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展丨马长生团队Circulation 刊文: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中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jianqqys 2020-02-20
尽管近几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仍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呈持续增加态势。国外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预防不到位这一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女性人群中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尚缺乏明确的研究数据。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杜昕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提示,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中的性别差异明确存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公众心血管疾病预防意识和执行能力。该研究于 2月17日在线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


研究对象来源与基本数据

该研究基于中国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采集的丰富数据,从性别视角量化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对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的执行和达标情况。该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设计,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这七个地理区域选取了39个社区进行调查。

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有64893人(≥45岁)参加了调查,其中47841人完成了调查,总应答率为73.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6.4%和79.3%,农村和城市居民分别为80.3%和69.0%。

研究发现,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47841名应答者中(女性占61.3%), 5454人(女性占57.2%)已罹患心血管疾病,9532人(女性占70.5%)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风险>10%),其余32855人(女性占71.3%)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0%。

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性别差异明确

1. 一级预防


在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应接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人群中,正在服用至少一种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都较低(女性48.5%,男性39.3%)。女性中服用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分别为44.4%、10.2%和13.2%,男性中的比例分别为36.3%、6.3%和8.1%。

尽管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倾向于使用降压药物(风险比OR 1.21,95%CI 1.01~1.45),但在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方面更不理想,如女性的血压(OR 0.46,95%CI 0.38~0.5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 0.60,95%CI 0.52~0.69)、体重(OR 0.55,95%CI 0.48~0.63)控制不佳(图1)。

图1. 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性别差异。


2. 二级预防

在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应接受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人群中,仅有48.6%的女性服用了至少一种指南推荐的预防药物,而男性中这一比例为59.8%。这部分女性中,服用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仅为39.5%、16.4%和20.9%,均低于接受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男性(分别为46.7%、22.5%、34.2%)。

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方面,女性较男性更有可能控制好血压(35.2% vs. 28.7%,OR 1.31,95%CI 1.14~1.50),吸烟者更少,活动量达标者更多,但LDL-C达标率不及男性(27.5% vs. 38.2%,OR 0.66,95%CI 0.57~ 0.76)(图1)。

3. 年龄<65岁和农村女性预防工作更差

此外,研究人员还依据年龄、城乡分布和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分析了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年龄<65岁女性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最差,农村地区女性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较城市更差。受教育程度与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无关。

关注女性,多维度干预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对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高的人群和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至关重要。控制好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遵从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是公认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效方法。

上述最新发现提示,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性别差异明确存在。与我国男性相比,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的女性不太容易控制好血压、血脂和体重水平,而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在服用指南推荐的二级预防药物方面做得更差。

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提示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措施执行和达标情况均不够理想,且存在较严重的性别差异。这提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给予必要的干预,提高全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心血管健康的认识和关注,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可以缩小该研究发现的性别差异的有效干预措施,制定重点关注女性的切实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战略。

来源

Shijun Xia, Xin Du, Lizhu Guo,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Circulation. 2020;141:530-539.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37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