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少年日记

 三中包喜华 2020-02-19

本文参加了【也曾是少年】有奖征文活动

我打开15岁那年,在初三上学期开始书写的“日记”。这个带引号的日记其实就是个算草本,本的纸张早已发黄了,正反面用钢笔书写的“流水账”。可每一次翻开,内心感谢的是教我的语文老师,是他的引导让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另外,我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我认为值得留存下来的书本,我都收藏起来。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初中的同学会,当年的同桌跟我说起了一件小事。她说你喜欢文学的爱好应该得益于写日记的练笔吧?她说咱俩初三同桌,换了语文班主任,男女生座位搭配,咱俩同桌一年都没说过一句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男女同学都是这样),刚换的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你很听话就按老师的要求天天写。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东西写了,篇篇都是车轱辘话,可你总能有新的内容,甚至把政治历史课本上的大事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合理的用在自己的日记里,老师有时还拿你的日记当范文在全班朗读。记得一篇日记里你提到了好多历史事件,有古代当代的,好像也有外国的,当时我不会写,就听得挺认真的,所以记忆挺深刻的。我听后将信将疑,回家后翻箱子倒柜,找到了那发黄的算草本日记。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篇如她所说的日记——

翻开《中国历史》,泱泱的文化古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金子一样闪烁着。我们始终记忆犹新,并为此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历史里面却隐藏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烧毁的阿房宫,以及侯景烧了建康,并为国人自己毁掉自己的文明而痛心。我幻想着:谁有超人的智慧,重写被秦始皇焚毁的圣书?谁有巧夺天工之巨手,再复制建造一个阿房宫?林林总总的这些,我们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记忆总是清晰的,联想总是有序的,英法联军毁了圆明园,就连法国作家雨果也在仗义执言。我在为作家油然而生一种敬意的同时,仿佛听到了作家痛斥强盗之声,感受到作家的义愤填膺。我甚至在天真的幻想:谁能再造一个具有东方精湛艺术的圆明园?可是艺术的珍品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的一次性,焚毁了它,代价总是昂贵的,更何况犯罪者用的是惨无人道的火之暴行!

接续这痛苦的记忆线往后翻,我脸红心跳,羞赧至极。我耳边响起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的“九一八”。“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枪炮一响,血战台儿庄的中国将士殉国一片,还有为民族的解放而捐躯的抗联名将杨靖宇……记忆的荧屏只是那么一闪,南湖上的那艘航船迎面飘来,一路航行披荆斩棘,翻雪山过草地艰辛无比!有战争就有焚毁就有杀戮就有血腥就要失去人性。我反复地叩问自己:中国的过去都记住了吗?

这本留存的日记把我带到了初中时的少年岁月,日记里有同学情有恩师的教诲有父母殷殷的期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灯下的苦读的身影,双手捂着耳朵一遍遍的背诵课文的情景,写作文时的苦思冥想,灵感来时的一挥而就,及作文中不满意的地方反反复复的修改,我的思绪万千我的慷慨陈词我的奋笔疾书,面对这篇日记桩桩件件都浮现在眼前。回忆有时是美好的,尤其有了这样一本帮我记忆的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