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与老子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我国本土先哲总结出的思想,已经滋养着国人走过2500多年,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社会、哲学。 全真道祖师纯阳真人吕洞宾、重阳真人王喆......道教历史上的高士,无不是由儒学为基,精研道学的。即便不是儒生、道士,我们的思维、言论、行动也无时无地不烙下儒道两家思想的印记。 民国作家林语堂有言:“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 道、儒两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不自作聪明,不刚腹自用,满足温饱,增强体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 保持这样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夺的欲望。践行慈爱、节俭、谦让这“三宝”,杜绝铺张浪费。 ![]() 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而生,“道”主宰万物,世上万物皆含道性。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为止,就不会有危险出现。只有思想上“知足”了,行为上才能“知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乐极会生悲,凡事要泰然处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万物承天地造化而有灵性,处处都有“道”的存在,但是最聪慧、最有灵悟的应该是人。同时人必须顺应自然,清心寡欲,不得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得无限索取。 人类要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去保护野生的动物植物,使万物与人类共同生存,共同享受无地所赋予的生命权利。 ![]() 知道事物本质的人不一定整天夸夸其谈,而整天夸夸其谈的人,未必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人们不能只单一看其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整体。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华丽,华丽的话不一定诚实可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被一些美言所欺骗。 已经知道真理的却说不知道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认识真理,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患了谬妄的病症,是个有问题的人。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原则。“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人们遵守礼仪规范时,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 ![]() 图为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 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有学之士了。 儒家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要有切实的功业,以及在日常的事务中具体的努力。回归日常,在具体事务上贯彻道德理想,这就叫“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学立足于“世间情”建构价值体系,通过发掘人世间的情感,走出自我,走向他人,走出功利,走向道义,从而使我们的灵魂、使社会获得拯救。 儒家要让人们成为道德的践履者,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最终成为贤达。 道、儒两家的关系 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源分流的两个不同方向。儒家是属于活动的、有为相信的;道家是属于静观的、深思沉默的。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灵魂中,道、儒在交替变换。当他成功的时候是一个好儒家,当他为艰难及失败所围困的时候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道家。 儒家重人文、重教育、重亲情的文化精神,可以纠正人情淡薄、人心冷化的弊端,恢复理想、信仰、道德的尊严与热情。 ![]() 道家重自然、重质朴、重回归的文化精神,可以弥补人情拖累和生态恶化的弊端,恢复人性的纯朴和优美的环境。 儒道互补,可以为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健康的方向。人类必须重视儒家的“仁义”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这种文明包括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 人文生态要求人性内部的德性、才智、情感的平衡,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然生态要求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自然界自身形成生态链条之间的良性循环。 道、儒同源同根,两家的思想,离不开一个“道”字。 这一“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于一切种种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