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痛症:痛症的治则与疗法

 华北老狼 2020-02-20

中医学治疗原则是在四诊合参、辨证识病的基础上,根据邪正消长、阴阳盛衰、标本缓急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基本治疗原则,它对立法、处方、用药、施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疼痛的治疗也需要遵循这些原则,但疼痛一症有其特殊性,故对原则中的某些部分当有所偏重,疼痛的治疗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对任何疾病都应本着这个原则进行治疗,才能彻底治愈。例如头痛,可由外感风寒、风热、风湿以及内伤之痰湿、瘀血、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原因所引起,治疗时不能简单地采取止痛的方法。而是要根据头痛的临床表现,辨证求因,找出其根本原因所在,分别采取解表、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清泄肝火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使头痛缓解。这是就一般疼痛较缓的病例而言。

但有些疼痛发生较急,疼痛较剧,令人难以忍受。对这种突发性的、剧烈的、有时无法查清原因的疼痛,则应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胆绞痛、肾绞痛、心绞痛、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应先采取有效方法缓解疼痛。痛止后,再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本方法。胆绞痛者,或利胆排石,或驱蛔安蛔;肾绞痛者,祛湿化石;心绞痛者,温通心脉;痛风性关节炎者,祛湿泄浊。

(二)祛邪以通,扶正以荣

如前所论,疼痛的病机有二:一是不通则痛,一是不荣则痛。而不通的原因则是由于各种外邪侵犯人体,或邪自内生,阻滞气机经脉;不荣则由各种虚损所致。故扶正祛邪的原则体现在疼痛的治疗中就是祛邪以通,扶正以荣。且由于不通则痛病机在疼痛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祛邪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祛邪止痛法有如下几种:

1.行气止痛法 适用于气机阻滞所致的疼痛,如肝郁气滞之胁痛、肺气郁闭之胸痛、脾胃气滞之腹痛等。

2.活血化瘀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血瘀疼痛,如肝脾肿大疼痛、血瘀头痛、心脉痹阻之胸痹心痛、肠痈之腹痛、各种跌打损伤疼痛等。

3.解表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外感表证的疼痛,其中又可分为发散风寒解表止痛法、发散风热解表止痛法、发散风湿解表止痛法、祛暑除湿解表止痛法,分别适用于风寒、风热、风湿、暑湿外感所致的头身疼痛。

4.逐寒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里寒所致的疼痛,如寒滞胃脘之胃脘疼痛,寒中太阴之大腹疼痛,寒凝肝脉之少腹拘急疼痛及睾丸坠痛等。

5.驱寒逐湿止痛法 适用于风寒湿痹证之关节、肌肉、骨骼酸重疼痛。

6.清热泻火解毒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火毒所致疼痛,如心火上炎之口舌疼痛、胃火上攻之齿痛、肝火上冲之头目胀痛及各种痈疽疖肿。

7.清利湿热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湿热所致的疼痛,如肝胆湿热所致胁痛黄疸、脾胃湿热所致之腹痛下利、膀胱湿热所致之尿痛尿频、湿热上攻所致之头昏胀痛。

8.通腑攻下止痛法 适用于肠中有燥屎聚结之腹胀痛。

9.逐水止痛法 适用于水饮停滞所致的各种疼痛,如悬饮之胸痛、臌胀之腹痛等。

10.化痰散结止痛法 适用于痰核流注所致之疼痛,如瘰疬、瘿瘤之颈痛,以及瘢痕痞块之胁腹疼痛。

常用的扶正止痛法有如下几种:

1.温阳散寒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阳虚所致的疼痛,如胸阳不振所致的胸痹心痛、脾胃阳虚所致之脘腹胀痛、肾阳虚衰所致之腰部冷痛等。

2.滋阴润燥止痛法 适用于阴虚内热或津亏液涸所致之疼痛,如阴虚所致的胸痛干咳、胃阴虚所致的胃脘急痛、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痛,以及清窍失濡之咽痛、唇痛、目干涩痛、鼻干痛等。

3.益气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气虚所致之疼痛,如中气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疼痛、中气虚弱所致之胸部闷痛。

4.养血止痛法 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血不荣筋所致之肢体掣痛、血不养目之目干涩疼痛、血海空虚致胞宫失养之痛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