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白金声: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明月珰珰珰 2020-02-19

白金声,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实用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等。

我的小学作文教育观

文 | 白金声

我国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小学生作文报》题词,语重心长地指出:“文章乃经国大事,也要从娃娃抓起。”千古文章蕴含着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聚着民族智慧才华,展示着民族凛然刚烈的气节情操,记载着民族文明发展的里程,流淌着独具特色的民族美德情感。当了40多年小学语文教研员,我深感这“经国大业”应当及早地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抓起。

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小学作文就是一种“儿童文化”,为儿童打下为文做人的坚实基础极为重要。如何揭开小学生作文的奥秘,指导他们写好作文呢?我的观点是:

1.作文的性质——练笔

关于对作文的称谓,《语文课程标准》隐去了“作文”的提法,将低年级的写作训练称作“写话”,将中高年级的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叫“写作”。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由此观之,小学生作文是“我手写我口”,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不是为他人立言。

小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也不同于科学家写学术论文和专著。它是一种习作,“直书口说”,属于练笔的性质,是学习用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基本功,初步掌握运用连贯的书面语言的能力,目的是进行日常的交际。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小学毕业时,“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就行了,要求不宜过高,不能拿中学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后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写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趣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中学作文教学讲的,对小学作文教学也完全适用。要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日常交际,就必须掌握各种实用文,包括记叙、说明、议论、应用等文体,但是写记叙文是学习各类文体的基础,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当然也要会写常用的应用文,包括简短的书信、便条、读书笔记等。

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成人化”“文学化”的倾向,不顾儿童年龄心理特点,违反儿童作文教学规律,拔苗助长,必然两败俱伤。

2.作文的要务——育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文是思想认识、道德情感的载体;作文是影射学生心灵的一面镜子,也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清泉。所以,教师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不能把塑造学生人格、发展精神世界仅仅停留在发展其语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作文寻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知与能”“文与道”“练文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儿童思想道德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在提高习作水平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巴金有一本《自传》,他谈到在法国学习的体会时说:“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文与做人融合在一起,我认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求得作文和做人二者的最佳统一,是作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作文教学中的德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在作文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认识事物,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而且,要将深化认识,转变思想,指导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总之,教师要让儿童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文,使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肢解的作文教学重新得到有机的整合。

现在,还有个别的老师对儿童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认为是“思维求异”,不注意积极引导,及时纠正,这是不足取的。

3.作文的主体——儿童

素质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发展性,也可称为主体性。作文训练体现发展性,其核心是把训练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写作的核心也是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真谛,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航标。关注生命主体的发展,唤醒生命主体自我进步的渴望,使之在自由的天幕下,发现自我,丰富自我,展示自我,让心灵轻舞飞扬,这是我们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实现作文教学省时高效的目的,我们应当下放学生习作的“自主权”。在作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要写”的自觉训练意识,“要我写”的自我训练意识,“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动训练意识,使学生由爱作文、练作文到能作文。

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激情荡漾地投入写作,我们应当注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在每一次习作时,教师都应使学生明白写文章是自己的事儿,教师只起指点和帮助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看到一个题目后,应独立审题,搜索记忆中的素材,并独立成文,独立修改。另外,教师应常常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由命题和选材的机会,提倡学生自由写作,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让他们尽情地倾吐,教师不必强求一律,更不能横加干涉。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说别人所未说,从而表现出每一个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

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忽视或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学生自主作文不等于没有教师的指导,自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作文的源泉——生活

陆机在《文赋》中曾这样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意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作文的源泉,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源于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生活。

作文让不少学生头疼,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常言:“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积蓄于生活。当学生能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在生活中“采蜜”,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会充实、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反之,即使是花大力气去“挤”,“挤”出来的文章亦是苍白无力、干瘪乏味、缺乏生气的。

“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开辟生活的源头,耕耘生活的沃土,在学生心田播撒燃烧生活热情的火种。生活无处不飞花,对学生来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具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奥妙无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魅力无限。变幻莫测的自然万物,永远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手去做,用嘴去尝,用鼻去闻,肤触心惟,指导他们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用手中的笔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把文章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5.作文的先导——说话

说是用嘴作文,写是用笔说话。先说后写,先述后作,是作文教学的又一条重要规律。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说话是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的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要求说话人把要说的话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语脉、语流,边想边说,思维和表达几乎同时进行。

从言语发展顺序看,口头作文的发展走在书面作文的前面,说是写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表现在口头作文可以为书面作文提供大量的词汇,正确的句式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而且口头作文可以使书面作文的神经系统预先得到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口头作文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书面语言的一种“工具”。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不够完善,而在将他们的思想写出之前必须将思想组织成有条理的、连贯的语言,因此他们就不得不借用外部的口头言语来替代内部言语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言语外化为口头言语,借助口头言语检验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即使中年级的学生,也存在这一现象,少部分学生作文时口中总是念念有词,即是一例。

蒋仲仁先生在《说话与作文》中指出:“说话影响作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的关系。说话说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文作得好不好。”“书面语言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不论怎样加工,总不能离开口头语言这个根本。”由此得出结论:口头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书面作文的发展。学生如果能把思想讲得准确、有条理、有趣味,只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写下来就可能是像样的文章。“凝神默想,一挥而就”,学生要把表达的内容想好了,再说一遍,然后再正式动笔,行文就会感到容易些,所写的文章内容也更为充实,写好的文章试着念一遍,运用语感去品味、推敲,再进一步修改,那么,可以进一步提高表现力。

6.作文的基础——阅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千古流传的读书诗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阅读与作文,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倾吐,没有吸收,哪有倾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古人对此早有论述。扬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

为什么读对写能起如此巨大的作用呢?程端礼引用果斋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读写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解释说:“多读,而又得父师良友指点,则书中义理与作文法度,了然于心,握笔构思时,自有确然见解,天然议论,出于心手。”这里对“义理”和“法度”的“确然见解”,就是上面比喻中的“销铜”和“模子”,内容和形式问题解决了,作文时自然一挥而就。

众所周知,儿童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常常从示范开始,然后是模仿,再是在练习和运用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纠正错误,最后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地。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阅读则可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的学习范例,这些课文和范例,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良好的直观形式。所以,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是学写作文的基础。

7.作文的途径——模仿

学书法需要临帖,学绘画需要临摹,学演戏需要模拟,同样,学作文需要仿写。学生的习作从广义上讲,实际上是对所学知识及现实生活的一种模仿。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是学习作文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手段。

首先,我们来看看先哲对仿写的看法。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又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朱熹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他们学习写作之初,都经过模仿练习这一阶段,就是在他们有了很高的写作水平的时候,为了学习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模仿。白居易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就是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化而来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点化而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仿写的例子。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不久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受邀来到北京一○一中学,与师生们分享自己的阅读和文学创作体会,畅谈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在最初发表的一系列的小说中,莫言特别提到了《售棉大道》和《民间音乐》,他说:“这两部小说都是我的模仿之作。”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谈作文》一文中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过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过雨果。”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大作家初学写作都从模仿开始,我们小学生学作文有什么理由不从模仿开始?

小学作文启蒙从模仿入手,抓住小学儿童模仿个性,是因材施教的必然。

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把仿写贯穿于连词成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习作训练全过程,可仿内容,可仿语言,可仿技法,可仿思路,等等。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形式上模仿,内容上创新,思想上升华,做到既形近,又神似。

8.作文的诀窍——多练

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要多读多看之外,还必须多练。中国有句俗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就是说,要打好拳,必须不断地练手法;要唱好歌,必须不断地练嗓子。写文章也是这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得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是一种技能,宜于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如果光做到“读书破万卷”,却从来不动笔,那是肯定写不出文章来的。这正像有人在屋子里读了许多介绍游泳知识和方法的书,却从来不下水,那也是一辈子学不会游泳的。

古人在这方面也有论述。李渔说:“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欧阳修认为,要写好文章,“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为什么“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呢?唐彪指出:“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

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初学刻印时,总是失败。他向老师求教,老师说:“南泉冲有的是楚石,你挑一担回去,随磨随刻,等它都成了石浆,就刻好了。”齐白石从此发愤刻苦,终于练出了一手刻印的高超技艺。

天才来自勤奋,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确是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9.作文的阵地——课外

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理,作文的主阵地不是课内,而是课外。何以言之?笔者不相信,一个人一周写一篇习作就能写好作文。一周两节作文课,80分钟,学生用来“写”的时间,不过40来分钟。当前流行的观点是,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这一观点站得住脚的话,那么一个星期,六天多的时间成了“次阵地”,40分钟反倒是“主阵地”,这显然是笔糊涂账。作文教学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相似,汇报式的综合实践课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真正的主阵地是实践的过程、参与的过程、活动的过程。作文训练和自由作文的关系,是池塘和湖泊的关系。如果有人不断地、努力地搅动池塘里的水,说要让池塘里的水动起来,进而影响到湖泊,使湖泊里的水活泼起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以训练为主的作文教学,正闹着这么一个笑话。作文教学应当从“湖泊”入手,想法子将“湖泊”之“水”引入“池塘”,“池塘”里的“水”自然会成为活水,作文教学也自然有了活水源头。

如何让学生占领作文的“主阵地”呢?记日记是最好的办法。日记写作灵活方便。从内容上讲,宇宙间万事万物,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从人生社会到自然现象,没有不可被日记作为写作内容的。从写作上讲,它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景、可写人,毫不受限制,都可以挥洒自如,尽情运笔。

有人总结过写日记的好处:

——写日记,能使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多记录,习作时有内容可写。

——写日记,不拘一格,这一篇着意写景,那一篇侧重抒情,第三篇偏于叙事,第四篇发表议论,各种体裁都有练习的机会。

——写日记,实事求是,有什么就写什么,怎样看就怎样写,言之有物,心手如一,有助于培养健康朴素的文风。

——写日记,不打草稿,一挥而就,可以锻炼思维活动的敏捷性,可以锻炼下笔成文的硬功夫。

日记是写作的一种形式,教学生写日记也就是教给学生一种表达的方式。

10.作文的动力——兴趣

畏惧心理是小学生特别是平时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习作心境不佳的重要心理表现。他们“谈文色变”,“望文生畏”,每逢老师布置作文时,教室里总是“唉”声一片。曾有人形象地将学生作文时的窘态描写为“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顿足咬笔头。”

行为科学家认为,在人的行为中,有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动机是人的行为指向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前承需要,后启行为和目标,因而要抓住动机这一关键环节进行激励,从而使学生进入“引笔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

那么,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变为“喜作”呢?

首先要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要做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就得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把写作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孩子把写作看成一桩乐事,是自己快乐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街头巷尾、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家庭、校园的亲友、伙伴中听到的,小实验、小制作获得的成功,同伴交往中有过的苦涩,身边生活的新奇和异味,都会及时演变为写话和习作的内容,从中品尝到生活和写作的乐趣。

其次,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教师在作文课上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有的教师故布疑阵,使学生遇疑而思,思路展开了,文脉也贯通了,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有的教师故设悬念,讲故事讲到最关键最精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补充想象,进行“续写”。这样的作文课,学生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在积极思考之中,时而锁眉沉思,时而会心微笑,让情感陶醉,任想象驰骋。学生已进入了“角色”,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的习作没有不进步的。

11.作文的生命——真实

作文贵在立诚。《易·乾》有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立诚的基本要求就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人是作文的灵魂,作文是心灵的喷泉,要写“真”文,先做“真”人。新课程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发轫于“做人”,回归于“做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是对学生的“道德”规范,“为人”准则。

有的教师专心致志于各种所谓的“作文能力”训练,认为作文便是“作”出来的,可以任意拔高,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口是心非,而把塑造健康的人格给淡忘了。作文与内心的真实想法相背离,造成了“做人”和“作文”的分裂,其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既失去“做人”的起码“真诚”,又失去“作文”应有的“真实”。学生在作文中失去了“我”,写作文就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回作文的灵魂,让学生用真实的情感,独特的见解,灵动的章法展示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怎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呢?一句话,那就是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坚持“言文一致”的原则。心要真诚,情要真挚,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做到一个“真”字。道真事、说真人、吐真情,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人、事、景、物真实地呈现出来。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能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这是作文的真谛。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作文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主作文和有创意的表达,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发展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要开放胸怀,不棒杀异端,不轻易否定异类,不伤害童心,不钳制童真,把学生当成孩子,把文字当成文章,让他们写出有个性、有活力、有灵性的文章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