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唤醒,开始了第十五个月昼的工作期。此前,嫦娥四号已经打破了前苏联月球车1号所创下的工作时间最长月球车(322天)的纪录,并且每一天的新工作都是在继续创造着新的纪录。 当我们把注意力都关注在月球车上的时候,还有一群科学工作者默默地工作着,因为他将要创造下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火星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早在2007年,我国嫦娥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刚刚展开月球探测的时候,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就已经和他讨论过火星的探测工程了。 看起来,火星车和月球车的原理类似,造出差不多的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月球距离地球不到40万公里,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也超过4000万公里,这不仅仅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也对测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抵达火星时,如何降落也是一个问题。叶培建表示,如果降落伞不能够完美地发挥作用,那么这次火星探测任务也将“全盘皆输”。 不仅如此,火星表面的气候,也是月球所不具备的。表面上看,火星上没有月球那么恐怖的温度,可是火星有一个完整的大气层,表面上有非常频繁而且剧烈的沙尘暴。一旦沙尘暴出现,整个火星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有时候甚至长达8个月,仿佛电影里的世界末日。因此,在抵抗风沙,防止被沙尘暴摧毁方面,火星车都要有更加优良的性能才可以。 正是这些复杂的原因,导致了人类的火星探测成功率仅有大约40%。我国也有过失败的案例,2011年的时候,我国开发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本想借助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一起进行火星探测,但是俄罗斯的航天设备出了故障,萤火一号的任务也随之流产。 这一次,我国重新出征,推出了火星一号探测器(暂时命名),重新亮剑,直指火星。 火星一号在去年10月11日第一次在网络上亮相,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据介绍,火星一号体重240公斤,配备了4块太阳能电池板和内部的蓄电池以供能,搭载了13套科学载荷。此外,科学家还给它配备了自主唤醒设备,以备在遭遇沙尘暴而进入休眠期以自保之后能够重新开启工作。在它的外面,还有一项黑科技——纳米气凝胶,利用其超强的隔热性能,保证各个科学设备在火星的极端天气下依然能够工作。 根据计划,火星一号将在今年7月23日到8月5日之间,乘坐长征五号火箭升空,经过7个月的时间进入绕火星轨道,然后开始着陆。火星一号的设计寿命,大约是92天。在这92天里,它要完成对火星土壤、天气、环境、水冰分布和内部结构等多项指标的探测任务。 除了火星一号之外,这次任务还包括一个环绕器和巡视器,共同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如果这些任务能够完全实现,将是人类第一次同一个项目里完成着三大任务。 实际上,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非常希望今年的火星车发射任务如期执行。我们说过,地球前往火星有一个窗口期,也就是最快、最节省能源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一旦错失,下一次窗口期要等26个月。也就是说,今年7月如果不能发射,就要等到2023年初了。 当然,即便嫦娥四号创造着越来越多的成绩,火星一号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我们越来越靠近航天强国的行列。但是,从整体实力来说,我们比美国还有一段距离,这需要更多人的智慧投入才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火星,可能木星、冥王星甚至太阳系的边缘,也将被纳入我国的航天目标之中。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