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生物教材结论性语句总结 (下)

 久离rrh2z6c2a9 2020-02-19

201.神经——体液——免疫调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0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0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0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05.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未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0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度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07.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08.由于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09.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10.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11.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212.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13.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4.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等是一种正反馈。

215.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一方面能够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简称三促二抑)。总的结果是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216.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肾上腺素它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217.持续性的高血糖和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

218.如果肾脏功能发生障碍的人,其肾小管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他的尿中也会持续性出现糖尿。

219.糖尿病人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于是出现多尿、多渴、多饮的现象。又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

22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21.单细胞动物、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22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

223.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224.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225.抗毒素、凝集素等是抗体。

226.外毒素、类毒素、凝集原等是抗原。

228.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29.球蛋白一般不溶于水,但加入少量盐、酸或碱后可以溶解。

230.在多数情况下,拾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消化。

231.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后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232.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是淋巴因子。

23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

234.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

235.唯一不能识别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236.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237.呈递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

238.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239.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彻底消灭。

240.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241.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T 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

242.AIDS——艾滋病。

243.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44.HLA——组织相溶性指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

245.NADP+ ——辅酶Ⅱ(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的简称)。

246.NADPH——还原型辅酶Ⅱ。

247.ATP——三磷酸腺苷。

248.ADP——二磷酵腺苷。

249.PEG——聚乙二醇

250.免疫预防是使人类免受某些传染病折磨的有效措施。

251.胸腺素能够促进 T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 T 细胞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

252.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 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253.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54.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星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55.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256.艾滋病(AIDS)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主要破坏 T 细胞,使免疫系统被破坏。

257.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58.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259.种子萌发时,胚芽鞘(保护胚芽)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260.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背光侧多于向光一侧。

261.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262.1980 以来,有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向光性的产生不仅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有关,还与向光一侧的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一侧有关。

263.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264.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萘乙酸、2,4—D。

265.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66.生长素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颈端的发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267.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68.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69.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270.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271.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72.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73.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274.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75.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276.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7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8.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79.草本植物样方法的大小一般以 1m2 的正方形为宜。(灌木—10 m 2 、乔木—100m 2 )

280.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281.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82.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

283.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之率(决定作用)、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作用)、年龄组成(预测)和性制比例(影响)。

284.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85.同一种群的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286.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方法。

287.群落的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8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8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290.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291.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29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9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94.光裸的岩地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95.弃耕农田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林。

296.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297.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98.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的种子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芽)的地方产生的演替,如水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9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00.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301.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02.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和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303.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0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05.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306.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能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有能量流动关系,能使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07.温室效应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触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08.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09.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10.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11.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312.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的来源是生物体。

313.信息传递的作用:生物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1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1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316.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17.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18.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1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潜在价植,二是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三是直接价值。

32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是就地保护,二易地保护。

32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作者:高中生物学习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