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与速率测定 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 B.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B瓶中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乙组中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耗尽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环境 【审题关键】 (1)写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H2O+6O2 →12H2O+6CO2+能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甲组营造的是有氧环境,而乙组中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耗尽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环境,所以二者分别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 (3)甲组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CO2,以排除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答案 C 物质鉴定法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可用于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②细胞呼吸产物的检测 a. CO2的检测 :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b.酒精的检测: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会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2)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②设计对比实验 a.甲组中空气先通过NaOH溶液的目的是消除空气中的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CO2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b.乙组中B瓶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的目的是耗尽B瓶中的氧气,以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产物检测与实验现象
【例2】 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装置一中液滴不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死亡 D.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审题关键】 (1)装置一中NaOH溶液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出的CO2,因此刻度管内的液滴移动情况反映的是氧气消耗量的变化,因此装置一可探究酵母菌是否发生有氧呼吸。 (2)装置二中因“NaOH溶液”换成“蒸馏水”,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因为消耗氧气量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同,则液滴不移动。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会因释放CO2,导致液滴右移。因此装置二可探究酵母菌是否发生无氧呼吸。 答案 D 液滴移动法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装置:欲确认某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应设置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2)结果结论
(3)误差校正: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装置二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液滴移动法测定细胞呼吸的速率 (1)实验装置 (2)指标:细胞呼吸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来表示。 (3)原理:组织细胞呼吸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细胞呼吸速率。 (4)物理误差的校正 ①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②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③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特别提醒】 脂肪含氢量高,含氧量低,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而产生CO2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量小于消耗的O2量,有色液滴移动明显。 (2018·衡水第二中学联考) 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 B.实验因变量为CO2的多少 C.空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 D.乙、丙两试管加入干酵母后应煮沸冷却除去CO2 答案 B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项错误;该实验通过Ca(OH)2溶液检测CO2的产生量,B项正确;空气泵通入气体是为有氧呼吸提供O2,应先除去泵入气体中的CO2,C项错误;乙、丙两试管的培养液需煮沸(除去CO2)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避免酵母菌被高温杀死,D项错误。 某同学在研究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方式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安装成图甲装置。每隔一段时间,从分液漏斗向锥形瓶A中注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装置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二: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C中加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并向C瓶充入N2替代瓶中空气,安装成图乙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装置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实验一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时,是否可以说明马铃薯的细胞呼吸在逐渐增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植物细胞无氧呼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能够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另一种是能够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并且马铃薯块茎在只有N2的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则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二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________,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一和实验二在设计上均有不够严谨之处,可能会干扰对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请给予修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可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马铃薯块茎产生的CO2总量较多引起的 (2)探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类型 不变色 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 (3)实验前应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消毒;B瓶和C瓶组装之前均需做灭菌处理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呼吸类型,它们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结果 【解析】 (1)实验一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马铃薯块茎产生的CO2总量较多引起的,因此当实验一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时,不能说明马铃薯的细胞呼吸在逐渐增强。 (2)据题干分析可知,实验二的目的是探究马铃薯无氧呼吸的类型。若实验二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 (3)实验一和实验二在设计上均有不够严谨之处,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细胞呼吸类型,它们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实验前应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消毒;B瓶和C瓶组装之前均需做灭菌处理。 |
|
来自: 久离rrh2z6c2a9 >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