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211

 白玛多吉8799 2020-02-18

             《伤寒杂病论》

                   ――第二百一十一条

原文: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陽,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①亡其陽:此处指心陽外亡。

  ②脉短:指脉形短,是上不至寸,下不至尺,只有关脉应指搏动。

  ③脉自和:脉象较平和,尚属于正常,此处是与脉短相对而言。

释义:(从脉象推断亡陽谵语的预后。)

      发汗太过,或重复发汗,大伤陽气,出现谵语,脉象短的,属于死候;若脉与症相应的,不属死候。

      谵语一般以实症为多,但是也有属于虚症,本条即是讨论虚症谵语的成因、病机和预后。汗出已多,再重发汗,不但津液大伤,而陽气亦必大伤,所谓“亡其陽”,即指陽伤的程度比较严重,心陽亡而心神烦乱,因而谵语,这种谵语的症情十分危险,预后究竟怎样?此时脉诊极为重要,如果脉的搏动仅见于关部,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这是气血津液损伤迨尽,行将陰陽离决,所以断为死候;如果脉尚平和,则知症势虽重,尚有治疗余地,所以说脉自和者不死。

  陽明病里热亢盛,本来就出汗较多,如果医生再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进一步逼迫津液外泄,汗出过多,不仅亡陰,而且也亡陽,于是心气散乱,神明无主,语言妄乱。陰陽俱伤,邪热又不解,更扰乱心神,加重谵语。

  脉短者,为上不及寸,下不及尺,是气血不足,鼓动无力,血脉不能充盈的反映。若陽气亡,陰血虚,津液竭,脉气不能接续,则根本动摇。谵语因于邪热盛极,脉短显示正气衰微。脉证不符,正虚而邪实,正不能胜邪,证候危殆至极,故预后不良,多为死证。若陰血尚能相继,则脉自和。自和者,非脉象调匀和缓有神之谓,而是寸关尺三部尚能应指,以其陰血虚而未竭,尚能维系微陽,相对之下,尚属顺证,虽有神昏谵语,仍可救治,故曰不死。后世医家推测温热病的预后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说明津液的存亡在温热性疾病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陽明病见脉沉迟而有力者,虽然症状严重,却易治愈;若脉短、涩、弱者,多预后不良。

己亥年八月初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