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该研究基于中国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采集的丰富数据,从性别视角量化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对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的执行和达标情况。该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设计,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这七个地理区域选取了39个社区进行调查。 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有64893人(≥45岁)参加了调查,其中47841人完成了调查,总应答率为73.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6.4%和79.3%,农村和城市居民分别为80.3%和69.0%。 研究发现,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47841名应答者中(女性占61.3%), 5454人(女性占57.2%)已罹患心血管疾病,9532人(女性占70.5%)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风险>10%),其余32855人(女性占71.3%)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0%。 二 1. 一级预防 在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应接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人群中,正在服用至少一种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都较低(女性48.5%,男性39.3%)。女性中服用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分别为44.4%、10.2%和13.2%,男性中的比例分别为36.3%、6.3%和8.1%。 图1. 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性别差异。 三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对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高的人群和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至关重要。控制好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遵从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是公认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效方法。 上述最新发现提示,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性别差异明确存在。与我国男性相比,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的女性不太容易控制好血压、血脂和体重水平,而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在服用指南推荐的二级预防药物方面做得更差。 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提示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措施执行和达标情况均不够理想,且存在较严重的性别差异。这提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给予必要的干预,提高全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心血管健康的认识和关注,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可以缩小该研究发现的性别差异的有效干预措施,制定重点关注女性的切实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战略。 来源 Shijun Xia, Xin Du, Lizhu Guo,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Circulation. 2020;141:530-539.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37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