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155

 白玛多吉8799 2020-02-18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五十五条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释义:本条讲热痞兼陽虚的治法与主方。

      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主治用附子泻心汤。

      本条亦是热邪壅聚之痞,但多了恶寒汗出的表陽不足症候,因而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以三黄清热泄痞,一方面以附子温经护陽。

      承接上条,此“心下痞”也是热邪壅滞之痞。复见恶寒、汗出,是卫陽虚弱,失于温煦。卫出下焦,由肾陽所化生,经上焦开发,以温分肉,肥腠理,熏肌肤,司开合,固护肌表。今卫陽虚,温煦开合失职,故恶寒、汗出,此与恶寒汗出的同时见发热、头身疼痛的表证不同,应该注意鉴别。本证邪热有余,而表陽不足,所以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泄热消痞,一方面扶陽固表。

      附子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方用大黄、黄连、黄芩,经麻沸汤浸渍,取其气而薄其味,意在清心下之热而消痞。附予另煮取,取使其发挥温肾陽、固肌表的作用。此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效各奏。

      附子泻心汤亦是寒热并用的方剂,然与和解寒热的半夏泻心汤等方剂的立意不同,因其主治的病证是心下邪热壅盛而卫陽虚于外,寒热分踞内外,所以该方的使用必须达到既清在里之热,又驱在外之寒的目的。若苦寒与辛温四药同煮则药性相互牵制,不能发挥各自的功效。如何使寒药与热药并行不悖,取得应有的疗效,其特殊的煎服法就成了应用该方的关键。

辨证论治: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成因:胃热气滞,卫陽不固。

治法:泻热消痞,扶陽固表。

方药: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