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花间挹香 2020-02-20

万历年间的李贽,一心读书治学,推崇王阳明“心学”,批评儒家经典,被誉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思想犯”,他的思想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端,认为是离经叛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贽以及他那所谓“异端”的思想。

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号卓吾,回族人。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里,原姓林,后改姓李。李贽自幼倔强,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对于儒学传统观念的那一套,他并不会奉为经典,受其束缚。

李贽26岁那年,参加乡试中举,成为了拿着朝廷俸禄的一名官员。20多年宦海生涯中,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沿海等现实,深感明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也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人,所以也不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李贽的最后一个官职是任云南姚安县知府。当时的姚安不仅经济上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且民风剽悍,社会秩序混乱。李贽到任后整理吏治,深入百姓了解民情,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在姚安三年,常微服出访,看到有的人家经济有困难,他会慷慨解囊,出资相助。农户遇到红白喜事也会向知府大人求字,李贽便提笔书赠,因此人们不把他奉为老爷,而敬称为“先生”,显然,李贽更喜欢这样的称呼。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智者,李贽更喜欢与文人墨客相邀,谈经论道,吟诗作赋,《光明宫记》 、《龙山说》等诗文就是他在姚安任上所作。与此同时,李资还招收门人弟子,为他们讲授学问。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为官清廉,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 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官清官,却为官场所难容,李赞的人品与学问遭到时任云南巡抚王凝的猜忌,最后导致了直接冲突。他三年任期未满就愤然辞官,此后再也没有重入官场。

李贽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骨子里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这在当时与主流的儒家思想相违背,是不被接受的。辞官之后,李贽公开已“异端”自居,反对礼教,抨击道学,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评判标准,成为中国历史上公开举起了反孔旗帜的第一人。他还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不掩饰道德的功利实质。他批判道学家 “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斥责道学家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衣冠禽兽,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的两面派、伪君子。他表示与假道学誓不两立。

李贽的横空出世,不仅对当时的思想界冲击极大,即使到后世也仍有重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是王守仁和王畿的心学的一个演变结果,但其独创性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在于他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某些方面的怀疑和批判。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理论根据是他的《童心说》。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早年的自然观有唯物主义倾向,认为天地万物皆阴阳二气所生,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 “理能生气”的观点,认为世界“惟是阴阳二气”,“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后来他还接受了禅宗的观点,相信“万法尽在自心”,山河大地同清静本原合而为一。因而李贽的学说服膺于“心学”,并把王守仁的 “良知说”,发展为“童心说”。

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心之初也。”所谓“真心”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真心真意,是对于假心假意而言的。李贽所要批评的对象,是当时那些“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假道学家。他也批评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八股文号称是“代圣人立言”,其实是一篇篇假话空话。李贽进而把他的批判推及到整个的道学,他说所谓的经典,只不过是那些迂腐的门徒,半懂不懂,记忆孔孟的学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名随其所见而胡乱写到书上。后来的读书人不能细察真相,就说出自圣人之口,奉为丝毫不可加以怀疑的经典。而其实,其中大半不是圣人的言论;即使是出自圣人之口的,也不过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发,就像因病发药,医生开的随时处方一样,这类临时药方怎么能当做万世不变的真理呢?可李赞这样的说法,在当时简直是大逆不道。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否定了儒家经典的真理性,提出以“童心之言”为标准,即一个人根据自己对于事物最初的反应来作独立的判断。他认为,“童心之言”才是最可靠的,这样的“言”可能和孔丘不合,但那是无关紧要的。他说,天生一个人, 自会有一个人的完整性,不需要得着孔子才足用。千古以前无孔子,难道人就不是人了吗?王阳明只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他所说的良知只限于关于善恶的判断,李贽的“童心”不受这个限制,凡人生来就有的能动性,都在“童心”的范围之内。照他所说,人只有根据“童心”说话,所说的话才是真话;根据他的“童心”办事,所办的事才是真事;根据“童心”而生活,这个人才是真人。这就是李贽对于王守仁“良知”说的发展。李贽的“童心说”影响很大,它不仅成为其批判道学的理论依据,而且成为一种文学新见解,即为文要从真心中自然流出。

李贽还很重视小说、戏曲的地位,将《西厢记》和《水浒传》称作“古今至文”,并将它们与六经并提。他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已见。李贽晚年爱史学,根据历代正史写了《藏书》,又广搜明史资料写了《续藏书》,都印了发表,打破了汉、唐、宋以来的一些史学观点。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封建时代重农抑商,这是地主阶级的经济政策,也是地主阶级和商人进行阶级斗争的主要策略。商人阶级的态度就是地主阶级没落的开始,为私或重利是商人的特点,所以李贽为“私”和“利”辩护,就是商人抬头的标志。

同时,李贽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妇女是低于男子一等的人,“妇女见短”就是说妇女没有远大的见识,而李贽完全否定这一点,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在黄安讲学时甚至还破例招收女弟子。李贽的妇女观,也是封建传统观念开始没落的标志之一。

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所以明朝统治者把李贽当做是“思想犯”,而他的学说被视为“异端之尤”、“非圣无法”的洪水猛兽,加以销毁。

万历三十年,礼部给事中张向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说:“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 、《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神宗以“敢倡乱道,感世诬民”的莫须有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

李赞在狱中用剃刀自杀,结束了他76岁的生命,而他的思想却是不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