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一百零五条原文: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脉微厥:脉象非常微弱。厥:甚、极。 释义:(陽明里实误用丸药攻下后的变证与治疗。) 伤寒十三日,病仍不解,病邪则向陽明传变。发生谵语,是寒邪郁而化热,肠中有燥屎的象征。便燥是谵语之根,所以应当用汤药荡涤胃肠中的热结。患者小便自利且量多,是陽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膀胱,而不能还人肠中,故曰“小便利者,大便当硬”。现在反而大便下利,这是不符合一般规律的,此时当参合脉象辨别虚实。如脉见“调和”,即陽明里实之脉未变,说明此“下利”并非虚证,而是前医误用热性丸药攻下所致。如果是虚寒性下利,脉象应该是微弱无力。所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但既经误下,胃气已经损伤,自不能再用峻剂。使用具有缓下作用的调胃承气汤,既下邪热,又和胃气,是的对之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