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学堂 竹写意花鸟画技法:墨竹画法 画竹,一般常以写竹称谓。所谓的“写”,是说要以书法的行笔方法入画。从画竿开始,到画节、画枝,再到画叶,每一-笔都贯穿着一一个“写”字。传统中国画历来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法的笔法与书法笔法的融合,尤其是北宋以来以文同、苏轼为代表画家的文人画的兴起,更强调了画法的笔墨因素。文人都长于文学和书法,他们都会有意识地把书法用到画法中去,因而也大大提高了画法的笔墨情趣和艺术效果。赵孟煩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里的“八法',指的是书法的“永字八法”,是书法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书法的必须首先通晓这八法。赵孟順这里明确地提出写竹也应做到八法通。元代的柯九思更具体地提出写等用篆法,写节用隶法,枝用草法,叶用楷法。对待书法和画法的关系,这里讲的主要是“融人”。书与画各有其独特的因素,应从融合的笔墨神韵上去认识,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画越像书法越好,二者还是有所差别的。
画竿
画竹必先立竿,然后添节、出枝、布叶。竿是竹的主体,所以画竹首先要画好竿。竹竿确立,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就已成为定局。所以落笔前对画面的安排须有整体的考虑,要画几竿,竿的粗细、直斜、朝向、穿插,以至墨色上的干湿、浓淡,前后的虚实关系都应有所考虑,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明确画面的主、次,疏密关系是要首先注意的,对任何细节都应考虑到,方可万无-失。
画竿一般讲应该是自上而下逐节画出,笔意上要上下连贯,上下承接。写竹需直立,悬腕、悬肘,这样可以纵观全局,视野开阔,上下左右回旋的余地也大,画起来比较顺手。用硬毫-号大提斗笔,笔上先调灰墨至笔根部位,然后在笔尖部位蘸深墨,随即在蘸墨的碟上原地上下点按几下,使深墨和淡墨的墨色前后衔接再起笔。侧锋入笔,先重按,然后转换笔锋呈中锋,向下行使至笔的末端,再下按,随即朝左侧- -带, 这样-一段竹竿通过笔上的提按转换和顿笔、带笔得以完成。其后,用同样的笔法继续朝下逐节写出。蘸- -次墨写-竿,中途不宜再蘸,这样可保持墨色的上下衔接。笔上蘸墨,色宜饱满,- - 笔蘸足。(见图一中的左侧图:一至四的步骤)墨竹竹竿的蘸色有两种方法,其先蘸调好的灰墨,蘸至笔根部位,落笔前于笔尖处蘸深墨,在画碟上稍加点按,使浓淡墨色前后过渡衔接,然后侧锋点入。通过笔锋的转换、行笔的顿、带逐节写完-竿。 用同一支前边蘸过色的笔,涮去笔尖部位的余色,再蘸清水,然后依行笔顺序,用前边讲的笔法逐节画完一竿。这样的墨色效果是左侧淡,右侧深,而第- -种方法竹竿的墨色效果是左侧深右侧淡。(见同一图中右侧的图示:一、二)

在竿的画法上,有人主张由下往上画,据说清代的郑燮是这种画法,两种画法主要看个人习惯,画得顺手也未尝不可。不过从气脉上讲从上人笔气往下贯似乎更好。从笔锋的转换,侧锋转中锋也更方便。画竿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画出竹的质感和动势,体现竹的精神。当前流行的一一种用木板刷画竿的风气,在饱蘸清水的大板刷两侧注入不同浓淡的灰墨,画竿的效果好像很好,但竹竿衔接处节的特征却体现不出,远不及软毫毛笔在表现细节上那么自如。毛笔一按一-带, 竹节两头粗中间细的感觉即会产生,所以画中国画要充分发挥传统毛笔的功能,结合腕力的作用,把笔用好用活。
画毛竹一类的粗竿要用复笔画竿法,- -截竹竿分左右两笔完成,用大号硬毫提斗笔先饱蘸清水,然后在笔肚部分蘸深灰墨,于画碟上点按几下.使墨色前后衔接。落笔前笔尖上蘸深墨,用侧锋笔尖朝左从上到下写,入笔后下按笔肚,压至笔根使笔根部分的清水注入纸上。画出左侧第一- 笔,然后掉转笔尖朝右,画右侧的第二笔,两笔衔接笔根部分的清水自然相融,形成两侧深中间淡的立体效果。(见图二中左侧下角示图)
第一节画完,于笔根处再注入清水,蘸灰墨后笔尖再蘸深灰墨,于画碟上略点按几下然后落笔画出第二节,两笔衔接既成一- 节。用如此方法一节复一节地逐节画完-竿, 这就是所谓的复笔写竿法。( 见同一图的右侧示图)随笔上下按的力度大小,可以控制好一- 竿毛竹竿的粗细,压的力度大,节则粗。竿画好后,稍干一些时间,再以浓墨色添节、补枝。毛竹粗竿两笔画成,需要注意的是墨色的上下衔接,不要出现忽浓忽淡,要做好笔上墨色的调试,要在匀中求浓淡的变化,首先要做到“匀”。在组和画面上,毛竹粗竿可以与- -般的粗、细竿共同组合,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节的补入宜用浓墨,在竿的墨色未千之际进行。笔不宜过湿,过湿则易于渗化,造成节与节之间的污痕。节虽断开但笔意要连,要上下承接。画节用“乙”字形的横弧线或用“八”字形的左右两笔。以草书的“心”字形左右相接,所以乙字形有上弯下弯之别,“八”字形也有上抱,下抱两种不同形式,自左向右点写,行笔有提按,有断续。(见图三) 三、画枝 枝从节上生,左右互生,相互交错。下笔需道健圆劲,笔速宜快捷。用草书的笔意连贯写出。按竹子的生长规律,从地面起第五节开始生枝,但作画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上下节的出枝需间隔左右侧出之,一侧可出一枝,亦可出二枝。画枝各有名目,元代李街《墨竹谱》云:生叶处谓之“丁香头”;相合处谓之“ 雀爪”,直枝,谓之“钗股”;从外画入,谓之“虱叠”,从里画出,谓之“迸跳”。老枝挺然而起,节大而枯瘦,嫩枝俏丽刚健,笔笔见生意。枝的多少与叶的多少息息相关,枝丰叶茂,枝疏则叶稀;叶少枝昂,叶多枝垂。画枝用硬毫长锋勾线笔。(见图四、图五)


四、画叶 画竹叶是墨竹画法中难度最大的一一个环节。 叶的分布组合上的疏密、穿插是画叶的难点所在。竹叶的基本形态要掌握,其特征为叶偏长,梢部形尖。如果竹叶画得偏短、偏圆则形似桃叶,偏长、偏弯曲或间粗间细则似柳叶。上述两种均不可取。挺劲俊秀才是竹叶所具备的主要形态。竹叶的出笔宜爽捷、劲利,实按虚起,叶根起笔,叶梢收笔。侧锋入笔下按,随之迅急提笔出锋。(见图六中的不同示图)
要随叶的长势,随时变换腕的方向,笔笔干净利落,笔笔需在形态上注意宽窄、大小、肥瘦的变化,尤其是结顶上挑出的侧面叶。一条细线的曲直全在于腕力上的提按功夫。所以写竹首先需注意其结构规律,其次是用笔、用墨。前人总结出的笔画字型的重叠运用不可忽视,循其规律作为初学者正是不可少的人门]捷径。要熟练地掌握仰竹与偃竹之间笔划的重叠组合,反复练习,反复实践,这就是所谓的“入画”阶段。先要入进去,才能有熟练之后的“出画”,也是结构上的规律所在。初学者必须循规蹈矩,- -步一步地深入, 切不可胡涂乱抹地信手瞎画。待到基础笔法扎实后再从中走出,不受其字型、笔法、符号的约束,自如地组合,随笔意的发展可以在笔法中或增、或减,以造型美为前提做到随心所欲。


从上述情况看写竹叶要分组,不分组必然画乱。任何-一个组合,无论大叶组合或小叶组合,其组合形式首先需符合叶的生长规律,要有聚散、朝向、疏密上的变化和笔法上轻重提按的变化。写叶忌孤生,忌并立,忌如叉、如井,五笔不能成掌形或似蜻蜓状。这些笔法上的忌讳也是初学者需要注意的方面,上述之所忌从造型角度 上看主要是缺少美感,笔法上亦偏干俗。图七中所示起手式的- 二笔至多笔的重叠组合,叶组中的穿枝与不穿枝作了对比,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穿枝后叶组的完整性。其中两笔图示系写竹叶所忌: - -是从左到右成鱼尾状,二是四笔的左右平行组合成蜻蜓状。 竹叶分仰竹和偃竹,仰竹指春天的嫩篁或晴竹,叶向上朝左、右发展;偃竹指风竹、雨竹或冬天的雪竹,其形下垂或斜向一侧。仰竹的组合多为不同朝向、长短、大小的倒“人”字之间的重叠,个别亦有竹梢三笔呈倒“个”字。仰竹的起笔,第- - 笔从左下向上写出,形如弯月。第二笔穿入前笔向右侧写出,形似鱼尾。第三笔叶在两笔中间穿过,形如飞燕。仰竹的组合,竹梢部位叶宜大,里边可以穿插与朝向不同的小叶,从一一个倒人字到几个倒“人”字的组合形态各异。(见图八中一至三的出笔方向及笔法变化,组合上竹梢叶偏大,中间大小叶穿插)

偃竹从一笔到五笔各具形态,一笔“撇”,两笔“人”,三笔“个”,四笔“分”或“介”,五笔破“分”。五笔之间笔划的轻重,人笔的顿、提、挑以及提笔出锋的笔速宜稳中求快,笔笔送出。挑笔的先按一顿,随之向一侧轻挑出锋。五笔叶中的最后-笔,- -点一顿后提笔出锋。这些笔划,乃竹叶之基本笔法,需认真对待。几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通过笔的转换、提按、轻重的变化呈现形态上的多姿。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腕,腕的灵活驱使着笔法的变化,腕活笔则活。(见图九)


偃竹的基础笔划各有不同的名词称谓,如四笔的组合,两侧上挑的侧叶细笔与下边朝下写出的一-粗竖, - -斜行撇笔所形成的,名日“落雁”;三笔斜行从左到右,其上加入-一小笔的点撇称之为“惊鸦”;三笔斜向撇出,上附一挑- -带的细笔名日“一-川”;四笔人字的上下重叠成“女”字:同- -图中也图示了“个”字相叠、“介”字相叠,“介”字叠“个”字、“女”字相叠及“一川”相叠的竹叶不同姿态,习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笔法的神韵。(见图十) 竹叶组合中两笔叶到多笔叶的重叠关系。(见图十- -中右下角为两笔叶与三笔叶之间的重叠,图上均标明了两笔与三笔之间的不同位置)三笔叶的重叠(图示左上角,三笔叶与四笔叶的重叠,(图示右上角),三笔叶与两笔叶的重叠(图示左中),五笔、四笔与三笔叶之间的重叠组合(图示正中)以及多笔叶的重叠组合,以上各组合图示中均标明了笔与笔之间的位置。习画者需了解组合中笔法的长短、粗细变化及大小叶之间的穿插,嫩茎与小叶之间笔法变化,以及叶组之间的疏密、繁简的变化。多侧重分析叶组中的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以上的三幅示意图可供初学者练习笔法的组合,领会其中笔墨之神韵。偃竹的组合主要是从两笔到五笔之间正、侧、斜几种笔划的组合,叠叶需注意笔画之间的粗细、长短及间隔上的疏密。尤其是风竹、风雨竹,叶形直中有曲,有的弧度偏大,风雨的气势全在笔上体现。竹叶笔法上曲、直、斜向的笔墨情趣须在写竹过程中予以重视。

写竹的发枝、生叶是先发枝,后长叶。叶的补入需审视枝的走向,枝梢和嫩枝密集部位在叶的添补上各不相同,枝梢宜疏、宜俏,繁枝密集处叶则多,所谓“枝繁叶茂”就是这个道理。密集的叶在组合上一定注意大小相间,密而不乱,要透气。不能只顾添叶而忽略气脉的通畅,气不足必然缺少灵动,使人感到窒息。另外枝的曲、伸尤其重要,枝不仅对内支撑着叶组的重量,同时还有调节整体疏密的作用,一个俏枝可以给- 幅作品带来无限的生机。
枝的作用非同小可,一幅墨竹作品中嫩茎的出枝关系到整体的结构美,也可以说作品的成败与之关系极大,它绝不仅仅是枝与叶的穿连,竹叶的神韵全在于枝的衬托,尤其在密集大的叶组内外,有一两条俏枝的辅助无疑会增加整幅画的神韵。见图十二中有出枝及枝上生叶的几个不同的例图,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枝与叶的关系,也可以看出嫩茎出笔的挺劲,枝的柔韧性以及行笔过程中的提、按、顿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