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大明王朝向北京迁都, 到底是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是缩短了

 天使之剑 2020-02-19

导读:迁都是指明成祖祖地把大明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开门见山直接说个人的结论:个人觉得成祖迁都北京是利大于弊。使大明历代帝王时刻注意外来的危险,警示和鞭策自己的向上图强之心。真正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刚明传统。

朱棣迁都的时代背景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攻入南京,登基称帝。此时,蒙古势力虽已退回草原,但时常南下侵扰,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才有诸位边塞分封的王爷。说以书成祖需要多次北征,彻底削弱蒙古鞑靼和瓦剌的势力。才能确保北方安宁。因为此时,高产农作物还没有出现,所以明朝即使军事获得胜利也无法长时期占领做着彻底融合草原。筑城和移民、北伐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补给。漫长的补给线会拖垮大明王朝。所以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八年,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先把北平定位行在,然后迁徙富户;打通南北漕运;修建皇宫和陵墓最后完成迁都过程。北方蒙古始终是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迁都镇守是最合理的方式。

迁都的利弊1、军事需要总有人说如果没有定都北京就没有土木堡之变和后来的满清起义军的斩首行动。大明朝还可以多延续多少年。我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说法,这不是把事情的因果弄颠倒了吗?蒙古势力犹在,如果不是太祖和成祖多次北伐哪有大明的北部边界。

还有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是定都北京造成的吗?明显不是。那是因为从成祖以后,文官系统压制武将主动放弃扩张造成的恶果。如果坚持持续北伐,向北有庞大的战略纵深,瓦剌怎么敢突破宣大防线进入中原。正是明朝文官主动把边界限制在长城防线这才造成大明王朝的疆域逐渐缩水直到两京十三省的范围。甚至对庞大非常有战略意义的奴儿干都司都置之不理,最后成为满清的发家之地。成祖定都北京就是北伐以北京为基地,缩短补给线。第二以京城近距离观察塞外动向,即使保持必要的警惕,保持对蒙古的军事压力。最终压制蒙古势力的崛起。这才是天子守国门的终极奥义。但是成祖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没有延续成祖的方式。因为崇尚儒学,所以放权给了文官系统。这才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仅仅三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的孙子时期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所以说一饮一啄都是有原因的。

土木堡之变是个分水岭。不但使得明朝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而且很多前途远大的官员和武将勋贵被杀,朝廷人才出现断层。从此大明丢失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变成以防守为主。浪费了太祖、成祖两代帝王耗费心血得来的局面,大明开始了衰落的过程。明朝把长城意外放手给了蒙古,然后掩耳盗铃一般关起门来过起了日子。2、国防安全的需要北京迁都完成后,从山海关往西到宣化、大同一带的成为京畿重镇。在加上宁夏、陕西、哈密形成的九边重镇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线防御敌人于边境之外。北京位置绝佳,古人说“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由北京串起整个九边防线是最合适的。迁都有利于全国的政局的把控。同时对抗击蒙古入侵和经营东北也有很大的裨益。

否则如果还在南京的话,帝都倒是安全了。北方的九边如何统属?蒙古突破后,明朝能否及时响应?如果不能及时响应的话,依照瓦剌的强大会不会重演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的局面?那我们的大明王朝可能就提前进入南明的时间了。3、主场优势成祖出身燕王,镇守北京。可能谁都有防范风险衣锦还乡的想法。所以这也算迁都的一条理由。4、迁都的弊端两宋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北京远离富庶的江南地区,北方的财源赋税以及粮食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由南方通过漕运运输到北京。所以当漕运被截断,大明如果仅仅依靠北方半壁江山完成抵御蒙古和满清的重任是难上加难。所以当明末李自成建立的大顺占领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切断南方漕运的时候,大明轰然倒塌。

综上所述,大明迁都北方有利有弊。总的来说呢是利大于弊,但是好的国策需要连续认真地执行。否则即使再好的方略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那也等于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