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次次高中,为何晚年又成了九品官?

 昵称32353910 2020-02-21

现如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人也越来越多。公务员某些岗位的竞争比考研还要激烈,一些较热的岗位竞争比例能达到2000:1。不管是考研还是公务员,一次性考上就谢天谢地了,就算是考第二次的,也是承受很大压力。但是在唐代,就是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人,参加了七八次科举考试,被称为公考专业户。值得说的是,他每一次都很成功,此人是谁呢?

此人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次次高中,为何晚年又成了九品官?

先说一下常举和制举的区别

常举就是正常的科举考试,这是入仕途的第一步。但是在唐代,科举之后及时是考中了,也不能立刻授予官职,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就算是通过了铨选,也不是立刻就能授予官职,还可能要守选,就是在家待几年,守着,才能上任。在常举之外还有制举,参加制举就不用等铨选和守选,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但是制选不是像常选那样每固定几年就举行,都是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才举行,是不固定的。

此人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次次高中,为何晚年又成了九品官?

提前说明唐朝官品

唐朝的官品分得很细,而且我们印象中的官职与官品对应不上。比如我们常说的九品芝麻官,官品很小,但是唐代的九品官的官职是县尉,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九品又分为从九品上,从九品下和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分得很细。从四品官开始,都分上下等级。三品以上才不分上下。唐代的正一品是太师,太傅,从一品是太子三师,主要是名誉性的。而正二品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担任过这个官职,所以之后就空出来的,而从二品是左右仆射,也就是丞相了。正三品是中书令,六部尚书。由此推之,可想而知,因为前面的官品多是虚衔,所以唐代的官职总体来说官品偏低。

此人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次次高中,为何晚年又成了九品官?

七次高中

此人名叫张鷟(zhuó)。张鷟约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因为守选,张鷟在家待了两年,幸好赶上了制举。张鷟参加了其中的“下笔成章”科目,过关后先后出任两个县的县尉(从九品下),协助县令处理县内司法事务。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任期届满后,往往不能连续任职,要等上几年时间守选,才能获任下一个官职。只有参加制举考试的才可以继续任职,或留本职,或迁他职,甚至可以破格提拔。此等操作方式,简直是为张鷟这样的人量身定制。大致在垂拱四年前后,张鷟参加了制举中考察文学才华的“词标文苑”科考试,高中后升任洛阳县尉(从八品下)。

此人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次次高中,为何晚年又成了九品官?

武则天长寿元年左右,张鷟又参加了一次制举考试,通过后从洛阳县尉转任长安县尉,虽然级别不变,但躲过了守选,得以连续任职。唐中宗复辟。张鷟柳州任期届满,停官待选了两年左右,左右等不来吏部重新授官的委任状,就又踏进制举科场,同时参加了“才膺管乐”和“才高下位”两科的考试,竟然同时中举,升任平昌县县令(正七品上)。大致在景云二年,张鷟参加了制举中的“贤良方正”科,高中后升任鸿胪寺鸿胪丞(从六品上),终于进入六品以上中高级官员序列。

恃才放旷

张鷟七次高中,足见其文笔斐然。如此有文采之人,在古代一般都比较恃才放旷。张鷟的私人生活也比较放荡,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在姚崇为相的时代,国家改革,朝中有吏治派和文学派,顾名思义,吏治派就是以能吏为主,办实事,选拔提升以政绩为主。文学派就是像张鷟这样通过考试来升官,十分有文采的人。姚崇改革自然是重用吏治派,要用为政有道之人。张鷟此人骄傲自大,姚崇是不喜欢他的。张鷟原本已经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是十分重要的位置,要为国家选拔人才。姚崇自然不会让张鷟继续待在这个重要位置上,打压张鷟,将他排挤出了朝廷。张鷟被贬,又成了县尉。这与他第一个官职一样,当了将近四十年的官,又回到了起点,算是圆满终结了。

此人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次次高中,为何晚年又成了九品官?

文采不代表一切

张鷟的文采是很不错的,也很会考试,但是因为性格原因,比较放荡,过于骄傲,不会做人。张鷟若是实干有很大才能,姚崇也不会排挤他,毕竟姚崇是一代明相,姚崇和张鷟也没有私人恩怨,排挤他也是因为张鷟不适合那那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比较优秀就恃才放旷,要修己身,有才又有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