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约维 昆德拉说,速度是技术革命献给人类的一种迷醉方式。加速,超速,已成为我们默认的时代模式。快马加鞭,天天向上,时时刷新,速速结果。 速度崇拜,速度迷醉,速度上瘾,我们不停地去追赶那个可以让自己安全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哪一只脚可以落地。苏慈-贝克说 “你上楼的速度越快,越容易忘记自己上楼的目的——最后,怅然若失”。 是啊,“人生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情怀与艺术气息,还有我们内心遥远的乌托邦。 也许,多事的人自命勤奋。犹如心灵的空白中,总得装点什么——让它们空着吧,让它们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大海,让它们装着虚空,装着静幽,装着更大的说不出来的东西。 内心气象 沙滩与大海,是藏在城市人心头的神秘源。 夏七月,去象山旅游。恰是那最热几日,宁波地区气温摄氏38度,正午时分的海滩,毒热头更是在摄氏40度以上。新开发,设施潦草,连遮阳的点也没有,除了下海。 不会泳,只能海边踩踩沙,踢踢水,蹚蹚脚。阑珊海礁拐角,看着一阵阵潮水呼啸而来,一次次撞的粉身碎骨,裂为泡沫,却依旧一次次从远处聚集力量,一次次冲来,只留下一拨拨喧哗声。人为什么如此钟情海浪?是人类基因里的“失败情结”,还是它预示了人生就是一次次从头再来,如泣如诉,终无言。即使只能碎为白浪滔天的景观,“潮打空礁(城)寂寞回”。但它公演了壮丽,也传递了心声。也许,力量从来不会白白流过,冲击波也好,雕琢海蚀地貌也罢,留下的是沉思,是能量——忽然觉得,没下海也没什么憾,省却了泳装的麻烦和纠结,静静地听与眺望,契合内心那些辽阔的寂寞,无边的想象,也是对海的另一种感受。 在内心保留某种东西的不可感觉性,保留某种力量的神秘与不可知,保留对宇宙对命运的某种敬畏—— 波澜不惊与波澜壮阔,才是内心的大气象。 清空大脑 生活中我是个笨人,慢人。每每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每临糟心事,思路就粘连,大脑就乱码,人就焦虑不堪,甚至不敢面对。面对快速变幻的现世,自己有一种深刻的不知道,甚至恐惧,也有很多认知的盲区。本能地屏蔽一些东西,省出空间,处理好消化掉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也许,人一方面要从众,一方面要与众不同。一方面要回到内心,一方面要放下自己。清空大脑,简单生活,静心做事。年轻时,这颗心要冲出去,越远越好。迟暮了就倦鸟归林。岁月静好的底子是素心,而不是无处安放的闹心。 素心,就是对生活做减法。精简人际关系,精简事务。撩去浮尘浮沫,挤去浪沫泡沫,保持意识的清明,心灵的清明,也守住自己的真实。一直认为,做人简简单单,做事踏踏实实,容貌干干净净,内心端良安详,就好。 也许,所谓绿色生活,就是用更简单的方式来享受,是好好去拥有每一件而不是拥有得更多。 与自己相处 也许,我是一个沉思型的人,常常会情不自禁陷在玄想中。也许,这是身体自行安排的另一种心灵诉求。在黄昏的忧郁里,在清晨赖床、在午睡恍惚时分,或外出的公交车上。下意识地闭上眼睛,神思漫游。情动处,甚至含泪,但眉目却为之一新,神清气爽。冥思使我保持感官的开放,对此时此地开放,对自己开放,对世界开放,对生命源头开放。仿佛内心有股活力和能量重新被输入——每每很沉浸这一刻。内心抚平了,能量回来了,心情回来了,思路也回来了。尽管现实可能依旧是无奈,无知与无助,但冥思这一刻,滋养的是信任。重新信任自己,信任生活。有时还会惊鸿一瞥地跳出个想法,或构思,不懂的忽地懂了,不通的通了。冥想让我有一种清明的自己,美好的自己在一起的感受,看待事物也会删繁就简,看世界的目光也会更辽阔—— 越来越觉得,给时间留白,才能体会细微之处的美感。清空就是晴好。它们是比速度幻觉更稳定更有序的力量感与从容感,也是我们掌控自己生活节奏的重要能力。生命内在的宁静状态中,其实是与一种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某种清明在里面。 我相信,感受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感觉清新,花半开,也是一帧意境。 也许,理解生活需要回顾,而过生活要前瞻。太闲懈志,太忙则真性不现。太物化的生活是无寄的,太理性也是另一种失算。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切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不自觉之间,主动与被动之间,内心与现实之间,所谓灵性,所谓机缘,大概也就如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