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朝,哪些人可以做祠堂?

 行走与写作 2020-02-19

俗话说:祖功德行千秋盛,宗训福润万古兴。在中国古代,祠堂是一个家族用来弘扬祖先功德、传承祖训家风、凝聚家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具体在清朝,哪些人可以做祠堂?下面进行解答。

一、祠堂从上古时代起源,到了清朝,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及港澳台等海外

祠堂又叫宗祠、宗庙、祖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活动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所,被视为凝聚宗族血脉的象征。

最早的祠堂叫宗庙,起源于上古时代,是天子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代表着皇室和国家。那时,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和民间家族都不敢建宗庙。

后来的宗庙制度有所发展,除天子外,诸侯、公卿、大夫、士等可以立宗庙,庶民不能立宗庙。

到唐代,方始出现民间祠堂。宋代的朱熹更是提倡家族祠堂,规定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

准许百姓大规模兴建祠堂,是在明代,据《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

到了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以及港澳台海等海外,祠堂随处可见,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清朝那些人可以做祠堂?

从祠堂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在清朝,祠堂已经不再是天子和士大夫等尊贵之族的专利,而是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每一个同性家族,都可以兴建一个祠堂。祠堂的建筑规模和档次根据家族的实力来定。往往一个家族的祠堂,体现着这个家族祖上的荣耀和后人的财力,见证着一个家族兴盛的传奇。

祠堂建成以后,要供奉祖先牌位,彰显祖先功绩,制定族规族纪。用来祭祀祖先、瞻仰祖先功德;开展家族宗亲的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教育、惩处族人等活动。

三、现在的祠堂功能,大多被族谱所取代

祠堂发展到今天,很多清代兴建的祠堂已经不复存在,但祠堂所彰显的彰显祖先功绩,良好族规的家风家教,联系家族宗亲等等功能,被传承下来,在编撰的族谱和家谱中,被广泛应用,祠堂的功能,也一定程度上被族谱、家谱所取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