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开门”的忠勇军城

 韩林图书馆396 2020-02-18
朱祁镇是明朝第6任、第8任皇帝。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走寻常路,这老哥中间干啥去了?
其实说多了都是泪,明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北征瓦剌去了。
万万没想到,这仗还打输了,皇帝直接变俘虏。
这可把敌人高兴坏了,皇帝在手,以后攻城岂不是和玩一样。
只要逼皇帝写个劝降旨意,大臣们胆子再大,也不能违抗圣命吧。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那个例外就是宣化。

皇帝都叫不开城门的军城

当凶巴巴的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来到宣化南门外时,他感觉非常良好。
毕竟这一路走来,面对的小城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宣化?跟前面那些有区别吗?
于是也先问:你们是直接降还是走流程?
城内将士依旧剑拔弩张,于是也先开始他的攻城三部曲:叫皇帝、写手谕、送手谕。
当时守宣化的,是两位老将:73岁的巡抚罗亨信,69岁的总兵杨洪。
他们收到打开城门的手谕时,也着实头疼了一会儿。
听皇帝的话,不丢官位不折腾,可城中百姓肯定下场很惨。而且宣化离北京那么近,这城门楼子一开,不相当于跟也先说:北京欢迎你!
可不听皇帝的话吧,这欺君抗命之罪不是闹着玩的。
怎么办?两位老将多朝为官,没遇上过忠君爱国要分开选择的,这题严重超纲。
当用情感无法作答时,只能博弈。什么有利于大局,就选哪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座城都随随便便投降,那这窝囊仗干脆别打了,也先要是轻而易举进了北京城,皇帝丧命也是迟早的事。
而如果不开城门,也先真的有胆量杀掉这么有用的一枚棋子吗?
答案似乎已经明了,于是两位老将给出了宣化的态度:这门,我们不开!
城中百姓听说后欢呼雀跃,他们磨刀待战,妇孺也上街支援。
城外敌军见此场面,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只好押着皇帝绕城离开。
八年后,朝局稳定下来,朱祁镇重登帝位。
在皇帝心里,并没有怪罪当年两位老将的“薄情”。能帮天子守社稷的,都是英雄。
杨洪因护城有功,被封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罗亨信告老还乡,安然辞世。
宣化这座连皇帝都叫不开城门的军城,从此威名远扬,彪炳千秋。

浇水浇出了古墓

二十年前,宣化的一块农田里,正在进行灌溉作业。
可水浇着浇着,邪门的事情发生了:农田里居然出现了两个巨大的旋涡。
文物部门的人赶来一鉴定,有古墓!
经过发掘保护,学者们判定这是一片辽墓群
墓中壁画经过长久的岁月沉淀,图案色彩依旧清晰可见。
星座都有人关注吧,这对生活在辽国的人已经不新鲜啦,看看人家墓顶上画的啥?
而随着各种精美随葬品一块浮现的,还有墓主人张世卿的一段陈年往事:
辽大安四年,一场罕见的旱情袭来,土地颗粒无收。
作为宣化的富绅大贾,张世卿家中还是有些余粮的。
他想捐些出去,但又有些顾虑。自家的农田里今年也颗粒无收,若是旱灾持续,自己总得有个退路吧。
不过在下决定之前,张世卿想先出门走走,看看灾情。
这一出门,张世卿的心就再也无法平静。
街上的店铺大多都已关门,往来行人满脸菜色,甚至有人卖儿易女。
回去后,张世卿二话没说,捐出了2500斛,相当于78吨的谷物赈济灾民。
靠着人心的善良,宣化古城中的很多人度过了天灾。
皇帝听闻此事,被张世卿的忠赤之心感动,特授予他“右班殿直”的官衔。

葡萄见证历史

只听历史故事,仅仅算是了解到1/2的宣化。
那另一半在哪里呢?
葡萄。
宣化葡萄脆而多汁,皮薄、肉厚。
阳光照射在葡萄上,仿佛温润的玉石一般。
要知道,宣化从元朝起就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了。
如今古城西北侧2000多亩的葡萄园里,数百年历史的葡萄藤依旧能够结出累累的果实。
这也就意味着,你今天在宣化尝到的葡萄,与几百年前的古人吃到的一模一样。
李太白有首诗,“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句话放在宣化,“明月”换成“葡萄”也十分应景。
宣化人说:只要能讲清宣化葡萄,就能讲清宣化的历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卖个关子,今晚20:00,一起来《记住乡愁》,让宣化人亲自讲给你听。

编辑 | 樊东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