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斩明(25)悠悠紫禁城:这是宏伟的东方建筑,也是囚禁帝王一辈子的监狱

 半城湖之缘 2022-09-07 发布于安徽


(夏言 画像)

一年之内从普通谏官升到了六卿之一,有明以来,夏言还是第一个。

这个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走出来的小伙子没有辜负当年父亲对他的期望,现如今,他果然当了大官。

他的这个六卿之一,具体职务,是礼部尚书。

礼部,主要负责明王朝的礼仪工作。

所以在御史喻希礼和石金向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可以宽恕当年大礼仪之争中的罪臣而遭到皇帝惩治的时候,夏言果断地站了出来。

在夏言来看,其实释放一些当年在左顺门血案被关了禁闭的大臣,这是无可厚非的。

皇帝当年也是没有办法,皇帝也没有非要让他们牢底坐穿,或许皇帝早就把这茬事儿给忘了,所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想要到牢房里去捞人,你自己去捞就行了,你可以找刑部疏通关系,你可以到三法司去花钱打点,可你千不该万不该在皇帝面前提这个事儿。

你瞅瞅你的措辞:要求释放“大礼仪之争”中的大臣。

大礼仪之争,这是皇帝一直无法除去的一块心病,这是皇帝最为不堪回首的一段岁月。

大礼仪之争死了太多臣僚,牵连了太多的人,皇帝在那一场场廷议之中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忠诚的臣子,正直的臣公,真诚的朋友...

一想起这些来,就会使得朱厚熜陷入到一阵痛苦之中。

(明世宗朱厚熜 形象)

在有些时候,朱厚熜会觉得痛苦或许也是他生命的中的一部分,在他从早到晚都不遗余力地琢磨中国道教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他的一些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痛苦是他的一部分,那么如果失去了痛苦,就相当于是蒙受了损失。

你张嘴就是大礼仪,闭嘴还是大礼仪,你这不是成心找皇帝的不痛快么?

皇帝可以默许,可以在装作不知道的情况下让你捞人, 但如果这件事被摆到台面上,皇帝就永远不会妥协。

因为皇帝一旦妥协,就代表他承认了自己犯下的过错。

根本不懂这些道理的两位愣头青御史摸了老虎的屁股,亏得夏言从中调停,为他们求情,才保住了脑袋。

从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此时的夏言,跟朱厚熜的关系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在夏言的身上,朱厚熜看到了一个合格的大臣无限的可能性——为帝王保留颜面,但同时又不失去臣子的秉直。

不过,我个人认为朱厚熜的目光,在这一刻仍然是短浅的。

厚厚的宫墙遮挡了皇帝的视线,使他不知道紫禁城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名字,叫做“南倭北虏”。

(北元)

既然南倭在前,所以我们先来聊一聊北虏。

北虏,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这已经是明王朝的老对手,老朋友了。

太祖朱元璋击败元朝政权,建立大明,元朝的残余势力败退到了大漠,称为北元。

北元人整天窝在沙漠里吃沙子,日子过得很苦,相互之间也不团结,很快走向了分裂,分成了鞑靼部和瓦剌部。

元朝,如果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来算的话,国祚有一百六十二年,如果从忽必烈定下国号来算的话,只有九十八年。

这个王朝,它强大过,脚踢南宋,拳打西夏,灭亡金朝,一统天下,那时节苏鲁德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大哉乾元的口号更是响彻天地。

然而,不到一百年,这个庞大帝国就轰然倒塌了。

慌忙撤出北京的窘迫,捕鱼儿海仓皇逃窜的背影,成为了大多数明朝人对元朝最后的印象。

明朝前期,鞑靼部的势力败退,基本上就是常年在家挂机摆烂过活,而瓦剌部一直很有野心,雄心勃勃地想要反攻大明,恢复元王朝的统治。

瓦剌大汗也先,曾经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把明英宗朱祁镇抓到塞外去留学,制造出了土木堡之变,差点把大明王朝一锅端了,幸好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击退瓦剌,这才算是给大明续了命。

在土木堡之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瓦剌和明朝一直处于长期持续的边境小规模冲突之中。

(土木堡之变)

瓦剌人和大明打的同时,自己也搞内乱,搞来搞去搞的自己元气大伤,畜牧业也不发展了,农业也倒退了,再加上极不发达的手工业的压力之下,瓦剌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困顿到了极点。

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明王朝的物资,成为了瓦剌人的基本诉求。

那怎么获得呢?

一是朝贡,二是抢劫。

前者风险小,收益更小,后者风险大,而收益更大。

明王朝前期的统治者们,对瓦剌人,或者说蒙古人的频繁滋扰,是十分重视的。

朱元璋曾经派人多次深入漠北,朱棣更是一连五次御驾亲征,宣宗朱瞻基也曾经巡视北边,英宗皇帝朱祁镇再不济,也背上书包到瓦剌留了几年学才回来。

这些皇帝对北边军务如此热衷的原因在于,他们是王朝前期的皇帝,面对初生的明帝国,在军事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拨动他们敏感不安的神经。

他们知道,蒙古人是强大的,蒙古骑兵更是攻无不克的,所以他们要守好国门,生怕政权遭到颠覆。

《左传》中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有危机意识的人,往往能活得久一点。

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一种十分特殊的人格特质,那就是,别人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想的是如何享受,而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无论处于什么境地,来到什么环境,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儿都是先去找一找绿色标识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功名利禄重要的紧,但万事万物再重要,也比不过命重要。

不要命的瓦剌人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内部又陷入了十分剧烈的内斗之中,而在频繁的内斗之后,瓦剌退场,鞑靼部雄起,鞑靼部中的土默特部族脱颖而出,建立了俺答汗国,成为了大明北方的又一股强劲威胁。

(俺答汗 画像)

不过和瓦剌人想要图谋天下相比,俺答汗的目标极为准确,那就是抢东西。

他们虽然也能组织起几万,乃至于几十万的兵力,但他们永远是小股部队出兵滋扰,到了边境城镇一顿猛抢,专盯米面粮油,抢完就跑,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说白了,蒙古人就是在边境上打游击。

明军来了他们就跑,明军撤了他们就上,明军出动他们就逃,明君驻防,他们就过来搞骚扰。

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看来游击战术是让他们给玩明白了。

如果明朝的皇帝一直对北边加强管理和巡视,那么所谓北虏其实并不存在,但问题在于,明朝中期的皇帝们也开始渐渐发现,当年那群纵横四海,天下无敌的蒙古人已经不行了,他们已经到了吃不上一口好饭,穿不上一件好衣服的地步了。

就连蒙古人自己也明白,想要覆灭明朝,重建大元那是扯淡,所以他们出兵滋扰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抢夺资源。

朋友们,总不能真让人家天天在塞外吃沙子吧?

蒙古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大明的皇帝们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在他们认为北疆的危险已经解除,蒙古人不过是小打小闹之后,他们旋即放松了对北疆的管理。

这个放松管理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从朱厚熜登基开始,鞑靼部基本上每天都要来大明的疆土上逛一圈。

(北虏之祸)

一开始,是几百人,几千人,后来甚至变成了几万人,数十万人,情况越来越控制不住,北虏之祸由此构成。

不过,在现在这个大臣们口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环境之下,朱厚熜并不能感受到这些。

也许,真的是紫禁城遮挡了皇帝的视野,让那些无关宏旨的事情无法上达天听。

紫禁城固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但紫禁城本质上其实是十分枯燥的。

城墙和建筑上往往都是雕梁画柱,再加上玉石,玛瑙,黄金等等豪华的装饰,但如果你走进去,你就会发现,这一所庞大的东方园林实在是太过规整了。

这间差不多,那一间也差不多,看来看去似乎都差不多。

小宦官们的脸上都没有胡子,小宫女们脸上的妆容都是一样的粉红。

秋天她们扫落叶,冬天她们扫大雪。

(紫禁城)

紫禁城的春夏秋冬是不一样的,但春夏秋冬永远是春夏秋冬,不会颠倒次序,也不会发生改变。

而这重重宫闱中的一切,打造出了一个贫瘠而无聊的灵魂,属于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灵魂。

在属于皇帝自己的房间中,如果有一缕阳光折射下来,能让皇帝看得到空气中的灰尘,他就能把这些灰尘想象成时光的流体,进而想象成时光的流逝。

这些时间按照固定的节奏流逝,没有意外,不会激动人心,更不会有什么神奇的际遇。

当皇帝问仆从们的时候,他们只会说不知道。

而当皇帝问大臣们的时候,他们只会说什么都没有发生。

天下,无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