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浅注》学习36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3-05-23 发布于江苏
《伤寒论浅注》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一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浅注》:
太阳在肌之病,言之祥矣。
兹请专言其在表:太阳病,头痛发热,固不待言,
而身痛,病在太阳之气也。《经》云:太阳主一身之气是也。
其腰痛者,病在太阳之经也。《经》云:太阳之经,挟背抵腰是也。
经气俱病,即骨节亦牵连而疼痛。
病从风得固恶风,
邪伤肤表则肌表实而无汗,
邪不得汗而出,则内壅于肺而喘者,不可用解肌之桂枝汤,必以发表之麻黄汤主之。

此一节,言太阳病在肌表之治法也。

张令韶云:自此以下三节,俱论太阳之气在表为麻黄汤证也。
柯韵伯曰:麻黄八证,
头痛、发热、恶风、同桂枝证;
无汗、身疼,同大青龙证。
本证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又曰:本条不冠伤寒,又不言恶寒,而言恶风,先辈言麻黄汤主治伤寒,不治中风似非确论。盖麻黄汤、大青龙汤,治中风之重剂;桂枝汤、葛根汤,治中风之轻剂,伤寒可通用之,非主治伤寒之剂也。

麻黄汤方……。

笔记者附:

《伤寒论》学习笔记33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在第35条,写了8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上述这麻黄八证,我们实际上把它归纳为三组症状:
第一组是表证的共同的特征,恶寒、发热。
第二组是诸多的疼痛的临床表现,这提示了寒邪在表的特征。
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血涩滞不通则痛,筋脉拘挛也会疼痛。
第三组是无汗而喘。
寒邪闭表,人的毛孔闭塞,必然也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的失调,由于肺气的宣发、肃降的失调,肺气就上逆而作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辩证的结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
   法随证出,我们辩证有了结论了,就可以立法了。
   既然是寒邪闭表,我们就应当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这就是麻黄汤的治法。
麻黄汤的适应证……。详见《伤寒论》学习笔记33内容。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头痛发热,太阳病皆然,
而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寒伤营室,若风伤卫,则无是也。
恶风,太阳病皆然,
而无汗而喘,是阳被壅遏,若风伤卫,则无是也。
得其所同,因以别其所异也。

《伤寒论语译》释方 
 “麻黄之治喘咳,正由发汗之故,盖发汗之目的不一,
排除水气,一也;
放散体温,二也;
有表证而汗闭者,汗出则毒害性物质亦出,三也……
    然其配伍之药,则视发汗之目的而异,
* 为发表祛毒,则伍桂枝,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是也;
* 为发越郁阳,则与石膏为伍,麻杏甘石汤、越婢汤是也;
* 为止咳定喘,则与杏仁为伍,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是也;
* 为排除水气,则不与他药为伍,甘草麻黄汤、麻黄醇酒汤是也,甘草与酒,不足为配药,且汗出则水气无有不泄,不须配药故也。
* 惟放散体温,未见有特配他药以达此目的者。盖麻黄所以发汗,热病宜汗者为太阳,太阳之热,为正气抗毒之表现,而为体力所能堪,不可以抑制或蒸放故也。
    由是言之,太阳用发汗剂,而体温暂时降低者,特汗剂之副作用,非其主要目的,惟其是副作用,故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之戒也。 ”
    徐大椿说:“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阳诸症,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经方。”

《伤寒论诠解》
    麻黄汤为发汗散寒,解表逐邪之峻剂,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
* 麻黄,发汗散寒,开毛窍,启闭平喘。
* 桂枝,通阳,助麻黄以发散风寒。
* 杏仁,利肺平喘,并助麻桂解表发汗。
* 甘草和中护正。
    用此方,应恰当掌握药量的比例,一般情况以麻黄∶桂枝∶甘草=3:2:1为宜,若比例不当,则可能影响发汗解表的治疗效果。
   本方发汗力强,药后只需温覆即可发汗,不必啜粥。
   其他注意事项、发汗要求与禁忌,与桂枝汤同。煎药时要注意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令人心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