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jiezhukuaile 2020-02-19


香附,以“莎草”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载:“一名薃,一名侯莎,其实名缇。”陶氏指出其植物原名,但未载其药用部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质疑说:“《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陶氏在《本草经集注》又讲“方药亦不复用。”具体原因未知。唐代苏敬《新修本草》按:“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北宋苏颂《本草图经》:“并春收苗及花,阴干,入冬采根,切,贮于风凉处。”且别有用途“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稍后寇宗奭在《本草衍义》载:“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且“今人多用”。至明代李时珍又说“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典籍可以看出,陶氏时期的莎草药用部位无法明确,但唐宋时期莎草的药用部位是以“根上如枣核者”为标识,也有用“苗及花”者。而在明代时期则有用其根茎部位“后世皆用其根”了。此外,莎草又可做雨笠及蓑衣的原材料,李时珍也将莎草、香附子之名解释备至。

陶氏时期尽管已“方药亦不复用”,但弘景还是将其功用记载保留了下来,言:“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唐代苏敬则说“大下气,除胸腹中热。”北宋苏颂说:疗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寇宗奭说:“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尽管宋以前香附已经入药,但是从各家本草记载中可知古人对香附的药用还是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阶段,对香附的认知随着实践的不断延续而有所深入。明代《本草蒙筌》中讲:“若理气疼,醋炒尤妙。乃血中气药,凡诸血气方中所必用者也。快气开郁,逐瘀调经。除皮肤瘙痒外邪,止霍乱吐逆内证。炒黑色禁崩漏下血,调醋末敷乳肿成痈。”清代《得配本草》謂:“治一切血凝气滞所致等症。”《本草便读》则说:“散一切气,解一切郁。芳香可以入血分,故又能理血中之气,为妇人之圣药。一切小腹膀胱冷痛疝瘕,以及胸胁闪气刺痛等疾,皆可用之。”明清时代明确提出香附“快气开郁,逐瘀调经”用来“治一切血凝气滞所致等症”“能理血中之气,为妇人之圣药。”如此,也就无怪乎时珍先生美誉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了。

附录资料1:香附在痛经方剂中的炮制与配伍规律探究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香附的痛经复方共71首方剂进行统计,发现香附在经期腹痛的方剂中最多见,较少出现在经后腹痛的方剂中。痛经方剂中香附多生用,经前腹痛方剂中炒香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经期腹痛方剂中制香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配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香附-当归、香附-川芎、香附-白芍。经前腹痛的方剂中亦多用香附配伍延胡索等;经期腹痛的方剂中亦多用香附配伍木香等;经后腹痛的方剂中常用香附配伍艾叶等。

来源:林妍燕,王曼宇,等.香附在痛经方剂中的炮制与配伍规律探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