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刘宋第一功臣:如果他不死,刘裕或许已经北伐成功统一中国了

 无风起念 2020-07-25

刘穆之,字道和。东晋末年大臣,在位期间担任过上书左仆射、前将军,去世后追赠南康郡公,南昌县侯。他在世期间深受刘裕的倚仗,是刘裕的心腹之人,屡次留守建康,并掌管朝廷的内外事物。他的死给东晋北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北伐进程的缓滞,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南北朝的分水岭。那么,这个刘穆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历史地位呢?

答案是肯定的。刘穆之在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前将军,左仆射,但是他却是刘裕最为看重的人,是刘裕的左膀右臂,当然,刘穆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在他管理的范围内,一切事物井井有条,他遇到事情毫不慌乱,当机立断,能够非常迅速地辨别事物的发展趋向,处理问题如同行云流水,什么样的文件他都应酬自如,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刘裕在西征北伐的时候,特意让刘穆之守在京城里,以免京城在这时候让人趁虚而入。在刘穆之去世后,刘裕悲痛万分,仿佛失去了力量和主心骨,还常常叹息道刘穆之若是没有死,一定能辅佐他好好治理江山。可见,刘穆之在刘裕的心中占据的地位有多高,寄予的希望有多大。

作为刘裕的心腹,刘穆之对刘裕也是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刘裕虽然是帝王将相,但是他的出生非常寒微,当时很多士族出生的人对于这种贫寒出生的子弟都很瞧不起,而刘穆之也是寒门子弟,出生贫贱,因此两人之间可以交心,真诚相待。

刘裕自小没有读过什么书,在后来的学习中,虽然能够识得一字半词,但是字写得很丑。刘穆之就告诉他,写手谕文告的时候就将字写得大一点,好将拙劣隐藏起来,还能增加字的气势。刘穆之对刘裕推心置腹,而刘裕也很信赖刘穆之。

刘穆之的病故之所以能说是南北朝的分水岭,是因为当时刘裕消灭后秦之后本想继续北伐,但是刘穆之突然间撒手人寰,这让刘裕一瞬间失去了方向,方寸大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之际担心后方军心不稳定,急急忙忙从关中撤离,返回到了建康。

这也导致刚刚打下来的关中没有了掌权的人,群龙无首,大将军镇恶、沈田子和王修自相残杀,丧失了我方的数十万精兵,也让中国失去了一次一统南北方的的机会,这种状况延续了很多年,直到千年以后,朱元璋的出现,才将这种分裂的局面统一过来。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刘穆之的病故,间接性地导致了南北方无法统一,但是刘穆之一生忠肝义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代忠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