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陈鼓应在《老庄新论》一书的“摘”、“评”、“议”续五

 昵称11410324 2020-02-18


老学先于孔学
一、孔子问礼于老子
1“摘”44页:(一)老子其人
 “摘”45页:然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竟把老聃与李耳一分为二,把老聃说成是传说中的“古之博大真人”,另外塑造一个李耳是战国时代的“老学之首领”。这种说法在史书和先秦典籍中是毫无根据的。在老子其人的问题上,梁启超却认为,在《史记》中老子“一个人的传有三个人的化身:第一个是孔子向其问礼的老聃;第二个是老莱子;第三个是太史儋”。梁启超之所以有此说,是由于他没有深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有闻必录而“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并且在写本传时经常有附传的体例。
“评”:陈先生不是没有优点,对老其人其事在春秋时代之存在,力排众议从而论证是真实在的,这在当代疑古之风盛行之中是有成绩的,这就是其要写本书之目的。要是老其人其事在春秋时代不存在,就没有了写作对象了。
“议”:近现代梁启超、钱穆、冯友兰等人均否认,我春秋时代之之老其人其事。特别是曾被称之为一代国学宗师的钱穆,极力否认老其人其事,他的《老庄通辩》一书是其代表。当代国学界有人认为《老庄通辩》一书,证据凿凿地推论出《老子》书应在庄子之后。这位所谓的一代国学宗师的钱穆此论,是因《老子》一书已在国内外极具影响,而怕丟面子的钱穆又肯不动《老子》,吃不到葡萄不是说它是酸的而说其老其人其事不存在,对《老子》一书之研究就没有必要。正是这一原因,笔者才说陈先生,力排众议从而论证是真实在的,这在当代疑古之风盛行之中是有成绩的。老其人其事不可否定的有力证据,一是《庄子》一书中多次引用《老子》一书之原,並称其为老聃,还在其《庄子天下》篇中专论老聃,并称其为真人。二是有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三是司马迁之《史记》,对老其人其事有专章详细记载,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文献吏料,凭此三足以认定。
《老子》一书是何人所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一书说的什么?对当今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才对陈先生的这本书予以评议。要理解《老子》一书的价值,必须知其该书之旨,要了解该书之旨,必须先了解老子其人,笔者在2018年4月的《第一讲 老子其人其书》一文中,对其有专论可以参见,在网上一搜就出来了。
2“摘”46页:(二)孔子问礼于老子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 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己。”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老子》书中的一贯思想是一 致的。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评”:陈先生此说是客观的,但对《史记》中记载的“老子日”之内容,应当解读则未解读,则显得理由不充分。
     “议”:《庄子·天道》篇中,“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这一句,就源于“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之论。因为“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说明《庄子》十万言是对老子之解读与发挥。《庄子·天道》篇中也记述了“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 之对话’之后还引老子言。例如,老子士成绮说:“巧智神圣的人,我自以为早已脱离了这种人的行列。……。我顺应外物总是自然而然,我并不是因为要顺应而有所顺应。”老子说:“你容颜伟岸高傲,你目光突视,…你身形巍峨,好象奔马被拴住身虽休止而心犹奔腾。……,凡此种种都不能看作是人的真实本性。边远闭塞的地方有过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就叫做窃贼。” 由此可见,老子其人其事之真,《史记》中对记老子的载是有据可考的。
附1“摘”46页:《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 《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 《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 《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庄子》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这里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当属所谓“重言十七”吧!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舆;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有七十九次之多,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评”:陈先生在此,对老子其人其事之真,予以傍证博引,这就是其具有“成绩”之表现。
“议”:老子其人其事之真,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这说明那些持否定态度者,是别有用心的。
附3“摘”47页:《吕氏春秋》一书,乃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书中明确提到老子的有五处:1. 《贵公》篇说老聘“至公”;2. 《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3. 《去尤》篇说老聃“立乎独,必不合乎俗”4.《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5.《重言》篇说“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这些记述除了表明老子的思想和形象之外,还表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这一事实,它在吕氏门下的那一批学者们那里“也是毫无疑问的。
先秦的三大不同学派都共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此外,在排斥别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评”:《吕氏春秋》一书, 并非“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 ,而是先秦杂家立足于“道”,对各家“择其善者” 之编辑,是杂家即司马谈所论之道家的代表作品。
  “议”: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胡适先生此论有据!不过无论是“道家”或者“杂家”,这个“家”字均不妥,因为均是“杂取各家”而无“家”可言。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所以才有人说“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汉书·艺文志》中的“九流”分别指: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后世把研究老庄学说者称之为“道家”。被称之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的吕思勉,在其所著《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说,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这个“道家之学”就是指原本的黄老之学,而不是指研究老庄学说者称之为“道家”。所以把老子或老庄称之为“道家”的代表人物,是错误的,因为老庄学说与研究黄老之学,其对象不同,绝不能等而视之,何况于这些研究黄老之学者,或研究老庄学说者,均不能领悟老庄学说之旨,还被笼罩在其“玄学”之中,这又怎能同日而语。
二、《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1“摘”50页: (一>古籍记载:与孔子同时的叔向曾引述《老子》
“摘”51页:对于《老子》成书甚早,从先秦其他各家多曾引述《老子》原文或论述《老子》思想可为明证。例如: 《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及《韩非子》等书中,都曾直接引用《老子》原文或评论其中思想。其他古籍如:1. 《说苑●教慎》篇记载:“叔向日:老聃有言日:‘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里所引的是《老子》第四十三章和第七十六章的文字。叔向是晋平公时代的人,与孔子同时。可见在孔子生前,《老子这部书就已经问世》。
2.《太平御览》三百二十二卷兵部五十三胜引“墨子曰:墨子为守,使公输盘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日: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其引老子所说的话,见《老子》第四章;如果是,则墨子或其弟子曾读过《老子》的。不过这条或系《太平御览》误引《淮南子●道应训》之文。
3.《战国策卷十》-颜觸引《老子》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权,是其贱之本与非?”这里所引的是《老子》第三十九章。4.《中庸》说:“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老子生于陈,为南方学派之宗师“宽柔以教”正是老子的学说。
“评”:陈先生在此,对老子先于孔子引证充分,不愧下了一翻功夫。
  “议”:《庄子天下》中国第一部文字形的著作,是汤商之未出现的《易经》,《诗》、《书》、《礼》、《乐》出自西周,孔子修书,孔子编撰了《诗》、《书》、《礼》、《乐》,《春秋》,为《易》写了《十翼》。此为五经。四书中,《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课堂笔记,《孟子》是孟子言论记录,《大学》是曾子写的,《中庸》是子思写的。 《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未年,老子比孔子长20岁,《老子》一书成书自然在孔子修书之前,《论语》成书在《老子》一书就不用了。我国先秦时期,从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前221的八百多年中,《易经》是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是第二部哲学著作,《易传》是第三部哲学著作,《庄子》是第四部哲学著作。
老学先于孔学而无争,崇儒抑道之学者,颠倒了这一学术顺.序。自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学术上的这一偏见形成以来,韩愈尊儒心切,排斥佛、老,竟倡言要“火其书”。宋儒自叶适起,开始有人怀疑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后,对老子其人其事予以怀疑,一直延续至今才有陈先生对此予以沉清之长篇大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