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砚遇不断龚波 2020-02-20

家櫪 (艺术家、考古研究者)

网络转载作品来源:修川居士 壶兰居士 修川艺事


磨墨两字,看起来挺简单,其实内含的小门道也挺多。从砚台开锋,到磨墨手法,还有用水、醒墨、洗砚········都与用墨有关。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可能都会对最后用墨的效果产生影响。笔者用墨多年,对这些小道,略有探索。本文就将这些经验与画友们做个分享和探讨。

一、关于砚台开锋

开锋是砚台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开锋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砚台磨墨的效果,古人以天然油石打磨开锋。就一些古砚的参考来看,古人开锋用的油石细腻程度大约相当于现在1000-1500号的人工油石的粗细程度。所以现代制砚开锋一般都用人工油石。平整均匀,非常方便。(也有用水砂纸开锋的,但相对而言,水砂纸开锋的砚台更容易退锋)。砚台本身锋芒厉害的,可以适当用细腻点的油石,锋芒差的,则用相对粗些的油石。笔者画画多,要求墨相对细腻,所以一般用1500号或者2000号的油石,效果还是相当可以的。

油石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二、关于磨墨的手法

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就是所谓的古法磨墨(这里的古法大约指的是墨锭有了独立的研磨功能之后,秦汉时期用来碾磨的墨丸显然不能包含在内)。从唐宋古代人物画中一些磨墨人的磨墨手法看,唐宋时期古人磨墨一般都是斜推直磨(如图)。

韩滉《文苑图》中书童的磨墨手法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斜磨法实际应用示例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这一手法也能从唐宋古砚的使用痕迹上得到验证。

宋代歙砚斜磨法留下的痕迹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宋代洮河砚斜磨直推法留下的痕迹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另外,日本的磨墨手法基本参照我们唐代的标准,所以,日本书画界至今还保留着他们认为的“古法磨墨”,即斜推直磨(根据砚台形制的不同也有斜磨转圈的,长条形砚台适合直推,圆形或方正的砚台更适合转圈)。而目前国内的书画用墨者,多采用的是平磨转圈法。更有甚者认为磨墨必须要平磨,所谓“墨正方能心正”,斜磨则是“邪道”。这真是要命的谬论,心若不正,墨正又有何用?

斜磨直推法磨墨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日本墨斜磨的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笔者对两种磨墨手法进行过长时间的试验和比较。发现斜磨和平磨比有很多优势。斜磨的执墨手法更为轻松省力,斜磨时整个手臂自然下垂,带动食指和中指自然下压,三个执墨手指只要很小的力量将墨拿住就能以“重按轻移”的要求很顺畅且平稳地直推磨墨或是转圈磨墨。而与砚面垂直平磨时,则执墨的手指需要不小的力量先将墨拿住,不使手指下滑,才能开始磨墨,如此既费力,又不稳。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墨锭形制的演变,也在影响着研磨的手法。唐宋时期的墨,从出土实物以及资料来看,尺寸都比较大(一般都超过10公分),长度、宽度、厚度都很适合用“斜磨法”。

此类大型宋墨的形制非常适合斜磨法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明清时期,墨锭制作风格发生显著的变化。墨块实用性被降低,增加了观赏、把玩、送礼等功能,故而明代墨锭形制五花八门,一些个头巨大,分量超过100多克的圆饼状或长方大锭其实是完全不方便研磨的。

巨大的明代圆饼形墨(重近250克)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清代墨在曹素功的影响下相对朴素,多是长方小锭,且墨锭尺寸与唐宋相比整体都较小(一般都在10公分之内,多数甚至在6公分左右)。这样的尺寸其实也是不适合“斜磨法”的,因太小而无法拿捏。所以明清墨,尤其是小墨,也只能是用“平磨法”磨墨。

小巧的清代墨(重仅6-16克)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还有一个影响磨墨手法的重要因素,就是家具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席地而坐或是矮桌矮凳,到明清时期的高凳大案。坐姿的改变必然会同时引起执笔研墨手法的改变。

综合上述的一些原因,笔者以为,在目前的使用环境下,如果墨锭个头较大,用墨量也较大,还是用“斜磨法”省时省力。如果是精致小锭,本身用墨量又不大,用什么方法其实也无妨。


三、关于砚台发墨与下墨

经常看到玩砚台的朋友说“此砚发墨如油,下墨如飞”。什么是发墨?什么是下墨?发墨,是一种石头之所以能成为砚台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并不是所有石头都能成砚,究其原因,就是发墨。古人形容好砚台磨墨“如热釜涂蜡”,这可能是对发墨最好的注解,发墨上好的砚台能将墨锭中的烟,胶以及各种辅料的性能彻底的激发出来。磨出的墨液,不仅有烟料本身所具有的云霞般的油彩光泽,还会将各种辅料(如胆汁、麝香、各种香料等)的作用和味道也彻底的释放出来。所以好砚磨好墨,确实本身就是一大享受。

上品端砚发墨如油的效果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下墨如飞,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其实主要指的是速度,这是砚台的第二大重要指标。很多石头不能成砚,就是因为根本不下墨。下墨的快慢,可能和砚石中所含的云母等成分有关,云母颗粒的粗细、密度、分布的均匀程度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发墨。

发墨和下墨,我的经验来看,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即能发墨如油的砚台,必定不会下墨如飞,反之亦然。有偏向发墨的,也有偏向下墨的,当然也有折中的。关键还看你的用途,绘画晕染、蝇头小楷等需要有细润墨色和丰富层次的,可以选择发墨更好的砚台。泼墨挥洒,大字生宣,耗墨两大,不求入微者,下墨快,自然是第一选择。仅以发墨油润细腻论,笔者的经验是端溪老坑青花为最。以下墨快而不退锋论,歙砚暗细螺纹为最。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就是有朋友试砚台,用的是极为劣质的墨,说是能够考验砚的性能。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唏嘘,墨不正,如何能正砚?奉劝这些朋友,试砚,务必用好墨。

四、关于研磨用水

如今喝的水都成问题,其实讨论这个有点矫情了。

笔者做过一些比较,就目前的水来看,自来水是不适合研墨的,相对效果比较好的是泉水或是矿泉水等天然水,农夫山泉之类的足矣。研磨时候水不能多放,而应该是放-研-再放-再研······如此反复。这样既能磨得快,又能避免墨锭因泡水太久而涨裂致碎掉渣。研磨到什么时候才算磨浓可用?以笔者的经验,研磨至看到墨磨过的“墨路”并且“墨路”不消失即可,过浓则滞笔。

磨浓可用的墨液(可见明显的墨路)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研磨完毕,为保护好墨锭,可将磨口在砚堂干净的部位擦去余墨,并用吸水纸将磨口四周浸到水的部分吸干,切不可用吸水纸直接吸磨口,以免纸屑粘在磨口,影响下次使用。

五、关于醒墨及宿墨

磨完墨,最好不要马上使用,可在砚台中加盖略作贮存,谓之醒墨。此法可使墨液更黑,无火气。但不要隔太久,一般半小时内就足够。太久易成宿墨。若对墨色干净程度要求很高,可以只用墨液面上部分,已干透在砚台上或沉淀在底部的不要用,会有渣。作写意或大字,则无妨。

宿墨,顾名思义,就是隔夜的墨液。磨好的墨隔夜,会“变质”,胶性变软,烟粉颗粒抱团变粗,因此宿墨往往显得黑、糊、脏。但也有不少书画家喜欢宿墨的这些性能,将其妙用,有着新鲜墨液无法呈现的特殊效果。宾翁是个中高手。

新鲜墨液效果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宿墨效果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黄宾虹宿墨作品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六、关于洗砚及养砚

若不用宿墨,则砚不可一日不洗,洗砚台,以不伤砚锋芒为度。古人有用木炭或丝瓜囊,都是不错的材料,用一些布料也是可以的。不洗砚,也会伤砚锋芒,时间久了,砚台在研磨时会出现打滑现象,此时,则需要将砚台重新打磨开锋。

每次用墨,总不可能将砚中墨汁悉数用完,用不完的,如果是上品好墨,可以另有用途,即养砚。其法先将剩墨调至淡墨,用笔沾了涂抹砚台全身,待干再涂。若有闲情,此法可以反复使用,久而久之,砚身自会有油润光泽。但切记需上品好墨。

七、关于磨口
磨口是判断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磨口平整、细洁、少气孔、透亮,证明墨之质地和做工都相当过关。反之则墨差。

如镜的清代墨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然而影响磨口的因素却非常多,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墨本身。墨有胶轻㬵重、胶好胶差、烟粗烟细之分,一般而言,重胶墨软亮而不透,轻胶墨硬透而不亮。好胶墨亮,劣胶墨不亮。烟细,则磨口细洁,平整密实,紧致有光。烟粗则磨口糙松,暗哑无神。磨口若能匀净细膩,硬如刀刃,光泽透而能亮,则必是上品。何为透亮?即光泽不在表皮发显,而是隐在磨口中,透射出来。有些墨磨口甚亮,软而有白光,此是胶光,并非好墨特征。古人讲磨口“锋可裁纸”。必是好胶、轻胶、杵透佳烟之墨。

好胶墨,亮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劣质胶,暗哑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轻胶墨,不亮,硬朗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重胶墨,亮,略糊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透亮的上品好墨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透亮的上品好墨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二是季节和气候问题。墨易吸潮或者失去水分,所以不同的湿度环境下,磨口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质感,一般而言,秋冬季节干燥,温度也低,磨口会硬朗、干净,透一些。而在春夏季,南方尤其梅雨季节,湿度很大,墨锭磨时软糊,易卷边,磨口以指甲掐之有痕,干后亦容易显胶光。

冬季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夏季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三是砚台的问题,砚台材质众多,粗细各异,对磨口影响非常大。综合而言,砚粗者,磨口必不好看,暗哑无光,有丝丝磨痕,抚之粗糙如油石,反之过细且锋芒不足的砚台所磨的磨口,光亮有余而质感不足。故砚宜取细而有锋者。

粗砚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细砚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当然,影响磨口的这些因素往往是交织的,因此需要综合判断,仅仅某一点是不能作为鉴别好墨差墨的标准的。


八、关于墨皮
墨皮是新近出现的一个词,指的是磨完墨后,磨口周边产生的一层薄薄的不同于寻常磨口质感的墨边,其厚度一般在一毫米内,质地比正常磨口软,有时还会往外翘,与正常磨口剥离,干后甚至会爆裂。产生墨皮的原因众说纷纭。个人理解,主要是因为磨墨时水加过多,磨墨过久,墨在水中浸泡时间太长造成表皮层吸水多所致。墨皮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一般来说,胶重或者气候潮湿更易有墨皮。年份不甚久者易有墨皮。


九、关于香味
墨中添加物甚多,除几味重要药物外,尚有多种香料。依个人经验,不论新老,凡有浓郁麝香味的,皆是好墨。麝香是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腥香味浓烈。笔者所试上品清墨都有很浓的麝香味,磨时真可谓“墨香盈袖”。稍次者多有各种不明香料味,再次则多为冰片或梅片味,民国后的劣质者有胶臭味及异味,不可不查。


十、关于磨口辨松烟、油烟、碳黑
油烟、松烟是古墨两大主要烟料,清代及以前均以此两种烟料为主,民国时期为降低成本,开始出现碳黑(即洋烟)入墨。各墨家均有不同程度的添加,因碳黑在使用效果上远不及传统油烟和松烟,故一直被垢病。然而要鉴别墨中是否添加碳黑,或者是否纯碳黑所制,却并非易事。笔者经多年实践,找到一种上纸试墨以外,通过磨口判断碳黑的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率颇高。

方法如下:新鲜的磨口干透,以手指略抺一下脸上分泌的油脂,然后轻轻磨擦在磨口上,要轻,多次,而后放置约一分钟。此时,若是油烟,则蓝紫之光迸发,紫光愈多,其质愈佳。稍逊者蓝光偏多。若是碳黑,则白光明显,一片死寂,有些白光中略有蓝光的,则可能是墨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碳黑所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烟料中所含有机物残留多少所致。碳黑多为石油提取,燃烧充分,几乎没有有机物残留,而越好的油烟料,收集时燃烧越不充分(火苗小,温度低),有机物残留也就越多。

上品清墨抹过油脂后的磨口光泽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上品清墨抹过油脂有的磨口光泽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普通清墨抹过油脂后的磨口光泽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炭黑比例很高的墨抹过油脂后的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基本全碳黑的墨抹过油脂后的磨口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松烟墨磨口完全不同于前二者,一眼即知。尚有一种松油混合者,较难分辨,需上纸看墨色。

松烟墨磨口略带红光

红光越强质地愈佳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十一、关于彩墨的研磨

黑墨以外,尚有彩墨,传统中国画颜料几乎都可以制成彩墨,以矿物颜料为主,但矿物颜料使用方法颇为烦琐,所以制成墨锭后不仅美观,使用更是方便。但彩墨的研磨使用有一定的讲究,兹将个人经验说明如下:
第一是砚台的选择,中国画颜料中有一半是矿物质粉末颜料,有几种的硬度相当高,如石青,石绿。细嫩的石质易被彩墨挫下石灰。所以砚台的选择首先要硬。传统硏磨黑墨的端歙之类,便过于细嫩,不适合研磨彩墨。一般可选择白端、瓷砚、或者玉砚等较硬石质的砚。因研磨矿物颜料不存在发不发墨,只要下墨即可,所以砚台不宜过于细滑,略粗更宜。其次砚台颜色宜浅,前述几种砚台均为白色或接近白色,最为合适。因为在白色砚面更能显现彩墨的色泽,同时又颇有美感。

白端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瓷砚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玉石砚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第二是使用上的注意点,矿物颜料均为粉未颗粒,研磨时会被砚石“二次加工”变得更细,颜色也更浅,比如头绿墨磨后会有一部分变为二绿,一部分变为三绿甚至四绿,这是彩墨使用上的最大缺陷。研磨前可略浸泡,磨时发力宜轻柔缓慢,这样能减轻颗粒被砚磨细的程度。另外,彩墨研磨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沉淀。粗且色深的颗粒沉于砚底,细浅颗浮于上,使用时可将墨液稍置片刻,待沉淀分层后,略将砚台倾斜,使底部颜料与面上颜料分离。然后选择自己想要的深(底部)、浅(面上)颜料使用,此法可令颜料多用途使用,不致浪费。

略沉淀后浓淡分离的朱砂

关于磨墨(不懂磨墨,何谈书画创作及鉴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