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 2018—12—25 作者:刘保民 读了刘玉栋先生《春秋时期运城境内诸侯国梳理》(载《运城日报》2018年12月4日6版)对“郇国”的解释后,有三点不同意见与刘玉栋先生商確。 一是“古郇国位于现临猗县和新绛县一带,乃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的封地”的说法站不住脚。 这种说法先源于东汉王苻《潜夫论》“荀亦称作郇”始。唐人林宝《元和姓篡·卷六》“荀国,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清顾栋高以僖公二十四年之“郇”同于《左传·桓公九年》及《纪年》所载之荀,且置郇于“今蒲州府临晋县东北十五里”。这是将郇、荀相混的代表。(李尚师《晋国通史》1282页) 相混说的依据为《左传》周文王所封一系的封国有郇国,而在文昭武穆均不见有荀国。其实荀国见诸于史料记载较早。《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已姓。凡皇帝之子二十八宗,其得姬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佶、儇、依是也。”《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太公望在左。”古郇国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南2.5公里处的关原头村附近。西周时郇国的国势颇为强盛,曾作为专征一方的侯伯之长,故左氏之文有“毕、原、丰、郇,文之昭。”其实郇、荀均为侯国,中间隔着河津万荣之韩国、闻喜之董国,怎么可能为一国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古水:“又西南经魏正平郡(今新绛县),又西经荀城东,古荀国也。”“荀国为西周时期封在山西的一个方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荀,伯国,绛州西。”(光绪《山西通志》第433页)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赫然标明荀国在今新绛县,与从明正德以来各个版本的绛州志古迹中“荀城,晋公族荀氏邑,在州城西十五里”相吻合。由此,古郇国位于临猗县和新绛县一带的说法”便站不住脚了。况且,康熙版《猗氏县志》沿革,“周为郇伯国”。 二是“前677年,晋武公灭郇”有何依据? 事实是,公元前677年被晋武公所灭之国为荀国,而并非郇国,郇国早在晋文侯率兵迎周平王东迁前即被灭。公元前677年,是《左传·桓公十三年》,也是晋武公三十九年。《春秋·国都爵姓考补》:“郇灭于春秋之前,荀于春秋初尚存,别而为二。”《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公元前677年荀国被灭后,晋武公把荀地赐给原氏黯,原氏黯随即改称荀息。 三是荀姓与郇姓无关。 玉栋先生认为,荀叔就是荀息,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郇”与“荀”通假。荀息裔孙荀况,其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三家分晋,其地属魏。不要说作为晋公族与要臣的荀息与郇国无关,与被晋武公所灭的荀国也无关联。其传承为荀息生逝遨,遨生荀林父,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鲜虞归回的荀寅后代生荀子。何时有姓郇之说与记载?中行本荀林父为中行之将而来,智氏本荀林父弟荀首,因封食于知(又称智,今山西永济市境),后别族为知氏,知氏始祖,与郇氏没有丝毫的关系。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汉字工具书,亦未见“荀”“郇”二字通假之说。 北京大学郇庆治指出:“至少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我们‘郇’姓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与‘荀’字通借通用的”“但是,后来逐渐成为晋国强权公卿大夫和东汉豪门之一,也是当今一大姓氏的‘荀’姓(至少构成其来源之一)却与我们郇姓并不直接相干。”(《郇姓与荀姓的关系及历史推进》,2017(中国·兰陵)荀子礼治思想论坛文集第71页) 挖掘“六大文化”,为发展全市的文化旅游业服务是地方文史学者应尽的义务。所有文史工作者都应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史学,全面准确地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祝融、鬼方、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