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2-20

几天前,一名9个月大的新冠肺炎患儿从北京地坛医院痊愈出院。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地坛医院最近高频率出镜。继抗击非典战役之后,17年过去,这里再次成为抗疫“战场”。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所冠以古建名字的医院,其实曾叫第一传染病医院,是北京第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它的存在甚至比新中国的历史还要长。74年来,在每次重大疫情应对中,这家医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染病专科医学实践从这里开始

北京地坛医院的前身是1946年设立的北平市传染病医院,它是北京的第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中国最早的国立传染病学科医院之一。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北京地坛医院1946年建立在北京东城大佛寺的这所庙房里,当时名为北平市传染病医院。

这所传染病医院建院于北京东城大佛寺,面对鼠疫、霍乱、伤寒、肺结核、流行性乙脑炎、麻疹、白喉等严重传染病威胁,医院仅有59名职工、10张病床。北京乃至中国的传染病专科医学实践,就这样在这里开始。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9年6月16日《北京日报》14版,《卫生战线特警部队》)

1949年北平市传染病医院改名为北京市传染病医院。随着另外一家传染病医院佑安医院的建成,1959年这里又改名为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后来,医院在地坛公园周边重建。1989年,医院更名为北京地坛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专科传染病医院对于救治病人起到了很大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控制天花、肺结核、白喉等的流行,1965年抢救隔离乙型脑炎患者,1981年阻击麻疹复发,这家传染病医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1964年,地坛医院(当时名为北京第一传染病院)消化道传染病房楼落成。刘乐棠/摄

1952年,读者汤慧云给北京日报来信,向地坛医院(当时名为北京市传染病医院)的医生表示感谢。她介绍说,10月15日下午,她的小妹妹生了重病,到诊所去看,大夫说是得了白喉,让赶快送到传染病医院。到了传染病医院,一位姓金的大夫说需要住院。汤慧云的母亲马上就哭了。因为汤慧云的小弟弟在旧社会死在了医院里,当时是夜里,医生不在,护士也不管。金大夫了解了情况,跟汤慧云的母亲说了很多道理,还说,“你的孩子住在这里,我们能随时替她治疗,你如果要抱回去,不但这孩子好不了,而且还要传染给别的孩子。我应该对人民负责,不能叫你把孩子抱回去。”汤慧云的母亲这才同意把孩子留在那里。一个星期后,孩子就完全康复了。期间,汤慧云的母亲还按照金大夫的话,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去打了白喉预防针。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1952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2版,《今天的大夫和过去不一样了》)

40年前已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早在40年前,传染病的威力就已被人们认识。上世纪80年代初,传染病人一经确诊,医疗单位就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北京日报1982年6月25日2版曾刊登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保健科一位工作人员的来信。信中说,本市城近郊区已建立了比较周密的疫情报告网和预防保健网,各地保健科、公社卫生院在接到传染病报告24小时内,会对患者本人进行访视,对无条件住院者采取隔离、粪便消毒等措施,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并采取预防措施。

但是,保健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收到地址不真实的传染病报告卡,有的邮局无法投递,原信退回;有时按地址登门访视,查无此人。经了解,这些患者是怕邻居和单位知道自己患了传染病而受到歧视,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隐名埋姓,假报地址,还有的只填写小孩姓名不写家长姓名。这些做法都影响了地段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传染病的及时控制。“在此对传染病患者进一言: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如实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信中这样建议。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1982年6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研制“84”消毒液

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近来,“84”消毒液热销。这种大名鼎鼎的消毒液就是地坛医院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

据北京日报1988年4月20日2版《第一传染病医院研制的“84”消毒液 防病消毒效果显著》一文报道,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重视科研成果开发利用,他们研制的“84”消毒液,销往全国17个省市,在医疗、食品、服务行业防病消毒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报道中称,这种消毒液1-5分钟即可杀灭甲乙型肝炎病毒、细菌芽孢、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是一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效、经济、去污力强的消毒剂。为了使这一科研成果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传染病医院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工厂、宾馆、食品生产单位进行传授指导,使这一最新科研产品得以较好的利用。北京饭店、京伦饭店自1987年开始在客房、卫生间、咖啡厅、餐厅使用“84”消毒液后,每周采样监测均达到合格标准。北京地铁车辆段对110辆客车也采用了这种消毒液,保证了交通工具的清洁卫生。

整体迁出城区

很多人是在抗击非典战役中了解北京地坛医院的。自2003年3月26日起收治第一名非典患者,至当年8月16日北京最后2名非典患者出院,历经143天,地坛医院成为坚持时间最长、收治非典病人最多的定点医院,共收治病人324名,并仅用两天时间就安全有序地完成了405位其他病人的转院任务。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3年5月,地坛医院一批非典病人出院。孙戉/摄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3年8月16日上午,北京地坛医院欢送最后2名非典合并症患者出院。地坛医院当日恢复正常的门诊、病房工作。

非典过后,北京市开始重新构建传染病救治网络——外迁地坛医院,扩建佑安医院,560家小医院设立传染病接诊室,142家大中型医院开设传染病门诊,61家医院设发热门诊,多项措施紧锣密鼓地进行。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4年7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地坛医院将迁出城区》)

将地处市内的北京地坛医院外迁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当时的地坛医院已遭遇发展瓶颈:老院址空间较小,基本上被建筑物填满,没有多余空间再去发展现代化的信息中心和防控中心,救治能力也因此受限,急需外迁谋求发展。

2008年9月24日,北京地坛医院新院全面启用。两天后,开诊62年的北京地坛医院老院正式关闭。此前几天,医院已完成搬家工作,分批把200余名住院患者从医院旧址搬到位于朝阳区北皋的新院。地坛医院也成为本市首个整体迁出五环的市属医院。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8年9月27日《北京日报》5版,《开诊62年 地坛医院告别老院址》)

由政府投资10亿元建成的新地坛医院由三座6层灰色建筑构成,建筑面积是老院的近3倍。病房楼工字型的设计,可以使医院在紧急情况下封闭成东西南北四个独立病区;开设了远程探视室,家属可以通过视频探视烈性传染病患者;进行烈性传染病手术时,医生护士还可以借助手术机器人遥控操作。

在病房大楼,9台机器人负责送药。在工作人员的遥控下,机器人能自己上下电梯、在楼道里行走、进病房发药,大大减少了人力运输的交叉感染。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8年6月28日《北京日报》5版,《新地坛医院落户北皋7月试运行》)

不仅硬件得到提升,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也不断增强,方便了传染病患者普通疾病的就诊。过去,传染病患者想要生个孩子、做个手术非常难,老地坛医院因学科单一,在医疗工作中经常需要四处请院外专家会诊。而在新院区,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心内科、神经外科……样样俱全,基本具备了三级综合医院的所有学科建制。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手术难题得到了解决。(2018年9月26日《北京日报》12版,《出城十年 地坛医院门诊量增三倍》)

北京抗疫的重要“战场”

地坛医院新院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就迎来了一场硬仗。

2009年5月1日晚传来消息,曾和一位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患者同机飞往上海的17名乘客,已转机进入北京!

北京的防控警报骤然拉响。

晚11时50分,时任北京地坛医院院长的毛羽接到电话,心里“咯噔”一下,旋即明白,一个不眠之夜开始了。

5月2日凌晨,在地坛医院大门外,第一批车来了,不是救护车,而是出租车。地坛医院的100多名医护人员打车赶来,其实电话才通知了几十人,其他的都是自愿赶来的“志愿者”。凌晨2时,第一个被接来的密切接触者,从门头沟转运过来了。早上6时,17名乘客全部到齐。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9年5月7日《北京日报》4版,《6小时狙击甲型H1N1流感》)

这批乘客身体状况一直正常,7天后解除了医学观察。但地坛医院没有放松,仍然启动了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应对疫情。

5月16日11时28分,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电话铃突然响起。从市疾控中心传来一个消息,一例发热病人的咽拭子标本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疑阳性,从美国回来的额18岁患者已在地坛医院住院。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9年5月17日《北京日报》2版,《有准备的一仗》)

患者是5月15日凌晨3时进入地坛医院感染二科病房的,当时伴有发烧、流涕、咳嗽、咽痛,流感样症状比较重,体温为37.7℃。患者白天体温逐渐升高,下午一度达到39.4℃。医生对其使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抗病毒治疗,晚上8时患者体温降至36.5℃后,一直都没有再反弹。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9年5月20日,医生在病房内对因甲型H1N1流感疫情被隔离者进行咽拭子标本检测。

在5月16日晚上10时患者正式被确诊时,她的流感症状因及时救治已经逐渐减轻。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9年5月18日《北京日报》5版,《“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5月22日,这名患者痊愈出院。

此后,又有多例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在地坛医院得到救治。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13年4月,为了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地坛医院发热筛查门诊为发热病人做检查。和冠欣/摄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14年10月30日,北京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埃博拉出血热输入性疫情的应急救治环节演练。方非/摄。

2013年、2014年,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2016年,救治感染寨卡病毒患者,地坛医院都成为北京“抗疫”的一方重要战场。

夜读 |“84”消毒液原来是地坛医院研制的

2009年5月17日,本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在地坛医院接受治疗的视频画面。李文/摄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地坛医院再次成为全市第一个承担救治任务的医院。他们以最专业的医护团队、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科学的救治方法,阻击着疫情的发展,守护着京城百姓的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