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行的这些老建筑,越读越有味道(上)

 cxag 2020-02-19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海原先对外开放的建筑场所近期陆续暂停对外开放。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各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建筑可阅读”线上平台,继续为各界公众提供服务,让广大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在线上阅读建筑之美。


闵行区共有144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文物保护单位38处,每一处文物建筑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包含着一段独有的历史故事。为了确保区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与传承,闵行区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这些建筑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它是独具闵行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更是我们闵行人文脉相传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资源。

下面就让小闵带你走进闵行的建筑

走进那一段段珍贵的历史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上海马桥遗址

上海马桥遗址,位于马桥镇俞塘村竹港西。1959年被发现。其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先民聚落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


这其中,发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房址2处和墓葬22座,遗物有陶鼎、豆、双鼻壶、贯耳壶、阔把杯,石钺、镰、镞等。青铜时代房址4处、水井14座、灶坑(烧塘)12个,遗物有陶鼎、甗、簋、豆、觚、鸭形壶,石斧、刀、镰、镞,铜斤、刀、镞,骨凿、镖、锥等,这些遗址被命名为马桥文化。除此之外,还发现东周墓葬1座,遗物有陶罐、钵、盅。唐代水井3座,遗物有瓷钵、碗和执壶。宋代墓葬3座,遗物有瓷碗、盒、碟、执壶等。 


1977年12月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01

民国上海县政府旧址

民国上海县政府旧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境,即沪闵路2550号大院内,建筑面积约1667平方米。2000年9月30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4日,被上海市政府核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7月上海设市,市县分治,上海县政府机关选址北桥,大楼于1931年奠基,1932年12月竣工,1933年1月入驻。


旧址大楼坐北面南,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主体为二层,中部加建一层纵向阁楼,青瓦多坡屋面。正门外筑前挑门廊,四根横排的科林斯柱支承长方形廊顶,上承形似帽顶的刻花山墙。正立面外墙为水泥砂石抹面,窗裙均有简单花饰,右下墙角处嵌阴刻“上海縣政府新屋,奠基時中華民國貳拾年伍月伍日”字样花岗石立碑。原北墙根处有一通1933年刊立的记迁治建楼的《上海县迁治志略》青石刻碑,今迁至东墙根处重立。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该大楼为旧上海市县分治的特殊产物和佐证,也是闵行区境唯一完整保存的旧政府大楼,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建筑艺术价值。2006年,由市文物管理部门和南京军区共同出资完成全面修缮,加固了墙体,恢复了建筑的本来面貌。今保存状况较好,仍为办公用房。

02

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

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境,即沪闵路3210号大院。其由天主教公教进行会会长陆伯鸿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募捐创建。1952年改称“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1958年更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今占地面积约87437平方米。2003年12月3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4日,被上海市政府核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院大门面东,现存旧式二层建筑九栋(包括原门诊楼、三病房、四病房、五病房、六病房、七病房、八病房、九病房、十病房)和一栋原为教堂的建筑。建筑均西式风格,九栋二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混合式结构,机制红平瓦四坡屋面,清水红砖外墙夹饰水泥拉毛条块,墙垛之间装有铁窗。老院落南侧的花园西南角有一座1940年的外籍传教士、上海普慈疗养院创始人白景明院长的墓葬,面东北,用杂石堆砌成长方形碑座,高35厘米,长120厘米,宽110厘米,上置水泥白云石浇制中间镶嵌汉白玉板块的长方形圆弧额立碑一通,高90厘米,宽52厘米,厚22厘米,碑面刻中英文题记。


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为闵行区境仅存的民国时期建造的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建筑群,档案信息资料较为齐全,且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历史代表性。今仍作医疗卫生用途。


03

漕宝路七号桥碉堡

漕宝路七号桥碉堡,原名漕宝路七号桥纪念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境内的漕宝路七号桥东堍北侧,即蒲汇塘东岸、漕宝路北侧。碉堡建于民国年间。1988年2月公布为上海县文物保护纪念地;1995年5月列为闵行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4月1日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纪念地。2014年4月4日被上海市政府核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为一座蘑菇状叠加连体形碉堡,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底部最长径为7.6米,高约6.8米;分上下两层,底层为鼎足状分布的“蘑菇”三连体,其上叠加一个大蘑菇形碉堡,顶部偏东建还有1.2米见方、高2米的方柱形中空瞭望塔。碉堡西南现筑有高出地面约0.9米、面积500平方米的长方形石砌平台,并建有纪念碑和石雕塑像。


抗战时期,漕宝路七号桥处为日伪检问所和“清乡”关卡,汉奸周佛海的“上海税警团”曾以雕堡为据点,攻击新四军。1945年8月19日夜,新四军袭击该据点,击毙匪首李英杰等。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先头部队81师4营与固守桥头雕堡的敌军激战三昼夜,牺牲了37名战士,打开了解放上海的西大门。


漕宝路七号碉堡及纪念地,今保存状况良好,已辟为闵行文化公园的一处开放型文化旅游景观。

04

南张天主堂

南张天主堂,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东北部的香树丽舍小区西北侧,即秀文路485弄50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总占地面积为2806平方米。1999年5月,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4月4日,被上海市政府核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张天主堂以主堂为中心,展开院落布局。主堂坐北面南,砖木结构一层,面阔11.8米,进深19.85米,小青瓦双坡屋面,底平面为纵向长方形,是典型的含有中国元素的西式教堂建筑。堂内由两行纵向排列的立柱将堂分为三廊式,以西式飞拱支撑屋架形成高耸空间,圣坛位于北端;南立面开设三个拱形门洞,外墙体、墙垛装饰西式线脚,顶部额墙呈三角形;东西两侧墙面开设拱形窗洞。主堂北侧为横排的二层楼建筑,与主堂呈“T”字形相接。主堂南面为半圆形花园广场,围以弧形连拱柱廊,整体格局呈较为典型的西式教堂风格,故素有“小罗马”之称。主堂两侧外围还建有附房,由南张安老院使用。


南张天主堂解放后曾一度由乡政府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堂正立面顶部曾被拆毁,现已修复。南张天主堂今保存状况良好,仍用作宗教活动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