂病30例,患者神志不

清,苔黄舌红,脉弦缓者,配合小承气汤加黄连、栀子、香附、珍珠母;初起语言错

乱,精神失常,脉弦小者,加龙齿、珍珠母、菖蒲、远志。结果:痊愈18例(其中1

例复发),好转11例(复发3例),无效1例L2“。

以行气泻火,除痰安神之法,用本方加酸枣仁、远志、天竺黄为主,治疗癫证10

例,狂证16例,均为成人患者,病程在14—40天之间,结果痊愈19例,好转5例,

无效2例。其加减法:心火炽盛,神明错乱,加万氏牛黄清心丸;火盛痰壅,兼阳明实

热,加用礞石滚痰丸,或加大黄、芒硝各30g;气郁痰结,阻塞窍络,合苏合香丸C27j。

以温胆汤加减治疗26例癫症,4例狂证,总有效率达87%。其基本方药为:竹茹、

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

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明矾、礞石滚痰丸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

郁金、川芎等;痰热伤阴者,加南沙参、生地、白芍等;躁扰不安者,加莲子心、朱

砂、琥珀等;热盛心烦者,加黄连、黄芩、栀子、大黄、龙胆草、生石膏等;躁狂奔走

者,加生石决明、生铁落等。平均疗程78。7天。

5.神经官能症有报道对更年期综合征及妇女结扎后神经官能症:,应用温胆汤有

一定效果。共治疗77例,结果痊愈56例,好转2l例。

亦有运用温胆汤加减(竹茹lOg、炒枳实lOg、陈皮lOg、姜半夏lOg、茯苓log、

甘草6s.生姜3片、大枣3枚为基础),胁痛加香附lOg,元胡lOg;欲哭心烦,加小麦

30g,大枣加至15枚;失眠多梦,加炒枣仁30g;心悸,加龙骨、牡蛎各30g;食滞,

加焦三仙各15g;气虚,加党参16g,黄芪15g;血虚,加当归15g,首乌15g。12天为

1疗程,服药1—2个疗程。结果治愈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4%。

6。郁症采用黄连菖蒲温胆汤治疗因情志不舒,气郁所引起的郁证32例。基本

方:黄连3g,菖蒲、竹茹、枳实、陈皮、半夏、柴胡、甘草、厚朴、茯苓各lOg,生姜

引。临症加减:心烦失眠,加莲子、炒枣仁、夜交藤各30g,远志lOg;气血虚者,加

黄芪30g,当归15g;呃逆者,加代赭石30g,木香lOg;月经不调者,加香附lOg,益

母草30g。治疗结果:32例经半月至1月服药后症状消失,均痊愈,随访1年内未见复发。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65例,结果显

效者119例(72。1%),好转43例(26。1%),无效3例(1.8%)。提示此方能治疗多

方面的疾病,其原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来完成的。

8.重症精神病用温胆汤辨证加减,并酌情配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礞石

滚痰丸,治疗重症精神病149例.,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者64例,其余均因忧虑刺激而

引起,病程以3—5月为多见。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最多,为101例,躁狂忧郁症工3例,

反应性精神病工3例,更年期精神病10例,其他12例。治疗结果,痊愈117例

(78.53%),基本治愈2例(1.34%),好转24例(16.10%),无效6例(4.03%)C333。

以温胆汤加味,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服药16—38天者居多,‘结果痊愈16例,

好转工2例,无效2例。加味方如下:法夏、陈皮、枳实、竹茹、菖蒲、黄芩、胆星各

9g,茯苓、瓜蒌各12g,黄连6g,生铁落30g(先煎),生姜4片,甘草4.5g。加减法:

心悸不宁,加朱砂3g(冲服),龙骨、牡蛎各30g;不寐,加琥珀3g(冲服),远志9g;

大便燥结不下,加大黄10--30g,玄明粉10—15g;血瘀,加丹参24g;桃仁、红花各

9g;痰涎壅盛,加天竺黄9g;纳少,加焦三仙各9g。少数病例配合冬眠灵lOOmg,一

日三次。

9.老年性脑动脉硬化症周氏从1988年9月一1992年4月采用温胆汤合天麻钩藤

汤加减治疗30例,结果显效2l例,有效9例,疗程均为两个月以内。加减法:阴虚

者,加太子参15g或党参15g;胸闷瘀浊者,加瓜蒌lOg,薤白lOg;心烦失眠甚者,加

柏子仁6g,酸枣仁15g;头痛,加白芷lOg或蔓荆子lOg。其治是以补肾滋肝,育阴潜

阳为法.。、‘

10.颅脑损伤以脑外伤病人舌象变化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自拟活血温胆汤治

疗颅脑损伤工5例,结果9例缓解,5例有效,无效1例。基本方+丹参、桃仁、远志、

菖蒲、枳实各12g,制香附、红花、竹茹、半夏、陈皮各9g,茯苓15g,木通、厚朴各

15g,车前子30g。便秘者,加大黄12g;痰多者,加胆星、竺黄各9g;胸闷胁疼者,

加青皮、川楝子各lOg,瓜蒌15g;头疼重或伴血压高者,加黄芩、丹皮各12g,夏枯

草18g;食欲不振者,加神曲、山楂各lOg。

u。失眠症以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失眠症276例,多梦易醒,酌加生龙齿、柏子

仁;因情志刺激,肝气郁结,酌加柴胡、香附;心悸易惊,酌加黄连、远志等。每日1

剂,早晚各1次温服,10剂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 Et,服药3个疗程病情无明显改

善为无效。276例中,痊愈198例,占71.74%;显效46例,占工6.67%;有效25例,

占9.06%;无效7例,占2。3%;总有效率94.47%。

“心胆虚怯”,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表现失眠的伴随症状:

恍惚惊怖,心虚胆怯,心悸善恐,精神紧张,神魂不宁,筋惕肉困,遇事怯弱,多恶

梦,目眩,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等。王氏以温胆汤为主(橘皮、半夏、茯苓、炙

草、竹茹、枳实)。治疗心阳虚怯型失眠50例,全部治愈。病例选择多在发病30天以

内,服药3--20剂。有阴虚(虚中夹实)兼证者,如心烦、多汗、手足心热、口干或睡

中恍惚多梦,虚烦不寐,脉细数,舌质赤等,加生地、鳖甲、牡蛎、珍珠母、百合;有

心脾两虚兼证者,如心慌气短,神疲乏力,食少体弱,面色不泽,夜寐不熟,脉弱,舌

苔淡白等,加党参、炒白术、熟地;有心肾不交兼证者,如心悸健忘,虚烦少眠,头晕

目花,遗精,.脉细数,舌红少苔等,加五味子、生地、麦冬、山药;多痰者,加菖蒲、

远志、天冬;气滞不畅者,加元胡、郁金;胃气不和者,加厚朴、神曲;血瘀内阻者,

加当归、桃仁、赤芍、红花。..

12.男性更年期综合征运用温胆汤加丹参治疗此病62例,取其理气化痰,活血

化瘀之功。加减:腰酸,加仙茅、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耳鸣,加杞子、灵磁石3

面浮肿,眩晕,加黄芪、天麻、泽泻、车前子;头痛,加钩藤、蔓荆子、川芎;心烦失

眠,加黄连、肉桂、夜交藤;痰热盛,加天竺黄、陈胆星;惊悸,加珍珠母、浮小麦;

腹胀,去甘草,加大腹皮。15剂为1疗程,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

4l例(66。工3%),有效18例(29。03%),无效3例(4.84%),总有效率为95。16%C393。

(四)呼吸系统疾病

1.百日咳有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百日咳26例,无论开始痉咳或已进入痉咳发作

期,连服5剂,痉咳完全消失。处方用法为:百部4.5g,竹茹3g,枳实3g,莱菔子

3g,稻香陈6g,款冬花4.5g,云苓4.5g,橘络2。1g,半夏3g。炙甘草2.1g,、藕片

4.5g,川贝3g。.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以黄连温胆汤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30g为基本

方。胸痛甚者,加郁金、丝瓜络各lOg;口渴,加麦冬、北沙参各30g;咳血甚,加黄

芩炭、藕节炭各lOg,白茅根30g;便秘,加栝蒌仁、郁李仁各lOg。治疗24例。、结果

痊愈2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

以温胆汤加味: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lOg,陈皮12g,生姜、大枣、甘草各

6g,治疗10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lOg,金银

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各30g;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各30g;便秘者,加栝

蒌仁、郁李仁各lOgo结果痊愈8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五)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辨证指标为恶

心呕吐,脘痞纳差,口粘苔腻等湿浊中阻见症。法宗化湿泄浊,健脾和胃。方组:半

夏、陈皮、竹茹、枳实、苍白术各lOg,茯苓12g,生姜5片,焦楂曲各15g,制大黄

6—15g,甘草3g。煎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以1周为1疗程,最长治疗4

个疗程。结果显示加味温胆汤对改善临床症状,纠正酸中毒和改善临床肾功能均有显著

疗效,因而有利于延缓病程进展,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二、妇科

妊娠恶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按照“六腑有病,以通为补”的原则,采

用“苦辛通降”之法并根据其他脉证,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妊娠恶阻15例,结果痊

愈l0例,进步6例,无效1例(其中有2例为再人院患者)。

三、五官科.、

1。声带息肉王氏治由气机郁滞、痰湿蕴热、气滞血瘀所致的声带息肉,用温胆

汤加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行气利咽。药用:竹茹15g,法半夏15g,黄芩12g,陈

皮lOg,茯苓15g,枳实lOg,茵陈15g,杏仁lOg,桔梗lOg,降香lOg,甘草5g。8例

屑痰热积滞者,单纯用温胆汤加减而治愈。

2.咽异感症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145例,方组:半夏lOg,陈皮lOg,

茯苓12g,竹茹lOg,枳实lOg,甘草lOg,紫苏lOg,射干lOg,每日1剂,5天为1疗

程,最多用药3个疗程。加减:咽干咽痛,加胖大海、青果;心悸失眠,加黄精、远

志;咳嗽痰多,加桔梗、百部;病久乏力,加黄芪、党参。结果治愈75例(51。7%),

有效68例(46.9%),无效2例(1。4%)。总有效率98。6%。并指出此病相当于中医

“梅核气”。

四、其他

1.有机磷中毒后遗症对42例不同严重程度的有机磷中毒后遗症患者,以温胆汤

为基本方。头痛眩晕,加白蒺藜、蔓荆子、菊花、天麻;腹胀纳呆,加藿香、厚朴、槟

榔、广木香;恶心呕吐,加砂仁、白蔻仁、佩兰;失眠惊悸,加柏子仁、酸枣仁、夜交

藤、珍珠母、磁石;胸闷抑郁,加柴胡、郁金、菖蒲、全瓜蒌;痰热盛,加黄连、黄

芩、胆南星、天竺黄;便秘,加生大黄。治愈率80.9%,总有效率100%,平均治疗

14。5天,文中附2例病案介绍L47j。‘

2。习惯性痉挛以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竹茹、枳实、僵蚕各6g,陈皮、钩藤

各9g,甘草3g,茯苓5g,生姜2片,大枣2枚;对照组采用安定0.12mg/kg.d,分2

次服。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个月。治疗结果:治疗组47例,治愈40例,显效4

例,有效3例。对照组20例,治愈17例,显效3例。两组比较P>0.05。其副作用比

较,治疗组所有病例均无倦怠、嗜睡等症,且21例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进,占治疗总

数的44.7%。对照组8例有精神不振,占治疗总数的35%[48J。.

[实验研究]

1.止呕作用朱氏等以温胆汤为基础,加黄连、西洋参、薄荷等组成具有化痰清

热,和胃降逆作用的参连温胆合剂,临床观察120例患者,观察组对呕吐控制率在

70%,胃复安组为61.9%,单纯化疗组为33。3%。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全身反

应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

实验证实本合剂既能对抗阿扑吗啡所引起的呕吐,又能对抗CuS04引起的呕吐,对抗

顺铂引起的胃肠平滑肌兴奋致吐作用L49J。

2.镇静作用朱氏等发现,温胆合剂可缩短异戊巴比妥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

间,并可协调小鼠的运动。国外研究同样表明,加味温胆汤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作

用,抑制咖啡因所致运动亢进作用,延长硫喷妥钠睡眠时间和轻度肌肉松弛作用,但无

抗戊四唑惊厥作用,抗最大电刺激惊厥作用和驯化作用,与安定作用同L0j。

3.双向调节血压国外研究示,加味温胆汤对呼吸循环系统静注30mg/kg以下剂

量几乎无影响,静注lOOmg/kg呈一过性升压,尔后降压的双重作用;抑肝散(对照)

静注lOOmg/kg呈一过性降压作用L50J。

4.抗应激溃疡国外报道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50~400mg/kg对出血性胃溃疡有与

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效果。从溃疡抑制率与给药量所作的图上,根据最/b-乘法求出腹

注ED50为53(34~72)mg/kg,口饲2000mg/kg,有抑制倾向,8000mg/kg,有明显作

用(P<0.01),同时测定,加味温胆汤腹注25mg及lOOmg/kg可明显减少胃液量(P

<0.01),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与抑肝散作对照L50:)。

5.预防心肌缺血高氏等以加减温胆汤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

血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加减温胆汤可预防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急性心肌缺血,与

冠心Ⅱ号及消心痛作用类似L4j。

[附方]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8)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炒陈

皮去白各三两(各15g)白茯苓去皮一两半(7。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

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g)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g)粉草五

钱(1.5g)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

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本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之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

神之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虽无清热之功,但增补养心神之力,

遂成化痰宁心之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300.十味温胆汤

 化痰宁心。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心悸。

半夏15克 枳实15克 白茯苓7.5克 炒酸枣仁3克 远志3克(甘草炒) 北五味子3克 熟地黄3克 党参3克 甘草1.5克  

上锉散,每服12克,水一盏半,生姜5片,红枣2枚,煎,不以时服。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8)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炒陈

皮去白各三两(各15g)白茯苓去皮一两半(7。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

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g)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g)粉草五

钱(1.5g)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

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本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之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

神之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虽无清热之功,但增补养心神之力,

遂成化痰宁心之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五十八,清热化痰药方

301.清气化痰丸

肺炎、支气管炎,见有痰稠色黄,证属痰热者,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1.胃脘作热2.舌麻3.咯血 4.心悸 5、 慢性支气管炎 

清气化痰丸[主治] 痰热咳嗽证。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为治热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清金降火汤热痰咳嗽,清金降火,化痰止咳。

陈皮3克 杏仁3克 枳实3克 酒黄芩3克 胆南星4.5克 瓜蒌仁3克 茯苓3克 制半夏4.5克     

1.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2.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以清泻肺热;

3.若热结便秘,可加大黄、芒硝等以泻热通便。

4.上药研成粉末,姜汁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卷2)

[组成]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

(各30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

[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为丸,每服6g,

温开水送下,亦可做汤剂,加生姜,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证。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多因脾失健运,津液凝滞,为火邪煎熬而成痰热,故见痰稠色

黄,咯之不爽。痰随火升降,火引痰横行。流阻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咳嗽;有碍于

胃,则胃气不降而见呕恶;阻塞气机,则气不得行而见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均为痰热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痰热咳嗽,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医方集解.除痰之

剂》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方

中以胆南星为君,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以黄芩、瓜蒌仁为臣,黄

芩苦寒,善能清泻肺火;瓜蒌仁甘寒,长于清肺化痰,二者合用,泻肺火,化痰热,以

助胆星之力。治痰当须理气,故又以枳实行气化痰,消痞除满,《本草从新》卷9谓其

治“痰癖结”;陈皮理气宽中,兼可燥湿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敛以茯

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均为佐

药。以生姜汁为丸,一则可解半夏之毒,二则可助半夏降逆化痰。诸药配伍,共奏清热

化痰,理气止咳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为清热与化痰并重,且于清化之中佐以理气之品,使热清火降,气顺

痰消,则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热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痰多气

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以清泻肺热;若热结便秘,可加大黄、.芒硝等以泻热通便。:

3..肺炎、支气管炎,见有痰稠色黄,证属痰热者,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证属脾虚寒痰者,不宜应用本方。

[源流发展]《医方考》卷2之清气化痰丸,考其清热化痰之组方法则,可谓源于

小陷胸汤与二陈汤。《伤寒论》之小陷胸汤,以黄连、半夏、瓜蒌为伍,清热化痰,宽

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本方易黄连为黄芩,重在治痰热在肺之咳嗽;且在

二陈汤基础上,加用胆星为君,使其化痰之力倍增;更人枳实、杏仁,而增行气利肺之

能。考其同名相近之方,可上溯至丹溪方。《景岳全书》卷55引丹溪方清气化痰丸,较

本方多黄芩、甘草二味,主治上焦痰火壅盛之咳嗽、烦热、口渴、胸中痞满之证。较之

本方痰热为重,故以南星、半夏各三两祛痰,黄连、黄芩各五两清热。表明若痰壅较

盛,虽属热痰,亦可用南星、半夏等温燥之品,然需重用芩、连等寒凉之物。此方对后

世影响颇深,诸如《摄生众妙方》卷6、《古今医鉴》卷4(引刘少保方)等清气化痰

丸,均如此配伍。及至《医方考》卷2清气化痰丸,则将天南星易为胆南星,且仅用黄

芩而成清热化痰,善治热痰之基础方。《医学启蒙》卷3清气化痰丸即在本方基础上,

加滑石、山栀等清利之品,.而成降火顺气化痰之剂。但若痰热内壅而痞证较著,则可将

方中黄芩易为黄连,与半夏相配,苦降辛开消其痞满,此乃仲师“泻心”除痞之法。如

《万病回春》卷2之清气化痰丸即属此例。

[疑难阐释]关于方名的“清气”本方主治痰热之证,以清热化痰为基本治法。

《丹溪心法》卷2谓:“见痰休治痰,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因痰随气动,气滞则痰阻,气顺则痰消。即

《医方考》卷2吴昆所释:“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庞安常曾言: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

随之而顺矣”(录自《证治准绳.杂病》卷2)。故本方名曰清气化痰丸。

[方论选录]

1.吴昆:“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

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

之用,渗痰湿也;若瓜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医方考》卷2).

2.汪昂:“此手足太阴之药,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

以燥湿气,黄芩、栝楼以平热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

以行水气;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则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

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3.徐大椿:“痰热内壅,肺金失降下之令,故胸中逆满痞塞,烦热咳嗽不止焉。南

星散痰湿,半夏燥痰湿,黄连清心脾之火,黄芩清胸膈之热,瓜蒌涤热除烦,专驱痰

燥,杏仁降气理嗽,专治痰逆,茯苓渗湿和脾气,枳实消痞除逆满,陈皮利气除痰,甘

草缓中。糊丸以姜汁,下以姜汤,总为散痰降逆端功。此消痞降逆之剂,为痰热痞逆之

端方。”(《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2)

4.张秉成:“治热痰,汪切庵曰:热痰者,病因火而成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

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

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此方所

由设也。方中半夏、胆星,为治痰之君药。痰由于火,故以黄芩之苦寒降之,瓜蒌之甘

寒润之。火因于气,即以陈皮顺之,枳实破之。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以

杏仁之苦温,疏肺而降气,茯苓之甘淡,渗湿而宣脾,肺脾肃清,则痰不存留矣。以姜

汁糊丸者,用为开痰之先导耳”。(《成方便读》卷3)

.5。李畴人:“以南星、半夏、橘红之化湿痰,杏仁、瓜蒌、枳实之滑痰下气,黄芩

清痰热,茯苓渗湿痰,丸以姜汁,使中上焦之痰热开化,则类中风之舌謇语涩肢废可

除。”<《医方概要》)

[评议]对本方主治病机之认识,诸家多以火热立论,云其为“痰火通用之方”。

并阐明治痰与顺气、清火与理气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如汪昂云:“气能发火,火能役

痰。”张秉成进一步释为:“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

行。……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在方

药配伍意义的阐释中,诸家均立足于清热(火)、理气、化痰之类诸方面。凡此皆属中

肯之论。但在论及方中胆南星之意义时,多将其归属燥湿化痰之列,如“星、夏所以燥

痰湿”(吴昆)、“半夏、南星以燥湿气”(汪昂)、“南星散痰湿”(徐大椿)、“以南星、

半夏、橘红之化湿痰”(李畴人)等等。而未有将胆南星释为清化痰热者。胆南星系天

南星研细粉与牛、羊、猪的胆汁经加工浸制而成,性味苦凉,具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之

功,而无燥热伤阴之弊。本方以之为君,旨在取其清热化痰,针对痰热之证而起主导作

用。汪、徐、李诸家所论似有偏颇,然吴氏《医方考》论述清气化痰丸,虽言其主治痰

火,但又释“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却未将胆南星并人“黄芩所以消痰热”之

列,令人费解。

[验案举例]

1.胃脘作热《山西中医》(1990,2:19):某男,65岁。患者嗜酒多年,近两周来

胃脘作热,犹若炭火内存,初冬季节仍然解衣露腹,外搽冰片粉,时时大剂饮冷,仍见

效不著。诊见患者形体肥胖,面色晦暗,触之胃脘区域并无灼热,脉弦实,舌质较红,

苔黄腻。治以清气化痰汤:陈皮、制半夏、杏仁、瓜蒌壳、枳实各lOg,黄芩6g,茯苓

30g,胆南星3g。日l剂,进药9剂,胃脘未再作热。

按语:四诊合参,审其病因系痰热为患,盖病者多年嗜酒,酒醴生火滋痰,痰热滞

留胃脘,引起局部热感。投清气化痰丸改作汤剂,收效颇佳。

2.舌麻《山西中医》(1990,2:19):某女,52岁。患者舌尖发麻,每以牙咬颌,

病历9天。就诊西医口腔科,诊断为感觉神经过敏,谓无有效药物,遂求诊中医治疗。

查患者舌质红,淡黄滑苔,脉弦数。法以清热除痰,方用清气化痰汤:陈皮、制半夏、

杏仁、瓜蒌壳、枳实各lOg,茯苓20g,黄芩、胆星各6g。Et 1剂,6剂后,热清痰除,

舌麻随之告失。

按语:舌麻,《杂病广要》云:“此因痰气滞于心胞络也。”诊其舌脉一派痰热之征。

系痰热为害,阻遏经隧,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舌体发麻。痰热除,其病则愈。

3.咯血《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87,1:197):某女,30岁。患者两年来反复咳

嗽,咳吐黄痰,痰中带血或大口咯血。X线示:支气管扩张。近因感冒发热,咳嗽加

剧,咳吐黄痰不爽,痰中带血,遂后大口咯血,稍动则血出,呼吸气粗,左胸部灼热

痛,口中苦粘,呕恶食少,心烦不安,大便不畅,脘腹稍胀,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投

清气化痰丸化裁:黄芩12g,瓜蒌18g,杏仁9g,制南星9g,半夏6g,枳实6g,大黄

3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丹皮12g。服药4剂,咳痰较爽,咳嗽减轻,咯血停止,

继服24剂,病情显著好转,3年来未见咯血。

按语:本例咯血乃由痰热阻肺,热损肺络所致。肺为娇脏,痰热阻肺,肺络损伤,

咯血不止,用本方清化痰热,下气止咳91配以桑皮、地骨皮、丹皮、大黄清肺凉血,痰

热即去,肺气清肃,而收痰去血止之效。

4.心悸《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87,1:19):某男,67岁。素有咳嗽,咳痰,气

喘史,今冬感冒后咳嗽加剧,痰出白黄稠粘,胸闷,稍动则气喘,心悸不已,烦躁不

安,发现脉搏频繁间歇,尤以情绪激动时为重,呕恶食少,脘腹胀满,大便不畅,少有

矢气,舌苔白黄厚腻,脉滑数结代。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形成三联律,用安定、异搏定治

疗无效。清气化痰丸加减:黄芩12g,瓜蒌15g,杏仁9g,半夏6g,制南星6g,陈皮

6g,枳实6g,茯苓9g,远志6g,枣仁9g。服6剂,痰出较爽,咳喘减轻,心悸好转,

已无脉搏间歇,复查心电图室性早搏消失。

按语:本例心悸,脉搏间歇,由痰热阻肺,心神不宁所致。用清气化痰丸清化痰

热,加远志、枣仁养心安神,故痰去咳减,悸消脉复。

[临床报道]慢性支气管炎运用清气化痰汤随证加减治疗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患

者80例,病史最短3年,最长20年,既往有吸烟嗜好者77例,伴有肺气肿者19例。

其中痰湿型52例,痰热型18例,肺脾两虚型10例。基本方:法半夏12g,茯苓20g,

瓜蒌仁20g,杏仁12g,陈皮12g,枳实12g,黄芩12g,胆南星lOg。痰热加银花、连

翘、鱼腥草;痰湿加附片;肺脾两虚加党参、黄芪;喘促甚者加苏子、前胡、桑白皮。

治疗结果: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4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作者认为

清气化痰汤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热、咳、痰、喘”主症,荡涤痰浊,调理脾胃,标本兼

治,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体会鱼腥草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时,无论何证皆可

用之,其宣肺清热之力甚佳L1j。

302.清金降火汤 

热痰咳嗽,清金降火,化痰止咳。

陈皮4.5克 半夏3克 茯苓3克 桔梗3克 枳壳3克 贝母3克 前胡3克 杏仁4.5克 炒黄芩3克 石膏3克 瓜蒌仁3克 炙甘草1克  

上锉散,加生姜3片,水煎服,食远,临卧服。

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卷4)陈皮一钱五分(5g)半夏泡一钱(3g)茯苓

一钱(3g)桔梗一钱(3g)枳壳麸炒一钱(3g)贝母去心一钱(3g)前胡一钱(3g)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5g)黄芩炒一钱(3g)石膏一钱(3g)瓜蒌仁一钱(3g)甘草

炙三分(工g)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功用:清金降火,化痰

止嗽。主治:热痰咳嗽。

本方主治肺胃热痰所致之咳嗽。故以石膏、黄芩清降肺胃之火,且与瓜蒌、半夏相

配,清化热痰。其中石膏、黄芩以其寒凉制半夏之温性,瓜蒌之润以抑半夏之燥。因其

以咳为主,故又用贝母清热化痰止咳,前胡、桔梗化痰,杏仁宣肺止咳,枳壳、陈皮理

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祛痰之源。甘草调胃和中,兼防石膏之寒。合为

清降肺胃之火,化痰止咳之剂。

清气化痰丸与本方均治痰热所致之咳嗽。但比较而言,前者以咯痰黄稠为主,后者

以肺热咳嗽为重。故清气化痰丸以胆星为君,清化痰热之功独胜,更用枳实,则消痰行

气之力亦强。而清金降火汤用石膏清热泻火力增,并伍贝母、前胡、桔梗等意在止咳。

302.黛蛤散

肝肺火热之痰,眩晕耳鸣,咯痰带血。

青黛30克 蚌粉30克(煅红)

上药研成粉末,每服15克,米汤下。

黛蛤散(《丸散膏丹集成》)青黛蚌粉用新瓦将蚌粉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每服

三钱(15g),米饮下。功用:清肝泻火,化痰止咳。主治:肝肺火热之痰嗽,眩晕耳

鸣,咯痰带血。

本方主治肝经火盛,木火刑金之咳痰带血证。方中青黛咸寒,功能清肝火,泻肺

热,《本草求真》卷4云其“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郁火”。伍以善人肺经之蛤粉,清肺

化痰。《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咳逆上气”,《本草纲目。介部》卷46谓其“清热利湿,

化痰饮。”二者相合,使肝火得降,肺热得清,痰热得化,则妄行之血归经。其与清气

化痰丸、清金降火汤相比,虽同治热痰之证,但清热化痰之力远逊于二者,唯清肝泻火

之功为二者所不及。

黛蛤散原名“粉黛散”。方出《医说》卷4引《类编》方,名见《医略六书》卷

x。黛蛤散之名始见于1935年郑显庭所著《丸散膏丹集成》。此外,元.危亦林《世医

得效方》卷5咳嗽门名之“滴油散”,其后《普济方》卷158咳嗽门、《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卷245均沿用此名。《医学从众录》卷2咳嗽载此方名曰“青黛蛤粉丸”,而

《卫生鸿宝》又名“青蛤丸”。

303.小陷胸汤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 经痛、心绞痛等属痰热互结者。l。暑热结胸 2.梅核气 3。悬饮4.不寐5.胆囊炎6.小儿厌食症7.心肌梗死8.乳腺增生 9。胃癌出血一、呼吸系统疾病 1。L急性支气管炎 2.渗出性胸膜炎3.咳喘病4。尘肺合并肺感染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胃痛2.胆石症3.胃扭转4.急性食管炎 5.肝硬化 6.慢性胃炎小陷胸汤[主治] 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咯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304.柴胡陷胸汤

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若用柴胡枳桔汤未效民。本方加减可用于胸腔积液、急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 

黄连3克 半夏12克 栝蒌实18克(另包)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4.用8.4两水先煎栝蒌实至4.2两药汁,去栝蒌实滓,放入黄连、半夏煎取2.8两。药汁分三次服。

小陷胸汤 (《伤寒论》)

[异名]陷胸汤(《太平圣惠方》卷15)。

[组成]黄连一两(6g)半夏半升(12g)洗栝蒌实大者一枚(2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咯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伤

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邪在上焦,

热结不深,未成胃实。痰热互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热痰蕴肺,故咯

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

[配伍意义]痰热互结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方中以瓜蒌实为君,清热化

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黄连为臣,取其苦寒,助瓜蒌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结;半

夏为佐,取其辛燥,降逆化痰,助瓜蒌消痰散结,散心下之痞。黄连、半夏合用,一苦

一辛,苦降辛开。半夏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如此则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之功益著。三药相合,使痰去热除,结开痛止,为治胸脘痞痛之良剂。临证不仅用于伤

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内科杂症属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苦降辛开,润燥相得。即瓜蒌之润,以制半夏之燥,二者相合,

则祛痰之力倍增;黄连之苦降,半夏之辛散,苦降与辛开配伍,以除其痰热之结。

[类方比较]本方与大陷胸汤均治结胸病,然有大小之分。痰热互结于心下,按之

则痛者,名小结胸病,治以小陷胸汤。方以瓜蒌配黄连、半夏,清热涤痰。若水热互结

于胸腹,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名大结胸病,是证重于小结胸病,故治以大

陷胸汤。方以芒硝、大黄与甘遂相配,泻热逐水。两证轻重缓急之间最宜分辨。正如尤

怡所云:“黄连之下热,轻于大黄;半夏之破饮,缓于甘遂;栝蒌之润利,和于芒

硝。……故曰小陷胸汤”(《伤寒贯珠集》卷2)。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

川I贝母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泄肺热。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

经痛、心绞痛等属痰热互结者。

[使用注意]方中瓜蒌有缓泻作用,故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源流发展]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仲景云:“小结胸病,正

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因本方临证疗效卓著,历代医家积累

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使其治疗范围逐步扩大。《金镜内台方议》卷5言其不仅可治

“按之则痛”的小结胸病,亦可“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的痰热互结于胸之证;《丹溪

心法》卷2更以本方治食积痰壅滞而喘急者,认为其并消食痰之积;《寿世保元》卷3

谓其可治伤寒发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之证。延至清代,《张氏医通》卷4

云:“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汤主

之。”将其所主病证虽定位于膈上,然症状却扩展至肺、腹胁及手足。秦之桢《伤寒大

白》卷3于方中增人甘草一味,亦名小陷胸汤,主治少阳表里热邪,兼有痰结者。

本方药精力专,配伍严谨,体现了清化痰热、苦降辛开之法,多为后世所遵从。临

证加减运用,多获良效,遂不断演化。至明.《医方考》卷2清气化痰丸,易黄连为黄

芩,另人清热化痰、行气止咳之品而成清热化痰之又一名方。《医学入门》卷4之柴陷

汤,即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主治结胸痞气初起,及水结、痰结、热结之证。《伤寒大

白》卷3之柴胡陷胸汤,在本方基础上,加入柴胡、青皮、枳壳、甘草,亦取其清热除

痞之功,并增疏肝行气之效。《重订通俗伤寒论》卷2之柴胡陷胸汤,即小陷胸汤加柴

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桔梗理气宽胸,而成主治少阳结胸,胸膈痞满,按之痛之方。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主治病证的鉴别小陷胸汤主治小结胸病。结胸病是伤寒表

证未解,误下邪陷所致。在《伤寒论》中治疗热实结胸共有三首方剂,一是大陷胸汤,

其证为水热互结,病涉心下至少腹卜鞭满而痛,手不可近;二是大陷胸丸,其证亦为水

热互结,病位偏上,项背强急,如柔痉状;三是小陷胸汤,其证为痰热互结,正在心

下,按之则痛。三方虽皆为热与痰水相结,但病因、病位、病势有别,故组方用药及用

法各异。

[方论选录]

1。成无己:“心下鞭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热气犹浅,

谓之小结胸。结胸脉沉紧,或寸浮关沉,今脉浮滑,知热未深结,与小陷胸汤,以除胸

膈上结热也。”“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之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

(《注解伤寒论》卷4)

2.许宏:“心下鞭,不按而痛,手不可近,大结胸也。心下满,按之则痛者,邪热

浅结,为小结胸也,此不可下,只宜散也。故用栝蒌为君,其味苦性寒,能破胸膈结

气;半夏为佐为使,以辛能散气也;黄连为臣,苦以泄之,以辅君主之药,而下心下之

结也。”(《金镜内台方议》卷5),

3。吴昆:“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人,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

结于胸中,不能解散,为硬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

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

后,则不曰结胸。”(《医方考》卷1)

4.柯琴:“热人有浅深,结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连小腹不可按者,为大结胸,

此土燥水坚,故脉亦应其象而沉紧。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为小结

胸,是水与热结,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故脉亦应其象而浮滑也。秽物据清阳之位,法

当泻心而涤痰,用黄连除心下之痞实,半夏消心下之痰结,寒温并用,温热之结自平。

瓜蒌实色赤形圆,中含津液,法象于心,用以为君,助黄连之苦,且以滋半夏之燥,洵

为除烦涤痰开结宽胸之剂。虽同名陷胸,而与攻利水谷之方悬殊矣。”(《伤寒来苏集.伤

寒附翼》卷上)

5.程扶生:“此热结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结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

为轻;脉之浮滑,又缓于沉紧。但痰饮素盛,挟热邪而内结,所以脉见浮滑也。以半夏

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栝蒌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先煮栝蒌,分温

三服,皆以缓治上之法。”(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3):

6。尤怡:“胸中结邪,视结胸较轻者,为小结胸。其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似

结胸之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也。其脉浮滑,不似结胸之脉沉而紧也。是以黄连之

下热,轻于大黄;半夏之破饮,缓于甘遂;栝蒌之润利,.和于芒硝。而其蠲除胸中结邪

之意,则又无不同也。故曰小陷胸汤。”(《伤寒贯珠集》卷2)

7.王子接:“结胸,按之始痛者,邪在脉络也。故小陷胸止陷脉络之邪,从无形之

气而散。栝蒌生于蔓草,故能人络,半夏成于坤月,故亦通阴,二者性皆滑利,内通结

气,使黄连直趋少阴,陷脉络之热,攻虽不峻,胸中亦如陷阵,故名陷胸。仅陷中焦脉

络之邪,不及下焦,故名小。”(《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8.张秉成:“治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痰热互结之证。前方(大

陷胸汤)因水热互结,而成胃实不大便,輭满而痛不可近者,故非大下不除。此则因痰

热互结,未成胃实。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瓜蒌之

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此方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

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成方便读》卷1).

[评议]小陷胸汤为清热化痰之方,主治小结胸病,诸家认识基本一致。在论及本

方病机时,多与大陷胸病对比而言,对后世很有启迪。本方与大陷胸汤在药物比较方

面,似以尤怡所论较为精辟。在分析本方三味药物配伍意义时,各家大同小异,唯对半

夏与黄连之配伍,论述较少,其中柯琴之论较为见长。

[验案举例],‘

l。暑热结胸《浙江中医杂志》(1980,u一12:554):某女,37岁。夏令发热持续

半月。面色萎黄,骨节酸楚,有汗而热不解,口渴,呕逆,胸痞闷,按之则痛。小便短

赤,大便闭结,舌苔黄腻,脉滑。阳明暑温,热结在胸。方用:黄连(研吞)3g,制半

夏、连翘各9g,枳壳、竹叶各6g,瓜蒌、滑石各15g。服4剂后,身热渐退,胸腹部略

现白痦,胸闷痛已缓,前方加减治疗半月,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本证为暑热结胸之证,故用小陷胸汤加连翘、竹叶、滑石以清心火,解暑

热,利湿浊;枳壳理气宽胸导结。服后浊化热解,邪有出路,则诸症自平。

2.梅核气《黑龙江中医药》(1982,2:42):某女,38岁,干部。1974年12月14

日就诊。自觉喉中如梅核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曾服半夏厚朴汤、越鞠丸、逍遥

散等方无效,已逾8月。胸脘痞闷,呃逆时作,忧虑急躁,痰多带黄,口苦,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滑。证属肝气挟痰,阻塞咽喉。法宜清化痰热,泻肝散郁。处方:全瓜蒌

15g,法半夏、茯苓、郁金各9g,苏梗、山栀、旋覆花、左金丸(吞服)各9g。服10

剂后,喉中梗塞顿开,间有喉中不利,吐痰减少,脘满纳差.,头晕失眠,口微苦,舌苔

黄,脉小弦滑。更方以巩固疗效。北沙参、丹参各12g,茯神、佛手、黄芩、佩兰、金

铃子、麦芽各9g,川贝6g,芦根15g,炙草4.5g,服6剂痊愈。

按语:本案由于情志不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聚湿生痰,痰气相搏,上逆于咽

嗌所致。取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味,服后气顺痰开。因余邪未尽,正气已亏,续以平肝

和中,化痰宁神收功。

3。悬饮《河南中医》(1984,6:30):某男,32岁。1983年5月u日诊。患者畏

寒发热周余,近两天右侧胸胁闷胀疼痛,呼吸急促,气短乏力,夜寐盗汗,脘痞纳呆,

便干尿黄,苔黄腻,脉沉滑。X线胸片报告,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西医诊断为渗出性

胸膜炎(结核性)。此乃痰热水饮,阻于胁下,络道不通,气机不畅使然。治以涤痰逐

饮,理气清热。处方:黄连6g,半夏lOg,瓜蒌实20g,葶苈子30g,杏仁lOg,车前子

15g、(包煎),大枣10枚。2剂,服药后,胸闷气短大减,但寒热未退。上方去葶苈、

大枣,加柴胡lOg,黄芩log。又进3剂,自觉症状悉除。X线摄片胸水已消,后以抗

痨西药治之。

按语:此悬饮一案,病机责于痰热互结,壅阻胸脘,故以小陷胸汤为主,加杏仁宜

肺调气,葶苈逐饮,车前子利小便,使气化行,水饮去,而收全功。

4.不寐《山东中医杂志》(1985,2:23):某女,52岁。失眠数年,曾服益气、养

血、安神之剂,方中炒枣仁每用至60g,然寸效未收,竟至烦躁纳呆,昼夜不寐,每晚

服安眠片,仅能小睡。1980年3月18 B..来诊,脉滑数有力,舌苔黄厚腻,其中脘满

闷,不时嗳气求舒,诊为痰热阻中,胃土失和。处以小陷胸汤加味:黄连6g,半夏6g,

全瓜蒌30g,枳实6g,郁金98,胆星6g,合欢皮12g。服工剂,当晚即能人睡,眠仅不

安。又进3剂,苔退,痞消,眠安。‘

按语:不寐一证,大关脏腑。临床见证,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审证选方,最当细

辨,切不可妄投滋补,徒增病势。此案痰与热结,中土失和,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也,以小馅胸汤清热涤痰则热清痰除,胃和眠安o

5.胆囊炎《吉林中医药》(1989,6:32):某女,32岁。1986年9月28日诊。因

过食油腻后,自觉胃脘及右胁部胀痛,向右肩部放射,曾在某医院确诊为胆囊炎。.住院

治疗一度好转,出院后次日疼痛又作。刻诊:右胁作痛引及肩部,胸闷纳呆,口苦嗳

酸,易怒易躁,尿黄,时有寒热,苔黄腻,脉弦数。此乃中焦湿热痰浊,蕴于肝胆,肝

胆失于疏泄之故。治宜清热化痰,.疏肝利胆。方用小陷胸汤加金钱草30g,炒川楝、炒

玄胡、郁金各10g,水煎服。服药3剂,痛止。唯感纳差,加陈皮6g,焦楂曲各15g,

继服5剂,余症悉除。

按语:肝脉布于胁下,胆脉循胁肋行身之侧。若湿热痰浊阻滞于中,蕴结于肝胆,

使肝胆失于条达疏泄之功,不通则痛,治宜清热化痰利湿,疏肝利胆。小陷胸汤配以炒

川楝、炒玄胡,郁金理气止痛,金钱草利湿。诸药合用取效甚佳。

6.小儿厌食症《四川中医》(1989,12:11):某女,5岁。1988年3月2日诊。

食少纳差半月。诊见:形体瘦弱,面色萎黄,汗多,呃气,舌苔黄润,脉滑数。处方:

黄连3g,半夏、瓜蒌实、竹茹、麻黄根各9g、,煅牡蛎20g。服方4剂,胃口渐开,纳食

日增,汗出减少。守方2剂,即告痊愈。.

按语:小儿食症,每因迭进肥甘,久之伤脾碍胃,酿痰蕴热,结聚胃脘,阻碍摄

纳所致。投以小陷胸汤清热开结祛痰,汗多而用麻黄根、煅牡蛎等。

7.心肌梗死《国医论坛》(1991,3:12):某男,46岁。因胸闷,心下胀满,于

1989年9月10日人院。伴见纳差,恶心,懊侬不得眠,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厚

腻,脉滑。脉搏82次/分,血压120/82mmHg。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医诊为

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用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治疗:黄连9g,半夏9g,栝蒌实20g,

栀子15g,淡豆豉15g。服3剂后,诸症大减,纳谷已香,恶心除,大便畅,睡眠可,

舌苔变薄黄。上方去栀子豉汤。续进6贴,诸症竟除,舌脉恢复正常,一/C/电图Ⅱ、Ⅲ、

avF导联中S了波回至基线,获临床痊愈,嘱服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无本虚之象,而见痰热之征。心胃之火亢盛,痰热互结心下,故见胸

闷,心下胀满;胃气上逆,则恶心纳差。治以小陷胸汤配合栀子鼓汤,旨在清热除烦,

宣达内外,解除懊侬不得眠证也。二方合用,使痰除热散,气降腑通,结开胸宽,诸症得除。

8.乳腺增生《吉林中医药》(1993,6:33):某女,35岁,工人。1986年5月10

日诊。半年前发觉左乳内有一硬结,因不痛而未介意,后因邻居妇女患乳腺癌手术治

疗,内心生疑,惴惴不安,不时摸弄乳内硬结,渐至口苦心烦,脘闷纳呆,硬结增生而

痛。查体:左侧乳内左上方可触及3.5cm×3cm硬结,推之可移动,压痛明显,中等硬

度,舌质红,舌尖有瘀点,苔黄厚,脉滑数。诊断:乳腺增生症。证属痰瘀滞乳,蕴而

化热。处方:川黄连6g,半夏12g,全瓜蒌30g,丹参15g,生牡蛎30g,昆布30g,大

贝母9g,香附6g,通草3g。9剂后硬结明显缩小,仅有花生米大小已不痛,上方去川

黄连,加连翘12g,廑虫9g,复进6剂,硬结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乳腺增生,中医称为“乳癖”。其病机常与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而致气滞痰

凝阻于乳络,结成结核。本案痰瘀滞乳,化热之势明显,权借小陷胸汤清热化痰,佐以

昆布、广虫、生牡蛎、丹参等消瘀散结之品,故乳恙则平。

9。胃癌出血《陕西中医》(1994,l:32):某女,60岁,农民。1991年3月因劳

累过度,加上受寒未治,渐发心下疼痛。同年9月8日,突然呕咖啡色液体约200ml,

解黑大便,急送住院。察其面色稍苍,心下灼热,疼痛拒按,大便虽通而不畅,小便色

黄,心烦急躁,口干欲饮,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胃脘痛、呕血。系痰热内

结,脉络瘀滞,热伤血络所致。治以苦寒泄热,除痰开结,凉血止血。拟小陷胸汤加

味:川连、郁金、枳壳、半夏各lOg,瓜蒌、白及各12g,生地、旱莲草各18g。2剂,

大便泻下黑色稀便,已不呕吐,胃脘痛大减。再服3剂,胃脘痛止,大便隐血阴性。因

腹胀,食少,乏力,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理。住院10天,3次隐血阴性。胃镜检查

报告为胃癌。因不同意手术治疗,带药出院。

按语:患者因感受风寒未及时治疗,邪热内陷,与痰饮内结于心下,故心下按之则

痛。综观病机,证属痰热内结,邪热损伤血络的小结胸病。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

配郁金、枳壳理气止痛,伍生地、旱莲、白及凉血止血,使热清痰消血止。

[临床报道]

一、呼吸系统疾病

1。4,JL急性支气管炎应用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方治疗;GJL急性支气管炎

50例(治疗组),并以麻杏石甘汤治疗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GJL年龄1—4岁,病情相似,均系病后1—2天内就诊。临床表现多有喘咳、发热、舌

红苔黄等证,属实热喘型,肺部听诊可闻哮鸣音及中等湿哕音;X线可见肺门阴影增浓

或肺纹理增粗;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多高于正常。治疗组药味:麻黄1.5—3g,杏仁

4.5g,生石膏12g,甘草3g,黄连1.5g,半夏6g,蒌仁6g,鲜茅根12g,胆星3g,玉

蝴蝶6g。咳痰不利,哮鸣音多者,加前胡6g,白前3g,紫菀4。5g;高热者,加羚羊粉

1g,分2次服;痰多者,加川贝6g;便秘,加川军1.5-3g。日一剂,煎成lOOml,分

3-4次温服,年长儿可1次顿服。对照组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咳痰不利、高热、痰多、

便秘时,加药物与治疗组相同。两组患者基本纯中药治疗,偶有高热达39℃以上时,

加用西药退热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好转7例,无效6例,治愈率74%,

有效率88%;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5例,无效19例,治愈率52%,有效率62%。

其有效率、治愈率有非常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P<0.01或P<0。05),治疗组疗效明

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无论在退热、气喘及咳嗽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消失,血象及胸部

X线检查恢复正常等方面,在见效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

2.渗出性胸膜炎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陷胸汤去大枣治疗渗出性胸膜炎21

例,均治愈,治愈率为100%。服药最少9剂,最多38剂。X线查胸腔积液全部吸收

时间:5天2例,9天8例,12天7例,工8天3例,24天1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9

天1例,,12天4例,20天12例,30天3例,38天1例。基本方组成为:葶苈子12g,

黄连5g,制半夏6g,全瓜蒌15g。加减法:恶寒发热,加柴胡、黄芩;胸胁疼痛,加

枳壳;积液多,体壮者,加制甘遂;咳甚,加桑白皮、桔梗;大便干结,加大黄;舌苔

白腻,去黄连,加川朴、白术、茯苓;积液吸收后,胸隐痛,去葶苈子、黄连,加当

归、芍药、广郁金、川楝子、玄胡、制乳没、丝瓜络等;阴虚内热用一贯煎加减;日久

伤脾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3.咳喘病运用由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味组成桂龙咳喘宁胶囊治疗咳

喘病110例,并设对照组31例。胶囊组成:桂枝、龙骨、牡蛎、瓜蒌皮、黄连、半夏

等u味药。对照组采用复方川贝精片胶囊,外型、颜色同,采用双盲法投药。每次4

粒,日3次口服,7一14天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4%,显控率为

57.27%;对照组总有效率48.39%,显控率为9.68%。其总有效率比较:X:=

36.2733,P<0.。00l,差异显著。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咳、痰、喘单

项症状的疗效也非常显著的高于复方川贝精片(P<0.001)。

4。尘肺合并肺感染对煤工尘肺合并肺感染的33例患者,以小陷胸汤合栝蒌薤白

半夏汤加味进行治疗。方用:栝蒌15g,半夏9g,黄连6g,薤白10g,桂枝6g,生龙牡

各15g,杏仁10g。日1剂,2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结果显效28例,

占84.84%;好转3例,占9.09%;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3%。治疗前后体液免疫

情况为:IgG含量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IgA、IgM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胃痛采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胃痛83例,均以心下不适,按之则痛或隐隐而痛

为主症,且见舌苔黄厚或黄腻。其中男性51例,女性32例,年龄5—75岁,急慢性胃

炎3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30例,胃神经官能症17例。痊愈52例,好转29例(多

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无效2例(系严重胃溃疡患者)。附验案2则。

2.胆石症应用小陷胸汤合大黄附子汤为基础,治疗30例胆石症,总有效率

93。4%。处方:全栝蒌、苇茎各30g,法半夏、大黄各10g,附子6g,细辛、川连各

3g。随症加减:肝郁气滞者,加柴胡6g,枳实、白芍各10g,甘草3g;肝胆湿热者,

加茵陈、金钱草各30g;胁痛甚者,加郁金10g;食欲不振者,加砂仁5g,鸡内金10g;

呕吐者,加姜竹茹10g;夹瘀者,加丹参、三棱、莪术各10g;兼气阴不足者,加太子

参12g、乌梅10g。作者指出,附子、栝蒌、半夏同用,对治疗胆石症有独特疗效,并

未出现不良反应,并非绝对配伍禁忌。

3.胃扭转以疏肝利气,调和肠胃为原则,治疗128例胃扭转,临床治愈98例

(76.6%),好转19例(24.8%),无效u例(8.1%)。方用清代费伯雄《医醇媵义》

之青阳汤合仲景小陷胸汤。药用:柴胡15g,郁金12g,青陈皮各10g,乌药10g,广木

香6g,元胡12g,黄连10g,半夏12g,瓜蒌30g,花椒5g,炮姜8g。加减:伴恶心、

呕吐痰涎、舌苔黄腻等痰热证者,去乌药、广木香、花椒、炮姜,加竹茹、莱菔子各

15g;上腹部疼痛胀满,食则痛增,大便干结的,加附子6g,大黄10g(后下);平素脾

胃虚弱,复感寒邪致胃脘部剧痛者,去青皮、乌药、木香、瓜蒌,加附子8日,吴萸

15g,党参15g,砂仁8g(后下),蔻仁5g。

4.急性食管炎以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此病87例。基本方:黄连10g,瓜蒌15g,

清半夏lOg,煅瓦楞子18g,蒲公英30g。若胁肋胀满,反酸者,加炒白芍15g,并加重

瓦楞子用量至25g;大便干者,加大黄9g。结果痊愈76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

有效率94。5%183。

5.肝硬化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乙肝”迁延日久而成肝硬化的患者72例。其中

男50例,女22例,年龄28—59岁,病程7个月一工3年,临床症状大部分有肝脾肿

大,胁肋满闷,痞胀或疼痛,伴黄疽2例,伴腹水4例。实验室检查:72例中均有不

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基本方:瓜蒌18g,半夏12g,黄连9g,枳实lOg,白术20g,佛

手15g,甘草6g。30天为1疗程。伴黄疸、腹水者,待黄疸、腹水消退后再用本方。

治疗结果:41例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29例症状及肝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

例中途改用他方治疗。服药后1个疗程收效的53例,2个疗程收效的工7例C9,。

6.慢性胃炎选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胃炎42例,结果临床治愈23例,

好转工6例,无效3例。方药组成:柴胡lOg,枳壳lOg,白芍20g,甘草3g,姜半夏

lOg,瓜蒌皮20g,川连5g,佛手lOg,八月札15g,浙贝母lOg。气滞脘胀明显,加香

附;兼有舌苔白腻,加川朴;疼痛明显,加川楝子、元胡;反酸,加海螵蛸、牡蛎;食

滞纳差,加焦三仙;舌红苔黄糙乏津,加玉竹、麦冬;舌质淡胖,边有齿印,加党参、

黄芪。服药1个疗程(2个月)。

305.柴胡陷胸汤 

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若用柴胡枳桔汤未效民。本方加减可用于胸腔积液、急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

柴胡3克 姜半夏3克 小川连2.4克 苦桔梗3克 黄芩4.5克 瓜蒌仁15克 小枳实4.5克 生姜汁4滴(冲服)

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卷2)柴胡一钱(3g)姜半夏三钱

(9g)小川连八分(2。5g)苦桔梗一钱(3g)黄芩钱半(4.5g)瓜蒌仁杵五钱

(15g)小枳实钱半(4.5g)生姜汁4滴,分冲。水煎服。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利

膈,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若用柴胡枳桔汤未效,用小柴胡

合小陷胸汤,一剂即瘳。妙在苦与辛合,能通能降,且瓜蒌之膜瓤,似有胸中之膜膈,

善涤胸中垢腻,具开膈达膜之专功,故为少阳结胸之良方,历试辄验。现代用于慢性胆

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等。

柴胡陷胸汤,即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二方加减而成。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大枣

等扶正之品,加瓜蒌仁、桔梗、黄连、枳实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药,共奏和解少

阳,清化热痰,宽胸散结之效,对于邪陷少阳,痰热内阻,症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疼

痛,呕恶不食,或咳嗽痰稠,口苦苔黄,脉滑数有力者,最为适宜。

本方加减可用于胸腔积液、急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

305.滚痰丸

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 慢性结肠炎,病毒性脑炎等,辨证属实热老痰为病者。 1.癫症 2.头痛3.惊惕不安4.精神分裂症 5.呕吐6.中风 1.中风 2.精神分裂症滚痰丸[主治] 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 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 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之证。以癫狂惊悸等证见大便干燥,苔黄厚腻, 脉滑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研成粉末,分为4服,用水和丸,生姜煎汤,用姜汤送服。空腹服下,服药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侍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药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少顷,药力到自愈。

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卷4)

[异名]沉香滚痰丸(《墨宝斋集验方》卷上)、礞石滚痰丸(《痘疹金镜录》卷上)。..

[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240g)礞石一两捶碎,同焰硝一两,投

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30g)沉香半两(15g)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

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8一lOg,日l一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

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

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病机分析]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所谓“百病多因痰作祟”。亦即

《泰定养生主论》所谓:“痰证,变生千般怪症”。若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或为昏迷;

扰乱心神,则发为惊悸,甚则怔忡、梦寐怪状;痰热壅肺,则咳喘痰稠,甚则噎塞烦

闷;痰阻气机,则胸脘痞闷;痰火上蒙,清阳不升,则发为眩晕,壅塞清窍,则耳鸣时

作5痰热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绕项结核,或骨节卒痛;痰火内积,腑气不

通,则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均为实热老痰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实热老痰之峻剂。礞石甘咸平,制以火硝,攻逐下行之力

尤强,方中取其燥悍重坠之性,以下气消痰,攻逐陈积伏匿之顽痰,同时本品能平肝镇

惊,善治惊痫,为君药。正如《本草纲目。金石部》卷10所云:其善“治积痰惊痫,咳

嗽喘急。”大黄苦寒,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神农本草经》卷3云:大黄除“留

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其与礞石相伍,攻下与重坠并用,攻坚涤

痰泻热之力尤胜,用为臣药。黄芩苦寒,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佐助大黄疗痰热,二

者用量最重且酒制而偏善上行,清热泻火以治热痰,《成方便读》卷3曰:“黄芩之苦

寒,以清上热之火;大黄之苦寒,以开下行之路。”寓澄本清源之意。沉香仅用半两,

辛而苦温,既可行气开郁,降逆平喘,令气顺痰消,又可以温性而制约大黄、黄芩之寒

凉,防过于苦寒伤中,用为佐药。四药合奏泻火逐痰之功,药简而效宏。即吴谦所云:

“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

本方配伍特点,清泻相得,升降相宜,以降为主,因是证为痰火,故以黄芩、大黄

清热降火,大黄虽主降泻,但二者同用酒制,则既可清上焦之痰热,又可使痰火下行。

然因顽痰痼疾,恐降泻之力不足,遂用重坠之礞石与沉降之沉香,导上攻之痰随气下

行,则气机得畅,升降有权。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之证。以癫狂惊悸等证见大便干燥,苔黄厚腻,

脉滑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

慢性结肠炎,病毒性脑炎等,辨证属实热老痰为病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力峻猛,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水泻者,以及孕

妇,禁用本方。对于形气壮实,痰火胶固者,宜用本方,然须病除即止,勿久服过用。

正如虞抟所言:“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

决不可轻用也”(《医学正传》卷2)。

[源流发展]本方为元.王珪所创,始载于王氏所著之《泰定养生主论》。主治“痰

证,变生千般怪症。”《玉机微义》卷4首次转引,后《丹溪心法附余》、《景岳全书》、

继生秘剖》、《医宗金鉴》等均收载此方,足见其疗效之卓著。《证治准绳。类方》卷2

引此方,用百药煎送服,谓“此丸得此药,乃能收敛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

甚有奇功。”其用法与主治亦大为扩展。方中最具特色之配伍,乃为以剽悍重坠之青礞

石和攻下荡涤之大黄,治顽痰痼疾。追本溯源,以礞石治顽痰之方古已有之。如《中藏

经.附方》之礞石丸、《医学正传》卷2之青礞石丸,均以礞石为主以疗痰疾。另《直指

小儿方》卷2之礞石丸即用青礞石一味,以焰硝炮制,取其利痰之功。又如《医学纲

目》卷26之礞石丸,主治痰证,并佐以半夏、南星、茯苓、风化硝等物,以增其化痰

之功。治痰伍用泻下之品,以“泻”祛痰,亦为本方之配伍特点,其可远溯至仲景甘遂

半夏汤之用甘遂以治留饮及茯苓丸之用芒硝以治痰停中脘。唯其证属痰热而用苦寒泻热

之大黄,而未用甘遂;又因其证重于茯苓丸而易芒硝为大黄。清.陶承熹等所著之《惠

直堂经验方》所载之礞石化痰丸,即在本方基础上,另人半夏、陈皮,以助其祛痰行气

之力,主治一切痰症而偏于热者,是对本方配伍遣药的进一步发展。余如《治疹全书》

卷下之礞石利痰丸、《幼科金针》卷上之礞石滚痰丸等配伍巴豆霜以增其攻利之势,并

人行气祛痰之品,然其与本方之配伍方法,异曲同工。.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方剂学》统编教材6版(规划教材)认为本方方源为“王隐君

方,录自《丹溪心法附余》”、《中医方剂大辞典》认为是“《玉机微义》引《养生主论》”

方。《养生主论》即《泰定养生主论》,为元代王珪所著,共16卷,内论痰证甚详。虽

具体刊行年代不详,然史料记载均早于上述各书。考《玉机微义》成书于1396年、《丹

溪心法附余》成书于1536年。故本方方源应作《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为是。

2.关于方中之礞石方中所用之礞石为青礞石。《本草纲目.金石部》卷10云:

“礞石,有青白两种,以青者为佳。坚细而青黑,打开,中间有白星点,煅后则星黄如

麸金,其无星点者不可人药。”现代研究证明,青礞石为变质岩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石

化云母碳酸盐片岩,呈绿黑色或绿灰色,有玻璃样光泽,星点样闪光。主要成分为镁、

铝、铁、硅酸等,因含显著的低铁,故常呈青绿色。以其味咸沉降之性,尤善下气重

坠,消痰镇惊。且礞石尚需与等量之硝石同煅。《本草纲目.金石部》卷10云:“礞石,

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症自除。”又《医林纂要探源》卷

3El:“以此石硝石各半,打碎拌匀,人罐内煅至硝尽而色如金为度,盖所以去其毒

也。”所以,古今用礞石皆需煅用,既可去其“生石”之性,亦可增其祛痰之力。正如

《本草问答》所云:“礞石必用火硝煅过,性始能发,乃能坠痰,不煅则石质不化,药性

不发,又青不散,故必煅用。”《医学人门)卷2亦云:“礞石得焰消能利湿热痰积从大

肠而出。”

3.关于本方服法原方尚有“临卧食后服”一语。《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52滚

痰丸之后云:“凡服滚痰丸之法,必须临卧就床,用热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

令药徐徐而下。服后须多半日勿饮食起坐,必使药气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人腹,然后

动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须连进二三次。”盖食后服,属“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

后服药”之理。临卧服,乃使药力缓缓而发,是峻药缓用之义,以防下多伤正。另外,

也可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采用不同给药方法。急重病,用速给法,用量略大(每次

8~10g,日服2—3次),中病即止;慢性病,用缓给法,由小剂量开始(每次2—3g,

日服3次),以畅泻为度,不泻,次日增加用量,泻后仍用小剂量。

[方论选录]

1.吴昆:“实热老痰,此方主之。大黄能推荡,黄芩能去热,沉香能下气,礞石能

坠痰。是方乃攻击之剂,必有实热者始可用之,若与虚寒之人,则非宜矣。又礞石由焰

硝煅炼,必陈久为妙,若新煅火毒未除,则不宜服。”(《医方考》卷2)

2.柯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

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输于肺,焉得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

痰也,则当曰肾为生痰之源。《经》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

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痰?惟胃为水谷之海,万

物所归,稍失转味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当曰胃为贮痰之器。斯义

也,惟王隐君知之,故制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

色,人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涤荡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

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缘涯而升,故

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

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扫其曲折依伏之处,使秽浊不

得腻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仍得为老痰之窠臼,沉香禀北方

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

石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3.王子接:“礞石性寒下降,阴也;焰硝性热上升,阳也。用以同煅,不特取焰硝

有化石之能,并与礞石有阴阳相济之妙。是方也,治痰之功在于礞石,然独能攻肝经风

热老痰,与他脏之痰不相及也。王隐君云:其痰如墨,有如桃胶、破絮、蚬肉之状,咯

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坚性重,入水必沉,服之其痰下滚,从大便而出。复以黄芩肃肺

经清化之源,大黄泻脾经酿痰之热,沉香利肾经生痰之本。三焦清利,痰自不生,是礞

石治其本,三者穷其原尔。”(《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4.吴谦,等:“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

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王隐君制礞石滚痰

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

礞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二黄得礞石、沉

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若阳气不盛,痰饮

兼作,又非此方所宜。”(《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

5.张秉成:“通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夫痰之清者为饮,饮之浊者为痰,故痰者

皆因火灼而成,而老痰一证,为其火之尤盛者也,变幻诸病多端,难以枚举。然治病者

必求其本,芟草者必除其根。故方中以黄芩之苦寒,以清上焦之火;大黄之苦寒,以开

下行之路,故二味分两为独多。但既成之痰,亦不能随火俱去,特以礞石禀剽悍之性而

能攻陈积之痰者,以硝石同煅,使其自上焦行散而下。然一身之主宰者,惟气而已,倘

或因痰因火,病则气不能调,故以沉香升降诸气,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导诸药,为之使

耳”。(《成方便读》卷3)

6.唐宗海:“痰者,水之所结也。肺胃火盛,煎灼其水,则凝而为痰。与饮同主于

水,而饮则动于寒,故清而不稠,痰则熬以火,故粘而难下。王隐君制此方,用黄芩清

肺中无形之火,用大黄泻胃中实积之火,此治痰先清火,所以治其原也。然痰本水湿所

成,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痰之所留,气即阻而不利,故用沉香以速降之。二黄得

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垢之处,而不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也。为末

水丸,姜汤下,仰卧,忌饮食半日。若喉间粘壅,乃病药相拒,少顷药力到自愈。方虽

猛峻,然顽痰变见诸怪证,非此不治。”(《血证论》卷7)

[评议]诸家方论均集中于痰、火两端,只不过各有偏重。王氏着眼于“痰”,主

张此方治痰之功在于礞石,且独攻肝经风热老痰,复以黄芩清肺,大黄泻脾,沉香利

肾,共奏其效。认为礞石治其本,三者穷其原。此论抓住了病机,符合痰火为患的临床

见证特点。欲攻坠其实热老痰,非青礞石为君则难胜其职。而有些医家却着眼于“火”,

推崇大黄、黄芩之苦寒清热为主。然顽痰痼疾难随火去,二黄用量虽重,却无重坠之

功,若以之为君,有悖病机。此外,吴氏指出“若阳气不盛,痰饮兼作,又非此方所

宜。”提示本方药峻力宏,临证用之理当谨慎。至于柯氏所谓此方治证责之胃肾,不涉

脾肺,未免欠妥;“栖泊于肠胃”之说,尤为偏颇。痰之所生,其源不一,不应认为凡

用下法治痰,其痰皆在肠胃。若如此,十枣汤之治悬饮,大陷胸汤之治结胸,以及本方

所治之证,岂能皆是痰在肠胃?

[验案举例]

1.癫症《南雅堂医案》:神呆,忽啼忽笑,言语无序,脉沉兼滑,系顽痰实火,

胶结为患,症非虚寒可比,治法不嫌其峻。兹用滚痰法主之:青礞石三两,焰硝一两,

大黄八两(酒蒸),淡黄芩八两(酒洗),沉香一两(研)。先将上两味同人瓦罐内,以

盐和泥封固,人火煅至石如黄金色为度,用清水飞净,和后药三味水泛为丸。每服二

钱,姜汤送下。

2.头痛《浙江中医杂志》(1991,8:370):某男,65岁,农民;1988年5月21

日初诊,高血压病12年,右侧头痛月余。近10日并发左侧头痛,疼痛剧烈,难以忍

受,屡服降压、利尿、镇静、镇痛等药未能缓解。诊见眼赤掣痛,烦躁不寐,四肢胀

酸,纳差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血压210/110mmHg。投

以礞石滚痰丸加味:礞石(先下)30g,黄芩15g,沉香12g,代赭石、大黄(后下)、

牛膝各20g。5剂,药后大便通畅,日1次,头痛已止,眼红消失,血压降至160/

90mmHg,余症均基本消失。上方改大黄为10g,加当归、白芍各15g,再进5剂,诸症皆愈。.

按语:本例久患高血压病,痰热素盛,久治不得其法,痰浊不祛,邪热不清,腑气

壅塞,上扰清窍而头痛,重用礞石下气坠痰,平肝镇痛,大黄通腑泻热。诸药合奏化痰

导滞,泻热通腑,降气止痛之功,故获速效。

3.惊惕不安《中成药研究》(1984,增刊1:70):某男,40岁。全身惊惕不安已

10余年,28岁时因小腿抽筋引起,经常全身惊惕不安,几乎每小时总觉有一处在跳动,

眼睑息瞬眨闪,甚则全身有震动感,如有意控制尤为不适,服镇静安神剂不效。诊其脉

弦而有力,舌苔黄而腻。年壮体弱,显系痰火内结,属实证。给礞石滚痰丸3g,日3

次,半月后诸症悉除。

4.精神分裂症《河北中医》(1986,6:30):某女,15岁。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20年,病情不稳,每年约2—3次发作,患者思绪混乱,联想古怪,忿郁恼怒,骂詈不

避亲疏,自言鬼神附体,现已大便三天未行,脉沉滑有力,舌质红,苔黄燥,口气秽

臭,治宜直折郁火,速捣痰巢,日服礞石滚痰丸10g(分4次服),服5天症去若失。

按语:以上两例用礞石滚痰丸原方,由于药证相符,多年怪证,数剂即除。

5.呕吐《河北中医》(1986,6:30):某男,14岁。头昏呕吐反复发作1年余,

昨日又发。曾患病毒性脑炎,治后痊愈,现每隔1月左右,晨起必发严重头昏,伴呕吐

卧床良久方安,舌红苔薄白润。治以礞石滚痰丸,每服3g,日3次,服药1月余,诸

症消失,随访9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例始因病毒性脑炎,虽治而痰毒未能尽除,残留肝胆,于肝胆阳升之时,

发为头昏、呕吐,治以礞石滚痰丸,下气涤痰,泻火清热,而获良效。

6.中风《四川中医》(1985,2:20):某男,53岁。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急躁

易怒,嗜肥甘,于5天前晨起,突然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跌仆于地,后由家属送医院,

CT提示左侧内囊有小梗死灶。诊见:右侧肢体偏废不用,肌力Ⅱ、级,大便秘结,口

眼喁斜,语言不清,口苦而干,Bpl50/90mmHg,苔腻舌红,脉弦滑,方用礞石滚痰丸

合调胃承气汤。药用:礞石滚痰丸9g(吞服),生枳实、生大黄(后下)、制胆星、制

半夏各6g,甘草、陈皮各5g,全瓜蒌30g,菖蒲、广地龙、云苓各10g。服6剂,大便

畅行,腻苔渐化,语言转清,肌力开始恢复。原方去大黄、礞石滚痰丸,加川芎、丹

参,服10剂,神清语利,肢体活动渐复,肌力达Ⅳ级。

按语:患者性情急躁易怒,且嗜食肥甘,日久蕴湿生痰化热,痰阻肢体脉络,肢体

失养则可出现活动障碍。方中礞石涤痰,大黄泻下荡积,胆星、半夏燥湿化痰,枳实、

陈皮行气以助痰消,菖蒲、.地龙通络去痰,重用瓜蒌行气化痰。

[临床报道]

1.中风用礞石滚痰丸治疗中风24例,中医辨证分为风阳痰火型,风阳夹痰型,

风阳上扰型。①风阳痰火型4例,处方:礞石滚痰丸30g(包煎),生大黄(后下)、生

枳实、芒硝(另冲)、生甘草、双钩藤各10g,羚羊角粉lg(吞服)。②风阳夹痰型8

例,处方:礞石滚痰丸30g(包煎),生大黄(后下)、生枳实、芒硝、生甘草各10g。

③风阳上扰型12例,处方:礞石滚痰丸20g(包煎),生地、玄参各15g,花粉、麦冬

各12g。疗效观察:显效:风阳痰火型1例;风阳夹痰型2例;风阳上扰型6例。有

效:风阳痰火型2例;风阳夹痰型5例;风阳上扰型6例。无效:风阳痰火型、风阳夹

痰型各1例,总有效率为87。5%。

2.精神分裂症对100例痰火交结型精神分裂症,用礞石滚痰丸加味治疗,结果

痊愈8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方剂组成为:礞石20g,黄芩12g,沉香

6g,胆星9g,制半夏9g,陈皮18g,炒枳实9g,蒌仁12g,茯苓18g,酸枣仁18g,石

菖蒲18g,夜交藤20g,每日1剂,水煎服,日3服,thJL酌情减少剂量,增加服药次数

306.竹沥达痰

丸老痰胶固,久稍不去,而正气不足者。

半夏6克 人参3克 白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白术9克 大黄9克 酒黄芩9克 沉香15克 金礞石3克 竹沥15克 生姜汁10克  

研成粉末,用竹沥、生姜汁和匀,洒干,用竹沥为丸,每丸6克。食远白米汤送下。

竹沥达痰丸(《摄生众妙方》卷6)半夏二两(60g)汤泡洗七次,再用生姜

汁浸透,晒干切片,瓦上微火炒熟用之人参一\两(30g)去芦白茯苓二两(60g)去白甘

草炙一两(30g)白术三两(90g)微火炒过大黄三两(90g)酒浸透热,晒干后用黄芩

三两(90g)酒炒沉香五钱(15g)用最高者礞石一两(30g)同焰硝一两(30g),共火煅金

色共研细末,竹沥一大碗半,生姜自然汁二盅和匀,人锅内火熬一刻许令热,却将前

药末和捣如稀酱,以瓷器盛之,晒干,仍以竹沥、姜汁如前法捣匀,再晒干,如此三

次,仍将竹沥为丸,如小豆大。每服百丸,食远白米汤送下。功用:降火,逐痰,益气

扶正。主治:老痰胶固,久积不去,而正气不足者。

本方由滚痰丸合二陈汤化裁而得,取滚痰丸泻火逐痰,二陈汤去橘红加白术以燥湿

化痰,调和脾胃。又用竹沥清热化痰,姜汁和胃止呕,共助祛痰之力。更佐人参益气扶

正,使攻中有补,泻不伤正。

滚痰丸纯为重坠攻逐老痰之品,而本方又增二陈燥湿痰,兼理中州,更以人参益气

扶正,祛痰而不伤正。故对老痰胶固,久积不去,正气已虚,不耐滚痰丸峻攻者,用此

方为宜。堪称为攻补兼施之名方。

307.消瘰丸 

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结结核、单纯性淋巴结炎,辨证属痰 火凝聚者,可用本方加味治之。 1.急性淋巴结炎 2。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 3.舌血管瘤 4.阴茎纤维硬结症5.腮腺混合瘤1.肺结核 2.流行性腮腺炎3.附件囊肿 4.肿瘤5.慢性咽炎6.淋巴结结核7.渗出性关节炎8.流行性颌下腺炎消瘰丸 [主治] 瘰疬,痰核,瘿瘤。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 本方主治痰热郁结之瘰疬、痰核等。临证以颈项结块,或如串珠, 伴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为证治要点。 

玄参120克(蒸) 牡蛎120克(醋煅) 贝母120克(蒸) 

1.若肿块大而坚硬,宜重用牡蛎,酌加海藻、昆布、夏枯草等以软坚散结;

2.痰火盛者,宜重用贝母,酌加瓜蒌皮、海蛤粉、海浮石等以清热化痰散结;

3.阴虚甚者,宜重用玄参,酌加生地、麦冬等以滋养阴液;

4.肝火旺者,酌加丹皮、龙胆草、夏枯草等以清泄肝火;

5.兼肝郁气滞者,宜加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解郁。

6.研成粉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开水送下,日二服。本方也可作汤剂。

消瘰丸(《医学心悟》卷4)

[异名]消疬丸(《疡医大全》卷工8)。

[组成]玄参蒸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各12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9g),开水送下,日二服。本方改作汤

剂,名“消疬汤”(《外科真诠》卷上)。

[功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瘰疬,痰核,瘿瘤。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

[病机分析]《医学心悟》卷4曰:“瘰疬,颈上痰核瘰疬串也。此为肝火郁结而

成。”又曰:“瘰疬者,肝瘤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

后者,肝之部位也。”此病多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以致肝火郁结,灼津为痰,痰火

凝聚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64谓:“瘰疬形名各异,受病虽不外痰、湿、

风、热,气毒结聚而成,然未有不兼恚怒、忿郁、幽滞、谋虑不遂而成者也。”指出本

病的形成与情志失常有关。阴液亏乏,故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弦主肝经为病,滑主痰,略数主热。

[配伍意义]证属痰热郁结,治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故以苦微寒之贝母为君,

清热化痰,消瘰散结。牡蛎咸平微寒,功能软坚散结,助君药清消痰热郁结之瘰疬。

《本草备要》卷4云其:“咸以软坚化痰,消瘰疬结核。”玄参苦咸而寒,软坚散结,滋

润清热。《名医别录》谓其“散颈下核。”既能助贝母、牡蛎软坚散结,以消痰核瘰疬;

又可滋阴降火,滋水涵木,与牡蛎为伍而抑肝气,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以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为主,滋阴降火、平抑肝气为辅。药精力专,标本兼顾,使热除痰消结散,则

瘰疬、痰核自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痰热郁结之瘰疬、痰核等。临证以颈项结块,或如串珠,

伴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肿块大而坚硬,宜重用牡蛎,酌加海藻、昆布、夏枯草等以软坚散

结;痰火盛者,宜重用贝母,酌加瓜蒌皮、海蛤粉、海浮石等以清热化痰散结;阴虚甚

者,宜重用玄参,酌加生地、麦冬等以滋养阴液;肝火旺者,酌加丹皮、龙胆草、夏枯

草等以清泄肝火;兼肝郁气滞者,宜加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以疏肝理气解郁。

3.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结结核、单纯性淋巴结炎,辨证属痰

火凝聚者,可用本方加味治之。

[使用注意]

1.作丸剂,方中牡蛎需煅用,否则不易粉碎;作汤剂,用生牡蛎,效果更好。本

方贝母用浙贝母为佳。

2.瘰疬日久已溃烂者,本方亦可服用。

3.宜戒恼怒,断煎炒及发气、闭气诸物,免致脓水淋漓,渐成虚损。

[源流发展]程氏消瘰丸为痰热结聚之瘰疬而设,对瘰疬早期“化痰清热可渐安”,

有消散之功;病久溃烂者,亦可应用。后邹岳《外科真诠》将本方改作汤剂,名“消疬

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载消瘰丸,在本方基础上,重用牡蛎,另人海带以消痰软

坚,更取三棱、莪术、血竭、乳香、没药等活血之品,以加强消瘰之力,人黄芪以补气

扶正,龙胆草以增清泻肝火之力,较之本方,清热散结之力更强,活血化瘀之功独胜。

适宜于痰火结聚,气血壅滞,痰瘀互结之证,成为后世治疗本病遣方用药兼顾活血化瘀

之法的范例。

[疑难阐释]关于方中君药本方主治热痰郁结之瘰疬、痰核诸证,《中医方剂临

床手册》、《中医方剂学通释》、协编《方剂学》教材等,虽未细辨君臣佐使,但均首释

玄参之功。然方中三药用量相等,唯贝母清热化痰之力独胜,玄参、牡蛎意在助贝母散

结以清痰热,兼平涵肝木。故本方似以清热化痰散结之贝母为君较妥。

[方论选录]

1.《中医方剂学讲义》(南方中医学院主编):方中玄参苦咸微寒,滋阴降火,能散

瘿瘤瘰疬;贝母辛平,解郁散结,化痰消肿;牡蛎咸寒,益阴潜阳,化痰软坚。凡肝肾

阴亏,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瘰疬,用以消散,可以取效。若病久溃烂

者,亦可服用。

2.《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方用玄参滋阴降火,苦咸消瘰;贝母化痰消肿,解郁散

结;牡蛎咸寒,育阴潜阳,软坚消瘰。合而用之,对瘰疬早期有消散之功。

[评议]论中对本方贝母之用,云其“解郁散结,化痰消肿”,而未言其擅长清化

痰热之功:似不够全面。

[验案举例]

1.急性淋巴结炎《中医杂志》(1986,6:36):某女,4个月。1984年2月18日

初诊。患儿右颌下淋巴结肿大2周。西医诊断为右颌下淋巴结炎,经肌注青链霉素1

周,外敷10%鱼石脂软膏,未能奏效,请中医会诊。患儿精神尚好,身无发热,面赤,

右颌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约3cm X 4em,局部发红,触之及吮乳均哭闹,口流涎,苔

黄腻,指纹无异常。方用消瘰丸合花粉散加减。处方-元参6g,浙贝3g,生牡蛎6g,

天花粉3g,蒲公英6g,金银花6g,连翘6g,虎杖6g。一日1剂,分多次服。服药3

剂,红肿开始消退,服药6剂,诸症痊愈。

按语:4,JL为稚阴稚阳之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易生火毒之邪,灼津熬液而

成痰,痰郁又可化火,互为因果,从痰结火毒,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而获良效。

2。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山东中医杂志》(1992,4:26):某女,46岁。1988年

10月3日初诊。四肢及胸腹部出现对称性块状脂肪结节年余,先后去省级多家医院检

查,均诊为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服药(名称不详)效果不佳。诊见四肢、胸腹部脂肪

结节大者如粟,中者如银杏,小者如玉米粒,皮色不变,按之疼痛。面色黧黑,形体消

瘦,头痛头晕,心悸易怒,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月经数月一行,量少色红。舌红,苔

薄白,脉弦细。处方:玄参20g,浙贝母lOg,生牡蛎30g,制首乌20g,枸杞子12g,

山萸肉12g,丹参30g,地龙lOg,地骨皮20g。水煎服,每日1剂。10月13日二诊:

服药10剂后,腰痛、易怒、手足发热均减轻,唯周身结节疼痛不减。上方加穿山甲

lOg,继服10剂。10月23日三诊:全身结节减小减少,效不更方,上方继服。本方前

后稍事加减,共服50余剂,全身脂肪结节完全消失,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又称德肯氏综合征,其临床主要特征是:躯干或四肢

远端常有多数对称性脂肪结节,皮肤干燥,疲倦无力,神经衰弱,性功能衰退等。中医

据脂肪结节症状纳入痰核范畴。痰浊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该患又兼有明显肝肾亏

损,虚火上炎之征。故用消瘰丸,加丹参、地龙、穿山甲祛瘀散结,活血化瘀,加用山

萸肉、枸杞、首乌补益肝肾之品以治本。

3.舌血管瘤《山东中医杂志》(1992,4:26):某女,40岁。1989年6月6日初

诊。患者1年前渐感舌头活动不灵,半年后舌面中心起一紫黑色包块,如栗子大小,压

之不痛,质软。某医院诊为血管瘤,行冷冻疗法。术后不慎感染,舌胀满口,痛不欲

生。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身体康复。半年后,舌中部又生一白果大小包块,仍去该

院检查,诊为舌血管瘤,建议再行冷冻疗法。患者惧怕重现上次后果,要求用中药治

疗。现证:舌动作欠灵活,舌中心部有lcm×lcm大小紫黑色包块,质软,重按有微

痛。兼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睡眠不佳,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脉弦。处方:

消瘰丸化裁,玄参20g,浙贝lOg,丹参30g,牡蛎30g,黄连8g,当归12g,赤芍lOg,

桃仁lOg,远志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共服30余剂,血管瘤消失,舌

头运动灵活,诸恙悉平,至今未复发。

按语:患者体丰多痰,又兼心火旺盛,火旺血沸,痰血瘀阻,结为瘤体。方中消瘰

丸祛痰散结,加赤芍、桃仁、当归等活血化瘀之品,痰消瘀去,疴恙得平。

4.阴茎纤维硬结症《山东中医杂志》(1992,4:26):某男,20岁。1990年4月

10日初诊。患者阴茎中下段有2.Icm×1.Ocrn硬结半年,触之微有酸痛。外观皮色不

变,勃起时疼痛,阴茎向下弯曲30度,影响性交。病理切片证实为海绵体硬结症。舌

苔薄白微腻,脉弦缓。药用消瘰丸加味:玄参20g,生牡蛎30g,浙贝lOg,海藻20g,

昆布20g,枳实lOg,三棱20g,川牛膝16g,土鳖虫lOg,水蛭lOg。水煎服,每日1

剂。药渣煎水局部外洗。10天为1个疗程,休息5天,再行第2个疗程。前后共用药3

个疗程,硬结消失,阴茎勃起时,无不适感,病告痊愈。

按语:阴茎纤维硬结症,屑瘰疠范畴。本案为气血不畅,痰邪凝聚所致,故用消瘰

丸消痰凝,再加海藻、昆布、枳实、三棱、水蛭等行气破血软坚之品,共奏蠲痰行气散结之功。

5.腮腺混合瘤《山东中医杂志》(1992,4:26):某男,37岁。左耳下起一硬块,

致头颈运动不灵活。1984年6月7日在某地区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病理示左腮混合瘤,

术后未做任何治疗。1985年10月,左腮下又起一硬块,在济南某医院行手术切除,并

化疗。1年后左耳下又起一硬块,因畏惧手术,遂于1986年u月20 Et来诊。查:左

耳下有一山楂大小之硬块,不痛不痒,皮色不变,推之不移,与刀痕处粘连。病理检查

为腮腺混合瘤。患者全身无明显不适,外观身体健康,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而腻,脉

缓。方以消瘰丸加味:玄参20g,浙贝lOg,牡蛎30g,当归12g,赤芍20g,桃仁lOg,

水蛭lOg,海藻20g,半枝莲30g,桔梗lOg。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服半月后复查。

15剂后,病者言无不适感,局部亦无明显变化,嘱继服上方。仍以上方增损,服40

剂,硬块开始见消,服60剂,硬块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炼蜜为丸,服用半年,随

访5年未复发。

按语:腮腺混合瘤系腮腺区肿瘤。一般为良性,手术多能治愈,但手术不彻底易复

发。根据临床表现,病属痰壅血瘀,服用消瘰丸长达半年之久,而收痊愈之效。

[临床报道]

1.肺结核以月华消瘰汤治疗肺结核46例。该方由月华丸和消瘰丸化裁而成。主

方:牡蛎30g,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及、天冬、北沙参各15g,百部lOg,甘草

6g。加减法:吐血,加生地、阿胶(烊)各15g,田三七6g;阴虚,加百合30g,麦

冬、淮山药各15g;潮热盗汗,加青蒿、地骨皮各15g;血瘀,加当归lOg,丹参20g,

赤芍15g;纳呆,加鸡内金lOg。46例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

16岁。空洞型者26例,浸润型者20例。病灶在一侧者30例,在两侧者16例。本病

例均以40天为一疗程,休息1周,进行下一疗程。3—4个疗程进行复查。结果痊愈

(肺部一切正常)26例,显效(空洞愈合,浸润吸收,尚有少量斑片状阴影)16例,好

转(空洞缩小,浸润部分吸收)2例,无效(治疗前后病灶无改变)2例uj。

2.流行性腮腺炎用消瘰丸加味外敷青黛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消瘰丸加味组成:

元参15g,牡蛎15g(先煎),贝母lOg,蒲公英lOg,连翘15g,花粉lOg,虎杖lOg,

夏枯草lOg。每日l剂,水煎2次温服。根据年龄剂量酌减。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

桔梗;发热重者,加薄荷、黄芩、板蓝根、龙胆草;肿甚者,加生石膏、芦根;呕吐甚

者,加代赭石、竹茹;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结肿不散者,加海藻、昆布;并发睾

丸炎者,可酌加川楝子、橘核、龙胆草;嗜睡抽搐者,加服紫雪丹、至宝丹,同时外用

自制青黛散(青黛1g冰片1g芒硝5g),用少许凡士林拌匀,涂于局部,外敷纱布,

每日1次。406例患者经治疗后,单侧发病290例,痊愈186例,显效96例,有效8

例;.双侧发病116例,痊愈68例,显效36例,有效12例。在1—2天内痊愈者254

例,占62.6%;2—3天内显效者132例,占32。5%;4天内有效者20例,占4.9%{23。

3.附件囊肿用茯瘰汤治疗附件囊肿。该方以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为基础化裁而

来,其中桂枝、茯苓、丹皮、赤芍、鳖甲、桃仁各12g,玄参、瓜蒌各30g,山慈菇、

炮山甲各6g,当归15g,部分病例随证加减,每剂水煎两次取300ml,每次服150ml,

日2次。连续用药半个月后妇科检查1次,同时做B超检查,每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54例患者中有16例配合抗生素常规量治疗。有效病例最短服药工4天,最长45天。单

纯服用茯瘰丸者38例,其中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68%。

配合抗生素者16例,显效n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两组相

比较O.05,无显差性差异。

4.肿瘤应用消瘰丸加味治疗肿瘤38例。该组均系门诊病例,其中甲状腺肿瘤

12例,其他肿瘤26例(包括上、下肢、胸部、乳腺纤维瘤、腹腔肿瘤、脂肪瘤)。经

过穿刺细胞学病理组织检查,B超检查,诊为甲状腺肿瘤7例,乳房纤维腺瘤5例,腹

腔肿瘤及脂肪瘤5例。内服消瘰丸加味,药用:元参15g,生牡蛎(捣后先煮)30g,

贝母lOg。阴虚火旺,口燥咽干,重用元参,酌加麦冬、生地、丹皮、赤芍等;痰火较

盛,口苦痰粘,重用浙贝母,酌加瓜蒌、海浮石等;肿块坚硬,重用牡蛎,酌加昆布、

海藻、鳖甲、夏枯草等;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加入柴胡、白芍、青皮、枳壳等。每天

1剂,清水煮服,7天为1疗程,可连服3—7个疗程。外敷方:猪笼草(为猪笼草科植

物猪笼草的茎叶),鲜茎、叶、囊共20g,或干品lOg,可随患处部位大小增减用量加入

少许冷饭(即大米饭用凉清水冲洗过),共捣烂成药团。先用清洁的棉布一块盖住肿瘤

以保护皮肤,然后将药团敷上,每日1次,结合内服药物,连续敷20天。患者一般用

药10天肿瘤有所减小,用药20天肿瘤明显缩小,再连用30天左右肿瘤基本消退。38

例中,用药14天肿瘤消退者10例(占26%),用药21天消退者12例(占32%),用.

药35天消退者1l例(占29%),未坚持用药半途而废者3例(占1%),服药无效2例。

5.慢性咽炎以消瘰丸加味治疗慢性咽炎52例。基本方:玄参、牡蛎、浙贝、夏

枯草、丹参、赤芍、生地各15g,胖大海、丝瓜络各lOg,蒲公英30g。兼外感风热,

咽部红肿痛重者,加银花、连翘、射干等;咽部阻塞感重者,加郁金、路路通、海浮石

等;咽干痛者,加花粉等。同时配合消瘰丸加夏枯草、蒲公英、胖大海、红花等份煎液

40ml超声雾化,喷人咽喉局部20—30分钟,10天为1疗程。52例中,痊愈(自觉症

状,咽部充血水肿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完全消失)2例,占3.85%;显效(自觉症状

及咽部充血水肿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减少或无变化)24例,占46.15%;好转

(症状及咽部充血水肿减轻)22例,占42.31%;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4例,占

7.69%;总有效率达92.31%。一般治疗3—5天显效,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3个疗程。,

6.淋巴结结核用灵鸡蛋方和加味消瘰方治疗淋巴结结核42例。灵鸡蛋方:斑蝥

16只(去头、足、翅),炮山甲粉6g,白芷粉3g,鸡蛋4只,肥猪肉lOOg,为一次剂

量。加味消瘰方:浙贝母15g,玄参lOg,牡蛎30g,生地15g,瓜蒌皮12g,太子参

12g。水煎服,每天1剂。若偏阴虚者,加地骨皮;偏气虚者,加黄芪;偏热毒者,加

蒲公英、连翘。灵鸡蛋方治疗颈淋巴结结核10例,颌下淋巴结结核2例;加味消瘰丸

方治疗30例中,颈淋巴结核26例,颌下淋巴结结核3例,股淋巴结结核2例。灵鸡蛋

方组12例中,治愈、好转各6例;消方组30例,治愈20例,好转8例,两组有效率

无显著差异。

7.渗出性关节炎本病为临床常见病,病程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属祖国医学

“痹证”范畴。作者以消瘰丸加味治疗渗出性关节炎25例,结果痊愈15例,显效8例,

无效2例。基本方组成:玄参24g,浙贝母15g,牡蛎30g,远志15g,忍冬藤60g,黄

芪90g,川牛膝15g,薏苡仁20g,苍术15g。加减:上肢肿痛者,去川牛膝,加桂枝

15g或桑枝15g,姜黄lOg;关节肿胀明显,按之有波动感等积液多者,去石斛、远志,

加防己lOg,木瓜15g;兼有热象者,加黄柏10g。

8.流行性颌下腺炎采用消瘰丸为主,治疗流行性颌下腺炎>9例,其中男.37例,

女22例;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9天,平均5天。基本方:玄参、

大贝母、生牡蛎、半夏、陈皮、板蓝根、僵蚕、夏枯草、白芥子、鹿角霜。随证加减:

高热、体温在38.5℃以上,咽部充血,口苦者,加生石膏、柴胡、黄芩;血象偏高,

以混合感染为主者,加银花、连翘;后期肿大的腺体缩小偏硬者,加昆布、桃仁、红花。

308.海藻玉壶汤

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

海藻3克 贝母3克 陈皮3克 昆布3克 青皮3克 川芎3克 当归3克 半夏3克 连翘3克  甘草节3克 独活3克 海带1.5克   

上药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煎后服之。

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卷2)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

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一钱(各3g)海带五分(1。5g)上药用水二盅,

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功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主治:瘿瘤初起,或

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

.有关本方的方源,近年出版的某些教材、辞典等书籍,均注其出处为《医宗金鉴》。

考《外科正宗》卷2之海藻玉壶汤刊于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而《医宗金鉴》刊

行于清.乾隆壬戌年(1742年),较前者晚125年,且《外科正宗》以前医籍并无此方

的记载,故海藻玉壶汤之方源应为《外科正宗》。

此方为肝失条达,气阻痰凝之瘿瘤而设。故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散结

消瘿为君。半夏、贝母助君药化其痰滞;连翘消肿散结,兼清散痰郁所化之热,共为臣

药。陈皮、青皮行气解郁,使气顺痰消,且陈皮燥湿化痰,以助散结,亦为臣药。当

归、川芎调和气血,独活祛风胜湿通络,令风气行则湿浊化,用为佐药。佐使以甘草,

既取其与海澡相反相成,以激发药力,又可调和它药。诸药相合,共奏化痰散结,行气

和血消散瘿瘤之效。凡服此药,先断厚味、大荤,次宜绝欲虚心。

本方与消瘰丸同为治瘿瘤之方,且均用软坚散结之药,而本方主治以气滞痰凝为

主,消瘰丸证以痰火结聚为主,缘于痰则一,彼因于火与痰结,此因于气与痰凝则异。.

虽化痰散结为共用之法,然海藻玉壶汤消散软坚之力远为消瘰丸所不及,更具行气活血

之功,但不似消瘰丸有滋阴泻火之能。

关于本方海藻与甘草。甘草反海藻,二者配伍在“十八反”之列,《儒门事亲》卷

14谓:“藻戟芫遂俱战草”。《神农本草经》曾明示:“勿用相恶、相反者。”然经方之祖

仲景遣药组方亦有集相恶相反于一方者。如甘遂半夏汤中即甘草与甘遂同用,治留饮。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释为:“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欲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

激而相成也。”本方甘草与海藻同用,亦取其相激而相成之理,以增软坚散结之功。大

量临床资料表明,本方在临证中并没有服后发生不良反应者,且疗效均较满意。当然,

古训之“相反”者,临证理当慎重,不可妄为。有关甘草反海藻之说,尚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其配伍机制。

临床报道,本方化裁可治疗体表良性肿瘤、乳腺增生、脂膜炎、卵巢囊肿、多发性

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证属肝失疏泄,气滞痰阻者,多有效益。

五十九,润燥化痰药方 

309.贝母瓜蒌散

对于肺结核、肺炎等见有燥痰证者,可以加减治之。 贝母瓜蒌散 [主治] 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苔白而干。 本方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证 治要点。 

贝母4.5克 瓜蒌3克 花粉2.4克 茯苓2.4克 橘红2.4克 桔梗2.4克  

1.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

2.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

3.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

4.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5.咳痰带血者,加元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并去橘红之辛燥伤阴动血。

6.研未,水煎服。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卷3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苔白而干。

[病机分析]《医学心悟》卷3云:“湿痰多生于脾,燥痰多生于肺。”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喜清肃而恶燥。燥痰之证如《成方便读》所言:“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

津液被灼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由于肺受火刑,水津不布,反为其火灼烁成痰,

故成燥痰之证。燥痰在肺,肺失肃降,而见咳嗽痰粘;津伤液少,气道干涩,则咯痰不

爽,涩而难出;肺燥阴伤,燥胜则干,故见咽干口燥;阴津不足,痰浊在里,则见苔白而干。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燥痰。程国彭云:“湿痰治在脾,燥痰治在肺”(《医学心悟》

卷3)。肺燥有痰之证的组方用药宜详加推敲。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燥者润

之”。然滋润之品,多易助湿而有碍祛痰。化痰之药,多属辛燥苦温之品,多有耗阴伤

津之弊。治当润其燥,清其热,化其痰。以贝母为君,取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

《本草汇言》云:“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

证,贝母专司首剂。”臣以瓜蒌,润肺清热,理气化痰,通胸膈之壅痹,《本草正》云:

“瓜蒌仁性降而润,能降实热痰涎,开郁结气闭,解消渴,定胀喘,润肺止咳。”佐人天

花粉,润燥生津,清热化痰。《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

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

之源;桔梗宣利肺气,以行清肃之令,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清润之中寓化痰之能,理

气祛痰而无化燥之弊,清中有化,润而不腻。如此,肺得清润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权则 咳逆自止。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

芩、黄连、黑山栀、甘草,治肺火壅遏之“火中”。方中芩、连、山栀苦寒清热泻火,

胆星清热化痰息风。故可治痰火壅肺之类中风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歪斜偏废之候。

[类方比较]本方与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皆能润肺止咳,治疗燥证。贝母瓜蒌散主

治燥痰之咳嗽,病位在肺,但以痰咳为主,故重在清润祛痰,润燥与化痰两相兼顾、令

痰浊化而燥咳止。而后两方重在清润宣散,均为温燥而设。桑杏汤适用于温燥外袭,肺

燥津伤之轻证,其宣散之力大而清润化痰之力小;清燥救肺汤以清肺燥与养气阴的药物

组成,重在养阴润肺,故适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

燥痰与阴虚燥咳不同。阴虚者久病,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口燥,甚则阴虚生

内热,而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治宜滋阴润燥之法,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本方证只是咳痰难出,未见明显的阴虚内热之象,故治宜清润化痰之法,不可过用滋腻

之品,以防助湿生痰,碍气生满。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

蒡子以宣肺利咽;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

以养阴生津;咳痰带血者,加元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并去橘红之辛燥伤阴动血。.

3.对于肺结核、肺炎等见有燥痰证者,可以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虚火上炎、肺肾阴虚之干咳、咳血、潮热、盗汗等症,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本方主治燥痰咳嗽,组方原则之关键在于如何配伍润燥与祛痰之品。

溯其源本,此遣药组方之法于仲景之麦门冬汤已见端倪。《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治肺胃

阴虚或谓肺胃内燥之证,方中养阴之麦冬与辛燥之半夏比例为7:1,润燥降逆,两擅其

功。此配伍思想对后世运用滋润与温燥之品配伍组方影响颇深。其后,《太平圣惠方》

卷70之贝母丸,治妇人燥咳,即用贝母、百合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相配,与本方

配伍方法多有相似之处。余如《圣济总录》卷82之贝母丸,即以贝母、款冬花、紫菀,

治燥痰久咳之证。贝母瓜蒌散在上述各方基础上,除汲取了润燥相伍之法,亦兼收了直

用贝母等润肺化痰之品为主的立方之意,且旁采治痰之方配伍行气之法,遂成润肺、化

痰、清热、理气诸法合一之治燥痰良方。

《证因方论集要》卷1贝母瓜蒌散以本方去花粉,易瓜蒌为瓜蒌霜。治肺燥痰咳,

头眩。亦属本方配伍法则之演化。又如《笔花医镜》卷3之贝母瓜蒌散,治小儿内热,

症因伏燥者。其川贝、瓜蒌仁之用量各增五分,橘红增用二分,加山栀、黄芩各一钱,

以助清肺热,热甚者加川连八分;痰多,加胆星五分。两方比较,此方清热之力强,但

仍不失《医学心悟》贝母瓜蒌散之本义。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之贝母本方功在润燥化痰,为治燥痰之主要方剂。《丹溪

心法》卷2中曾有“肺燥者当润之”和“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蒌、

贝母”的论述。程氏制贝母瓜蒌散即遵其意。方中贝母当用川贝母较好,浙贝母次之。

川贝母味甘苦性微寒,有润肺化痰之功,浙贝母味苦性寒,长于清热化痰。《本草从新》

云:贝母,润心肺,化燥痰,“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办味甘。象山贝母,体坚味苦,

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本草求真》卷4亦云:“大者为土

贝母,大苦大寒(如浙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

清解,不可不辨”。

[方论选录]

1.程国彭:“大抵痰以燥湿为分……湿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实则消之,二陈

汤,甚则滚痰丸;脾虚则补之,六君子汤。兼寒、兼热,随证加药。燥痰涩而难出,多

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卷3)

2.冉先德:“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

化痰为君;瓜蒌、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

诸药人肺,宜肺利气为使。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

肃有权,则咳逆可止。”(《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六十,温化寒痰药方

310.苓甘五味姜辛汤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1、迁延性咳嗽 2、哮喘 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本方主治寒饮咳嗽之证,临床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茯苓12克  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9克  五味子12克  

1.咳嗽痰多,邪偏在肺,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苏子等宣肺降气止咳;

2.喜唾清涎,邪在胃,可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健脾温中降逆;

3.寒饮引动冲气上逆,症见呕逆心悸眩晕者,可加桂枝平冲降逆;

4.外兼表寒,或由表邪 引动内饮者,可加苏叶、荆芥,并以生姜易干姜,温化痰饮而散表邪,或与小青龙汤互相参用。

5.上五味用1斤1两冷水浸泡20分钟,煮取4.2两,去滓,分六次温服。每日服三次。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异名]五味细辛汤(《鸡峰普济方》卷11)、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140)、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13)。

[组成]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本方原治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

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咳嗽、胸满又作,此系上焦饮邪未尽,寒饮续发

之证。正如尤怡所云:“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金匮要略心

典》卷中)。寒饮或由脾阳不足,水湿失其温化,寒湿内生,运化失职,聚而成饮;或

因外邪伤肺,津失敷布,液聚而生。寒饮在肺,肺失宣降,气机阻滞,故咳嗽痰多,清

稀色白;饮阻胸阳,阳气不布,则胸满不舒;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

[配伍意义]本方为寒饮内停之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

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立温肺化饮之法。方中干姜为君,味辛性热,人肺经,守而

不走,温肺化饮。《神农本草经》卷3云其:“主胸满咳逆上气”,且可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以细辛,味辛性温,人肺经,亦能温肺化饮。正如《本草求真》卷3所云:“味辛而

厚,气温而烈”能治“水停心下”,仲景恒以此二味温肺化饮以止咳。盖二者皆属辛温

之品,均具温肺化饮之功。干姜以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较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

郁散饮之力为优。二者相伍,温肺化饮,两擅其长。饮之所成,多缘脾之不运,水湿内

停。故臣以茯苓,性子味淡,人脾经,健脾渗湿。其与干姜相配,共杜生痰之源。然咳

久必伤肺,一派温散,更恐重伤其肺气。遂佐入五味子,味酸性敛,敛肺以止咳。《素

问。脏气法时论》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其与干姜、细辛配伍,有散有收,防

止辛散太过而耗伤肺气,使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可使肺金开阖有度,宣降有权,

则饮邪无伏匿之处。使以甘草,润肺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奏温肺化饮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为温散并行,开阖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药虽五味,配伍严

谨,实为温化寒饮之良剂。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寒饮咳嗽之证,临床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咳喘痰多,邪偏在肺,可酌加紫菀、冬花、杏仁、苏子等宣肺降气止

咳;喜唾清涎,邪偏在胃,可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健脾温中降逆;寒饮引动冲

气上逆,症见呕逆心悸眩晕者,可加桂枝平冲降逆;外兼表寒,或由表邪引动内饮者,

可加苏叶、荆芥,并以生姜易干姜,温化痰饮而兼散表邪,或与小青龙汤互相参用。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源流发展]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原书主治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已平,

而支饮又发之证。方中虽因“冲气即低”而去桂枝,但仍有干姜辛温之品与茯苓甘淡渗

利为伍,这从另一侧面体现出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同肘,方中五味

子与细辛之配伍,与小青龙之配伍方法如出一辙,体现了治饮咳有散有收,恰适肺性之

配伍方法。这二种配伍,在仲景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及桂苓五味甘草

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

辛半杏大黄汤等方中均有体现0

后世《外台秘要》卷9引仲师方之干姜汤,即取法于本方,用干姜、五味子相配,

并佐人麻黄、紫菀、杏仁、桂心等,治疗冷嗽气逆。而《太平圣惠方》卷46之五味子

散,则以五味子、干姜、细辛相配,并人桂心、甘草、紫菀、麻黄,治寒饮气嗽之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引《易简方》之杏子汤,治咳嗽痰饮而属寒者,即用干姜配

茯苓、五味子配细辛,另加人参、半夏、甘草,其组方基本方法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一

致。在运用本方配伍方法组方的后世方中,尤为典型者属《圣济总录》卷48之温肺散,

该方减细辛为二两,其余四药皆用四两,且将干姜易为炮姜。亦取炮姜与茯苓相配,温

肺化饮,健脾祛湿;细辛与五味子相伍,散收相益,各彰其效。主治肺中寒,咳唾浊沫

之饮证。‘

[方论选录]

1。徐彬:“冲气即低,仍桂、苓之力,单刀直人,肾邪即伏,故低也;反更咳满,

明是肺中伏匿之寒未去。但青龙汤已用桂,桂苓五味甘草汤又用桂,两用桂而邪不服,

以桂能去阳分凝滞之寒,而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故从不得再用桂枝之例而去之,唯取

细辛人阴之辛热,干姜纯阳之辛热,以除满驱寒而止咳也”0(《金匮要略论注》卷12)

2.尤怡:“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

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人肺者,合茯苓、五味、

甘草消饮驱寒,以泻满止咳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3.魏念庭:“服后如冲气即低,是阴抑而降矣,然降而不即降,反更咳胸满者,有

支饮在胸膈留伏,为阴邪冲气之末道,相与结聚肆害,不肯遽降。心从阳也,法用桂苓

五味甘草汤去桂枝之辛而升举,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开散,则胸膈之阳大振,而饮邪自

不能存,况敢窝隐阴寒上冲之败类乎?虽云以治其咳满,而支饮之邪亦可骏衰矣”。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3)

[评议]诸家对此方之论略同,均着眼于“冲气即低,反更咳满”之症,阐明苓甘

五味姜辛汤去桂枝,加细辛、干姜之理。尤氏主张去桂乃避其“辛而导气”,加干姜、

细辛取二者“辛而人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泻满止咳也”。魏氏认为

“去桂枝之辛而升举,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开散”,以令“胸膈之阳大振,而饮邪自不能

存”之义。二者所论皆属不彻之言,唯徐氏之论更为妥贴,接近仲景本义。徐氏明言

“冲气即低,乃桂、苓之力,单刀直人,肾邪即伏,故低也;反更咳满,明是肺中伏匿

之寒未去”,阐明去桂加细辛、干姜,是因服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用桂之剂后,

“冲气即低”,且桂枝“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而细辛、干姜则有“除满驱寒止咳”之

能。故一舍一用,颇得奥旨。

[验案举例]迁延性咳嗽《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3:169):某男,67岁。

患者咽痒咳嗽,甚则伴喘,痰多而色白,纳可,时有心悸,苔薄白,脉紧而细。体查除

两肺呼吸音略粗外,余无异常,X线胸透无异常发现。此风邪久稽,痰饮内阻,拟理肺

化痰,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载。苏叶lOg,杏仁lOg,半夏lOg,桔梗5g,枳壳5g,干

姜3g,细辛3g,五味子3g,茯苓lOg,前胡5g,甘草3g。患者服药5剂,咳嗽明显减

少,再服5剂,症状基本消除。

按语: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方为支饮复作而设,茯苓利湿而除水饮,甘草培脾和中,

干姜温中化饮,细辛宣肺散寒,五味子收肺气,合而用之,共奏温肺散寒,化痰蠲饮之

功。本案例乃属寒饮内阻为患,且咳痰喘均重,遂加入宣肺化痰理气之品。

[临床报道]哮喘采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哮喘53例。基本方药:茯苓

10--15g,甘草5g,干姜5一lOg,细辛3—6g,五味子5一lOg,麻黄5一lOg,半夏10--

15g,杏仁5一lOg,桔梗5一lOg。每日1剂,寒哮,合小青龙汤;热哮,合桑白皮汤;

兼阴虚者,合六味地黄汤;兼气虚者,合补肺汤;患JL~11神曲、莱菔子等消食药;老年

患者加麦冬、沙参等滋阴药。53例哮喘患者中,无效3例,占5.6%,总有效率为94。4%。.

311.冷哮丸

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顽痰结聚,胸膈痞满。

麻黄3克 生川乌3克 细辛3克 蜀椒3克 生白矾3克 牙皂3克 半夏曲3克 陈胆星3克 杏仁3克 甘草3克 紫菀6克 款冬花6克    

研成粉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作时,临卧生姜汤服6克,赢者3克,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煎再服。(三建膏:天雄1枚 附子1枚 川乌1枚 桂心6克 桂枝6克 官桂6克 细辛6克 干姜6克 蜀椒6克  上药研成粗末,麻油一斤,煎敖,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穴及华盖、膻中穴。)

冷哮丸(《张氏医通》卷13)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

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共用甘草生各一两(各30g)

紫菀茸款冬花各二两(各6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

卧生姜汤服二钱(6g),羸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

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功用:散寒涤痰。主治:.背受寒

邪,遇冷即发喘嗽,顽痰结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附:三建膏方天雄附子川乌各一枚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干姜蜀椒

各二两上切为片,麻油一斤,煎敖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冷哮丸是治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细辛散外寒,蜀椒、川乌温里寒,皂

荚、胆星化顽痰,.明矾、半夏燥湿化痰,紫菀、冬花、杏仁利肺止咳化痰。方中用药较

为燥烈,虚人慎用。张璐在此方按语中曾说:“此少变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法,而合稀涎

散以涌泄其痰,开发肺气之刚剂,但气虚食少,及痰中见血营气受伤者禁用。以其专司

疏泄,而无温养之功也”。

312.痰饮丸

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疾病凡属辨证为寒痰咳嗽者,均可应用本方。1、老年慢性气管炎 

痰饮丸[主治] 寒痰咳嗽。痰多稀薄,气促,多因感寒加重,舌苔白。 本方主治寒痰咳嗽,临证以痰多稀薄,气促,舌苔白为证治要点。 . 

麻黄3克 生川乌3克 细辛3克 蜀椒3克 生白矾3克 牙皂3克 半夏曲3克 陈胆星3克 杏仁3克 甘草3克 紫菀6克 款冬花6克    

研成粉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作时,临卧生姜汤服6克,赢者3克,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煎再服。(三建膏:天雄1枚 附子1枚 川乌1枚 桂心6克 桂枝6克 官桂6克 细辛6克 干姜6克 蜀椒6克 上药研成粗末,麻油一斤,煎敖,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穴及华盖、膻中穴。)

痰饮丸(《陕西新医药》

[组成]苍术白术莱菔子各90g肉桂30g干姜30g附片甘草白芥子各45g苏子60g

[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一日2次。

[功用]温肺散寒,理气化痰。

[主治]寒痰咳嗽。痰多稀薄,气促,多因感寒加重,舌苔白。

[病机分析]本方主治寒痰之证。肺者,主气司呼吸,‘肺气和顺,乃宣发肃降。若

因痰饮内阻,肺气失于宣发之职,则其气上逆而咳嗽、咯痰,病之本为寒痰,且无化热

之征,遂痰多而稀薄;痰阻气道则气急而促;证属寒痰,若复感于寒;两寒相搏,其症

必重;舌苔白亦为寒痰为患之象。

[配伍意义]本证为寒痰阻肺,治之之法,温肺散寒,理气化痰。故方中君以附

子、白芥子。附子辛热,温阳散寒,“能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本草通元》卷3),《神

农本草经》卷4云其:“主风寒咳嗽邪气,温中”。白芥子辛温,主人肺经,温肺散寒,

利气消痰,尤善除寒痰停饮。《本草纲目。菜部》卷26谓:“利气豁痰,除寒暖

中,……治喘嗽。”其与附子相配,一者重在温里散寒,一者人肺祛痰而利气。使寒痰

得化,气阻得畅。为增君药消痰之力,臣以莱菔子、苏子、干姜。莱菔子降气消痰,

“下气定喘”(《本草纲目.菜部》卷26);苏子“尤能下气定喘,止咳消痰”《本草备

要》。二者与白芥子相配,即“三子养亲汤”,干姜入肺,温肺散寒,燥湿化痰,共增蠲

除寒痰之力,而使咳痰得消。佐人白术、苍术,意在治痰生之本。白术重在益气健脾,

苍术重在燥湿健脾,二者相伍,使脾气得健,水湿得运,共助君臣药以祛痰饮。肉桂为

佐,一者可助附子温里之力,二者与祛痰之品相配以达“温药和之”之功。使以甘草,

调和诸药,补益中州。综观全方,温肺祛痰,两擅其长,共奏温肺散寒,理气化痰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寒痰咳嗽,临证以痰多稀薄,气促,舌苔白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若改作汤剂,可将方中各药按比例减为临证常用量。若寒证较重,

加干姜、细辛等,以温肺散寒;若咳甚,加紫菀、冬花等,以化痰止咳;若气促较重,

可加桔梗、枳壳等,以理气宽胸。

3。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疾病凡属辨证为寒痰咳嗽者,均可应用本方。

[使用注意]本方组成药物,温性较强,凡属热痰或痰证日久化热者,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痰饮丸出自《陕西新医药》1972,(1):6,为陕西省中医研究所方。

然从其遣药组方法度溯源,大抵有二:其一,方中包含了三子养亲汤的全部药物,意在

取其行气祛痰之力,且以温为主而用于寒痰咳嗽,充分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痰自

消”之法。其二,仲师明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丸

加减,而是方主治寒痰之证,非桂枝等一般温性药之力所能及,遂易桂枝而用附子、肉

桂等辛热之品,与祛痰之品相配,既祛其寒,又蠲其痰,可谓师古之法而不泥古之药。

[临床报道]老年慢性气管炎陕西中医研究所对痰饮丸防治该病进行了系统的疗

效观察。用本方水泛丸剂随访233例,其疗效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同时对痰饮丸

剂型改为浓缩丸治疗216例,3—7个月统计结果表明,服药时间越长疗效越高,即

61。61%--88.39%。改为片剂后,在总结的465例中,30天总有效率83.87%,无效率

为16.13%。并指出痰饮丸一年四季均可服用,确有一定疗效。

[实验研究]

1.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西安医学院实验证明痰饮丸能使功能低下的肾上腺皮质

提高功能,保护肾上腺使其在大量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免于迅速萎缩,显著提高动物的耐

寒能力。其有效成分集中在醚提取部分L23。许氏等人研究证实痰饮丸的九味中药中,

肉桂、甘草、白术、干姜的醚提取物均能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使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

C含量下降,说明具有提高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但九味药皆不能延长去

肾上腺大鼠的存活时间,此结果与复方水煎剂,醇沉煎剂及醚提取部分作用相似C32。

2.祛痰、镇咳、平喘作用实验证明。痰饮丸醚提取物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醇提

取物次之,但平喘、镇咳作用均不明显。水提取物未发现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3.保护CCh肝性损害实验结果表明痰饮丸对CCh肝性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表现为服痰饮丸动物病变程度较对照组轻,中央坏死区较小,肝细胞的再生,坏死区的

修复,以及糖原、酯酶、碱性磷酸酶的恢复均较快等。其补脾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

促进肝脏的蛋白质合成有关l“。

4.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痰饮丸能显著增加小鼠心肌对“Rb的摄取量,比

对照组增加38.5%(P<O.01)。在进一步研究组成痰饮丸的各单味药时,发现肉桂和

苍术能明显增加小鼠心肌对“Rb的摄取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9%和13。7%(P<

5.抗疲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痰饮丸组小鼠游泳疲劳时间显著延长,增强动物

体力,两批小鼠实验分别比对照组延长游泳时间53.5%(P<0.05)和42.9%(P<

6。提高小鼠耐寒能力痰饮丸可提高正常动物、阳虚和去肾上腺小鼠的耐寒能力,

并使阳虚小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下降,保护肾上腺。

7.抑菌作用陕西中医研究所研究结果,痰饮丸对真菌阴性的慢性气管炎患者具

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但对真菌阳性的患者防治效果不够明显,经防治的患者痰液中真

菌阴转率远较健康人为低(P<0.01)。同时痰饮丸在试管内对所分离的真菌也没有作用。

313.三子养亲汤

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凡证属寒痰壅盛,肺 气不利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治之1.悬饮 2.心悸 3.喘证 4.痰秘 5.呃逆6.脾虚食滞 1.顽固性咳嗽 2.小儿支气管炎3.慢性支气管炎4.肺心病急发期肺动脉高压症 5.梅核气6.甲状腺功能亢进三子养亲汤[主治] 痰壅气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本方主治痰壅气滞证,临证以喘咳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苔白腻为 证治要点。

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4.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9克,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裏,煎汤分服。) 

 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异名]三子汤(《寿世保元》卷3)。

[组成]白芥子(9g)苏子(9g)莱菔子(9g)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

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

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分服)。

[功用]祛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分析]本方原治老人气实痰盛之证。盖年迈中虚,脾运不健,津液不布,每

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浊阻滞,气机壅塞,肺失肃降,则咳嗽喘逆,胸膈痞闷。脾

不健运,水谷停滞于胃,加之湿浊困阻,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乃痰证属寒之象,脉滑亦为痰证。

[配伍意义]据证立化痰消食之法。三子均能温化寒痰,平治咳喘。白芥子长于行

气畅膈,搜逐寒痰之伏匿。正如《本草纲目.菜部》卷26所云:“辛能人肺,温能发散,

故有利气豁痰之功。”且“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景岳全书.本草

正》卷48)。苏子长于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药品化义》卷8云其“味辛气香主散,

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苏子降气行痰,却不伤气耗气。即《本经逢原》卷3谓:“诸

香皆燥,惟苏子独润。”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行气祛痰。《本草纲目.菜部》卷26云

“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热能降……降则定痰喘咳嗽。”三药皆属消痰理气之

品,然白芥子温性略强,苏子降气为长,莱菔子消食独胜。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

食积得化,咳喘自平。临证当观其何证居多,“则以所主者为君”。

本方三药皆为辛温之品,具化痰行气之功。化痰药与消食药为伍,乃本方之配伍特

点。然本方无健脾之品,意在治标,若服药得效,则应兼顾其本,否则过事消导,中气

愈伤。正如吴昆言:“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

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医方考》卷2)。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痰壅气滞证,临证以喘咳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

行滞;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如以

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3.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凡证属寒痰壅盛,肺

气不利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使用注意]本方以温化降气消食为先,意在治标。加之莱菔子、白芥子等开破之

力较厚,故体虚脾弱之人,不宜久服,俟症状稍解,即当标本兼顾。,

[源流发展]本方选自《杂病广要》引《皆效方》,原为年高痰多气实者所设。临

床医家在应用时偏重痰、食。如《寿世保元》卷3三子养亲汤将本方与二陈汤相合,并

人南星、片芩、枳实等,则祛痰行气之力得增,更具健脾之能,补本方无治本之偏,适

用于痰多咳嗽气逆喘急之证;《症因脉治》卷2三子养亲汤易苏子为山楂,减弱了化痰

降气之功,而消食导滞之力倍增,善治食积为主,饱满不食,恶心呕吐之食积痰证。

《镐京直指》卷2三子养亲汤,加入枳实三钱、葶苈子四钱、瓜蒌子八钱,则君臣配伍

关系改变,取本方降逆祛痰之功,增伍治痰之品,主治气逆痰火,膈膜痰裹,大便秘结

之证。近代痰饮丸在本方基础上,加入附子、肉桂,补其温化不足之力以善治寒痰,更

人苍术、白术、甘草意在健脾祛湿,治痰之本,增其补脾不足之偏。可见,后世在运用

三子养亲汤化裁时,皆推崇其降气祛痰之力。然虑其温性不足,健脾力微,或增伍温化

之品以治寒痰,或配健脾之物以治其本。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分类三子养亲汤主治痰壅气滞证,既有降逆祛痰之功,亦具消食之

力,对痰壅食积证尤为适宜。因其具有降逆之功,故有人认为当归人理气剂之降气类;

亦因其有消导之能,似可人消食类方。然推敲方中三子,皆具祛痰之力,且所治之证无

论气逆与食积,均与痰证相关,遂将其纳入祛痰剂实属成理。考方中三药,虽温性不及

桂附等辛热之品,但终属温性,若无加减,“以方测证”,其所治之痰性属寒痰,故将其

列入祛痰剂之温化寒痰类较为妥贴。

后世医家亦多认为本方以降逆祛痰兼以消食为主。虽言其方属温性,若寒痰较重,

当人温热之品,如痰饮丸。且因其温而不热,若证属痰热者,亦可取“三子”降逆祛

痰,并配以清化之品而治气逆痰火之证,如《镐京直指》之三子养亲汤。.

2.关于本方方名本方药仅三味,皆以“子”名,且原为老年痰喘而设。亲,指

父母。因父母为人伦情之最至者,故曰亲。《孟子.尽心》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亲者。”此处所说的“亲”,更泛指所有年高的老人。以“子”之药治“老”之病,故名

“养亲”。正如韩懋所云:“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

亲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韩氏医通》卷下)。”取

名“三子养亲”者,概即出于此意。

[方论选录]

l。吴昆:“年高痰盛气实者,此方主之。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

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则痰滞。是方也,卜子能耗气,苏子能降气,芥子能利

气。气耗则邪不实,气降则痰不逆,气利则膈自宽,奚痰患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子

事亲者设也。虽然,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

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医方考》卷2)

2.张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

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

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病因食积而起,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则气

滞,以苏子降气行痰;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

之中各逞其长。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成方便读》卷3)

3。李畴人:“此方以苏子温肺化痰降气,白芥子辛通开肺胃,化膜囊之痰,合莱菔

子消痰积而下气最速,凡温胃之药皆能降热化痰,此治痰饮宿恙、胸膈逆满、喘咳白沫

之症,乃张子和母痰饮宿恙事亲之方也。”(《医方概要》)

[评议]诸家论三子养亲汤均未离治痰之功,而所言各有侧重。吴氏强调气与痰的

关系,认为“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

则痰滞”,并指出莱菔子“耗气”,苏子“降气”,白芥子“利气”,示人“治痰先理气”,

“气顺痰自消”。然理气之药甚多,何独选此三味?其中寓有一药多用之理。张氏详论其

意,“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

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指出痰壅气滞,肺气失肃,为咳为喘。不仅分析

方中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膈行痰”,而且强调莱菔子功在“消食行痰”,三者

共奏“食消气顺,喘咳自宁”之效。李氏注重苏子“温肺”、白芥子“辛通开肺胃”之

能,突出“温药和之”之旨。须综观诸家之论,方可全面把握三子养亲汤的配伍特点。

[验案举例]

1.悬饮《江西中医药》(1982,4:40):某男,40岁。患咳嗽气急胸痛已半年余,咳

嗽呼吸牵引左侧胸胁作痛近两周。半月来,躺卧时只能向右侧,稍动则感胸闷气急。就

诊时面色暗黄,身体消瘦,咳喘不止,胸胁刺痛,肋间胀满,时吐稀沫,舌苔白腻,脉

弦滑。治宜顺气降逆,化痰逐水。以三子养亲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处方:苏子

9g,莱菔子9g,白芥子9g,葶苈子9g,瓜蒌皮lOg,川椒目8g,炒枳壳8g,白茯苓

lOg,服7剂。胸痛咳嗽气急等症状减轻,尿量显著增多,每天晨起咳吐大量痰沫,吐

后胸胁部则感舒适。继以此方去椒目,加大枣7枚以扶正祛邪。10剂毕,诸证悉退。

按语:《金匮要略》云:“饮水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本例因病久体

虚,脾肾不足,胸阳不展,水湿停聚胸胁,潴留成饮。所谓治肺乃“导水必自高源”,

使肺肃降有权,饮邪方可外出,故以“三子”顺气降逆,伍人葶苈子等药以泻肺行水,

收效甚捷。

2.心悸《江西中医药》(1982,4:40):某女,43岁。于十年前出现关节游走性疼痛,

近三年来,渐感心悸,气短,活动加剧。经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近三月来,前

症加重,腹部及下肢有明显浮肿。诊时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肢

体浮肿,小便不利,痰多泡沫,口唇青紫,舌体嫩胖,苔灰腻,脉结代。治以肃肺降

逆,温运阳气。以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处方: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生姜皮各

8g,制附子、炒白术各9g,白茯苓lOg,赤小豆15g。服3剂,气急心悸稍有改善,守

原方续服2剂尿量见多,浮肿消半,后按上方去附子、生姜皮,加桂枝6g,炙甘草

lOg,共服15剂,诸证显著好转而出院。

按语:本例是心肾阳虚,水道不利所致,病情颇为严重。阳虚水泛,膀胱气化不利

而浮肿,尿少;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咳喘;脉结代,口唇青紫为心肾阳虚,血脉凝

滞,故以“三子”肃肺降逆,使水道通调,又以真武汤温运阳气,共奏其效。

3.喘证《江西中医药))(1982,4:40):某女,16岁。气急紫绀,胸闷20余天。诊时

气喘尤甚,张口呼吸,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痰质粘腻,咯出不爽,喉中痰声漉漉,胸

闷食少,口唇指甲青紫色,舌苔白厚而腻,脉滑。治以宣肺降逆,化痰平喘。以三子养

亲汤合定喘汤加减。处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款冬花、杏仁、厚朴各6g,净麻

黄、煨白果、桑白皮各5g。服2剂,气急胸闷减轻,守原方续服3剂已能平卧。嘱其

再进7剂,症状基本消除。

按语:本病属痰浊上壅于肺,气道被阻,肺气不得宣降。以“三子”宜肺降逆,定

喘汤豁痰定喘,故收显效。

4.痰秘《四川中医》(1992,6:21):某男,58岁。大便秘结3年余。短则4—5日一

行,长则10余日。便时艰涩不畅,余无明显异常。察其体态丰腴,面色红润,白睛可

见黄色浊脂堆积成斑。舌淡、形胖,苔薄微腻,脉濡。患者曾服用脾约麻仁丸、济川

煎、增液承气汤、五磨饮子等方,皆乏效。遂辨证为痰湿阻肠,腑气失于下行。治以燥

湿化痰、畅气下行。处方:炙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2g,苍白术、姜半夏各9g,川

朴、焦枳壳各6g。服5剂后,大便即解。续服5剂,大便2日一行。后偶复发,投上方仍效。

按语:便秘一证,多责气虚、血亏、热胜、阳虚、气滞诸端,而痰浊遏阻肠道,壅

阻腑气下行者多所失察。明代万密斋《万氏家传保命歌括》卷9认为“痰在身中随气

行,内留脏腑外行经”,另辟蹊径,标倡痰秘一证,辨证治之,果应奇效。

5.呃逆《江西医药》(1980,3:36):某男,37岁。1日前开始呃逆,发作频繁,沥

沥有声,有时食后呕吐痰涎,有时夜不能寐,曾经多方治疗未效。复诊时见其形体肥

胖,苔白而腻,脉大而滑。认为痰食壅滞中焦,胃失和降,法当化痰消食,降逆止呕。

投以三子养亲汤:炒莱菔子15g,炒白芥子lOg,炒苏子lOg,加法半夏15g,生姜3

片。1剂而症状减轻,3剂诸证缓解。

按语:前贤云:“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今痰食中阻,胃失和降,而呃逆不休,

当以捎滞、化痰、降逆为治。方选三子养亲汤合小半夏汤,以增强其降逆止呕之功,则药到病除。

6.脾虚食滞《江西医药》(1980,3:36):某男,4岁。患者食少,进食后嗳腐吞酸,

有时呕吐食物,腹胀,大便泄泻,完谷不化,大便日3—5次,近日来症状加剧,视其

形体消瘦,颜面无华,神情忧郁,腹大青筋暴露,敲之豁然如鼓,脉滑,舌苔白腻。证

属脾虚食滞,中焦运化无权,日久而致积滞。治以健脾消食、行滞为主,佐以健脾止

泻。方用:炒白芥子、炒苏子各30g,炒莱菔子60g,云苓、内金各40g,炒石榴皮

50g,猪肝250g(瓦上焙干),上7味共研为末,分30包,每次l包,煎服,日2次。

服药半月,颜面红润,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呕逆止,腹胀消,二便正常。但仍消瘦,

苔薄,舌质淡红,嘱其进易消化、营养丰富之食品,调理2个月而愈。

按语:此例为脾虚食滞之证,以三子养亲汤消食行滞,但恐其辛散耗气,佐以云

苓、鸡内金、炒石榴皮健脾固涩,以防积滞成痼,共建消食行滞,健脾止泻之功。盖小

儿为稚阳之体,辛温之品不宜久用,以免耗气伤阴,故服药半月中病即止。

[临床报道]

1.顽固性咳嗽以三子养亲汤治疗顽固性咳嗽患者40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

工5例,14例病程达10年以上。每日1剂,7日为1疗程,通过自身前后对比观察疗

效。3个疗程显效者25例(62.5%),有效者15例(37.5%),总有效率100%,无其

他不良反应,近期疗效确切,优于常用的中西成药止咳祛痰剂¨l。

2.小儿支气管炎以三子养亲汤合三拗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88例,痊愈

率为65.9%,显效率为86。4%,总有效率为96.6%,无效率3.4%。大部分患儿服中

药3剂即显效。无效的病例大多伴有肺脾气虚,免疫功能低下,7例示IgG、IgA及

IgM有不同程度低下,故该方的治疗作用可能以祛邪为主ln。

3.慢性支气管炎以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及三拗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

300例,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仅1疗程,对患者止咳、祛痰、平喘、消除哮鸣音

的疗效分别为98.6%、98.32%、91.42%、25.35%,效果优于麻杏甘石汤加导痰汤化裁组。

4.肺心病急发期肺动脉高压症以三子养亲汤冲剂结合西药治疗肺心病急发期患

者37例,观察冲剂降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结合病人的咳、痰、喘及肺部哕音等临床

症状的改善情况综合判断总疗效,结果显效21例(56。75%),,好转13例(35.14%),

无效3例(8.01%),总有效率91.8%。单纯西药治疗34例,显效14例(41.8%),

好转n例(32.35%),无效9例(26.47%),总有效率72;5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P<0.01)t4]。

5.梅核气以三子养亲汤辨证加味清热解毒、理气宽胸、消痰除痞、疏肝解郁、

通经络诸药,治疗梅核气32例,显效工5例,其中服药3日咽喉部异物阻塞感消失者4

例,4日消失者4例,5日消失者6例,7日消失者l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

效率达87.5%c“。

6.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三子养亲汤为主方,随证酌加夏枯草、丹参、五味子、生

地或黄芪等,日1剂,每周用6日,停1日,3个月为1疗程,服药2至4个疗程。观

察服药6个月,显效率为35.7%,有效率为64.3%;服药9个月,分别各为50%;服

药12个月,分别为57.1%和42.9%。西药组显效率为42.5%,有效率为57.5%。两

组疗效之间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研究]

1。平喘、镇咳、祛痰作用本方三药按1:1:l制备水煮醇沉液,给豚鼠灌胃45g/

ks与9g/kg剂量后,对氯化乙醇胆碱(Ach)喷雾引喘潜伏期有明显的延长作用,且对

抗Ach引发的肺灌流量减少。8×10—2g/ml浓度药液可舒张正常气管平滑肌,对抗Ach

和组织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效应,表明三子汤有平喘作用,三子汤显著提高小鼠血浆的

cAMP/cGMP比值,可能是其平喘的机制之一。三子汤灌胃可显著延长小鼠的浓氨水引

咳潜伏期,表明有镇咳作用,20g/kg和40g/kg灌胃均可显著增JJIJZJ~鼠的酚红排泄量,

表明有祛痰作用。另有实验证实,1:2I服三子水煎液的祛痰和镇咳作用强度与苏菲

咳、川贝枇杷糖浆相当,平喘作用强度略强于苏菲咳L9,。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组成祛

痰降气汤,具有明显的祛痰、镇咳作用,呈量效关系。其300%醇沉液或300%水煎液

的作用强度与半夏止咳糖浆相当,强于苏菲咳;镇咳作用则强于半夏止咳糖浆(P<

0.05),水煎液有一定的平喘作用,呈量效关系,但醇沉液无平喘作用,故推测该复方

中对抗组织胺引发气管平滑肌收缩的物质可能极性较弱uoj。三子汤合二陈汤及三拗汤

组成新方,对动物离体气管给药30分钟后,发现平喘效果好,祛痰作用显著,与麻杏

甘石汤加导痰汤化裁组比较P<0。05,与蒸馏水组比较P<0.01L3j。

合方和拆方研究表明,紫苏子、白芥子均有明显的平喘和祛痰作用,紫苏子的平喘

作用较白芥子强,但白芥子的祛痰作用较紫苏子强,镇咳则以莱菔子作用最强。白芥子

还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浆cAMP/cGMP比值,由白芥子、紫苏子和莱菔子组成的三子汤

其平喘作用优于各单味药。三药经配伍组方后既可增强药效,又可取各药之所长协同发挥作用。

2.抗炎作用小鼠灌胃三子汤后1小时,对2%巴豆油所致耳部炎症无明显抑制作

用l”。此外,祛痰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的醇沉液或水煎液腹腔注射,均有

极显著的抗炎作用(P<0.01),但口服给药,二者均无抗炎作用(P>0.05)。提示抗

炎作用可能与给药途径有关或显示出单、复方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L10j。

3.抗菌作用按连续稀释法,三子汤在1:4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

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和白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j。

4。消食作用三子汤对小鼠肠道输送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食物在小肠中停

留的时间延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可能是三子汤“消食”的机制之一,这一结

果与莱菔子水煎液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明显抑制相吻合,提示莱菔子可能是三子汤消

食作用的“君药”。

5.毒性小鼠分别一次灌胃三子汤120g/kg、白芥子80g/kg、紫苏子250g/kg、莱

菔子200g/kg,均无死亡。三子汤空腹注射LD50为41.5±1.5g/kg,口服LDso无法测

得,El服最大耐受量大于120g/kg,表明其毒性极低L乙8J。

六十一,治风化痰药方

314.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现代用于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见上述证候者,均可随证加减。 1.嗜眠证2。眩晕3.头痛4。中风 5。胸痹6。更年期综合征 1.梅尼埃病 2.口眼喁斜 3.眩晕4.鼻窦炎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本方为风痰眩晕而设。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茯苓3克 橘红3克 白术9克 甘草1.5克 生姜3克 红枣2枚 

1.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2.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3.除天麻外,其它药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煮至水开后15分钟,用滚药汁焗天麻,分3次温服,天麻带滓服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卷4)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白术三钱(9g)甘草五分(1.5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病机分析]本方主治风痰上扰之眩晕证。其病多因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

停,聚而成痰,痰阻清阳而致。《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

之。”土虚木横,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空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摇,肝风内动,则头眩物摇;又痰

浊上逆,浊阴不降,阻遏清阳,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地转,遂作恶心呕吐。痰湿中

阻,则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象。

[配伍意义]本方乃风痰为患,治之当化痰熄风。故方中以半夏、天麻为君。半夏

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力颇强,意在治痰。正如《本草纲目.草部》卷17所

云:“半夏能主痰饮……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天麻味甘性平,人厥阴经,善平肝熄

风而止眩,旨在治风。《本草纲目.草部》卷12亦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人厥阴之

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

治风之神药。”半夏、天麻相伍,共成化痰熄风之效,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故

《脾胃论》卷下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

能除。”白术为臣,性温,味苦甘,具健脾燥湿之能,治生痰之本。《本经疏证》卷2

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与半夏、天麻相伍,标本同治,祛湿化痰,

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橘红。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渗湿,与白术共成健脾祛湿之

功,以治生痰之本;橘红味辛苦,性温,善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食物本草》卷

8云其“下气”,“消痰涎”。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半夏、茯苓、橘红三者为伍,

则祛痰、健脾、利气各彰其效,实乃二陈汤配伍之精髓。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能和中健

脾,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得以熄,痰得以消,眩晕自愈。 

本方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燥湿健脾的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天麻,则纳熄风于

祛痰之中;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则倍增健脾治本之力。共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其组方配伍与本方基本相同。然减白术

二钱、生姜一片,增大枣一枚,其健脾之力不及本方,且加蔓荆子三钱,则清利头目之

功独胜。故主治痰厥头痛之证。

[临床运用]

工.证治要点本方为风痰眩晕而设。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者,

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3。本方现代用于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见上述证候者,均可随证加减。

[使用注意]对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之眩晕,不宜应用。

[源流发展]本方主治风痰眩晕之证,其基本遣药组方原则为熄风与祛痰。从方中

祛痰药物的配伍关系而论,乃源于二陈汤,以半夏为主,伍用陈皮、茯苓、甘草,共奏

燥湿祛痰之功,且本方主治症状兼见痰饮所致之呕恶,治之之药为半夏、生姜,其法可

远溯至仲景小半夏汤。方中熄风止眩用天麻,其与祛痰之物为伍,以治因痰致眩之证,

法出《脾胃论》卷下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其后,《奇效良方》卷31、《古今医鉴》卷7

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皆以天麻配半夏、白术,或加陈皮、茯苓等以治痰眩而呕、,亦有因虚

而伍用参、芪之类者。《卫生宝鉴》卷19之天麻散,于本方去陈皮一味,配伍方法与之

如出一辙,具祛痰熄风,健脾化饮之功,用于因痰而动风之小儿急性惊风,、及大人中风

涎盛,半身不遂,言语困难,不省人事之证。《医学正传》卷3之茯苓半夏汤,则较本

方少甘草加入神曲、麦芽,旨在增强其消食之力,乃虑其因脾虚痰阻,食气不消,确有

新意。具健脾消食,祛痰熄风之功,主治脾胃虚弱,身重有痰,呕恶头眩之证。

总之,本方在博采前贤类方之法的基础上,使熄风祛痰之组方特点更为突出,遂对

后世影响颇深,为众多医家所推崇。

[方论选录]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

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

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

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

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晕之大法也”。(《医学心悟》卷4)

[评议]程氏论治眩晕之大法有五,有肝火内动、湿痰壅遏、气虚挟痰、肾水不

足、命门火衰之别,前两者属实证,第三种为虚实夹杂,后两者属虚证。如此分类,为

临证提供一定辨证治眩的思路。考其选方则有不妥之处,尤其前两证之用方有“方不对

证”之嫌。论中将因风致眩归于逍遥散证,而逍遥散只有疏肝健脾之能,无清肝火或平

熄肝风之功。将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病机冠以“湿痰壅遏”,认为因痰致眩为其主治,又

难以涵概此方之效。察是证虽有痰湿,但因痰阻而动风为其要,风动而致眩,遂方中君

以熄风止眩之天麻,与半夏、陈皮等二陈之属相伍,终成熄风祛痰之良剂。故对程氏之

论须审慎推敲。

[验案举例].

1.嗜眠证《中医药学报》(1984,5:57):某女,34岁。平素体弱,加之工作劳累,

近三月来经常头痛眩晕,嗜眠乏力,经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屡用西药不效。症见: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懒言少语,头重眩晕,嗜眠不易醒,食少脘闷,恶心欲吐,脉沉

弱无力。治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党参25g,黄

芪15g,陈皮15g,茯苓25g,升麻lOg,柴胡lOg,泽泻15g,砂仁lOg,杞叶15g,当

归20g。5剂,水煎服,日3次。二诊诸症均减,继服上方24剂而愈。

按语:脾主健运,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本病例诸证缘于劳倦太过,伤于脾

脏,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内蕴之故,投以半夏白术天麻

汤,使脾气得健,痰浊得化,嗜眠可愈。.

2。眩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某女,70岁。冬月冒寒,头昏头痛,

视物旋转10天。西医诊为“梅尼埃病”,服药罔效。刻下眩晕未减,泛恶干呕吐涎沫,

心悸气短,胸痞纳差,口中粘腻,舌尖发麻,屡欲更衣,大便量少而细软,形体丰腴,

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诊为风痰上犯,中气素虚。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各lOg,

白术12g,茯苓、党参、山楂各15g,吴茱萸5g,生姜6g,炙甘草3g。服药3剂,诸症

大减,已不泛恶,继服3剂而愈。予益气健脾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年已古稀,形体丰腴,气虚脾弱,痰湿易自内生;又冬月冒寒,阳

气不行,浊阴上逆,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发为眩晕。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祛风痰,

加吴茱萸温中散寒,平厥阴寒气上冲;加党参组成六君子汤(参、术、苓、草、夏、

陈),益气助阳、健脾祛痰;更加山楂消积导滞,共杜生痰之源。药中肯綮,收效颇速。

3.头痛《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27):某女,43岁。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5

年,加重2周。患者脑后、巅顶至左额筋脉抽掣,阵发性跳痛胀痛如电击刀割,痛苦难

言,伴泛恶纳减头昏肢重,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濡滑。经脑血流图、颞脑平片检

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止痛、镇静、麦角胺类药物,可使症状减轻。中医

辨证为风痰上冲,瘀阻脑络。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各10g,茯苓、赤芍、延胡

索、川芎各15g,桂枝6g,葛根、丹参各30g,全蝎3g,川蜈蚣1条。服药3剂,偏头

痛发作间歇时间延长,6剂后偶有发作,9剂后诸症告失。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清阳和气血均上会于此。“不通则痛”。本例痰浊

瘀血痹阻脑络,清阳被遏,肝风上旋,致使头痛。因此立法抓住“痰”、“瘀”二字,并

加全蝎、蜈蚣等虫类搜剔之品熄风止痉、祛瘀通络;又加桂枝、葛根宣通阳气,改善血

运。药证相符,痹蠲痛除。

4。中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2:21):某男,73岁。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言

语不利2天。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现肌力0级,言语謇涩,口角歪斜,舌红苔黄,

脉弦滑。中医辨证为风痰上扰,挟痰阻络。治拟通关祛痰,平肝熄风:明天麻、竹沥、

半夏、茯苓、焦白术、制天虫、陈胆星各12g,夏枯草、生地、车前草、红枣各15g,

黄芩、制军各9g。6剂后言语渐清,口歪亦有所牵正,肢体肌力增至Ⅳ级,苔色转白,

脉象如前。再拟原方去制军、车前草加牛膝12g,蜈蚣3条,广地龙12g,连进2周,

肌力正常,失语恢复,基本痊愈出院。

按语:年逾70,肾气已衰,肾阴虚显然,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挟痰阻络。故左

侧肢体活动失利,方用平肝熄风化痰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疗效显著。

5。胸痹《陕西中医》(1990,8:360):某男,58岁。3年前自觉心前区疼痛,每次持

续3分钟,向左肩部放射。伴胸闷纳差,呕恶痰多。经西医确诊为冠心病,给以强心利

尿扩血管治疗后病情减轻。1月前患者受寒后病情加重,曾服用冠心Ⅱ号方合血府逐瘀

汤30余剂,疗效不显。查体:T:37℃,P:80次份,BP:102/90mmHg,精神差,

形体肥胖,口唇发绀,心率80次/分,心尖区可闻及室性早搏,心音低钝,心界向左下

扩大。既往无高血压及心肌炎病史。症见:左侧心胸部憋闷疼痛,每次持续5分钟,伴

心慌、胸闷、身困乏力,恶心纳差,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弦滑。诊为胸痹(痰湿内

盛,胸阳痹阻),治以健脾化痰,温通心阳。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陈皮、郁

金、石菖蒲、薤白各12g,天麻、茯苓、瓜蒌各15g,枳实、川芎、半夏各10g,丹参

20g。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服药20余剂后,左侧心胸闷痛减轻,次数减少,食欲增

加,余症消失。又连服20余剂,诸症消失。以上方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停聚于内而为湿,湿阻中焦,阳气被遏,若

胸阳不振,则可见心胸部疼痛;脾不健运,则纳差;胃失和降,则呕恶;湿聚为痰,痰

湿内盛,故痰多。胸阳被遏是本证的主要病机,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为主,加

祛痰宽胸之品,共奏健脾化痰通阳之功,药证相合,诸症得愈。

6。更年期综合征《河北中医》(1997,2:41):某女,49岁。患者半年前就诊于某医

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平时常夜眠不好,易汗出,心悸,时烦躁,近年又出现嗜

睡,睡醒后头昏痛,乏力,纳呆,多方医治效不佳。诊见患者形体丰腴,精神尚可,脉

虚弦稍劲,舌红润,苔根中部薄白腻。初予养血平肝宁神法,诸症不减。二诊改用健脾

祛湿,平肝调中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白术、太子参、陈皮、白

芍、麦芽各12g,天麻9g,泽泻2g,茯苓15g,黄芪20g,干姜4g,黄柏8g,丹参20g,

酸枣仁20g,甘草6g。患者服上药3剂后,嗜睡好转,眩晕亦轻,饮食较前增多,身体

较前有力。续服上方5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该患乃脾虚湿盛之体,湿郁化痰生热,扰动心神,故出现此病,治以健脾化

痰及佐以养阴安神之品以助疗效,幸获痊愈。

[临床报道]

1.梅尼埃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病,其中对应用普鲁卡因过敏而不能应

用组织胺治疗,或脱敏效果不佳的病者采用中药治疗。药物组成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

减,主要为:姜半夏、陈皮、白术、茯苓、淮山药、泽泻、天麻、钩藤、大枣、炙甘

草,并随症加减。加减法为:呕吐频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耳鸣、耳聋较重者,加灵

磁石、石菖蒲;胸腔闷胀、食欲不佳者,加蔻仁、茴香;气短乏力者,加黄芪、薏苡仁

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50例患者,临床治愈率达78.6%川。

1980年以来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工4

例,年龄30—50岁,病程1—5年。基本方:半夏、炒白术、天麻、茯苓、泽泻各

10g,竹茹、陈皮、僵蚕、生姜各6g,每日1剂,3剂为1疗程。随证加减:呕吐频繁

者,加代赭石、旋覆花(包)各10g;耳鸣重者,加灵磁石30g,石菖蒲、胡桃肉各

6g;眩晕重者,可选加龙骨、牡蛎、远志、炒枣仁、麦冬;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不减,

可选加桂枝、细辛;瞿麦、扁蓄、木通等以利水渗湿,温阳通窍。结果:32例经治疗

痊愈6例,占18.8%;好转21例,占65.6%;无效5例,占15.6%,有效率达

84。4%~23。

2.口眼喁斜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17例口眼喁斜患者,平均年龄为40

岁;冬春两季发病较重;病程7天一4年,多数在2年以内;患者多为冒雨受凉或头面

部冷风吹袭后突然起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喁斜及面肌瘫痪之体征。药物组成

为:法夏、白术、天麻、茯苓、化橘红、羌活、白芥子、红花、全蝎、蜈蚣各50g,甘

草25g,上药烘干研粉为末,每次lOg,每El 2次,热酒冲服,20天为1疗程。经治疗

后,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运动自如,面部外观正常,检查无任何异常,评为痊愈

者10例(58.8%);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活动功能大部恢复,面部外观正常,检

查尚有轻微面瘫体征,评为显效者4例(23.5%);自觉症状好转,患侧表情肌活动功

能部分恢复,患侧与健侧面颊有轻微不对称,检查有较明显面瘫体征,评为有效者2例

(u.8%);自觉症状及面部表情肌活动障碍无改善,患侧与健侧明显不对称,面瘫体征

如初评为无效者1例(5.9%);总有效率94%L3j。

3.眩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加泽泻、紫苏叶,组成治疗方药:法半夏、

白术、天麻、茯苓、陈皮、大枣各lOg,泽泻15g,紫苏叶8g,、生姜6g,甘草3g。治疗

突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或伴波动性听力减退等症状,其中病程最长者19天,

最短者2小时,年龄在22~83岁之间,结果213例全部临床痊愈L4j。

4.鼻窦炎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半夏、天麻、苍耳子、白芷、元胡、生甘

草各lOg,生白术、黄芪各lO~30g,细辛4g,黄芩12g,鱼腥草30g,川芎、连翘、丹

参、牛膝、生白芍各15g,辛夷、藿香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所治50例中,治愈

3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治疗最短时间10天,最长1个月c,。

315.定痫丸

1.多发梗死性痴呆2。癫痫定痫丸[主治] 痰热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搐,目斜El歪,痰涎 直流,叫喊作声。亦用于癫狂。 本方用于痫证发作之时,证属痰热者为宜。以舌苔白腻微黄,或脉 滑略数为证治要点。 

 定痫丸(《医学心悟》卷4)

[组成]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石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真琥

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4.5g)

丹参酒蒸麦冬去.tL,各二两(各60g)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煮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

砂为衣。每服一丸,一日二次(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熬膏,加竹沥

lOOml、姜汁50ml,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g,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涤痰熄风,清热定痫。

[主治]痰热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搐,目斜El歪,痰涎

直流,叫喊作声。亦用于癫狂。

[病机分析]痫证之由,多缘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头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

过度或罹患它疾之后。情志失调,每致惊恐恚怒,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则气上,气

机紊乱,触动积痰,或始于幼年“病从胎气而得”.,或外伤之后,则神志逆乱,脏腑失

调,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脾胃受损,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一遇诱

因,肝气失和,肝风挟痰浊随气上逆,壅闭经络,蒙蔽清窍,以致突然发作。。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风痰有热之痫证,故宜涤痰熄风清热之法。方中竹沥为君,

性寒,味甘苦,善于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本草从新》卷8言其“治痰迷大热,风痉

癫狂”。《本草秘录》卷4又云:“止惊怪去痰。”臣以胆南星性凉味苦,清火化痰,镇惊

定痫,以助竹沥豁痰利窍之功。佐以半夏性温味辛,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本

草纲目.草部》卷17云:“半夏能主痰饮”。配以姜汁,化痰涎,通神明,《本草备要》卷

4云:“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且可解半夏之毒。贝母性寒味苦,清热化痰,《本草

易侯》卷3云:“清热除痰之良药。”陈皮味辛苦,性温,燥湿化痰,善行肺经气滞,《本

草通元》卷4云其“下气消痰。”茯苓性平,味甘淡,利水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其

与半夏、陈皮为伍,共成二陈之意,而助君臣化痰之功。全蝎味辛,性子,主人肝经,

尤善熄风止痉。《本草通元》卷4明言其治:“小儿惊风尤为要药。”僵蚕味咸辛,性微

寒,入肝经,有熄风止痉,化痰泄热之效。《神农本草经》卷4云其“主小儿惊痫夜

啼。”天麻味甘性平,具平肝熄风之用,《本草从新》卷1谓其主“诸风眩掉”。三药相

合,熄风止痉之力倍增,以定抽搐。丹参性微寒,味苦,凉血活血,清心除烦,兼有安

神之功,《本草备要》卷1云其“除烦热功兼四物。”麦门冬味甘微苦,养阴清心除烦,

兼防燥药伤津。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开窍化痰,化湿和胃。《本草纲目。草部》卷19

云其治“客忤癫痫。”《本草从新》卷3更言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

窍。”辰砂性寒,味甘质重,重可镇怯,寒能清热,主人心经,有重镇清心,安神定惊

之效。《本草从新》卷5谓“泻心经邪热,镇心定惊,……定癫狂。”琥珀味甘性子,安

五脏,定魂魄,有镇惊安神之功。茯神味甘性平,平肝安神,《本草秘录》卷4云:“茯

神抱松本之根而生者也,犹有顾本之义,故善补心气,止惊悸恍惚。”远志味辛苦,性

微温,既利心窍以宁神,又祛痰止咳以利肺,《新修本草》卷6云:“定心气,止惊悸d”

诸药共为佐,镇惊安神,共助君臣醒神定痫之效。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补虚缓急,可解

抽搐之拘急。综观全方,涤痰利窍以醒神,清热熄风以定痫,故适用于痰热内闭之癫痫。

本方配伍特点为清热化痰与平肝熄风并施,醒神开窍与镇惊安神相济,实为治疗痫

证的常用良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用于痫证发作之时,证属痰热者为宜。以舌苔白腻微黄,或脉

滑略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原书云:“痫证,照五痫分引下:犬痫,杏仁五枚,煎汤化下;羊痫,

薄荷三分,煎汤化下;马痫,麦冬二钱,煎汤化下;牛痫,大枣二枚,煎汤化下;猪

痫,黑料豆三钱,煎汤化下。”

[使用注意]痈证的发作有轻有重,来势有急有缓,病程有短有长。一般初起较

轻,反复发作则正气渐衰,痰结日深,愈发愈频,证情逐渐加重。其发作期间,应着重

涤痰熄风,先治其标。发作之后,则宜健脾养心,补益肝肾,调补气血,缓治其本。本

方乃涤痰熄风之剂,故适用于由痰热上扰而致痫证发作者。待其痫证缓解,则须化痰与

培本兼顾,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扶其正气,以收全功。《医学心悟》卷4在定痫

丸之后,附有河车丸一方,并曰:“既愈之后,则用河车丸以断其根”。

附:河车丸紫河车一具茯苓茯神远志各一两人参五钱丹参七钱炼蜜

为丸。每早开水下三钱。

对久病频发者,更须注重调补正气,原方后有“方内加人参三钱尤佳”一语,即是此意。

[源流发展]本方所主之痫证,其病机在于痰热以致风动。故以去痰之法半夏、陈

皮、茯苓等二陈汤为基础,又因其病属痰热,遂法承清热化痰之清气化痰丸,加入胆南

星等,并配以川贝母、竹沥,使清热化痰之力倍增。此证亦因风动而作,故其治风痰内

动之法,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如出一辙,为增其熄风化痰之功,佐人全蝎、僵蚕及重坠镇

惊之琥珀、辰砂。如此,热清痰化风熄,而病证自已。程氏定痫丸配伍精当,法度严

谨,对后世影响颇深,为诸多医家所推崇。

[方论选录]程国彭:“痫者,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瘛疭抽搐,目

斜口喁,痰涎直流,叫喊作畜声。医家听其五声,分为五脏。如犬吠者,肺也;羊嘶

者,肝也;马鸣者,心也;牛吼者,脾也;猪叫者,肾也。虽有五脏之殊,而为痰涎则

一,定痫丸主之。既愈之后,则用河车丸以断其根”。(《医学心悟》卷4)

[临床报道]

1.多发梗死性痴呆(MID)采用定痈丸加减,并合丹参滴注治疗Mm 17例,治

愈3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2.35%。CCSE评分智力功能

平均提高n分。并以CT检查脑梗死灶少者疗效佳。基本方:天麻15g,川贝6g,制

胆星8g,半夏10g,陈皮6g,茯神15g,僵蚕12g,蜈蚣2条,廑虫6g,琥珀6g。少苔

无苔者,去胆星、半夏,加生地、山茱萸、天竺黄。瘀血者,加川芎15g,桃仁工0g,

田三七6g。定痫丸重在涤痰熄风,加入蜈蚣、廑虫,增强化痰熄风通络之功。用丹参

滴注,即取原方伍用丹参养血活血,兼以宁神之效。

2。癫痫采用定痫散治疗癫痫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67岁,

病程6个月,至30年。结果82例治愈,18例好转。服药时间最短10天,最长3个月。

药物组成及用法:由天麻、钩藤、羚羊角、僵蚕、天竺黄、胆星、胆矾、郁金、琥珀、

朱砂组成。每日3次,成人每次6g,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并嘱患者避免情志刺激。

诸药相伍,平肝熄风,祛痰开闭定痫,药专而力宏,标本兼顾。

2.刀福源.定痫散治疗癫痫10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0,9(2):17

316.止嗽散

 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风邪犯肺之咳嗽者,皆可以本 方加减治之。 1。风寒咳嗽2。风热咳嗽 3.燥热咳嗽 4。暑湿咳嗽 止嗽散是治疗外感风寒咳嗽之常用方,但由于其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 热”,故在临床上,常常于加减后治疗各种外感咳嗽 1.外感咳嗽2。肺螨虫感染 3.顽固性咳嗽 4.咽痒咳嗽 5.干咳6。间质性肺炎[主治] 咳嗽。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本方之用当以咳嗽咽痒,咳痰不爽,苔薄白为证治要点。 

炒桔梗10克 荆芥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炒甘草4克 陈皮5克

1.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2.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以润燥。

5.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6.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以清肺。

7.上研成粉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止嗽散(《医学心悟》卷3)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lOg)甘草炒十二两4g)陈皮水洗,去白一斤(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咳嗽。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之咳嗽,乃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风

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内传人肺,肺气郁而不宣,则

咽痒咳嗽;肺气郁闭,津凝不布,故咯痰不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则微有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脉浮缓为表邪外袭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咳嗽,为余邪未尽而肺失宣降,治之之法,理当化痰宣肺

止咳,并佐以疏散之品,以祛邪外出。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二者均人肺经,味苦,性

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功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臣以桔梗、白前,一宣一降,

复肺气之宣降,以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佐用橘红理气化痰;荆芥辛而微温,疏散风

邪,祛邪外出,宣发肺气,开其闭郁,有启门逐寇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

咽止咳之效,用为佐使药。诸药配合,可收宣肺止咳,疏风散邪之功。

本方药仅七味,量亦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

特点,正所谓:“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堪称温润平和之剂。因本方

具有较好的宣肺止咳之功,故随证加减可用于多种咳嗽。

[类方比较]本方与杏苏散均治外感咳嗽,皆由解表宣肺,化痰止咳之品配伍而

成,然二者解表之力均不足。杏苏散主治外感凉燥之咳,以二陈汤为基础,祛痰力量优

于止嗽散;止嗽散主治外感风寒之咳,配桔梗、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力优于杏苏

散。临证当鉴别应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之用当以咳嗽咽痒,咳痰不爽,苔薄白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防风、苏

叶、生姜以散邪;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

折其火;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祛其痰;若燥气焚金,干

咳无痰者,加瓜蒌、贝母、知母以润燥。

3.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风邪犯肺之咳嗽者,皆可以本

方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等无表邪者,忌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源流发展]本方为程氏“苦心揣摩而得也”(《医学心悟》卷3)。方中以紫菀、

百部为主,取其温而不热,润而不寒之性,止咳化痰,效用卓著,为后世所称道,溯其

组方之源,似与《圣济总录》卷66之紫菀丸、百部丸在遣药立法方面有承袭关系。紫

菀丸由紫菀、贝母、人参、赤茯苓、陈皮、桂枝、款冬花、百部、杏仁、甘草组成,主

治咳嗽上气,胸膈烦满之证。在止咳化痰,宣肺理气方面,与本方用药基本相同。其用

贝母润肺化痰,冬花祛痰止咳,而本方另用白前以理肺化痰止咳;其用杏仁与陈皮为伍

以宣利肺气,而本方则以桔梗与陈皮相配,适肺宣利之性;惟其参、苓之用,意在健脾

化湿,以杜生痰之源乃本方所不及;桂枝之用既有温化痰饮之效,又具表散之能,故

《普济方》卷161言紫菀丸主治“肺感风冷,咳嗽失声”之证。而本方嫌桂枝偏于辛温,

易为荆芥,亦具表散外邪之功。百部丸由百部、款冬花、天门冬、贝母、桔梗、紫菀组

成,主治咳嗽上喘,胸膈不利之证,与本方化痰止咳之功相近,然以润养肺阴之能见

长,而表散之力不足。《医学心悟》卷2之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一味,主治伤寒咳嗽,

而表邪已解之证。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的分类归属。本方的分类,某些教材将其纳入解表剂,认为

方中荆芥可解散在表之风寒,且其主治证又属风邪犯肺。然究荆芥在方中之药力,用量

亦不重,并非为主导作用,其虽有解表之力,无力在方中起主导支配它药之功。方中诸

药相伍之结果,是突出化痰止咳之效。而主治证虽为风邪犯肺,但以咳嗽为著,表证轻

浅,且属或然症状。为此,本方归属祛痰剂似与现今按方剂功用分类法的基本原则更为相符。

[方论选录]

1。程国彭:.“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

则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

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

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

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

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

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医学心悟》卷3)

2。唐宗海:“普明子制此方,并论注其妙,而未明诸药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损

之曰。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热。金性刚燥,恶冷者也,

遇寒则咳,用白前、陈皮以治寒。且肺为娇脏,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

气流连而不解,故用荆芥以散表。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贵闭,喉

窍贵闭而不贵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启而为咳,故用桔梗以开鼻窍。此方温润和平,

不寒不热,肺气安宁”。(《血证论》卷7)

[评议]唐氏所论本方为“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

热”之语,似有偏颇。二药皆为微温之性,虽不致助热,为温平之品,但绝无“清热”

之能。且本方立意旨在化痰止咳,避免凉温过极,究其全方诸药之性,总以偏温为是。

正如程氏本人所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唐氏虽亦用此句,但所析言词却有过

偏之嫌。

[验案举例]

1。风寒咳嗽《江西中医药》(1985,1:35):某男,4个月,1975年9月3日/-1诊。

患儿指末清凉,鼻流清涕,发热38.5℃。咳嗽喉间痰鸣漉漉,呼吸不利,烦躁不安,

精神异常,面色苍白,吮乳减少,二便常,苔薄白,指纹紫粗。处方:炙麻黄1.5g,

杏仁3g,瓜蒌皮5g,百部3g,紫菀3g,荆芥1.5g,浙贝母3g,法半夏3g,陈皮3g,

苏子l。2g,桔梗2。5g,枳壳2.5g。4剂痊愈。

2。风热咳嗽《江西中医药》(1985,1:35):某男,50岁,1973年12月18日就诊。

患者鼻塞微流涕,发热39℃,头身疼痛,咳嗽痰白稠粘难以咯出,胸前紧间不舒,口

淡无味,眼红,小便黄,苔薄白,脉浮数。处方:白前12g,紫菀12g,百部lOg,桔

梗6g,银花12g,连翘12g,瓜蒌皮12g,桑白皮12g,蔓荆子lOg,浙贝母10g,青蒿

6g,菊花6g。3剂。后以前方加沙参、百合、山药等润养肺胃药物调治,8剂而愈。

3.燥热咳嗽《江西中医药》(1985,1:35):某女,43岁,1980年12月18日门诊。

咳嗽咯痰黄浓块状,不易咳出,咳时胸痛,咳甚痰中带血丝,头痛,喉干痒,口唇干

焦,大便结,舌较红,脉数。处方:前胡lOg,沙参15g,麦冬15g,百部lOg,紫菀

lOg,桑白皮lOg,瓜蒌仁12g,川贝lOg,白前12g,枳壳6g,枇杷叶lOg,旱莲草

lOg,桔梗6g。本方略有加减,7剂而愈。.

4。暑湿咳嗽《江西中医药》(1985,1:35):某男,30岁,1981年8月3日门诊。患

者十天前淋雨后即微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神倦乏力,胃纳减退,咳嗽频繁,痰白

稠带血,甚则纯血,小便短赤,口渴,苔白腻,脉浮缓。处方:香薷lOg,藿香lOg,

荆芥lOg,秦艽10g,前胡lOg,百部10g,紫菀lOg,白前lOg,瓜蒌皮lOg,白芷lOg,

陈皮6g,浙贝母lOg,藕节lOg。二诊加银花、连翘增强清热消暑之功,共6剂而愈。

按语:止嗽散是治疗外感风寒咳嗽之常用方,但由于其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

热”,故在临床上,常常于加减后治疗各种外感咳嗽。案1以止嗽散宣肺止咳,同时加

麻黄以散风寒表邪,贝母、半夏、苏子以消痰,杏仁、瓜蒌皮、枳壳以顺气,使邪散痰

消,肺脏复其宣降之职,则诸症自除。案2、案3均伴有热象,而止嗽散药性偏温,故

案2在止嗽散的基础上,加银花、连翘、青蒿、菊花、蔓荆子以增强宣散风热之力,加

瓜蒌皮、桑白皮肃降肺气,且合贝母以消痰。案3属燥热犯肺之证,故在止嗽散的基础

上加沙参、百合、山药、麦冬、旱莲草等养阴润燥之品。案4病发于暑天,暑为阳邪,

易伤血络,兼挟湿浊,故在止嗽散的基础上加香薷、藿香以化暑湿,秦艽、银花、连翘

等以消暑清热。

[临床报道]

1.外感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外感咳嗽56例,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最大58

岁,最小18岁。发病时间工周的15例,2周的30例,3周的6例,3周以上的5例。

咳嗽伴有头痛者6例,鼻塞流涕者5例,咽痒或痒痛者48例,胸部不适者2工例。痰白

色22例,痰黄色15例,舌质淡红33例,稍红22例,苔白或白厚46例,黄或黄白7

例,脉浮(弦)缓32例,略数u例。已用过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的有3工例,没有用过

药物治疗的25例。上述病例,均用止嗽散方(荆芥、白前、桔梗、紫菀、百部、陈皮、

甘草。原为散剂,现改为汤剂)为基础,临床随症加减:若外邪偏盛见头痛、鼻塞、流

涕等证,加防风、苏叶、桑叶、菊花。痰湿偏盛见痰多难咯,咳时欲吐,伴有胸闷不

适,舌苔厚腻等证,加茯苓、法半夏、川厚朴、北杏仁。若有热象见喉痛口干,痰黄,

脉略数等证,加山栀子、黄芩、瓜蒌。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服药最少2剂,最

多8剂,平均3剂有效。痊愈(治后咳嗽消失)42例;好转(咳嗽症状减轻)u例;

无效(咳嗽无缓解)3例。

2。肺螨虫感染以止嗽散加减治疗呼吸道肺螨虫感染所致咳嗽。9例病人均为门诊

病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在3—9岁之间。病史:就诊时已发病2—3周。主要

症状和体征:9例均以夜间咳嗽为重,白天轻,不发热。双侧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者6

例,有干性哕音者3例。其中5例做胸片检查示双肺纹理增粗。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

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确诊依据:①有典型的咳嗽症状。②血免疫检查法:肺螨虫阳

性。全部病例均用止嗽散加减:百部lOg,紫菀lOg,桔梗lOg,白前lOg,陈皮5g,桑

白皮lOg,桂枝5g,水煎服。5岁以上用原量,5岁以下剂量减半。每日1剂,早晚分

服,每次煎取药液lOOml左右。9例病人全部治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听诊呼吸

音正常。其中服药6剂愈者5例,9剂愈者4例。

3.顽固性咳嗽以止嗽散加减治疗顽固性咳嗽74例,其中支气管炎57例,支气

管周围炎12例,右下肺炎4例,左下肺炎1例。基本方:前胡、杏仁、桔梗、川贝母

各lOg,炙百部、紫菀各15g,陈皮、荆芥、马勃各6g,芦根、仙鹤草各30g。每日1

剂,水煎分二次服。加减法:风寒咳嗽,去马勃、芦根,加苏子、桔梗各lOg,防风

6g;风热咳嗽,去荆芥、陈皮,加桑叶lOg,薄荷4.5g;燥热咳嗽,去陈皮、荆芥,加

沙参、玄参、炙杷叶各lOg;伴咽痛者去荆芥、陈皮、加银花、板蓝根各15g,牛蒡子

lOg;胸痛加鱼腥草30g,郁金、丝瓜络各lOg;黄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加全瓜蒌、桑白

皮各15g,海浮石12g。治疗结果:痊愈(咳止痰液明显减少或消失,胸透正常)64

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

4.咽痒咳嗽以止嗽散加减治疗咽痒咳嗽35例。其中男25例,女lO例;年龄15

岁以下lO例,15岁以上25例;病程:1周内6例,1周至1月19例,1月以上10例。

全部病例均无慢支病史,并摄胸片排除肺部活动性病灶,多数经西药抗炎治疗无效。基

本方药:炙百部、炙紫菀、大力子、桔梗、荆芥、白前、薄荷、蝉衣、木蝴蝶、杏仁、

甘草。咽痛加板蓝根、银花;痉咳加地龙、钩藤;痰多加浙贝、蒌皮、黛蛤散;咯痰难

出加天竺黄;胸痛加郁金、桔络;便结加莱菔子、桃仁;口干咽燥加玄参、芦根;舌红

少苔加沙参、玉竹。治疗结果:35例均痊愈,其中服药3—5天23例,5一lO天12例。

5.干咳以加味止嗽散治疗难治性干咳240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28例;

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5岁;病程最长者6个月,最短者为8天。全部病例均服过

西药而未见效。加味止嗽散由桔梗6一lOg,白前(或前胡)lOg,炙紫菀10一12g,荆

芥lOg,陈皮lOg,蒸百部12—15g,木蝴蝶12—15g,炙麻黄6一lOg,杏仁lOg,炙甘

草6g等组成。若病程长,有咽干口燥者,去麻黄,加北沙参12g,麦冬lOg,五味子

6g;咳嗽以夜间为甚者,加当归15g;声嘶者,加蝉衣lOg;病程短,咳嗽剧,咽充血

明显者,加银花10—15g;痉咳者,加白僵蚕lOg;痰多黄稠者,加浙贝母lOg,冬瓜

子lOg,瓜蒌12g等。煎前冷水浸泡半小时以上,待煮沸后文火再煎5—10分钟即可,

勿久煎。忌生冷、油腻、腥臭。一般病人服用4—8剂即可痊愈,但也有超过8剂以上

者。所治疗240例中服4剂痊愈者75例;服4—8剂痊愈者82例;服8剂以上痊愈者

72例。无效及未坚持服药者11例,总有效率为95。4%。一般病程越长需服药剂数越多。

6。间质性肺炎以止嗽散加减治疗间质性肺炎5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4

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46岁,平均年龄29岁。临床有发热者(T

37。5—38.5℃)15人,无发热者4.工人,全部病例以咽痒、阵咳、咯痰不爽、少痰为主

要症状,病程1月至半年不等,外周血象、血沉均正常。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有少

量干哕音。X线诊断:间质性肺炎。本组病例均为投用抗生素治疗2周后复查胸片。提

示原病灶无明显吸收而改用中药治疗的患者。基本方:百部、紫菀、白前各lOg,桔

梗、陈皮各3g,甘草5g。风热咳嗽者,去陈皮、紫菀,加前胡、牛蒡子、竹茹、浙贝

母、天花粉、黛蛤散、黄芩、黑山栀、鱼腥草、杏仁;风燥咳嗽者,去陈皮、紫菀、白

前,加黄芩、桑皮叶、南沙参、肥玉竹、浙贝母、前胡、地骨皮、黑山栀;暑湿咳嗽

者,去甘草,加芦根、黄芩、豆卷、青蒿、滑石、生苡仁、茯苓、浙贝母、枳壳、香

薷、藿香。治愈(服药7—10剂,咳嗽止,无发热,肺部听诊无异常,X线提示炎症吸

收)38例,显效(服药10—14剂,轻咳,体温渐趋正常,干哕音消失,X线提示:炎

症较前吸收)17例,无效(服药20剂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X线提示炎症较前无明

显吸收)1例。疗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20天,平均13:5天。其中属风热型者15例,

治愈1O例,显效5例;风燥型者30例,治愈24例,显效6例;暑湿型者11例,治愈

4例,显效6例,无效1例Loj。

317.金沸草散

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寒壮热,风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朝发,丈夫风 气上攻,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有寒气则出 汗,如风盛则解利。 

荆芥穗12克 旋覆花9克 前胡9克 麻黄9克 炙甘草3克 姜半夏3克 赤芍3克  

上研成粉末。每服6克,水一盏,入生姜、红枣同煎至六分,热服(水煎热服也可)。要服到微微出汗为止;如不出汗则加服药量。

 金沸草散(《博济方》卷1)荆芥穗四两旋覆花三两前胡三两麻

黄去节三两甘草一两炙半夏一两洗净,姜汁略浸赤芍药一两上七味,同为末。每

服二钱(6R),水一盏,人生姜、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功用:发散

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寒壮热,风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朝发,丈夫风

气上攻,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有寒气则出

汗,如风盛则解利。

本方与止嗽散都为风邪犯肺的常用方。止嗽散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利肺止

咳药为多,而解表宣肺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将尽,肺气不利的咳嗽不止;本方则以旋

覆花、麻黄、荆芥穗等宣肺解表药为主,而佐以化痰之品,故主治风邪犯肺初起,而咳

嗽痰多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