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介绍: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其中,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我们都非常熟悉了,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但气溶胶传播就比较陌生了。那么,气溶胶是什么,来自哪里,气溶胶传播又是怎么回事呢? 气溶胶(aerosol)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包括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微米,大的肉眼可见,小的比病毒还小,用高倍显微镜都不一定可以识别其真面目。我们常见的烟、雾、霾等都算是气溶胶。 气溶胶可以来源于大自然,比如澳大利亚山火的浓烟、植物的孢子花粉、微生物和宇宙尘埃等;也可以由人类活动制作出来,比如煤、油等的燃烧及车辆排放烟粒等。举个例子,我们走在路上,身边明明没有人吸烟却闻到了烟味,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气溶胶仍然漂浮在空气中。又比如,霾天灰蒙蒙的,是因为大气里充满了气溶胶,可以说霾形成的罪魁祸首就是气溶胶。 知道了什么是气溶胶,那它又是怎么传播病毒的呢?关于病毒的传播,传统的呼吸道相关传播途径中有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和气溶胶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飞沫传播指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大颗粒液滴直接接触易感者的面部粘膜引起的接触性感染,由于飞沫直径较大在空气中迅速下沉,故多为近距离传播。而气溶胶传播则是指易感者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粒,传播距离相对较远。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人吸入后导致感染。 不过不用担心,只要我们注意防护,气溶胶携带的病毒没那么容易就感染人。大颗粒气溶胶(直径大于50微米)用普通医用口罩就可以拦下来,所以口罩很重要。小颗粒气溶胶在空间狭小的空间如电梯不容易扩散,在空旷的地方很容易被稀释,上面附着的病毒也就因为浓度变小无法再感染人,因此,空间隔离也很重要。切记切记! 不过气溶胶干的坏事可不只是传播病毒,它还能载帯放射性!这是又怎么回事呢? 要说比较常见的带有放射性的气溶胶就是香烟燃烧形成的气溶胶了。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钋-210通过根部进入植物,并且富集在烟草叶中,吸烟时钋-210挥发,载帯于气溶胶上,或直接被吸进肺部或留在空气中。所以吸烟有害健康真的不是说着玩的,不仅有尼古丁和焦油的危害,还有无法避免的放射性照射,尤其这种还是内照射!(关于内照射与外照射的区别请参看上一篇防护服科普)如果想避免香烟中的钋-210对我们的肺产生损害,最好的防护方法就是不吸烟,并拒绝二手烟! ![]() 其次,我们周围空气中的气溶胶还容易载帯放射性物质氡子体。氡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主要由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铀衰变而来。室外氡主要来源于大地释放;室内氡主要来源于地基、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天然气/煤制气等的释放。一般氡气浓度室内高于室外,地下室高于地面室内,密闭房屋高于开放式房屋。氡衰变产生氡子体,氡子体极易吸附在气溶胶上,并随气溶胶运动。当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后,氡及其子体对呼吸道产生照射,破坏细胞组织的DNA,进而会有诱发肺癌的可能。 事实上,几乎从宇宙诞生那一天起核辐射就一直存在,它普遍存在于包括水和空气在内的所有物质之中。从钻石、祖母绿、玛瑙等宝石,到建筑用的花岗石和砂岩,再到人们热衷于收藏的各种化石,甚至鹅卵石中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低水平辐射的危害程度远不如通常认为的那么高——甚至可能是有益的。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本底辐射地区,癌症的死亡率反而低。通常情况下大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不高,不对人形成明显的危害。 ![]() ![]() ![]()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室内氡手册》指出,约有3%至14%的肺癌是由氡及其子体引起的。氡及其子体被其公布为 19 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被列为继吸烟之后引起肺癌的第二因素。那么当氡及其子体浓度偏高时,我们如何防护呢?对于室内,尤其是新建、新装修的住房、地下和高氡场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加强通风,采用开窗换气等方法,增大空气的流通。即使是在安装有空调的房间内也应定期开窗换气,有条件的还可以安装通气设备,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对于室外,研究表明霾天大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也偏高,因此从个人防护上,建议在霾天不要进行晨练,出门配戴防氡性能较好的高效防护口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