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常见而平凡的药物泡茶喝,竟然能治疗阳痿,而且效果很好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2-20

作者 / 刘国应 江西省彭泽县中医院


写在开头的话:细辛有毒,历史上有“细辛不过钱”之说法。

近年来,笔者采用单味细辛泡水饮服治疗阳痿10余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治疗方法:每次取细辛5g(此为1日量),泡水代茶饮用,15天为1个疗程。患者一般用此药2~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服此药期间应停服其他中西药物。

中医认为,细辛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细辛治疗阳痿的机理可能与其具有散寒的作用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从细辛醇的药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水溶性成分——去甲乌药碱单体具有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作用,它可以改善会阴部的血液循环。需要指出的是,此法对阴寒内盛的阳痿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阴虚火旺及阳热亢盛的阳痿患者则不宜使用。

注意:历史上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有毒性),所以看完上面的文章后,请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文章。

延伸阅读

细辛临床运用及禁忌探析

作者 / 杨晶晶 曹卓青 马静 陈燕清 秦亚莉 贾跃进

山西中医药大学

细辛因其根部细、小,味辛而得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药,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良效,临床运用于风寒表证、阳虚外感、鼻渊、头痛、齿痛、风湿痹痛以及寒饮伏肺咳喘等病证。《神农本草经》有“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的论述。在医籍记载和临床使用中细辛的用量颇具争议,对于细辛临床运用及禁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指导其临床运用。

1不同剂型、煎煮方法用量不同

中药的内服、外用剂型众多,不同剂型中的用药剂量也有所不同。细辛的毒副作用主要就内服而言,整理归纳历代含细辛的内服处方,细辛日用量从零点几克到数百克不等,而其中≤3 g(《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占78.47%,散剂、丸剂中细辛用量绝大多数<1 g,汤剂则多>3 g。

考究文献,含细辛的处方宋以后数量最多,占85%以上,宋以前并无关于细辛用量禁忌的论述,直到宋以后才出现诸多细辛禁忌的论述,这与宋代以后细辛的大量运用关系密切。宋代陈承最早在《本草别说》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是提出细辛用量禁忌的第一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这也正是“细辛不过钱”说法的由来。经方以“量大”为特点,如《伤寒杂病论》中共有16首方使用了细辛,其中汤剂使用细辛的最大剂量为3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射干麻黄汤等,在真武汤加减中细辛用量最小为1两;丸剂中乌梅丸细辛用量为6两,赤丸用量为1两;而散剂中含细辛的仅有侯氏黑散,用量3分。按照《中国度量衡史》中的观点,认为汉代官秤的1两接近于现代剂量的13.92 g,因此《伤寒杂病论》中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最大为41.76 g,最小为13.92 g。丸剂中乌梅丸用量虽为6两,但一丸仅“梧子大”,最多“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日服60丸尚不足20 g,细辛日服量不足1 g;赤丸“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日服量亦<1 g。“分”作为度量单位起始于晋代,而汉代的“分”是“份数”之意,侯氏黑散中细辛用3分,日服“方寸匕”,一方寸匕草木类约合1 g,细辛日服量更是远<1 g。

现代研究认为:细辛挥发油中的黄樟醚,大剂量时易引起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呼吸肌痉挛麻痹而死亡。实验研究表明:未经过煎煮的细辛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 min、20 min和30 min的4,12和50倍,15 g细辛入汤剂煎20 min,不会超过3 g细辛散剂的毒性。哈孝廉教授治疗寒性痛经时,方中细辛的使用剂量为3~10 g。郑勇文治疗风湿痹症自拟细辛白芍汤,细辛使用剂量达10~30 g,疗效确切。高家骏在临床治疗顽痹时重用细辛达60~200 g。因此,无论从历代文献还是现代研究,细辛入汤剂的使用剂量皆不应拘泥于“细辛不过钱”,而丸、散剂则应严格遵循剂量要求。

2产地、药用采集部位影响细辛用量

细辛有不同的产地和品种,有产自东北地区的辽细辛,包括北细辛、汉城细辛;有产自陕西、河南等地的华细辛,其中以北细辛为道地药材。实验研究发现:在抗炎药理作用方面北细辛比华细辛作用强,比较3种细辛急性毒性大小的强度:散剂为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水煎剂为汉城细辛>华细辛>北细辛。因此,临床运用细辛,尤其是制作丸散剂时,北细辛用量要比其余两种偏小。

临床中,细辛用量还与药用采集部位有关。古代主要选取细辛的根部入药,而到了建国初,为了在收购细辛时鉴别真伪,要求以全草收购,合格者可留取根部入药,到了现代则以细辛根部入药为主流。实验研究发现:细辛有效与有毒成分均主要来源于挥发油,挥发油含量为根>全草>叶,而挥发油中主要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也是根>全草>叶,入煎剂黄樟醚的挥发性明显优于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细辛叶无论是有效成分还是有毒成分含量均偏少。因此,说临床上“细辛不过钱”主要针对的是细辛根部的用量。

3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得当能够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若配伍失当则会产生毒副作用。细辛配伍禁忌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集注》载细辛“恶狼毒、山茱萸、黄芪……反藜芦”,《证类本草》中补充记载细辛“畏硝石、滑石”,然而临床中获得广泛认可的是出自《儒门事亲》的十八反配伍禁忌,其中藜芦反细辛。实验研究表明:藜芦与细辛配比为6∶1至3∶1时,毒性最强。另外《本草纲目》等多部书籍中还记载了细辛的饮食配伍禁忌,述细辛“忌生菜、狸肉”。在临床使用中,细辛的配伍禁忌应引起注意,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证候禁忌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在药物的运用中也能够体现。细辛既有其适应证,亦有其禁忌证。细辛为解表药,外能疏散风寒,兼能通窍止痛,善治太阳、少阴经寒性疾病,对于单纯的实热证、阴虚火旺证忌用。细辛内能温肺化饮,善治肺寒痰饮喘咳,而肺燥伤阴所致的干咳忌用;《本草通玄》认为细辛辛散太过,虚证忌用;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记载“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用细辛。

5小结

综上所述,细辛用量受剂型、煎煮法、产地、药用部位的影响,“细辛不过钱”主要针对的是单用细辛根部的丸、散剂,复方煎剂时用量可>3 g。临床细辛种类繁多,非道地药材和细辛全草用量可酌情加量。在细辛的配伍以及病证使用方面应遵循禁忌。临床上细辛的用量应灵活使用,在辨证正确的基础上,细辛的用量还与炮制、用药疗程、患者体质、饮食禁忌等有关,关于细辛用量应综合考虑。(《中医研究》2018年第4期第1-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