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治痛探微

 程光戎 2022-01-08


张闽光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泉州 362000)

关键词:伤寒论;疼痛;中医经典

“疼痛”是躯体反射的自觉症状,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凡是各种因素导致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均可引起疼痛,与脏腑功能失衡有关,《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中治痛之法,内容丰富,法度严谨,现根据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及采用的相应治疗方法的不同,归纳如下。

Image1、发汗解表止痛

本法适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汗不得出,邪气不得外达,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如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乃风寒表实证提纲,所论的是风寒束于肌表引起的疼痛,故予麻黄汤开腠发汗,祛除风寒,疼痛自解。

2、和解止痛

本法用于少阳半表半里证,邪结胸胁,肝胆气郁,横逆犯脾所致的腹中痛,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解少阳,缓急止痛。若少阳兼太阳表证,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解表止痛。如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若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而致腹痛、胁肋胀痛者,可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止痛。若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格拒,症见欲呕吐,腹中痛者,用黄连汤清上温下,调和肠胃而止痛。如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3、清热止痛

清热止痛法在《伤寒论》中体现以下方证:①清宣郁热止痛法:因无形邪热郁结胸膈,上焦气机不畅所致心中结痛的栀子豉汤证。(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汤主之”。)②清热化痰,散结止痛法:因痰热互结所致的心下满闷,按之则痛的小结胸证,(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经脉,引起的咽痛,可用甘草汤或桔梗汤。(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4、攻下止痛

在《伤寒论》中用攻下止痛的方证有四处:①阳明腑实证:因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所致的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用承气汤通里攻下,使燥结去,腑气通畅,疼痛自止。(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②大结胸证:因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心下痛,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或胸膈拒按疼痛。当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泻热开结逐水。(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③悬饮:由于水饮内停,结于胸胁所致的胁下疼痛,咳嗽吐痰、短气,或水饮上攻而头痛,用十枣汤峻下逐水止痛。(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兼黎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④寒实结胸:胸膈心下部疼痛而拒按,但无热象,用三物白散温下寒实,破结止痛。(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5、活血逐瘀止痛

此法在《伤寒论》中主要见于大阳蓄血证,因血热互结而症见少腹拘急硬结,或少腹硬满疼痛拒按,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泻热活血,逐瘀止痛。(106条: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4条:………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仲景将此法列于攻下止痛法中,但此法对后世活血化瘀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6、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风湿留于肌肉,阳气虚弱,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汗出恶风,脉浮虚而涩;如《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故以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痛;若风湿留连关节,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镇痛。

7、温阳祛寒止痛

本法多用于三阴病,有如下五种病情:①太阴病中阳不运,寒湿内盛,症见腹痛下利、呕吐、食不下,方用理中汤温运脾阳,祛寒止痛。②少阴阳虚,寒湿外盛,留连筋脉骨节所致的身疼、骨节疼痛、手足寒、脉沉者,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逐湿止痛。(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③少阴病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聚于内,症见腹痛、四肢沉重而痛、小便不利、下利,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④少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温煦经脉而致腹中拘急疼痛、四肢痛、下利、厥逆、恶寒者,用四逆汤回阳抑阴;若阴盛格阳,可用大辛大热的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达内外。(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⑤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欲饮水者,用五苓散温阳解表,化气行水而止痛。(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8、建中补虚止痛

由于营阴不足,复感外邪,或汗出过多,损伤营阴而身疼痛,脉沉迟者,用新加汤调和营卫,益气养荣;(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若里虚腹中急痛,可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若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腹满时痛者,用桂枝加芍药和中健脾止痛。(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9、收敛固涩止痛

本法适用于下焦不固,虚寒滑脱,下利便脓血而腹痛之证,方用桃花汤温涩固肠止痢止痛。(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0、安蛔止痛

厥阴病寒热错杂所致的蛔厥证,症见腹中阵痛,痛势剧烈,呕吐,或吐蛔,用乌梅丸,寒热并用,安蛔痛。(338条:鱿厥者,其人当吐虻。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虻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鱿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鱿。虻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总之《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均对疼痛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证候分类和阐述,上述诸法均寓于“八法”之中,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升华拓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充分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方用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

(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郑颖收  稿日期2014-05-26)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