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这个镇的美食来自北方,起源于宋朝,朱元璋吃了都叫好

 历史百家争鸣 2020-02-20

面条是世界人民都喜欢的一种食物,中国的面条种类之多,做法之复杂,那就不用说了。在国外,面条也有很多品种,比如意大利面,日本的乌冬面等等,而现在面条也走向世界,发展出不同的吃法,足见人民对面条这种食品的喜爱。

在中国,最初面条不叫面条,而称呼,因为面条是在汤中煮熟的,所以叫汤饼,或许这就是最早的面条了。而面条在史书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的记载,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大概一尺长的面食,薄如“韭叶”,用水煮熟吃,这有点现在宽面条的意思。唐朝时候跟世界交流非常多,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食物的融合,长安城里的面食也开始多样起来,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就曾展示过。而到了宋朝,饮食就更加丰富了。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

长安汤面片

面条在宋朝以前,一直都是北方的主流食品,虽然南北也有流动和交流,但是主要的食用范围还是在北方。但是随着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而又有永嘉南渡,北宋南迁等事件,促进了南北人员流动,其实主要是地主、官员等的流动,也间接的促进了食物的交流。

现如今的中国,面条在南北都很风行,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面条,而本文的主题则是与北宋南迁杭州建立南宋有关的一种面条:次坞打面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下同

次坞打面是诸暨次坞镇的一种特色面条,这种面条据说起源于南宋,跟杭州的片儿川起源雷同,都是北宋皇室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宫廷厨师,有些继续在皇宫,有的则流落民间。次坞打面就是北宋宫廷厨师流落到次坞一带乡间后,结合次坞当地的食材,加上北方面条而制作出来的,由于味道鲜美,就在次坞民间流传开来,但是由于用的佐料较多,因此一直在地主阶层流传,而没有大范围流传开来。

而次坞打面逐渐成为特色美食,也就有人用来开店。

时间到了元朝末年,浙江一带被张士诚占领,在张士诚治理下,人民也只能勉强度日,朱元璋在刘伯温等人的辅佐下不断壮大,等朱元璋在鄱阳湖消灭陈友谅,下一个对手就是张士诚,朱元璋率大军来到杭州城附近,也就是现在次坞。

朱元璋和张士诚是两种处境,张士诚人心惶惶,而朱元璋则兵精粮足,等他布置好兵力,听徐达和将士汇报完,刚好是是中午,于是带着将士走出兵营,向小镇走去。

由于兵荒马乱,而且这里又马上开战,镇上的人家和商店都大门紧闭,可见人民对战争非常的恐惧,朱元璋早已经吩咐士兵,若攻下杭州,不可滥杀无辜,虽然镇上没有人,但是难掩朱元璋好心情,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走。

走了一会,朱元璋一行人听到一阵“啪、啪、啪”的有节奏的敲打声,仔细寻找发现,是从一家小小的店铺里传出来的,家家户户都很安静,就这家有声音,大家都很好奇。朱元璋就拍徐达前去敲门,并报上姓名说明来意,终于店家开门了,呈现在眼前的是面团和一根被磨得发亮的竹棍。

原来这是一家面店,跟北方不同的是,这里是打面,顾名思义就是用竹棍打出来的,朱元璋来了兴致,让店家做几碗尝尝,如果做得好,加倍封赏。

店家夫妇听了以后,战战兢兢的忙起来了,丈夫继续打面,妻子则拿出了上好的雪菜,又配上猪肉、猪油以及配料,开始爆炒。不一会儿香气就飘出来了,此时丈夫则把打好的面团切成条,下入锅中,很快热气腾腾的打面出炉了。

徐达本来要手下盛出少许让店家先吃,朱元璋制止了,并夹起面条条开始吃起来,一句话不说,埋头苦吃,直到最后一口汤喝下去,才连呼好吃,有劲道。于是店家一碗碗的打面端上来,跟随朱元璋的都是农民出身,胃口非常大,就连朱元璋也吃了两碗,大家都赞不绝口。

此时,店家放下心来,而朱元璋则心情更加好了,于是示意部将拿来银两,并连连夸赞主人做的面,真是“百吃不厌”,等大捷之日,还要再来。

从此以后,次坞打面的名气开始传开来,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那名气是更加大,于是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均纷纷涌来,只为一尝那“百吃不厌”的味道。

其实次坞打面就是北方面的劲道配上了南方丰富的食材,这样才让一碗打面更加鲜美。能让皇帝都叫好的面条那肯定是错不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